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德 朱煒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以外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據市場數據反映,當下消費者精神層面的消費比例顯著上升。城市人群越來越重視人文藝術,藝術工作者需要以此為出發點,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融入設計作品中,作品要具有人性化。許多新興的藝術形式結合當代科技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藝術工作者在創作中將藝術與光、氣、自然環境、建筑、材料、科技等融為一體,試圖喚起人們的感官體驗與思考,由此產生了互動藝術裝置?;友b置藝術是基于計算機圖形、信息采集和處理,通過運算將各種數據輸入輸出,然后通過載體在空間中展示出來的藝術形態。這種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在公共展示空間中大放異彩,引領未來潮流。互動裝置藝術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飛速發展,以獨特的造型語言與互動方式成為新興的藝術形式?;友b置在投入城市使用后,其創新的交互形式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和稱贊。文章以城市公共空間為例,探討互動裝置藝術的各類表現形式,探索未來互動裝置在各個場景中更多藝術化表現的可能性。
關鍵詞:互動裝置藝術;交互;城市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7-0-03
互動裝置藝術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較強的藝術,藝術裝置在交互設計概念的影響下與科技快速融合,得到廣泛應用?;友b置包括設計藝術、計算機圖形技術、編程語言、電子電工基礎、傳媒硬件材料等各類學科[1],可見創作互動裝置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友b置藝術是以互動裝置作為創作平臺的藝術,即用能感知外部因素變化的電子設備通過人或其他媒介與控制系統進行雙向信息反饋,從而使作品的影像、聲音、色彩、形態發生不確定性變化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多媒介的藝術形式與傳統的藝術作品相比,所涉及的因素要廣泛得多,帶來的價值也相當可觀。其可調動人更多的感官,所以展示效果也就更加突出。
1 對互動裝置藝術的認識與理解
1.1 裝置藝術概述
裝置藝術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形式和概念受到了同世紀兩大藝術流派——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但其最具氛圍感和沉浸感。美國藝術批評家就曾這樣評價裝置藝術:“裝置藝術是一個容器,它能夠容納任何人的理解,是當代用于表達思想最順手的媒介?!毖b置藝術通過指定的場地空間結合各類型的材料進行展覽展示,這是反映藝術群體價值觀念的一種綜合藝術。
在國外,裝置藝術迅速興起,被大眾接受和喜愛;直到20世紀80年代,國內才開始認識和興起裝置藝術,起因是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伯格在中國美術館的一次展覽,作品《無題·中國》引起了中國藝術界的巨大轟動,被視為中國裝置藝術的啟蒙之作。于是到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先后出現了許多裝置藝術作品,如陳箴的《圓桌》、艾未未的《向日葵種子》、林天苗的《纏的擴散》等,這些作品都被列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裝置藝術。
1.2 互動裝置藝術的特點
裝置藝術和互動裝置藝術都是當代藝術中的流派,都是通過使用物理材料和技術來創作藝術品的。裝置藝術是一種三維視覺藝術,通常由大型或中型的裝置構成,這些裝置可以是雕塑、建筑、機器或其他材料,如一些展覽中規模大小不一的雕塑、畫作等藝術作品。觀眾除了觀察作品的形狀、細節以外,無法獲得進一步的體驗。久而久之,傳統的、單一的藝術品就局限于某一群體范圍內,無法得到更多人關注和欣賞。裝置藝術的目的是通過材料和物理空間的使用來創造一種情感和思想上的體驗。
互動裝置藝術則更加強調觀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友b置藝術品通常涉及傳感器、計算機程序和其他新技術,以激活和響應觀眾的動作和行為。互動裝置藝術的目的是鼓勵觀眾成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并與之互動、交流和反饋?;友b置藝術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更加開放和民主的藝術形式,因為它能夠吸引更廣泛的觀眾,并讓他們更直接地參與到藝術中。
