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炯
在2022年江蘇省高中體育與健康優秀課評比活動中,筆者執教了《排球:正面屈體扣球》一課。此次評比活動的決賽階段,共有8節球類課,筆者通過自己的參賽經歷,以及對其他球類項目實踐課的觀察,對本節課進行了復盤與反思。
一、課前預設
1.巧用音樂輔助,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本課教學的各個環節,筆者都安排了相應的音樂輔助教學,合理的音樂選擇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準備活動階段,選用了輕松愉悅、節奏感強的歌曲《加油,AMIGO》,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在基本部分的練習中,選用了節奏輕快明亮、歌詞能夠鼓舞人心的歌曲《驕傲的少年》,鼓舞學生積極參與練習,對學生進行了情意教育。在體能練習階段,配合“Tabata”的音樂,根據音樂間歇練習的特點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輪換練習。最后,在放松運動中則選用了輕音樂,幫助學生更好地放松身心。整節課學生都在音樂的引導下參與各種練習,也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2.自制教學器材,更加符合客觀學情
排球正面屈體扣球主要由準備姿勢、助跑、起跳、空中擊球、落地緩沖5個部分組成,對高中學生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技術動作。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在標準的排球架上進行學練,大部分學生可能都無法用正確的動作將球扣過網,如果統一將排球網降低又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因此,筆者利用羽毛球架、足球繞桿的標志桿、小彩旗、夾子等搭建了簡易排球網架,并且網的高度可以隨著學生練習水平的要求升高或降低,以網的高度作為條件限制,學生學練時由原地扣球到起跳扣球,逐步提高扣球的難度,最后讓學生過渡到標準網高的排球架上進行練習,幫助學生逐步把握正確的擊球時機,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
3.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上課場地
筆者在上課前充分考察了上課的場地,發現上課場地四周都是高墻,標準的排球架在場地中間位置。因此,上課時將自制排球架放在距離高墻3m處的場內,練習時讓學生將球扣到地上且扣進3m線內作為目標,從而保證學生發力以及擊球部位的準確性。這樣布置場地不僅有助于學生技術動作的掌握,同時也保證了較高的練習密度。
4.合理利用跳箱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扣球技術,上課時所有的扣球練習都是在2名學生1組,一拋一扣的配合練習中展開,這就會涉及拋球穩定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利用多塊跳箱墊,讓學生站在跳箱上進行拋球,這大大降低了學生拋球的不穩定性,同時,隨著球網高度的提高,也可以同步疊加墊子的高度,給扣球學生創造更好的扣球練習環境。在最后的體能練習環節,利用跳箱設置了4種不同的高度,每個高度設置了一種體能練習內容,分別針對學生的上肢、核心、爆發力以及下肢力量,學生通過練習,身體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
5.巧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練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學練。如,在球性練習中,為了讓學生明確擊球時機,設置了“如何能在更高的位置接到球”的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在跳起后手臂伸直到最高點擊球。為了讓學生體會扣球鞭打擊球的發力方法,安排了小比賽“看誰對地擊打球的聲音最大”,引導學生體會正確的發力方法。
二、課后反思
1.加強對學生情意表現的培養
通過與其他教師上課的情況相比,發現筆者對課堂氛圍的調控不足,難以快速調動學生的熱情。首先,上課時語言的組織與表達把握,如,《魚躍前滾翻》一課中,授課教師精練的語言讓筆者印象深刻,且語氣抑揚頓挫,一下子就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身上。此外,教師的示范也非常關鍵,在《高一體操:技巧組合動作練習》一課中,執教教師在學生面前完成了一個非常標準的肩肘倒立接單肩后滾翻成單膝跪撐平衡的動作,給了現場學生非常直觀的視覺沖擊,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練中去;其次,筆者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設計安排的內容是對技術動作的教學而缺乏對學生情意表現的培養,而在現場觀摩課時,有的教師讓學生分組圍成一個圈相互鼓勵加油,然后再進行熱身,不僅有效對學生進行分組,而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團結意識,并能快速提高課堂的氛圍,使學生迅速融入課堂。還有些教師在課中比賽前引導學生選擇喊口號或肢體動作進行加油鼓勵,這些小環節的設計對培養學生相應的情感價值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增加賽和評在課中的比重
只有將學、練、賽、評充分融合,體育課堂教學才更有效果。然而,筆者在課堂中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學和練的過程中,比賽與評價的部分太少。而在《排球:移動傳球及實戰應用》一課中,教師將比賽很好地融入到教學中,學生在比賽中學習排球傳球技術,在比賽中認識到自身存在的錯誤動作,明確正確的技術動作從而加以改正。在6VS6實戰比賽中的規則限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傳球技術動作,達到掌握了技術動作的應用目的。
而在《足球腳內側連續傳接球》一課中,執教教師從準備活動至最后的體能總結部分都有其獨特的點評方式,包括教師點評、學生互評、肢體行為評價等,評價方式多種多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為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練點明了方向。
3.增強結構化教學的意識
筆者自始至終都是在教授扣球技術,而忽視了將排球中傳球、墊球等技術與扣球技術進行組合,沒有很好地將扣球技術的學習與排球比賽中會出現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縱觀其他球類課,基本上都是從基本技術動作入手,過渡到已學技術動作的組合,最后到比賽中的靈活應用,讓學生在更加復雜的情境中去學習技術、掌握技術、運用技術。如,在《籃球:歐洲步技術》教學中,從復習行進間投籃入手過渡到歐洲步教學,再到一傳一攻一防的技術組合,最后到半場3VS3的教學比賽,整個過程,以籃球歐洲步技術動作為基礎層層遞進展開教學,很好地體現了結構化的要求。
4.關注運動負荷目標的達成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每節體育課群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個體運動密度不低于50%,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次/分~160次/分的要求。現場上課結束后,筆者從技術人員給出的數據中看到,本課學生平均心率為115次/分,練習密度為67%,群體運動密度為80%,其中平均心率遠遠低于要求的140次/分~160次/分,說明學生的運動負荷不足,沒有達到預期的鍛煉目標。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安排學生練習時,一人練習較多學生等待的情況時常發生,并且有些部分設計的練習動作難度過低。而從其他教師上課的情況看,8節球類課中平均心率最高135次/分,最低115次/分;群體運動密度最高90%,最低75%;練習密度最高68%,最低54%。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如何進一步提高上課時的運動強度,從而提升學生的心率達到更好的鍛煉價值,是筆者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