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強
摘 要 組織關系是分析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視角。當前校企合作處于一種松散耦合關系之中,松散性源于雙方相互獨立運作且可以自由調整承諾,耦合性源于雙方資源的相互依賴性與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松散耦合關系增強了合作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續開展。但在實踐中,存在忽略組織差異致使校企雙方缺少理念認同與行動協調、依附式合作導致校企合作缺少穩定性與持續性、口號式協議引致校企合作規制性與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應通過利益嵌入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責任嵌入構建校企責任共同體,知識嵌入構建校企知識共同體,形成學校與企業的強組織關系,進一步提升合作效果,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組織關系;松散耦合;關系嵌入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3)04-0047-06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從組織視角解釋校企合作是研究者常用的出發點。諸多研究表明,組織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矛盾性的復雜體,由職業院校和企業構成的校企合作組織更是因參與者的組織特性差異、利益訴求差別、文化價值觀分歧,使整個合作過程充滿了需求沖突、觀點分歧以及行動矛盾,進而導致校企合作呈現出較大的不確定性。以往組織研究多是靜態的,側重探討組織特點與屬性的差異,缺少對組織關系的關注,顯示出較低的收斂性與判別效度[1]。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教授卡爾·維克(Karl E. Weick)將松散耦合理論(Loosely Coupled Systems,LCS)引入組織管理研究,從組織關系的視角審視組織間的合作問題。松散耦合概念中的“松散”表明構成系統的要素及要素間的關系是可變的,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耦合”表示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又維持了一定程度的穩定性[2]。松散耦合理論是一種明確關注組織間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論方法,強調組織研究應同時考慮組織間作用模式的相互依賴性和不確定性[3],抓住了組織作為系統交互模式的本質,凸顯了組織要素間確定性(耦合)與不確定性(松散)之間的張力[4]。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與企業聯系合作形成的人才培養系統,人才培養過程分散于職業院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組織,涉及人才培養過程的不同階段,這種合作機制與運行特征表明了其與松散耦合理論的適切性。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松散耦合關系分析
企業和職業院校作為較強異質性的組織具有共同的目標與不同的利益訴求,以及適應各自發展需求的開放系統。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不僅要保持校企合作系統的整體運作,還需要各自適應不同的情境變化。與科層組織的強約束力不同,校企合作以協議的形式約束參與者,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一)組織距離決定了校企合作的松散性
組織距離是合作伙伴間在制度傳統和組織文化中存在的不同[5]。組織距離會增加組織間交流的障礙與沖突,導致合作過程中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進而導致彼此間的合作創新不能順暢進行[6]。在松散耦合系統中,任何一個維度的變化或一個子系統內的變化對其他維度和子系統的影響比緊密耦合系統中產生的變化少。因此,松散耦合系統中的成員在試圖影響系統其他組織的行為時,容易經歷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組織距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功能上的獨立性決定了校企合作的松散性。松散耦合系統的每個要素在功能執行和實現上是相互獨立的,不取決于其他要素的實現情況,通過各要素之間功能的輸入與輸出實現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屬于完全自主行為的經濟主體,基于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以實現其經濟功能;職業院校作為具有公益性質的教育組織,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實踐以實現其教育功能。職業院校和企業功能上的相互獨立決定了其“交集”不會太大,導致兩者合作的松散性。
其二,組成上的開放性決定了合作的松散性。組成上的開放性是指組成松散耦合系統的組織可以動態加入或退出系統,而不需改變系統基本結構和組織方式[7]。校企關系屬于組織間市場關系,企業用工需求是隨著市場經濟環境而變動的,加之校企合作系統對企業約束力不強,導致企業和職業院校的合作很可能經常變動,合作關系呈現松散性的特點。在此種關系中,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隨市場經濟環境變化而變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其三,空間上的分布性決定了合作的松散性。松散耦合系統的各個組織是相互獨立的,不同組織在空間布局上呈離散狀態,并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調整各自的空間布局。組織特點決定了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空間分布策略不同,企業布局往往受上下游生產環節影響,選址以靠近原材料和市場為主要依據,形成區域和產業集聚現象。職業院校布局受教育政策左右,區域分布相對分散。因此,職業院校和企業在空間上并不是就近分布,這也給彼此合作帶來了不確定性。
(二)資源依賴決定了校企合作的耦合性