總之,裝置藝術和互動裝置藝術都是創作藝術品的方式,但它們的重點和目的略有不同。裝置藝術強調對物理空間和材料的使用,致力于營造一種沉浸式的環境和情感體驗。而互動裝置藝術則更加注重觀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鼓勵觀眾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并讓他們與之互動、交流和反饋。
1.3 互動裝置藝術的應用
國內對互動裝置藝術的應用逐漸興起,其介入的場所從微小的消極空間到龐大的生活社區,設計師通過場地調研,做出符合周圍環境并能夠融入人文社區的互動藝術裝置?;友b置因自身的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為其所在的場地帶來了許多積極作用。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未來之門”,這是一個由大量的LED燈組成的藝術裝置,設備的各類傳感器在收到人們傳遞的交互信息后輸出,可以看到各類炫目的視覺畫面。再如上海外灘的“光影盛宴”,這是一個由大量的激光和燈光組成的藝術裝置,游客可以通過手持的激光筆進行互動,創造出各種華麗的光影效果。這些案例都展現了交互裝置藝術的創新和魅力,讓游客可以身臨其境地互動體驗藝術作品,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藝術欣賞體驗。
由于互動裝置具有趣味性,因此人們對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促使互動裝置的應用更加廣泛?;友b置的材料各有不同,包括紡織材料、玻璃材料、金屬材料、木質材料、燈具和充氣材料等;裝置藝術家可以讓材料與材料之間相互配合,展現更好的互動裝置作品?;友b置的投入與使用,為整個設計領域提供了新的動力,除了美術館、展覽館、藝術館等室內建筑以外,室外大體上也適用。目前,國內的互動裝置藝術仍處于起步階段,僅僅是在經濟較發達、藝術氣息較濃厚的城市發展活躍,可見裝置藝術和中國現實相結合的關聯度還不夠。隨著交互理念的成熟和科技的發展,未來國內設計師們可以結合民族文化和時代特點,融入互動裝置藝術的創作中,為商業、教育領域帶來更大的活力和能量。相信未來我國互動裝置藝術會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2 互動裝置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表現
2.1 互動裝置藝術的實際案例
互動裝置藝術利用了大量的數字信息技術,互動裝置中比較常見的技術是與多媒體相關的信息輸入、輸出的硬件軟件和一些輔助的綜合材料,如溫度傳感器、力敏傳感器、光敏傳感器、紅外傳感器、聲敏傳感器、音頻輸入輸出設備、屏幕、投影儀、操縱桿等[2]。但僅僅掌握這類型的技術還不夠,創作者還需要具備藝術審美與藝術創新能力,在創作期間要學會多學科融合運用,蘊含對藝術的哲思、對世界萬物的認知,最終創作出能夠彰顯作品價值觀的項目作品。
《拾光萬花筒》是位于重慶南川東街的一個戶外參與藝術裝置,其總長13米、高4米,裝置的外形為復古的老式手電筒,六塊鏡面不銹鋼構成的內部空間,形成了光影往來間奇妙的折射關系。電筒內部盡頭,以高清LED顯示板封底。熒幕無窮變換的萬花筒紋樣,在鏡面的折射下形成無盡變換的斑斕色彩,由此成為一個可供停留參觀的內部縱向空間(見圖1)。在夜晚,這一束由藝術裝置點亮的光讓人們能夠拾取兒時的情感經歷,人們在真正走進這個空間時,沉浸式的空間能夠將人們代入具有極強感染力的情感空間,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樣的設計理念衍生出了許多藝術互動裝置:錄音機酒吧、時光PB機、時空大哥大等??萍嫉母咚侔l展帶動了社會進步,同時,過于快速的城市發展淡化了人的情感需求,互動裝置藝術在基于正常的功能設計以外,附加了情感化的設計,是治愈當代城市各類人群的一劑良藥。
2.2 互動裝置藝術的商業價值
互動裝置藝術在商業空間的卓越表現,刺激推動了大眾媒體的傳播,作為一種前沿的能夠體現未來主流藝術形式的藝術類型,迎合了各類人群的藝術審美需求。互動裝置藝術在營造多感官體驗的同時,開拓了傳統藝術品單一的表達傳播路徑[3]。以影像互動裝置藝術為例,城市商場中的巨大LED屏幕互動裝置,LED大屏的背后會根據行人的操縱顯示出描繪過程,然后可以拍照記錄這個互動過程。這一新奇的藝術互動及創作方式吸引了男女老少的駐足,為商業空間增添了活躍的氛圍。
互動裝置藝術的表現場地存在局限性,如具有光、聲音、電效果的互動裝置應該選在開闊、不易被干擾的空間場所。此外,設計互動裝置是為了引導公眾沉浸式體驗,還應考慮到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上海新天地的一個直徑為5米、高度為4米的圓形互動藝術裝置“壇城”,外部有金屬簾幕起到圍合和遮擋的作用,通過光的投射內部形成灰空間,也可透射光影形成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如圖2,進入這個互動裝置內部就好像進入了迷宮,摸著簾幕的起伏或褶皺去探索空間。從遠處看,這個互動裝置仿佛是山水畫中的山形或云形,就像你在城市中探索,有時會走到死胡同,有時又柳暗花明。這一互動隱喻著都市桃源,逃離塵世的人和山水畫中的山形成互疊,疊合出不同的形態,山為土,又似云,因此這一裝置被稱為“壇”。
