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余靈妍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構建覆蓋更廣、效能更高、可持續性更強的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盤活社會資源、靈巧運用各類靈活文化空間,是政府轉型“以一撬動一百”的重要途徑。上海擁有數量豐富的文化空間、精美展廳、靈活陣地,也有2500萬旺盛人口的群眾需求,如何將文化館“總分館”文化服務覆蓋網絡編織得更靈活,搭建整合、匯聚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新型平臺,是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本文以嘉定區文化館為例,探討文化館如何盤活空間資源,如何做到“小而美、多而精、廣而優”,充分發揮各類社會主體主動參與文化服務、文化供給的主體意識,努力形成一個可供復制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范本。
在努力構建覆蓋更廣、效能更高、可持續性更強的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道路上,嘉定持續保持探索。面對數量豐富的社會文化空間、精美展廳、靈活陣地,從2021年起,嘉定區文化館探索建立延伸服務點“我嘉·秀空間”,這也是嘉定立足“我嘉書房”公共文化創新空間基礎上的積極嘗試。
為了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服務的積極性,盤活多種多樣的存量靈活文化空間,嘉定在全區范圍內選擇環境優質、服務高效、口碑優良的空間、場所建立“我嘉·秀空間”,共同構建文化館“總分館”文化服務覆蓋“彈性”網絡,探索推進嘉定地區文化品牌共育、文化陣地共用、文化活動共享的合作模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進一步下沉延伸。截至2022年10月,嘉定區建立了覆蓋全域的36個“我嘉·秀空間”,選址包含商業區、園區、校區、景區、社區等多種形式,以人民的需求為追求,撬動公共文化賦能城市建設的巨大潛力。
一、基本背景
嘉定區位于上海市西北部,轄區面積463.55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街鎮,常住人口183.4萬人,其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為 103.7萬人。近年來,在大力發展“五個新城”的背景下,嘉定站位“人民至上”謀篇布局,圍繞建立和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城市,根據多次調研和考察,發現嘉定的文化需求正在逐漸發生變化。
一是服務半徑層級分層不夠細。面對滿足百姓對于“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的渴求,嘉定區現有鎮級文化供應圈與村居小范圍供應圈之間存在斷層問題,文化服務供給半徑存在“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的現實問題。如何在鎮級與村居之間進行架設,有效補充文化資源的覆蓋面和可得性,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也是民心所向。二是服務人群需進一步拓展。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2020年這10年間,嘉定區常住人口增長24.68%,增速全市第一;外省市常住人口增長25.2%,已占常住人口的56.5%。隨著政府對嘉定新城的大力發展,新城成為了外來人口、高端人才青睞的工作、居住地,這類人群的文化需求更強烈也更多元,亟需更多文化資源對接。三是各類文化設施利用率還需進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間,嘉定區新建了包括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汽車博物館等在內的文化設施,十四五開局還布局建設了“我嘉·鄰里中心”等公益性社區空間,社會層面也涌現了不少靈活多樣的文化機構與空間,如何提升設施硬件的使用率、提高社會資源的參與率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面對完成文化設施全面布局勢在必行的使命,嘉定區將特色文化空間“我嘉·秀空間”作為公共文化延伸服務點,推進優質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下沉延伸,充分發揮各類社會力量主動參與文化服務的積極作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做法
(一)人群多元,打破地域限制壁壘
為了進一步擴大“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半徑,綜合考量服務不同類型空間、覆蓋不同人群,嘉定區將服務人群多元化放在目標首位,精心研究供需如何精準匹配。選址徐行小學、同濟大學等覆蓋未成年人和大學生的場所,拓展服務至校園人群;深層服務于周邊的新型企業服務機構。如與嘉定新城科創加速器、菊園企業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立合作,服務科研人才、創業人群;開設15個“我嘉·鄰里中心”,為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會客廳”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此外,為覆蓋更多黨群干部、特殊人群、弱勢群體等,嘉定將區服務黨建中心、區殘聯、區民政等區級機關、社團納入到“秀空間”合作體系,選址在陽光天地、疁城新天地“益嘉驛”等場所空間,服務特定人群,讓社會各層面的人群受益,提升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和利用率,將文化傳播之花開遍整個社區。
(二)內容多元,精準覆蓋百姓需求
