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坤旭

冰島是火山爆發和地震頻發地,熔巖、苔原多,木材少。因此,耐用性強、可再生、便于廣泛普及的草皮成了人們建筑的主要材料。早在公元9 世紀,人們就開始建草皮屋,19世紀末以前,大多數冰島居民都住在草坪上,冰島超過一半的建筑都使用草皮作材料。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冰島草坪上的最后一批居民在20世紀60 年代遷出,用草皮建的房屋幾乎全部被拆除,剩下為數不多的草皮屋也遭荒棄。
導游拉古森是冰島最后在草皮屋長大的人之一,當他帶領游客路過那些幾近坍塌的草皮屋時,不少人流露出想參與這種親近自然的體驗,由此,拉古森萌生了把老家草皮屋翻新的念頭。
家人和朋友都勸他,草皮屋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翻新代價太大,成本太高。可拉古森沒有聽從親友的勸阻。1986年,他回到了巴勒斯特修整自己曾住過十年的草皮屋。
拉古森家的房屋由一棟帶多間外屋的住宅組成,外屋連成一排,當年父親和叔伯他們一起居住,總共有六間,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后,拉古森把整棟房屋全部進行翻修。
房屋位于背風位置,因長年失修,損毀嚴重,幾近全塌。要去掉不能使用的草皮和框架,又不能改變原來的格局,修建工程的難度甚至比新建草皮屋還大。而室內外的結構都是拉古森走訪祖父輩,從他們那里了解、學習,然后自行構思設計而成。
房屋的屋頂和墻體的草皮跟地上的草坪已全部長成一體,從表面上看,只是一堆堆凸起的綠。拉古森先請人挖開相鄰房屋墻體上的草皮,“勾勒”出每間房屋的大致“輪廓”,再挖開屋頂的草皮,拆卸掉被埋在土壤里已腐爛的木質框架,整好地基。
拉古森按照原來的布局,每間屋仍采用A 型結構。六間屋子屋頂采用木制加寬屋檐,內部有通道相互連通,每間屋有一扇A 型小窗,整棟屋只有一個入口,入口對應的另一頭是一扇A 型大窗。外墻材料是用火山巖石和地坪上的草皮相結合,一面外墻傾斜著與地面完全連接,在屋頂和傾斜的外墻上鋪上土壤,再種上草皮,就與地上的草坪連成了一片。
修建好外部,拉古森為使室內盡可能復原,按功能將它們分區,有谷倉和馬廄,有臥室、廚房、生活間等。周圍的房屋都遭遺棄,整片地顯得空曠而荒涼,沒有公路,所有工程都需要用人工來完成。經過幾年時間,拉古森才終于修復好家族的草皮屋,并把它變成Islenski Baerinn 博物館,致力于保護和宣傳草皮遺產。
“屋頂的草皮增加了房子的質量,使房子十分牢固,既能有效地擋住颶風,又能避免因地震而倒塌,草皮可持續使用20 年,最長可達70 年。當一個草皮屋被遺棄時,建筑材料完全恢復到自然,只留下一堆綠地,房子和環境似乎混合在一起。”拉古森為游客們介紹道。在“拉古森們”的努力下,不少草皮屋正被修復或被重建。2011 年,冰島草皮屋正式被提名為世界文化遺產。
草皮屋和周圍壯闊的北歐風光融為一體,很快成為冰島的一道獨特風景,拉古森的博物館也成了游客必去的景點之一。特別是有草皮屋向游客開放入住后,這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極端體驗,深受游客歡迎。住過的游客都喜歡分享入住的感受:冬暖夏涼,住在里面,仿佛整個人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像徜徉在草地的無限風光中,讓人身心特別愉悅和放松。
這些綠色屋頂像從土地上生長出來一般,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詮釋著人類對環境的珍惜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承載了人與自然、建筑與環境相融合的理念,體現著當地人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