《易經》作為一部揭示宇宙變化核心規律的典籍,建立了一個探討宇宙間萬物發展脈絡的哲學體系,為眾多學科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方法論指導。中國古代的豐富文化與深邃思想,多數可追溯到《易經》這一源頭,其陰陽之道、辯證思想、天人合一等觀念,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易經》也被譽為“群經之首”,又是“文化之源”,更是“智慧之海”。作為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易經》“三易原則”對后世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戲曲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其程式化特點與《易經》“三易原則”有著緊密聯系。本文將從《易經》“三易原則”入手,分析其與戲曲程式化關系,探討《易經》“三易原則”在戲曲藝術中的應用和體現[1]。
1《易經》“三易原則”概述
1.1 簡易原則
簡易原則是《易經》哲學的基石,它所體現的是對復雜世界的一種簡約化理解。正如《易經·系辭》中所說:“易則易之,簡則易從。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簡易原則倡導的是一種“以簡馭繁”的智慧,即通過理解那些最基本、最簡單的規律,來把握和理解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這一原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它告訴我們在面對問題和挑戰時,應尋求最直接、最簡潔的解決之道,避免不必要的復雜化和繁瑣化。
1.2 變易原則
變易原則揭示了宇宙間萬物不斷變化、發展的本質。《易傳·系辭》中寫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根據這一原則,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之中。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講“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也說明變化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如果離開這種變化,宇宙萬物就難以形成,人類發展也就無法進步。
變易原則教導我們要順應事物的變化,認識到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1.3 不易原則
不易原則似乎與變易原則相矛盾,實則不然。“不易”講的就是本源,也是老子所講的“道”,就是在事物萬象變化多端之內最本質的規律。它指的是在變化無常的世界中,有一些根本的、普遍適用的規律和原則是恒定不變的。這些規律和原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是永恒存在的,正如《易傳·系辭》中所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雖然事物在表象上紛繁復雜,但在其變化背后,存在著一些不變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活動中,這一原則指導我們要把握那些永恒的、普遍適用的原則,作為我們行動和決策的根本依據。
綜上所述,《易經》的“三易原則”是對宇宙萬物和人生實踐的深刻總結,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制約,構成了《易經》哲學的完整體系。這一體系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理解世界的途徑,更為我們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找到了行動的指南。
2 戲曲程式化與《易經》“三易原則”的關系
2.1 戲曲程式化的概念
中國戲曲這門高度綜合的藝術形式,相較于其他藝術門類,擁有其獨特之處。“程式化”正是戲曲藝術的顯著特點之一。所謂“程式”,便是戲曲用以反映生活的獨特表現形式,它是對生活動作的提煉、規范化和舞蹈化,并在表演中得以重復使用。這些程式并非憑空而來,它們直接或間接地脫胎于生活,但又在老一輩藝術家們的智慧結晶中,經過提煉、概括和美化,形成了一套既規范又富有美感的表演體系[2]。
在戲曲舞臺上,演員的每一個程式化動作、調度,乃至舞臺規制,都蘊含著深厚的藝術內涵。這些程式不僅是對生活的模仿,更是對生活的超越和升華。它們通過固定的模式和規范,將生活的瑣碎細節轉化為舞臺上的精彩瞬間,從而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刻畫出深刻的性格特征,揭示出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例如:戲曲表演中推窗、開門、上樓、下馬等都有固定的程式動作,演員出場在“九龍口”處一定要亮相,行進路線常常為“米”字型,演員的唱念也均有程式。
在戲曲舞臺上不單只有演員的動作有程式,戲曲臉譜的勾勒、服飾的穿戴、道具的擺放也都有程式蘊含其中。這種程式化不僅有助于演員在表演中發揮出最佳狀態,而且也能讓觀眾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一種秩序美和節奏感。正如中國戲曲學院的李文才教授所言,“程”即法度,是制度、規范的體現。戲曲的程式化,正是為了使表演更加規范統一,提高藝術效果。這些程式不僅是戲曲表演的手段,更是戲曲藝術的靈魂。它們承載著藝術家的心血和智慧,是戲曲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基石。
2.2《易經》“三易原則”與戲曲程式化的關系
2.2.1 簡易是戲曲程式化的精髓
簡易原則作為《易經》的精髓之一,主張事物的簡約與明晰。在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中,這一原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戲曲程式化巧妙地將表演動作、唱腔、念白等元素加以規范與簡化,形成了獨特的表演模式,不僅提升了戲曲的可學性和傳播性,更使得觀眾能夠輕松領略其深邃內涵。
在戲曲劇本的創作中,簡易原則的運用尤為突出。劇本結構緊湊而清晰,主線鮮明,人物關系一目了然。這樣的設計使觀眾能迅速沉浸于劇情之中,深刻領悟作品的主旨。同時,劇本中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集中,情節跌宕起伏,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
而在戲曲的表演形式上,簡易原則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唱腔、念白、做功等表演元素均遵循固定的模式和規范,使得演員能夠輕松駕馭角色,觀眾也能更加直觀地欣賞和理解。以京劇為例,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的劃分,不僅簡化了角色類型,更高度凝練了各自的表演風格與技巧,讓觀眾在欣賞過程中能夠快速識別角色,深入體驗戲曲藝術的無窮魅力。