從資源依賴角度而言,校企合作是對所需資源的選擇、配置與利用,是利益相關主體以資源交換作為互動關系的紐帶,其目的是獲取各自所需要的資源[8]。可以說,校企合作建立的最根本基礎是資源與能力的互補,只有在資源、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同優勢的合作伙伴才能彌補自身不足,也才有合作的必要[9]。
職業院校和企業作為跨組織合作關系,具有顯著的利益契合點。職業院校具有的人力、知識資源是企業發展所需的關鍵資源;企業所擁有的資金、設備、專業人員等是高職院校發展中所需的資源,資源的稀缺造成了彼此間的互補與依賴[10]。一方面,職業院校與企業在人力資源上具有互補性。職業院校借助企業的設備、資金、技術等的支持,通過校企合作平臺了解市場需求和學習市場規則,不斷強化職業院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意識,增強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企業通過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培養符合自身需求的未來員工,提高了自身人力資源質量。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與企業在知識生產上具有互補性。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知識生產更多地置身于應用情境之中,知識的有用性成為時代的訴求。以應用為導向的知識生產模式要求深化組織間的聯系與合作,借助校企合作平臺,有助于更新職業院校的知識和提高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另外,通過參與校企合作,企業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政策扶持,提高了其社會知名度和形象,增強了軟實力;職業院校提高了其辦學聲譽,有利于提高生源質量和擴展學生就業渠道。
(三)校企合作作為一種松散耦合系統的優勢
作為松散耦合系統的校企合作具有以下優勢:首先,松散耦合關系維護了校企合作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并降低了運行成本。松散耦合降低了校企合作系統對環境每個細微變化都作出響應的必要,耦合的要素是響應性的,但每個要素同時保留了自身的同一性以及物理或邏輯分離性的一些證據[11]。校企合作系統的各參與者都具有獨立的身份和功能,他們既要滿足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整體目標,又要維持其在各自組織中的職能。因此,每個組織都要響應外部環境變化。如果是緊密耦合關系,每個組織的響應將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造成整個校企合作系統的持續不穩定,增加響應成本。
其次,松散耦合關系具備靈敏的感知度。研究表明,媒介包含許多可以被外部約束的獨立元素時,其感知是最準確的。松散耦合系統保留了許多獨立的傳感元件,因此,它們對環境的了解比具有較少外部約束、獨立元件的緊密耦合系統更具優勢。校企合作系統中的學校和企業及其具體職能部門都是相對獨立的感知單元,能夠隨時為合作系統提供外部環境的變化信息,增強校企合作系統的敏感度、豐富合作的信息源。如企業可以為職業院校提供勞動力市場信息,幫助職業院校及時了解技術技能人才的市場需求,有效調整人才培養策略。
第三,松散耦合關系增強了校企合作的適應性。一方面,松散耦合系統比緊密耦合系統在響應方面保持更多的多樣性,能夠適應比緊密耦合系統更廣泛的環境變化。另一方面,與緊密耦合系統相比,松散耦合系統可保留更多的“文化保險”,以便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時加以利用。由于松散耦合系統的分布式和獨立性特點,當系統中的元素發生變化時,這種變化的蔓延是被抑制的,松散耦合系統可以隔離故障點并防止故障擴散。校企合作系統的隔離機制可以最小化因故障而產生的影響。企業某一技術研發的失利,對合作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影響較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改革失敗,對合作企業的影響較低。
二、作為松散耦合系統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難點
盡管松散耦合系統對組織具有正向效應,但運用不當則會產生負向影響。由于缺少約束性和參與者之間存在理性與自利行為的沖突,校企合作系統往往存在集體行動的困境,即學校和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損害了校企合作的整體利益。
(一)忽略組織差異:校企雙方缺少理念認同與行動協調
校企合作沖突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作為松散耦合系統的校企合作涉及多個跨組織工作流程,每個組織有一個本地工作流程并對其完全控制,組織不知曉對方內部工作流程,只有交互協議是公開的[12]。這種情形下就會出現組織間的“認知黑箱”,使職業院校和企業在認知圖式與行為范式上產生差異,導致雙方很難認同、協調彼此間的行動。產學研合作的相關研究表明,組織間的差異性易阻礙各自資源和優勢的發揮,引發兼容不良問題,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組織從產學研合作網絡中獲取資源的成功率,從而影響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績效[13]。對商業合作的研究也表明,由于制度、文化與商業實踐等的差異妨礙了合作伙伴對整體合作的認同,弱化了合作者共同行動的期望[14]。
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組織差異突出表現在兩者的身份差異和組織架構差異上。首先,職業院校和企業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組織單位。職業院校作為教育組織,具有公益性和普適性,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是其存在的目的。企業是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以盈利為目的,借助各種資源向大眾提供產品或服務。其次,職業院校和企業組織架構也有明顯差別。受歷史和現實因素影響,我國職業院校組織管理模式以嚴密的科層制管理架構為主,要求信息的上通下達和教育政策的嚴格執行。現代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和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需要敏銳地感知和反饋市場信息,需要資源的高效流轉,扁平化組織架構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組織管理模式。缺少對上述差異性的有效認知,勢必導致校企雙方人員缺少深度交流,難以化解合作過程中存在的認知差異、利益沖突和行動不協調等問題,阻礙校企合作過程中資源的有效流動,甚至中斷合作。
