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山東,對山東傳統文化建設提出明確要求。2017年9月,山東出臺《山東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山東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當好排頭兵,到2025年,基本形成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體系、普及教育體系、實踐養成體系、保護傳承體系、傳播交流體系。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誕生地之一,孟子故里鄒城市近年來持續加大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力度,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創新轉化。
一、傳統文化“兩創”的新要求
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通過創新實踐,讓文化的基因融入生產、生活,讓文化“新”起來,“活”起來,“興”起來,煥發活力和新生。
近年來,鄒城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濟寧要求,牢記總書記囑托,在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持續用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孟子文化綻放時代光輝,凸顯時代意義,體現時代價值,形成時代特色。
鄒城市歷史文化悠久,傳統文化積淀深厚,作為孟子故里,與毗鄰的孔子故里——曲阜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這里儒風習習,崇君子禮儀,尚浩然正氣,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自古有之。千年孟府孟廟“古樹參天繞舊祠,遍地豐碑滿壁詩”,孟府為七進院落,孟廟為五進院落,兩座古建筑群被古樹環繞簇擁,保留著珍貴的碑刻銘文,歷盡歲月滄桑,長存亞圣風采。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方面,鄒城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挖傳統文化精髓,提煉整理,現已有3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分別是平派鼓吹樂、孟母教子傳說、陰陽板。另外,還有山東省級非遺項目10項,濟寧市級41項,鄒城市級119項。
二、探索非遺保護基地建設
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河和之契:2021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啟動,以“推動傳統手工藝振興、強化非遺系統性保護”為主題,分為“文明的賡續”山東省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集萃展、“流動的文化”山東省大運河沿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高端論壇三大部分,活動在鄒城展示基地舉辦。2021年4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同意在鄒城設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展示基地,成為全省唯一一個縣級基地,可承接國家、省、市各級系列文化旅游展覽展示研究活動,全面推動鄒城非遺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兩創”邁上新臺階,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文明的賡續”傳統工藝集萃展共展出黃河澄泥陶印、雕版印刷技術、魯派內畫等省內78個非遺項目。4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內共95個非遺項目參展。此次非遺大展鄒城市共有16個非遺項目參與展覽展示展演展銷,其中鄒魯醬醋傳統釀造技藝產品參與展銷,孟府菜、孟府酒、孟府檔案、舞龍舞獅、火虎等參與展覽,鄒魯禮樂、平派鼓吹樂、柳琴戲、嶧陽古琴參與展演。
2022年6月,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基地精品展館在鄒城孟苑開館。展覽立足鄒魯,以鄒魯文化為主題,圍繞鄒魯文化品牌“兩孟”“伏羲”“梁祝”等,開展專題化展出,情景式體驗,彰顯了鄒城作為文化名城的悠久歷史、人文底蘊。展覽凸顯“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規矩、成方圓”(孟子名言)等中華傳統智慧和價值觀念,展示了鄒城非遺的區域性整體保護成果,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提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要講話精神的深入踐行。
三、探索非遺保護與文化產業相結合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繼續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推動傳統美術、傳統技藝、中藥炮制及其他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
近年來,鄒城市高度重視非遺工坊建設,推動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走入市場,與文化產業、文創產品相結合,讓傳統工藝有生存空間,發展空間,推動傳統工藝創新性轉化。2022年,鄒城已有7個非遺工坊被列入濟寧市級非遺工坊名單。這些非遺工坊的代表工藝分別是傳統手工土陶工藝、傳統醬醋制造技藝、嶧山松墨制作、柳下邑豬牙皂制作、傳統白酒釀造技藝、銅桿嗩吶制作技藝、孟府菜制作技藝。
2018年,郭里鎮爺娘廟村的村民創建了山東伏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村里傳統的土陶技藝。土陶技藝在這座小村莊曾經是家家戶戶都會的本領,流傳了很久。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面臨失傳,在村里幾個老藝人的不懈堅持下才得以保存下來。現在爺娘廟村建設了伏陶文化小院和伏陶制作工坊,將這項技藝傳承發展下來。這些傳統的土陶工藝品多次走進省市非遺展覽展銷會,走上直播帶貨,線上線下相結合,知名度越來越高,產品銷路越來越好。土陶非遺傳承人多次走進校園走上講臺,在郭里中學、小學開設興趣班,將這項技藝發揚傳承。
郭里鎮獨山村有著手工釀制醬醋的傳統,為保護這一民間傳統技藝,這里建設了醬園文化博物館、制作工坊,吸引了遠道而來的客人參觀考察。這一釀造技藝有著嚴格的工序和溫度控制,釀造出來的是綠色有機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這種“傳統技藝+產業+農戶”的模式,帶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解決了勞動力就業,更重要的是使傳統手工技藝走向了產業化之路。
