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要求。
近期發布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明確要求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立足鄉土特征、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提升村莊風貌;支持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等。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燒旺賦能鄉村振興的文化“柴火灶”,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在湖北省武漢市啟動了“大地歡歌”全國鄉村文化活動年,以“四季村晚”“農業文化遺產里的中國”等文化展示活動為引導,帶動各地因地制宜組織開展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唱響保護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自信之歌。此項舉措,必將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文化動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優秀農耕文明、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更是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活力之源。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鄉村文化的傳承、保護、開發及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得到加強,不少鄉村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潔美的環境風貌,成了長期在城市生活的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但同時也要看到,鄉村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由此,做好鄉村文化這篇大文章,燒旺鄉村文化的“柴火灶”,唱響鄉村文化的“四季歌”,是一項緊要任務,也是一個重要課題。圍繞這一課題,我們應著重在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一、防止“水土流失”,讓鄉村文脈“傳”起來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在部分鄉村,文化荒蕪現象日趨嚴重。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傳承主體越來越少。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比例不斷增大,致使不少村落出現了“空心化”現象。此“空心化”,不僅是物質的空心化,更是精神的空心化。鄉村原有生活模式的影響力和約束力逐步減弱,原有的鄉村記憶和文化價值觀越來越淡。二是文化遺存越來越少。在鄉村環境整治、農房翻建及基礎建設過程中,一些古樹名木、古井老橋、牌坊門樓、老宅祠堂等遭到移除、拆除、毀壞。此外,部分留存鄉村記憶、擁有非遺技能、恪守鄉村文化價值觀的老人相繼離世,造成了鄉村文化遺產大量失傳。現如今的鄉村,會演唱山歌、舞龍舞獅、踩高蹺、磨豆腐、彈棉花以及制作燈籠、風箏、虎頭鞋的人越來越少,便是明證;三是缺少深度對接百姓需求的群文活動。工業文化、城市文化涌入鄉村,在一定程度上割斷了鄉土文脈,弱化了鄉土文化的吸引力,缺少由群眾主導開展的鄉村群眾性文化活動,導致具有獨立文化生態、文化形態、價值取向的鄉村文化逐步消亡。近年來有關“年味淡了”的討論,就是因為根植于農耕文化的春節,其儀式、組織、家族等基礎出現了動搖。
治理鄉村文化“水土流失”,需要增強保護意識,健全保護機制,對鄉村本土風貌保護與延續、文化景觀及遺存保護等予以格外關注。在全面篩查、仔細甄別的基礎上,出臺地方性鄉村文化遺存保護名錄,對損毀、破壞鄉村文化遺存的行為予以懲處。同時,摸清鄉村文化人才現狀,建立民間藝人檔案;成立鄉土文化培訓班或相關鄉土文藝機構,對鄉村文化人才從物質和組織形式等方面予以扶植,并注重培育一批年輕、有見識、有情懷、有創造力的鄉土文化新生力量。
二、留存鄉土記憶,讓文化資源“活”起來
2022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要求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支持建設村史館,修編村史、村志,開展村情教育,把鄉土特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
留存鄉土記憶,一方面,充分發揮“檔案+史志”作用,重視村志、村史編纂,努力夯實鄉愁文化的“硬件”基礎。積極探索將活態文化檔案、口述檔案等新理念植入傳統村落檔案建設中,通過文字、圖片、影音和實物等形式,多管齊下,對傳統村落的歷史沿革、重大事件、建筑特色、手工技藝、民俗文化等進行翔實記錄,盡力保護各個時期的歷史記憶。在開展傳統村落檔案建設工作中,要重點加強對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搶救性保護,重點加強對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史料,吹、拉、彈、唱等技藝,歌舞、節慶、婚喪、飲食等習俗的收集整理,使之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文化“軟”實力。
另一方面,要準確把握農村受眾對象的特點,將優秀鄉土文化融入鄉村產業、鄉村生態、鄉風民俗、鄉村治理和鄉村生活各方面。經常性組織開展“四季村晚”、中國農民豐收節等趣味濃、樣式多、正能量、鄉村群眾喜聞樂見、樂在其中的群眾文化活動。在此基礎上借助群眾文化活動,打造更多人文地標、文化品牌、文藝精品,讓優秀鄉村文化資源活起來、熱起來、火起來。
三、放大鄉愁效應,讓鄉愁價值“升”起來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在鄉村。鄉愁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在鄉村生活或在城市生活的人們共同期盼的生活愿景。
鄉愁最初的含義是指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和留戀。但隨著經濟社會、科學技術、交通通訊的快速發展,“鄉村”形態逐步萎縮,鄉愁的內涵逐漸擴展為人們對鄉村自然生態的追求,對鄉土文化的依戀,對鄉村生活的懷念,對現代文明的反思。
鄉村是承載鄉愁的獨特載體,鄉愁是鄉村不可復制的寶貴財富。如何把鄉愁資源轉化為“金山銀山”,做大做強“農文旅”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考量。
首先,把準鄉村定位。突出自然生態,盡可能保持鄉村原有風貌。以鄉愁保護為主線,通過鄉土文遺保護、鄉土風情還原、鄉村景觀創意、鄉村文化創意,全面提升村莊綠化、潔化、文化、美化和宜居、宜業、宜文、宜游水平,著力打造以鄉愁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鄉俚野趣為意、生態農業為本的“夢中老家、夢里鄉村”,把鄉愁記憶鑲嵌在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中間。
