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很多幼兒園為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學習的基礎能力,以便將來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均出現了過度“小學化”的教學傾向,即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都依照小學模式進行,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征與個性特點,阻礙了幼兒的健康發展。為避免這種情況繼續發展,幼兒銜接工作被幼兒教育界所重視起來,成為幼兒過渡到小學的關鍵。再加上現代化社會中,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將信息技術融入幼兒銜接教學工作中,有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心理能力、學習與應用能力,為小學生活做好各種準備,使幼兒教學與小學教學無間隙銜接,促進幼兒的和諧發展。本文從幼兒銜接的相關介紹出發,結合現階段幼兒銜接的主題活動的教學問題,提出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大班幼小銜接主題活動的實踐對策。
關鍵詞:信息技術;大班;幼小銜接;問題;實踐對策
大班的幼兒正處于由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銜接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以往學習較為隨意、主要在游戲與活動中汲取知識的幼兒,逐漸開始意識到什么為學習責任,什么是實踐精神,對于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了期待與不安。這時,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便體現出來。信息技術不但是幼兒教師有效的教學工具,也是幼兒學習認知的工具,能夠結合各種因素將“教”與“學”充分融合,達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大班的教師需要重視信息時代幼小銜接工作的優化與創新,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培養幼兒的綜合知識與能力,促使他們能夠更加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
一、幼小銜接的相關概述
(一)幼兒銜接的概念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就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它是一個幼兒在成長發展中的一段重要轉折期,若是處理不好對這一時期幼兒的教育問題,就會對幼兒之后的成長發展造成嚴重不利的影響[1]。幼小銜接的核心,即是如何有效培養這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應用技能等全方面能力,使幼兒能夠適應之后的小學生活,順利達到幼小銜接目的。在幼兒園教學時期,教師大多都是采用游戲活動、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提高幼兒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與隨意性特點。而小學教育則是大不相同,它已經逐漸消除了“小孩子氣”的風格氣息,將靜態化知識與規范化課業學習為主要內容進行嚴格教學。這兩種教學模式的不同,對幼兒的適應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幼兒很難進行調整。這種為了適應小學生活而進行的各種調整,則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任務。幼小銜接工作若是做得不夠科學合理,就會對幼兒的心理、身體與社會適應等種種方面造成不良影響。在心理方面,幼兒會出現較大的心理壓力,產生自卑、厭學情緒;在身體方面,幼兒會出現精神差的狀態,容易疲憊不堪、食欲缺乏;在社會適應方面,幼兒則是表現出孤僻性格,不喜與人交流溝通。這一系列問題,都將對幼兒未來的人生帶來嚴重影響,不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因此,幼小銜接工作的科學合理進行,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兒銜接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
①語言與專注力。這主要是指通過對幼兒進行語言與專注力訓練,讓他們對通過語言與專注力的訓練,培養幼兒對聽讀材料的朗誦能力,做到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②玩具與學習的區分。這是指通過對幼兒進行游戲與學習訓練,讓幼兒能夠真正區分出玩具與學習兩者的關系,明白什么是玩樂,什么是學習。
③課堂行為。這是指通過對幼兒進行各種課堂行為訓練,讓他們能夠養成良好的上課、下課、坐直、站立、舉手、做筆記、聽講等種種課堂行為,促使他們能夠在嚴格的標準與規定中確保自身的課堂行為準確、合理,在這個基礎上完成各種學習任務。
④時間觀念。這是指通過對幼兒進行時間觀念訓練,促使他們識別時間,同時學會正確表示整點與半點時間,建立起良好的時間觀念,學會珍惜時間、合理運用時間,根據自身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安排出專屬的時間表,以此督促自己認真行事、準時準點,改正或避免行事拖拉、磨磨蹭蹭的壞習慣[2]。
⑤作業行為與任務意識。這是通過對幼兒進行作業行為訓練,促使幼兒對作業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讓他們學會使用正確的握筆、寫字知識進行課堂學習,以及完成課后作業,并讓他們學會按照規定流程正確聽作業、寫作業、查作業等,建立起良好的任務意識,使他們能夠認識到學生應該做什么。
二、當前大班進行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幼小銜接工作忽視心理教育
