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遺產是我國56個民族文化的靈魂,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生動地展現了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特點。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并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信息迅速發展的階段,民族文化遺產也開始借助數字化方式進行傳承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快速地進入人們的生活中,人們便捷地認識和感知著民族文化遺產的魅力,民族文化遺產存在的方式更加多元。建立完善的數字化系統,來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是當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過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的特征與意義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來保護和傳承我國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主要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智能技術和信息傳播技術為基礎,是一種確保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實踐。相對而言,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具有移動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征。移動化是指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獲取不會受到地點的制約,人們可以在不同的地點查看民族文化遺產信息;碎片化是指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獲取不受時間的約束,人們可以在不同的時間獲取民族文化遺產信息;社交化是指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獲取可以是相互的,打破了傳統信息接受者處于被動接收地位的情況,同時也確保了傳播和獲取民族文化遺產的雙方地位達到一個平等的位置。
民族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民族文化遺產真實反映了歷史上人與自然的關系與發展,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目擊者。民族文化遺產包含了我國56個民族的文化精華,對樹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提高綜合國力、促進國際交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僅僅把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理解為減少流失、延緩退化、適時恢復和恢復保護,充分挖掘其彰顯和傳承民族價值和意識的文化使命,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增強民族文化遺產內涵的創造性附加值,增強文化產品的歷史性和民族性,才能充分利用數字化進行全球傳播民族文化遺產的機會,使民族文化遺產成為當下乃至未來充滿活力的文化組成部分。
二、民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保護優勢
(一)提高了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安全性
隨著歲月像流水一樣流逝,無論采取何種保護措施,民族文化遺產都會被無情的歲月損耗,因此傳統的傳承保護方法存在較大的缺點。利用數字化進行傳承和保護,數字化采用的是數字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能夠將民族文化遺產收集、歸納、保存下來,打破了傳統傳承保護方式的弊端和不足之處,提高了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安全性。
(二)擴大了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交流性
利用數字化進行傳承和保護,易于民族文化遺產的傳遞和交流,這是由于數字技術傳播速度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因此可以全方位將民族文化遺產的內容從表面化、模式化、邊緣化傳播向深層次推廣。
(三)增強了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大眾性
通過數字化平臺可以讓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了解到民族文化遺產,只需要在家中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就可以全面認識和走近民族文化遺產,同時這種傳承和保護是不會受時間、地點、經濟條件等制約,使民族文化遺產變得更容易接近,真正成為大眾的民族文化遺產。另外,數字化傳承和保護是通過數字信息網絡傳播的,同時也是運用了現代軟件技術,可以讓更多的人學習、了解和探索追求民族文化遺產,鼓勵和培育他們參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自愿性、自發性和行動力。
(四)促進了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環保性
在運用傳統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方式時,會對大部分遺產進行實物修復或者是重建,這一操作會導致一些自然環境資源被消耗,對自然環境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壞。雖然說運用數字化傳承保護在某種情況下也需要運用數字技術修復民族文化遺產,確保民族文化遺產恢復原狀,但是僅僅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經濟力量,對于自然環境幾乎沒有造成破壞,因此數字化傳承保護能夠提高其環保性,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引領著人類社會未來資源利用發展的走向。
三、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的方向和路徑
(一)強化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智力支持
我國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運用數字化傳承保護具有良好的發展背景,為了確保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能夠發揮其本身的作用,須強化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智力支持,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出發提高其智力支持。
1.培育復合型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網絡人才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對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非常高,要求不僅要了解民族文化遺產,還需要掌握數字化技術,這就需要擁有大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加入到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中來,培育出一批既能夠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遺產,又能夠掌握數字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當前社會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建立一支更加完整、更加優秀的工作團隊。要有熟悉和了解民族文化遺產知識、具備創新意識、擁有創作文學藝術作品經驗、掌握數字化技術的全能型人才;要有懂概念設計、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熟練數字技術應用制作的能力,并能將藝術設計思維與技術實現緊密結合的專業人才;還需要新的管理人才,不僅要有前瞻性眼光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理解,還要有一流的設計能力,掌握人力資源和內容資源,了解新技術、新理念,熟悉文化市場運作。要從現有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隊伍中挖掘和培養在數字、網絡、新媒體運用方面較成熟的人才。還要從熱愛文化遺產保護的高水準人才中尋找,或者選拔培養能夠學習和掌握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人才,形成復合型人才,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傳播效應,還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提升我國的民族文化軟實力。