(二)依附式合作:校企合作缺少穩定性與持續性
資源的相互依賴是組織合作的基礎,但不對等的依賴勢必會對組織合作帶來消極影響。依賴的不對等意味著合作雙方在權力和地位上的不對等,使得處于合作組織中優勢的一方不愿投入更多,而處于劣勢一方發現自己的投入沒有得到回報,由此缺乏繼續合作的動力[15],形成了不穩定的“依附式合作”模式。“依附式合作”致使校企雙方缺少合作的積極性和持續性,為長期合作帶來不確定性。
“依附式合作”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一種是職業院校“依附”于企業的合作模式。企業是合作的優勢一方,相關資源投入較大;職業院校處于弱勢一方,資源投入較少。辦學經費和實習實訓場地不足是大多數職業院校的短板,借助企業的資金和設備優勢成為職業院校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動力。此種依附式合作,職業院校往往要求企業持續地投入資源,深度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而不能付出能夠與企業參與成本相平衡的資源,企業在合作過程中處于凈投入的狀態,沒有獲得與投入相匹配的利益激勵或有效收益。這種依附式合作違背了企業性質與意愿,很難具備可持續性。另一種合作模式是企業“依附”于職業院校。職業院校是優勢一方,相關資源投入較大;企業處于弱勢一方,合作資源投入較少。企業出于利用職業院校的人力資源和社會聲望等目的參與校企合作,合作過程中往往將學生作為“準員工”使用,較少考慮技能人才培養與成長規律。對部分企業和高職院校的調查表明,83%的企業單方面根據自身生產需求安排學生實習,只有17%的學生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對口[16]。甚至出現企業借助職業院校社會聲譽來提高自身知名度,實際卻沒有投入任何實質性資源的現象。這些行為都損害了職業院校和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因此,缺少對等協商、互惠互利式合作,校企合作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很難實現。
(三)口號式協議:校企合作規制性與操作性不強
較之緊密結合的組織系統,松散耦合系統的組織間缺少相互制約,單個組織也缺少對耦合系統的明確責任義務,導致此類組織的效率很難保證,容易發生彼此間的相互推諉。一方面,指導校企合作的地方政策較為模糊,缺少操作性。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日益重視,陸續出臺了強化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如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要求,職業學校和企業應利用各自優勢資源積極主動開展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促進人力資源開發[17];2020年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要“創新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18]。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地方下位文件依然停留在政策性指導層面,缺少可操作性規章制度。2010年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目標尚未實現。
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在具體合作中呈現出合作對象選擇的隨意性和零散化、合作協議的弱約束力和低效益狀態。其一,由于缺少前期系統調研和前瞻性規劃,校企雙方合作對象的選擇具有隨意性和零散化特點。研究表明,不同規模的企業對實習資源的供給存在顯著差異[19]。一些職業院校選擇的合作企業資質不夠、行業代表性不強、參與職業教育的功能弱,導致學生實習實訓多是從事臨時性、技術含量低、缺少創新思維鍛煉的工作。其二,部分校企合作的協議約定不明、權責不清、約束力弱,致使協議在具體執行階段缺少明確標準和依據,執行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由于缺少后期監督評價,一些校企合作協議甚至淪為“爛尾工程”。對2011年以來的校企合作判例的分析發現,因約定不明導致違約或不能履約,校企對簿公堂的案例呈逐年上升趨勢[20]。由于對權責利的界定與劃分模糊,對參與校企合作的組織沒有形成較強的約束力,無法建立穩定有效的校企合作運行模式,校企合作育人質量不高。
三、基于關系嵌入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路徑
簡單的市場交換關系只能獲得一般性資源,只有嵌入性關系才能獲得組織發展所需的關鍵性資源[21]。因此,校企合作需要由簡單的市場交換關系升華為互惠互利的嵌入性關系。無論是從理論層面的校企組織間異質性出發,還是基于實踐層面校企根本利益的差異性考量,作為松散耦合系統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組織很難實現“結構嵌入”,采取和而不同的“關系嵌入”,既有利于保留校企既有組織性質和結構,又能夠適當加深兩者之間的關聯,增進兩者合作的緊密度。
(一)利益嵌入:構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
校企利益共同體是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校企合作中應當把握好利益這一前提和基點,兼顧校企雙方利益,并引領雙方朝向共同利益而努力[22]。利益共同體的前提是各方利益的耦合,尋求合作中雙方的利益契合點,求同存異,最終給參與各方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和獲得感[23],才能促進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很多時候并不完全是企業缺乏合作積極性,而是要找到企業參與合作的利益點,并在合作過程中充分考慮企業的合理利益訴求。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只有充分考慮了它們的利益訴求,校企合作才能推進[24]。只有當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在不影響其資產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才可能產生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25]。