幼兒園都是以游戲活動教學為主,將知識教育融入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在快樂體驗中學到知識。幼兒園對幼兒沒有過于嚴格的規章制度約束,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是輕松的,擁有充足的自由活動時間和午睡時間。而小學校園則是完全不同,比起游戲教學,更為注重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與灌輸,為確保學生遵規守紀,好好學習,還有著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例如小學生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等),并且小學也沒有過多的午睡時間與自由活動[3]。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幼兒園都沒有及時對幼兒進行心理方面的引導,導致他們對于小學生活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若是幼兒在這種前提下踏入小學校園,很可能會出現過大的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很可能導致他們出現心理問題。
(二)幼小銜接工作忽視學生興趣
很多幼兒園在進行幼小銜接工作教學時,做出了巨大努力,卻單單從教學活動上過于傾向“小學化”,加強了對于幼兒學習習慣和內容、作息時間、校園活動等各項內容的硬性融入,表面上完成了幼小銜接工作,但其實這都是形式上的完成。這樣的教學模式,沒有從學生的興趣與接受能力上出發,讓他們擁有了身體上的各種壓力,卻無法從根本上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三)幼小銜接工作缺乏教學資源
當前情況下,有很多大班教師對大班幼兒的幼小銜接工作,存在著過于注重教材知識教學,忽視教學資源創新的情況。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僅僅只對幼兒進行課堂教材內容的銜接教學,根據當前的各種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需求。
(四)幼小銜接工作忽視自理能力教育
在生活中,我們就經常看到很多幼兒是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起來的。吃飯時,他們總是被父母追趕著一口口喂飯;睡覺時,要在父母陪同下,輕拍著才能睡著;做作業時,還要父母親自為他們修改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幼兒被慣得越來越無能,完全沒有自主管理能力。在幼兒園中,大班教師對于幼兒的自理能力也沒有進行嚴格培養,幼兒在校園生活中總是會出現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教師會為了節省時間,加快效率,為幼兒解決,而不是引導他們自己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任務,導致他們在幼兒園中也難以擁有自理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大班幼小銜接主題活動的實踐對策
(一)關注幼兒情緒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做好思想、心理工作
教師對于大班幼兒的教育,一般都是利用各種小游戲與和活動,讓幼兒在真實、有趣的自主體驗中進行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實踐,實現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沒有學習的壓力,發自內心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而小學教育與幼兒教育大大不同,具有較強的知識性,比起各種趣味活動,更多的是通過各種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標[4]。大班的孩子已經到了六七歲,已經具備了可以接受小學教育的一定條件,因此,幼兒大班的教師必須及時根據幼兒銜接的教育要求,注意關注幼兒的情緒,在課堂生活中時刻關注他們的情感變化,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引導能力,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為他們展示小學生活的相關內容,耐起性子與他們交流與溝通,從思想、心理兩個方面入手,通過直觀的教學讓他們能夠對以后的小學生活做好一定準備。幼兒園教師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讓幼兒能夠對小學的相關要求擁有一定的理解,幫助他們做好思想與心理上的準備,為以后升入小學提供一定基礎。
(二)注重情境創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興趣
多媒體是集音樂、色彩、圖片、視頻等多樣化內容的現代化技術設備,大班教師能夠利用它創設出聲色兼備、圖文結合、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幼兒在多種感官刺激的情況下,通過真實的情境回想起自己的生活體驗,使他們能夠將注意力投入到課堂中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大班教師能夠運用FLASH、POWERPOINT等多種軟件制定出適合大班幼兒的教學計劃,以計算機為輔助開展主題教學活動,而這也是大班幼兒教師改進傳統教學方式,為大班幼兒提供全新的學習氛圍與環境[5]。大班幼兒教師在用多媒體為幼兒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充分結合自身班級內幼兒的成長情況與個性特點,選擇出難易適當、直觀形象、引人注目的教學事物,促使多媒體技術能夠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幼兒能夠對事物擁有更好的理解,綜合培養出他們聽、看、想、做等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學習素質水平。例如,大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認識時鐘》這一課內容對幼兒進行教學,首先為大家播放小朋友在不同時間吃飯、上學、放學、睡覺的小動畫,讓幼兒仔細回想自己每天是怎樣安排時間的,這些時間又是怎樣表示出來的呢?讓幼兒提起興趣,通過討論,寫下自己每天進行各種活動的時間點,隨后為幼兒播放鐘表的走動圖,讓他們仔細觀察鐘表的組成部分:時間刻度、時針、分針、秒針等,并為他們講解各自代表著什么,并利用隨機截到的時間點,讓幼兒辨認是幾點幾分幾秒,他們寫下的時間在鐘表上又是什么樣子。通過多媒體導入的真實情境引入知識,讓他們提起興趣學習鐘表知識,建立起時間觀念,為以后小學守時守紀的生活打下基礎,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利用信息技術,深入挖掘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教育資源