嶧山松墨制作技藝取材于嶧山上豐富的松柏資源,繼承唐宋古法手工制墨,所生產的少膠、純松煙墨得到了國家博物館專家和書畫家們的認可和好評。
看莊鎮柳下邑豬牙皂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入選山東省道地藥材名錄。村里皂角樹種植面積廣,擁有傳統的制皂技藝,資源優勢明顯。在市級文化主管部門和鎮街的共同推動下,柳下邑豬牙皂項目順利推進,動員村民加入非遺工坊生產,對村內古房村落進行保護提升,致力于打造鄉村非遺工坊示范街,建設田園儒鄉綜合體,帶動了村民回鄉創業,助推了鄉村振興發展。
鄒城白酒釀造技藝流傳已久,據民間流傳,自清光緒年間這里的釀酒技藝就開始了,那時有一家名為恒盛公酒館的釀酒作坊,制作出了最初的鋼山酒。當年的京杭運河千帆競發,船隊一到濟寧,均以“逛竹竿巷、喝鋼山酒”為傲。經過100多年的傳承,現在的金鋼山酒業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創新,精工釀造,生產出品類齊全,風味多樣的濃、清、芝麻香型產品。
銅桿嗩吶制作技藝已傳承百年,目前已傳至第四代賈東清。銅桿嗩吶演奏出來的平派鼓吹樂在鄒城遠近聞名,平派鼓吹樂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賈東清也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榮獲“群星獎”。
孟府菜代表的是鄒城當地的飲食風俗,繼承了傳統官府菜的特點,又加入地方特色制作技藝,是鄒城富有地方代表性的傳統菜系。
四、探索非遺保護與文藝創作相結合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闡釋挖掘民間文學的時代價值、社會功用,創新表現方式。”鄒城市作為孟子思想的發源地,儒家文化的代表,傳統文化資源豐厚,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活水。近年來,隨著非遺保護的深入推進,一些文藝團體將文化資源開發提升,創作出了非常優秀的文藝作品。鄒魯禮樂團挖掘鄒魯之地禮樂文化、孟母教子文化,匡衡文化、陰陽板文化,改造制作古代樂器,將傳統和現代審美相結合,將傳統文化推上舞臺,創作出了《禮門義路》《斷機教子》《官箴頌》《匡衡拒刻》等精品劇目,依托《陰陽板》傳說創編了傳統求雨祭祀舞蹈。這些成熟的文藝作品多次赴省市非遺展演展示,有的甚至去國外演出,成為鄒城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孟母教子傳說是流傳在鄒城的民間傳說。為弘揚孟母教子精神,鄒城市自2007年開始連續舉辦“中華母親文化節”,倡樹家國情懷,展現時代價值。為保護孟子思想,展示孟子精神,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鄒城市文化專題片《孟子》開拍,是山東省地方特色數字資源重點建設項目。
五、新時代非遺保護的歷史使命
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工作主要集中于對非遺的普查、登記、補貼、展覽、傳承等內容,例如,為更好地開展對我國民間非遺文化的系統性保護,2005年至2009年,原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非遺“摸底”普查工作,普查非物質文化資源總量近87萬項,走訪民間藝人115萬次,此次普查工作為后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的建立及法律法規的出臺奠定了資源基礎。
在“兩創”方針下,非遺創新傳承需要下更多功夫。2017年1月出臺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就需要正確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傳承和創造性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們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保護下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保護和傳承兩相呼應。
“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是非遺保護的指導方針。在商品經濟大環境下,對非遺的合理商業利用不僅能夠增強其生命力,而且還能改善非遺生存環境,提高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推動非遺數字化也是重要的保護路徑之一,依托互聯網各平臺展示非遺風采,展銷非遺產品,是多地非遺保護的創新舉措。深入貫徹非遺文化傳承大數據理念,依托大數據技術整合碎片化非遺資源,提升非遺保護的有效性及深度,提升現有數字化、信息化數據庫的聯動性、智能性,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各地非遺資源數據信息融匯共享。同時通過改造非遺文化產品,豐富非遺文化產品數字化表現形態,以達到弘揚非遺文化影響力的目的。
六、“兩創”與非遺保護的兩相促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持續走深走實,既回應了新時代下非遺傳承方式的變革,又將非遺保護融入到現代經濟文化建設中。在“兩創”方針下,我們更應當加強非遺傳承及保護模式的創新,激勵傳承人的內在動力,培育新的傳承機制,搭建新的傳承平臺,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綻放時代光輝。
總之, 鄒城市秉承“讓非遺點亮美好生活”的理念,積極培育非遺傳承新路徑,借助“非遺+”發展模式,探索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融入現代文化產業、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融合發展途徑,讓非遺進入尋常百姓視野,讓文化“兩創”落地生根,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參考文獻:
[1]趙琳,劉兵,張依盟.讓“兩創”落地讓傳統“新生”.人民網,2019年2月25日.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國政府網,2021年8月12日.
[3]易玲,肖樟琪,許沁怡.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30年:成就、問題、啟示[J].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11期.
(作者簡介:李靜(1981-)女,漢族,山東鄒城人,師從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魯寧先生。2006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文學理論專業,研究生學歷,現就職于鄒城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務中心。研究方向:文學理論和傳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