簡易原則在戲曲藝術的教學和傳承中也得到了體現。戲曲藝術憑借一套規范化的教學方法,將唱、念、做、打等精妙功法悉數傳授給后來者,確保了戲曲藝術的綿延不絕與發揚光大。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極大提升了學習效率,更確保了戲曲藝術的原汁原味得以傳承,其魅力與精髓得以廣泛傳播。
戲曲藝術通過遵循簡易原則,將復雜的生活狀態簡單化、程式化,使其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傳播性。這種簡易的精神是戲曲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簡易不僅是一種藝術處理手法,更是一種智慧和審美追求,它使得戲曲藝術在繁復的舞臺上依然能夠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傳達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2.2.2 變易是戲曲程式化的特性
變易是戲曲程式化的特性,它體現了戲曲藝術在表演過程中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戲曲程式化通過固定的模式和規范,為表演提供了基本框架,但演員在實際表演中,可以根據角色的性格特點、劇情的推進和觀眾的需求,對這些程式化的動作、唱腔和念白進行創新和變化。
以京劇為例,其程式化的動作、唱腔和念白都具有濃厚的傳統特色。在實際表演中,演員會根據角色的身份、性格和情感變化,對這些傳統元素進行調整和發揮。例如,在表演文戲時,演員可能會在基本的唱腔和念白基礎上,根據角色的情感波動,調整音調和節奏,使表演更加自然、生動。在表演武戲時,演員會根據戲劇場景和角色的打斗風格,對基本的招式和套路動作進行創新,使表演更具個性化。此外,戲曲程式化的變易性還體現在舞臺布景和道具的使用上。在戲曲表演中,舞臺布景和道具的變換可以有效地營造氛圍、突出劇情,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靈活運用道具和布景,使表演更加立體、生動。
在我國眾多地方劇種中,每個劇種都有其獨特的表演程式,這些程式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吸收了各地文化、民俗和民間藝術的元素,使得戲曲表演藝術豐富多彩。如龍江劇,其“起霸”程式受到東北秧歌和二人轉的影響,形成了善舞、奔放、夸張、活潑、熱情,且具有濃厚的“黑龍江精神”的地域特色。較之京劇,雖都稱為“起霸”,但表演風格和動作路數卻有不同。與之相似,戲曲“走邊”的形式變化也是如此。這種在編排動作上運用手法和表現形式的變化,就是變易的原理。正是這種“變易性”賦予了戲曲藝術無限的活力,使其在傳承的歷程中不斷進化、革新,從而散發出歷久彌新的魅力。
變易是戲曲程式化的特性,它使得戲曲表演在遵循基本規范的同時,能夠根據角色的性格、劇情的需要和觀眾的需求進行靈活運用和創新。這種靈活性和多樣性使得戲曲表演藝術能夠在傳承中不斷發展,煥發出恒久的絢爛光彩。
2.2.3 不易是戲曲程式化的本質
不易原則主要體現在戲曲程式化的穩定性和傳承性上。這種穩定性不僅體現在戲曲的表演形式上,還體現在其文化內涵和道德觀念上。
首先,從表演形式上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唱腔和身段都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它們有著嚴格的規范和標準。這些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在戲曲中代代相傳,這也就是不易原則的體現。例如,京劇中的“起霸”動作,它表示大將出場時的威武氣勢,這一動作從京劇誕生之初就一直沿用至今,其形式和內容都保持著相對的穩定性。
其次,從文化內涵上看,戲曲程式化是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提煉和傳承。每一個程式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這些文化內涵在戲曲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戲曲中的臉譜就是一種程式化的表現形式,它通過特定的顏色和圖案來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身份,這種表現形式在戲曲中一直保持著相對的穩定性,成為了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從道德觀念上看,戲曲程式化也體現了不易原則。戲曲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承載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些道德觀念通過戲曲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得以傳承和弘揚,成為了戲曲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戲曲中經常出現的忠、孝、節、義等主題,它們通過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得以深入人心,成為了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
不易原則在戲曲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其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文化內涵和道德觀念上。這些方面都保持著相對的穩定性,成為了戲曲藝術獨特的魅力所在[3]。
3 結論
本文通過對《易經》“三易原則”與戲曲程式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簡易原則是戲曲程式化的精髓,它使得戲曲藝術具有較高的可學性和傳播性,同時也使得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變易原則是戲曲程式化的特性,它體現了戲曲藝術在表演過程中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不易原則是戲曲程式化的本質,它保證了戲曲藝術的穩定性和傳承性。
《易經》“三易原則”在戲曲程式化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戲曲藝術的高度規范性和穩定性,同時也為演員提供了展現個人才華的空間。戲曲演員在熟練掌握這些程式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創造性的演繹,能使得戲曲表演既保留傳統的韻味,又充滿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這種對傳統的尊重與創新的精神,是戲曲藝術能夠歷經千年而依舊璀璨的重要原因。■
引用
[1] 劉丙寅.談易經與音樂的關系[J].現代婦女(下旬),2013,(7): 182-183.
[2] 趙文會.論易經思想對中華戲曲發展的啟示[J].大眾文藝,2013(12):41.
[3] 鄒萍秀.《易經》中“三易”原理與設計管理的分析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
作者簡介:康曉琳(1989—),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四川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