在政府購買資源進行配送的過程中,嘉定區兼顧不同需求,為“秀空間”開設資源查詢與點單權限,各空間即對文化資源配送的內容有了選擇權。結合不同人群需求,選擇配送包括藝術導賞、舞臺演出、手作體驗、文化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由嘉定區文化館與嘉定區黨建中心,圍繞服務新城地區的黨群干部文化需求和機構特色,合作開設“洪德有約 我嘉藝課”系列公益培訓,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首課開設油畫課程,以“畫紅船”為起點,吸引不少親子家庭和年輕人參與。可以說,“秀空間”的加入,不僅是在物理層面上對現有設施進行了補充,實現了公共文化空間的可觸可達,更重要的是以社會空間的多樣性支撐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從而滿足群眾更個性化、更高品質的文化需求。
(三)主體多元,打造資源新型平臺
作為公共文化資源“承接+供給”的二道平臺,“我嘉·秀空間”的日常管理分為幾種模式,一種是搭載了“我嘉·鄰里中心”這個本身由區級政府支持經費并運營的社區鄰里空間,另一種是由主體自行運營的靈活文化空間,如企業、學校、商圈、景區等,此外還有由街鎮級支持經費并運營的黨群服務站、人才服務點等。為充分發揮各類社會主體主動參與文化服務的積極作用,搭建整合、匯聚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新型平臺,“我嘉·秀空間”在空間自身運營管理的基礎上,為各點位免費配送文化資源,既是對現有資源的一種優質補充,也是通過機制創新在文化供給側層面進行拓展和優化。嘉定區以公共空間為杠桿,撬動原先局限于各個行業、社區內部的資源,將其轉化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實現從系統內小循環向社會化大循環的進階。
(四)機制創新,標準統一便于復制
2017年,嘉定區文化館以“總分館制”建設為切入點,建立以嘉定區文化館為總館,12個鎮(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分館,289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為延伸服務點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隨著“我嘉·秀空間”的加入,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服務、文化資源、文化人才共建共享的模式,逐步完善統一標識規范、統一配送規范、統一服務標準規范、統一數字服務規范以及統一政府考核規范等,不斷下沉公共文化服務重心,完善嘉定的“全域”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管理制度辦法一體化、文化資源配送系統化、人才培育建設規范化以及公共文化空間的大聚合所形成的“三化一合”措施,將促進打造群眾觸手可及的優質文化空間“全域式”服務體系的建設,也將有力促進嘉定區建設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高地。
三、初步成效
(一)獲得居民認同,有效參與文化升級
2021年10月起,嘉定區已開啟由政府供給第一批優質文化資源進入各空間,針對不同場地的百姓需求,送去精彩演出、趣味講座、傳統文化體驗等各種文化活動。2022年,共83場優質資源進入“秀空間”。在社區的一些點位上,大型原創滬劇、傳統越劇以及說唱表演都受到了居民歡迎;在新城地區,白領喜愛的弦樂節奏音樂會、近景魔術獲得良好反饋;傳統文化講座和非遺手作項目則受到了親子家庭的熱烈歡迎。近在家門口的文化空間讓百姓得以在“拔腿就到”的距離,享受精致可口的文化“私房菜”,得以共享公共文化升級后帶來的福利,百姓對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也就越來越高。
(二)盤活資源活力,有效擴大服務半徑
在公共文化資源配送體系中,一直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秀空間”的加入,從空間上拓展與提升了文化設施覆蓋率和利用率,打破了行業壁壘,盤活了社會資源,同時也孕育了更多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品牌項目。近年來,嘉定區文化館與多方合作,形成包括“洪德有約 我嘉藝課”“嘉文有約”“多彩非遺 美麗嘉定”、殘聯“自強合唱團”等文化品牌和團隊,將公共文化服務以“項目化”“品牌化”的形式因地制宜充分開展,進一步延伸文化觸手,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半徑。
(三)開拓創新思維,打造靈動城市空間
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對城市空間形態和居民習俗、審美、公共活動與生活方式等造成深遠影響。“我嘉·秀空間”既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場地,也是嘉定文化景觀、社區文化的組成部分。目前,“我嘉”系列品牌內涵囊括了城市書房、鄰里中心、惠民餐廳、文化空間,以此形成的惠民、助民、利民的地區性的人文空間,集環境優美、時尚便捷、服務暖心等優點于一體,“我嘉”成為嘉定城市文化空間品牌。“我嘉·秀空間”在其中承擔起了優質文化聚集傳播、大眾審美培育的責任,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全方位提升了市民的文化滿足感和獲得感,真正發揮了文旅部門“文化營造”的價值。
四、未來路徑
在“十四五”持續推進期間,嘉定區將進一步覆蓋多樣人群、結合多元需求、擴充豐富內容。未來,將把資源結合在建的66家“我嘉·鄰里中心”,打造成一批與城市特質相匹配、與產城融合發展相統一的文化空間;做好供需調研,精準匹配,推進更豐富、更符合百姓需求的個性化文化資源下沉市民身邊;講求“內容為王”,將嘉定文化基因、非遺元素融入文化資源配送,發揮鄉土文化價值,提升地方文化認同,全面推進“十四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廣振.文化空間再造與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升級 [J].人文天下, 2021.1 第183期.
[2]徐佳晶.“十四五”時期構建文化館發展新格局的思考[M].中國文化館(第一輯).
[3]林巖.基于特色文化空間整合的徐州城市更新設計策略[J].規劃設計.
[4]袁國棟.元宇宙時代社區傳播的空間轉向 [J].新聞前哨,2022年2月下,文獻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文化館)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