2.要建立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
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有幾千年的歷史,因此其存在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地區也會形成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遺產,因此建立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數據庫可以彰顯出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能夠確保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遺產完整且系統的保護和傳承。目前數字化技術條件已逐漸完善,可對民族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歸納,同時針對不同的民族文化遺產信息,建立不同的信息庫、資源庫、圖片庫等,然后再利用數字化技術將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歸納處理,還可以將這部分內容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民族文化遺產信息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進一步推進數字化保存、多樣化使用和網絡化傳播。
另外,還需要建立起民族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體系,在建立時,需要國家指引和規劃,政府起領導作用,社會群眾積極參與,將碎片化的民族文化遺產信息聚集在民族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體系中,運用數字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建模,確保民族文化遺產生動的展現出來,方便人們隨時隨地查看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也易于傳播。加強文化遺產數字保護的國際合作,建立公開、開放、互動的國際交流機制,通過經常性的技術交流與對話,實現中外技術互補,促進雙方在技術領域深入、全面的合作與可持續發展。
3.加強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經濟支持
在進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過程中,是需要大量的經濟力量作為支撐的,因此需要建立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專項支持資金、完善對民族文化遺產數字保護周邊產業的經濟支持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需要在數字化保護過程中,尋找多種渠道來增強經濟支持,激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捐贈、設立專項基金或保護基金等方式參與到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中來。
4.利用VR,創建真正的“虛擬博物館”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建虛擬博物館的初衷是為游客創造一個虛擬環境,讓游客在其中感受到“真實”的空間。雖然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看起來相似,比如三維柱、墻上壁畫,但目前的觀看效果很不理想,畫面模糊,很難在虛擬展廳里看到物體的各個方向,一般只能給觀者提供一定角度的靜態視圖。希望不斷完善VR技術,達到全方位觀看的效果。
四、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啟示
1.加強數字化展示與其他展示方式的有效配合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我國民族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這給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帶來全新的改變。但是對于具有特殊性、綜合性的民族文化遺產來說,它們的展示和規劃方式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同時還會關聯到多種方式、途徑和技術的配合和運用,因此在進行民族文化遺產闡述解釋和顯示系統的總體規劃上,需要考慮其特點和優勢,基于統一的顯示理念和策略,結合具體的顯示內容規劃,選擇合適的顯示模式,加強數字顯示與其他顯示模式的有效配合,使各種顯示模式和渠道相互支持,高度集成,形成完整統一的系統展示體系。
2.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特性與優勢
數字技術的應用在呈現方式、內容表現、傳播等方面為民族文化遺產傳承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進行民族文化遺產闡述解釋和顯示系統的總體規劃上,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視聽綜合展示、動態效果展示、虛擬還原展示、三維歷史空間重構、線上線下綜合交流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創新民族文化遺產闡述解釋的技術和形式。
3.注重互動型用戶體驗的構建
民族文化遺產運用數字化傳承保護,具有互動性的特點,可適當組織一些人民群眾可以參與的互動環節或者游戲環節,通過融入數字化技術,確保民族文化遺產的闡述解釋和展示打破傳統靜態展示方式依靠單向信息傳輸的限制,讓人民群眾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參與到民族文化遺產的闡述解釋和展示中來,這也可以最大化提高人民群眾和民族文化遺產之間的結合。另外,在進行民族文化遺產的闡述解釋和展示時,可以通過身臨其境、體驗式、游戲式的展示互動,構建良好的用戶體驗,在實現文化遺產現場傳播的同時,鼓勵公眾參與文化遺產的探索和解讀。
五、結束語
為了確保民族文化遺產不被破壞或遺失,現階段部分文化遺產已開始采用數字化傳承保護方式,在數字化形態下,可以組合多種多樣的媒體信息,比如采用視頻、音頻、圖文的形式,搭建立體的新媒體視覺傳播平臺。人民群眾可以通過新媒體視覺傳播平臺來查看和閱讀民族文化遺產信息,同時提高了民族文化遺產信息的傳播速度,讓更多的人民群眾能夠隨時隨地掌握和學習民族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保護,打破了傳統傳承方式的弊端,注入了創新力量,激活了民族文化遺產本身的生命力,拓展了民族文化遺產的增值空間,使民族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文化藝術價值,創造出更加符合時代審美的民族文化新產品。
參考文獻:
[1]楊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平臺設計研究[J].粘接,2021,45(02):89-93.
[2]秦嶺,金中堯,徐萱.探析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發展現狀[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2):190-191.
[3]好斌.“互聯網+”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路徑探尋[J].大觀(論壇),2020(11):84-85.
[4]胡毅.廣西民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保護初探[J].今古文創,2020(42):54-55.
[5]于天歌.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利用研究——以敦煌莫高窟為例[J].文化產業,2020(27):23-24.
[6]周英姿.數字化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探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0,22(04):62-65.
[7]閔薇.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關鍵技術及進展研究[J].中國報業,2013(06):102+104.
(作者簡介:東主才讓, 男, 藏族, 就職于青海省海西州廣播電視臺。職稱:譯審。研究方向:民族民間文化、新聞宣傳。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