設計主題是“回歸社交本源——相知遇見”,設計師想通過該裝置與城市人群的互動探索城市中人自身的意義、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行為方式等,期待從互動中尋找答案。這就是互動裝置藝術的奇妙之處,互動裝置藝術就像一個容器,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尋他們心中的答案。
互動裝置的藝術表現性讓城市中的人們自由地感受并沉浸其中,滿足了城市公眾的審美和精神需求。互動裝置融入城市公共空間是人們創造價值、打造城市文化的發展趨勢,其內容的豐富性不僅能夠讓藝術更好地服務大眾,還能夠帶來很多顯著的商業價值。
科技發展使互動裝置的應用場景變得多樣化,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得也越發活躍。讓櫥窗“講故事”——互動櫥窗裝置案例,就是體現裝置具有商業屬性的最好例子,互動櫥窗展示了設計師的大膽創新和藝術理念。互動櫥窗又叫電子櫥窗,櫥窗設計目前還沒有完全進入智能時代。櫥窗可以是展示品牌形象的媒介,是快遞新品上市及推廣主題的重要通道。行人可以透過一個個櫥窗感受城市流行的導向?;訖淮翱梢杂米疃痰臅r間吸引人的目光,讓人停留,從而對櫥窗展示的物品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是產品推廣和文化傳播的一個強有力的手段。品牌為了增強自身的吸引力,用心布置了各式各樣的互動櫥窗,他們將音樂、藝術以及科技結合起來,通過設計附加不同的功能,使公共空間在具有交互性的基礎上更藝術化。
這些互動櫥窗設計刷新了以往人們的體驗,在交互表現上顯得更具活力和藝術性。人們在體驗的過程中,也會自發性地進行人機、人人互動,良性循環,讓公共空間的藝術多面傳播。這種創新性、可操作性和復雜性較強的交互裝置,在成本允許的條件下,會逐漸成為主流的商業空間藝術表現方式[4]。其能夠準確地抓住觀眾的心理需求,根據時代變化作出相應的更新,促進人們與藝術裝置互動。越來越多的互動裝置為城市帶來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和文化價值,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讓公眾在娛樂中獲得感官愉悅,也在體驗藝術中獲得審美和知識面的提升,這給城市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積極作用。
3 結語
互動裝置藝術是以各類技術支撐的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的一種公共藝術形式,設計的目的是為社會大眾服務。作為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輸出產物,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理論相通,也對城市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互動裝置的不斷更新與變化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不僅能夠增長人們的見識,還能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互動裝置的藝術化表現,使藝術完美地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友b置這類藝術形式能夠激發城市的潛能,為城市注入無限的活力,很好地處理城市公共空間中人、空間、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未來互動裝置藝術會遍布城市各個角落,加強環境和人的交互。很多國家在交互裝置方面已經形成成熟的模式體系,如日本的TeamLab。相信在未來的十年內,交互裝置藝術會有更大的發展,我國交互裝置藝術這一領域也會取得顯著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徐倩.體驗之道:互動裝置藝術在商業空間中的時代使命[J].美術大觀,2021(1):160-162.
[2] 杜成巍.互動裝置藝術在城市商業空間中的設計應用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9.
[3] 陳子歸.互動裝置藝術在中國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發展思考[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4.
[4] 陳涵虛.體驗與互動:多媒體互動裝置藝術介入公共空間之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5.
作者簡介:張慶德(1999—),男,安徽淮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會展空間環境設計。
朱煒(1981—),男,上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展示設計、照明設計、交互式展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