隨著職業教育類型地位的明確和國家產教融合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續增強,校企合作已經走過松散聯合的初級合作階段,開始向深度耦合階段發展。校企在不斷深化合作過程中,必然會涉及日益增多的利益分配問題,利益重合甚至沖突在所難免,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造成校企雙方的沖突甚至合作關系的破裂[26]。當前,職業教育正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邊緣”走向經濟結構轉型戰略的“核心”,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體系與人才市場需求體系之間的“粘合度”逐漸加強,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市場和社會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利益相關者[27]。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需要關注參與者共同關注的成果歸屬、權益分配和風險共擔等利益問題。在合作初期就應明確校企雙方利益關系、成本分擔和產生利益沖突時的預案辦法。明確知識轉移過程中的成果歸屬和使用,照顧校企雙方的彼此利益訴求,構建一個平等、和諧、共享的利益共同體。
(二)責任嵌入:構建校企合作責任共同體
校企合作雙方在享受合作帶來的利益的同時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各利益攸關方須明確各自責任,實現利益與責任適配對應,只講利益而不講責任的合作是不可持續的[28]。作為公共產品,教育使全社會共同受益,按照市場經濟的“誰受益誰付費”原則,教育責任也應全社會共擔。從企業角度而言,由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主要是面向企業的,因此,職業教育責任就成為企業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29],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也將教育責任列為現代企業需要承擔的主要責任之一。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規定,要“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明確將履行職業教育責任納入企業的社會責任,進一步鼓勵并規范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與責任。發達國家大都在國家層面制定了職業培訓標準,對職業培訓的目標和內容作了清晰規定,在規范企業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澳大利頒布法規要求收入高于22.6萬澳元/年的企業用于員工資格培訓的額度為工資預算的1%,后來又將該比例上調至1.5%,未達到最低費用的企業需要向政府培訓保障機構補足差額[30]。德國政府專門成立了“德國制造:企業社會責任部門”,以引導并規范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政策約束成為企業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保障。
從職業院校的角度看,與產業的密切相關性和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要求除了關注產業升級對職業教育帶來的教育技術革新之外,更要關注產業升級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與實踐提出的新挑戰。在繼承工學結合傳統理念與經驗基礎上,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和趨勢,職業院校需要積極回應產業變革需求,與企業聯合探索新時期校企合作新思路與新模式,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知識嵌入:構建校企合作的知識共同體
隨著校企合作的日漸深化,校企之間的知識交流逐漸從規則、協議等顯性知識向知識創新、技術研發等隱性知識擴展和深化。相關研究表明,強聯結有利于交換更深入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更有利于知識創新[31]。與企業的知識基礎相同,職業教育的知識論基礎是源于生產的技術知識[32]。技術知識的生產與行業企業管理以及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跨界的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實現技術知識生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需求錯位的重要根源在于作為教育組織的職業院校與作為營利組織的企業的知識生產模式不對稱。應客觀認識校企文化差異,在遵循教育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積極互動開展必要的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教育與產業的文化融合,學校與企業的文化育人合作,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互動[33],構建校企合作的知識共同體。
理念層面。一方面,可以借助學術研討、師生參觀、校企交流會等形式,向職業院校推介企業文化,同時增進企業對職業教育過程和規律的認識;將企業優秀文化融入職業院校的校風、學風、教風中,同時向企業傳播教育理念和情懷,促進校企文化和諧共振。另一方面,吸收企業先進管理制度或經驗增強職業院校內部管理質量,如引進企業質量認證體系,吸收各專業團隊中的優秀成員加入相應的技術委員會,由該委員會負責制訂教育教學標準[34],提高學校管理績效。實踐層面。應借助新興數字技術聯結企業生產過程與職業院校教學過程,打通技術知識在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傳播的阻礙,實現技術知識的跨界生產與交流。通過創設數字化、虛擬化的學習環境,整合職業教育的物理、資源與社交空間,幫助職業院校師生與企業管理與技術人員實時交流互動。職業院校師生可以隨時就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訓中的難點請教企業相關人員,切實提高技術知識和實習實訓水平;企業可以根據實際生產需求邀請職業院校師生通過虛擬仿真參與企業生產或研發環節,通過驗證新技術或新概念為實際生產或決策提供服務。
參 考 文 獻
[1]WEICK K E. The concept of loose coupling: An assessment[J].Analog, 1985:1-14.