其次,優化要素配置。以鄉愁為底色,拓寬鄉愁空間,放大鄉愁效應,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緊盯消費導向,緊扣“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等時令,突出“土氣、老氣、生氣、朝氣”等特點,在鄉愁要素再生配置、鄉土文化開發利用中,盤活“三農”資源,使之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與各類要素產生“化學反應”,進而衍生新的生產要素,最終實現鄉愁產品的系統性供給,形成生產、采摘、加工、物流、體驗、休閑、康養、文創、娛樂、消費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農文旅”產業鏈,有效帶動覆蓋城鄉全域的鄉村消費,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在這一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碎片化、局部性、單點式的鄉愁產品供給方式,堅決杜絕“鄉村城市化、產品高大上、商業一條街”等“不見鄉愁、不接地氣、不倫不類”的做法。針對鄉村“農文旅”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市場投入較大、回報周期較長等問題,要更多發揮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主導作用,通過組織開展各類有針對性、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推介活動,引導帶動更多市場要素“上山下鄉”“把薪助火”,把鄉村“農文旅”產業的節奏帶起來。
四、壯大鄉賢隊伍,讓鄉村人氣“旺”起來
僅留下部分老人、缺乏人氣的鄉村,何談文化?何以振興?對此,以鄉情鄉愁為紐帶,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退伍轉業軍人、退休干部、醫生、教師及企業家等一大批從農村走出去的有文化、有技能、有情懷的人才,回歸故里,反哺鄉里,進而集聚人氣,厚植文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一是政策帶動。構建鼓勵城鎮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回鄉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體系,尤其要研究制定鼓勵涉農專業大學生、退役軍人、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在崗位招錄、創業資金、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環境推動。環境好則人才回。要著力改善鄉村基礎設施,盡可能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全力營造尊重返鄉就業、創業的社會環境,為返鄉人員提供生活便利,增強返鄉人員的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三是創新驅動。立足破梗阻、搭平臺、給配套、送服務,構建好財力、智力、技術、管理下鄉的“綠色通道”。進一步健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或農業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業的政策機制,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促進城鎮人口向農村回歸、農業人才向農村流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集聚人氣、凝聚智力。
五、推動移風易俗,讓鄉村生活“美”起來
一段時間以來,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賭博迷信等陳規陋習在一些鄉村普遍存在,群眾有苦難言,反映強烈。針對這一現象,早在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對“天價禮金”等社會不良風氣提出治理要求;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整頓人情往來亂象;2022年,農業農村部等八部門印發文件,部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推進移風易俗。
推動移風易俗,要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從時代和歷史的高度,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務實親民的“村規民約”、家訓家風、負面清單,為移風易俗立“規”。同時,找準突破口,抓住關鍵點,充分發揮黨小組文明新風戶、紅白理事會、村民小組及家族尊長、本土鄉賢的作用,榜樣引領,疏堵結合,獎懲并舉,旗幟鮮明反對天價彩禮、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抵制封建迷信,引導農民群眾改變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除推動移風易俗外,基層村組織必須堅守好鄉村精神文化陣地,以文明浸潤鄉土,以文化滋養鄉情,引導更多村民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精神,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成風化俗,成為廣大農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美麗風景線,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鄉村文化資源是一座富礦,鄉村文化市場是一個旺鋪。踏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新征程,邁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階段,只有唱響鄉村文化的“四季歌”,才能收獲鄉村群眾的“芳心”,吸引城市群眾的眼球,讓鄉村振興“形美神聚”,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只有燒旺鄉村文化的“柴火灶”,才能有效盤活各類資源,培育更多“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為鄉村振興裝上新引擎、注入原動力,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丁學東(1967-)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長期從事教學、教研及行政管理工作。曾任張家港市政府副市長,現任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