想要在幼兒大班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各個大班教師需要立足于基本教學內容與目標,根據幼兒的不同興趣特點與發展情況,利用互聯網、計算機等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深入挖掘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教育資源,注重教學材料要與幼兒的當前發展水平做到充分適應,不能與幼兒的原有水平相脫離,做到能夠適應每一個幼兒增強知識、提高能力與全面綜合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注意讓教學資源與材料具有層次性、動態性特點[6]。合理有效的幼小銜接工作,需要幼兒教師以幼兒的發展主題為前提條件,積極探索更多的教育資源,并以此創新各種教學實踐,培養幼兒的各項知識與能力,促使他們能夠適應之后小學生活。例如,大班教師在進行《認識水墨畫》這一主題活動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在網絡上搜索各種有關水墨畫的相關介紹,自己進行總結與整理,用簡單易懂的描述對水墨畫這一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科普與教學,讓幼兒能夠更加容易理解知識;隨后再利用網絡深入挖掘接下來要使用的教育資源,尋找各種水墨畫大師的作品,讓他們與教師共同仔細觀察作品的特色之處,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使他們能夠為之后小學更加具有難度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四)注重能力培養,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我們平時所說的能力,并不是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的生活經歷與環境適應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出來的特質。心理學上對于能力的研究表明:兒童在成長發展中擁有一個關鍵期,他們在這個關鍵期內有著更好的成長空間與發展能力,因此在這段時期對兒童加以大力培養,能夠使他們很容易得到進步與提升,而一旦過了這個時期,對于他們的培養就會變得更加困難,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眾所皆知,幼兒在校園中與集體一起生活,有大班教師進行跟蹤照顧,在生活中遇到了諸如系鞋帶、穿衣服、疊被子等小困難,也能夠及時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輕而易舉”地解決問題。這導致很多大班幼兒自理能力差問題,無論是上廁所、收拾床鋪、整理文具等哪一種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他們都無法單獨完成,這樣的情況根本難以適應小學生活,不利于大班幼兒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大班教師可以通過“整理書包”這一活動任務,讓幼兒學習自己對書包中的各種物品進行整理。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整理書包物品的正確示范視頻,讓幼兒根據視頻中的指示一步步學會自己整理書包,并且在他們整理后,讓他們說出感想,總結出自己整理書包的經驗,與同學進行共同探討。其次,大班教師還可以讓幼兒進行“看我們誰的速度快”這一活動,活動內容就是讓幼兒通過疊衣服、疊被子、收拾床鋪等日常任務進行速度比賽,讓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和方式完成這些任務。隨后,大班教師對他們任務完成的速度與質量進行綜合性評價,對表現良好的幼兒給予獎勵,使他們能夠建立起自主意識和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作為幼兒園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科學合理的幼小銜接,是提高基礎教育水平、促進大班幼兒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各個大班教師都必須從思想方面重視幼小銜接的必要性,從行動上落實幼小銜接的教學舉措,在順應信息技術的變化發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辟出幼小銜接工作的全新途徑,使幼小銜接工作更加具有現代化氣息,綜合促進幼兒的各項知識與能力,為幼兒能夠順利踏入小學生活,積極自信地面對小學生活打好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王桃 臨洮縣第二實驗小學
參? 考? 文? 獻
[1]張莉. 幼小銜接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5):158-160.
[2]苗偉霞. 幼兒園幼小銜接教育質量提高對策[J]. 小學生(下旬刊),2021(11):53.
[3]王淼.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大班幼小銜接主題活動的實踐[J]. 幸福家庭,2021(17):101-102.
[4]閆銘. 信息時代背景下幼小銜接工作的嘗試[J]. 好家長,2021(61):58-59.
[5]羅靈麗. 順利跨過“幼小銜接”之橋[J]. 湖南教育(A版),2020(11):58-59.
[6]劉曉慧. 讓信息技術照亮幼小銜接階段的語文課堂[J]. 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20(01):32-33.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幼小銜接優化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2〕GHBZ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