[2]GLASSMAN R B. Persistence and loose coupling in living systems[J].Behavior Science, 1973(18):83-98.
[3]ORTON J D, WEICK K E.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A reconceptualiz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15(2):203-223.
[4]BEEKUN R I, GLICK W H.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rom a loose coupling perspective: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Decision Sciences, 2001,32(2):227-250.
[5]SIMONIN B L.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ve know-how: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40(5):1150-1174.
[6]CUMNINGS J L, TENG B S.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20(1-2):39-68.
[7]趙陽,易先清,羅雪山.松散耦合系統動態資源組織方法研究[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14(7):1328-1333.
[8]唐國華,曾艷英,羅捷凌.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74-179.
[9]劉克寅,宣勇.高校與企業開展合作創新的匹配規律及對策研究——以浙江省校企合作創新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50-56.
[10]董海燕,葛竹興.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聯盟:意蘊、屬性及培育[J].江蘇高教,2013(1):102-104.
[11]WEICK K 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6,21(1):1-19.
[12]程紹武,徐曉飛,王剛,等.一個組織間松散耦合跨組織工作流的仿真模型[J].軟件學報,2006(12):2461-2470.
[13]王麗平,欒慧明.組織距離、價值共創與產學研合作創新績效[J].管理學報,2019(5):704-711.
[14]VARGO S L, LUSCH R F. Institutions and axioms:an extension and update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6,44(1):5-23.
[15]李綱.合作創新組織間關系嵌入與知識共享的關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130-133.
[16]潘海生,王世斌,龍德毅.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17]教育部等六部門.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 [Z].教職成[2018]1號,2018-03-01.
[18]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7.
[19]祝成林.如何促進高職教育實習形成較高的質量——基于“學校—企業—學生”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1(1):103-108.
[20]解瑞卿.校企合作的判例分析與律師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9(13):45-49.
[21]關志民,王帆.技術聯盟網絡中關系嵌入性對創新的影響機理——基于沈陽機床集團的案例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18-224.
[22]黃蘋,陳時見.新時代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特征與實現路徑[J].教育科學,2020(2):76-81.
[23][28]康健.從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5-10.
[24]徐國慶.從分等到分類: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之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44.
[25]肖鳳翔,李亞昕.論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制度供給路徑——基于交易費用的分析方法[J].教育研究,2016(8):57-63.
[26]趙旖旎,買琳燕,齊立輝.“組織邊界”理論視域下的多維校企合作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9(18):24-30.
[27]馬廷奇.命運共同體: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新視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5):118-126.
[29]解水青,秦惠民.阻隔校企之“中間地帶”芻議——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邏輯起點及其政策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5(5):85-90.
[30]DEBORAH COBB-CLARK. Human capital theory: individual and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 investment[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 2000:36.
[31]關志民,王帆.技術聯盟網絡中關系嵌入性對創新的影響機理——基于沈陽機床集團的案例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18-224.
[32]張成玉.技術知識——職業教育知識論基礎[J].高等職業教育,2009(3):14-16.
[33]楊進,張健.職業教育校企雙主體合作的問題、博弈與整合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3):88-91.
[34]劉紅.基于學生職業素質養成的校企文化融合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4(9):277-278.
Research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LV Jianqiang
Abstract?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to analyz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urr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in a loosely coupled relationship. The looseness stems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distance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and the coupling stems from the interdependence of both partiesresources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alent training goals. The loose coupling relationship is conducive to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cultivate talents on a flexible basis, and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cooperation system. In practice, the neglect of school-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each others interests, and the weak regulation of joint responsibility have resulted in po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ng people. It is suggested to build stro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y measures such as interests embedding, responsibility embedding and knowledge embedd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loose coupling system; relational embedding
Author? ?Lv Jianqiang, lecturer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