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友 孔藍藍
摘要:在農業強國戰略和教育強國戰略的實施下,從新農科建設情境出發培養出具有農科素養、扎實知識技能的會計人才是教育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手段和師資隊伍四個方面提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探討了推進會計專業結構性改革、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以及提升師資質量等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化路徑,以期為農林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改革和實踐提供經驗借鑒與現實參考。
關鍵詞:新農科 農林高校 人才培養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高等農林教育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和引領性作用,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以及“北京指南”等新農科建設舉措的相繼實施,新農科理念日趨成熟,培養兼具本土化、國際化和農科素養的會計專業人才尤為緊迫。全面剖析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并提出可行優化路徑,有利于培養出更多致力于服務“三農”的高素質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
一、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1.人才培養目標的時代性不強
隨著市場需求和人才培養規律的不斷演進,農林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面臨數智化、實踐化的外部環境,呈現出人才培養適應能力弱、崗位匹配效果不佳的困境,這就要求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不僅要適應新常態變化需求,重新定位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兼顧現實性和前沿性,注重學生人文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還要體現出多學科知識與能力素養,培養出既具備較強會計專業勝任能力,又能夠快速適應環境動態變化和擁有職業生涯發展競爭力的會計人才,也要制定符合農林學科特色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造就農林資產核算、農林項目審計和農林管理等特色會計人才,為推動中國農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2.會計課程體系設置待優化
從現有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來看,理論教學多于實踐教學,部分課程雖有實踐之名,但仍以理論教學為主,且理論教學多定位于國內會計制度解讀與剖析,忽視對國外先進會計制度的引入和實踐操作,由此帶來會計專業課程間的聯動接續效果差,學生未能將會計知識融會貫通。與此同時,部分教師對學生實踐操作指導有限,學生比較關注的會計就業、財務專業知識技能與授課內容不匹配,教與學逐漸疏遠,尚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科會計人才的現實需求[1]。
3.新型數字化教學手段應用不足
以大數據、互聯網為教學手段已成為高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教學手段,但在農林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學中,互聯網媒介、數據科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作用發揮還很有限,也未能將數據科學知識與會計領域知識相結合形成實踐活動,致使會計專業學生缺少數字化智能化價值觀認知、變革能力以及人文關懷。有調查顯示,歐美國家高校會計專業普遍開展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尤其是人工智能、VR技術和3D模型作為教學手段出現在會計專業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遠程教學、虛實結合,提高了會計專業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2]。
4.加強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的關鍵主體。目前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致使高校教師更關注于論文、項目和獲獎等,對會計云計算、會計數字化服務以及會計新型操作軟件等的新技術更新不足。尤其是農林高校會計專業教師到基層掛職鍛煉的機會較少,對農林業會計實踐操作體驗不深,導致農林高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缺乏。農林高校教師承擔著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端會計人才的重任和使命,應引導教師增加教學投入,提升教學熱情。
二、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可行路徑
1.推進專業結構性改革,提高教學目標與專業契合度
高校應當以立德樹人為使命,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著重培養綜合素質高、整體能力強、專業知識扎實、實踐體驗豐富以及具有創新思維的管理型會計人才。一是推進會計專業供給側改革。農林高校根據自身定位,建立以學生就業需求、財務崗位技能需要為主的探索性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形成理論教育和實踐操作雙軌并行的會計專業體系。增加學生會計課程學習自主權,開展形式多樣的會計實踐項目,提高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能力因材施教,協調好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相互尊重、相互促進,形成良好的“教”與“學”氛圍;二是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圍繞新農科建設需求,布局適應新科技、新業態的會計專業,加快理論教育、實踐技能和素質修養的協同培育,打造理論素養、專業技能以及人文情懷全面發展的新型會計人才,使學生有充分時間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有組織有計劃地深入企業、行業進行研究性和實踐性學習,積累一定的社會和專業工作經驗[3]。
2.面向新農科建設要求,優化會計課程體系
面對新農科建設的現實需求,會計專業應以學生會計實務能力提升為導向,加快推進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鑒于會計專業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操作并重特點,應創新會計專業課程,構建多層次、全方位會計教學板塊,涵蓋心理、道德、思想等會計綜合素養板塊、會計通用理論板塊、會計專業技能板塊課程以及會計專業特色課程。其中,會計專業綜合素養板塊課程應設置會計職業道德修養課程和會計職業心理培訓類課程,通過“會計教師講授+企業會計人才講座”形式,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綜合素養;會計通用理論板塊課程應構建基礎會計、財務與管理、稅法以及審計等通識課程體系,培養會計專業學生基礎素養;會計專業技能板塊應加強“校政企”三方聯立,形成學校培育實踐技能、政府搭建實踐平臺、企業提供實踐機會的課程體系;會計專業特色課程則是對標農林高校行業特色、大數據時代潮流情境,新增《會計大數據分析》、《農林資產核算與審計》以及《農林會計操作軟件開發》等課程。
3.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要求農林高校會計專業應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以網絡教學為輔,兼顧應用實踐與理論學習相融合教學模式;加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創新創業專業實踐課程,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理論知識與科學研究為中心的就業實踐,提高創新創業實踐技能。還應完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重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將課上學習、課下學習以及課程實踐表現作為評分標準;設置多樣化考核方式,將傳統單一的閉卷考試轉為案例分析、課程論文、計算機操作、沙盤模擬等多樣化考核方式,以全面考察學生思辨能力、寫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操作的學習效果。
4.優化會計專業師資質量,培養“雙師型”教師
農林高校會計專業教師考核應摒棄唯論文、唯職稱、唯帽子、唯學歷和唯獎項方式,建立重科研轉化、重教書育人和重社會貢獻等綜合實際效果考察,促使會計專業教師回歸教書育人、服務會計學科、培養會計人才的初心使命,使教師真正成為會計專業的建設者和傳承者,一切以教師師德為先、以知識教學為要,以會計專業科研為基,在注重科學研究的同時督促教師提升自身會計知識儲備,提升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積極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會計教師,構建起“引進—培育—穩定—激勵”四位一體的人才隊伍建設新機制。還要組建會計專業教學團隊,加強團隊間溝通融合,打造“基層教學組織-創新團隊-卓越青年教師”的激勵成長模式,形成具有較高學術水平、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鄧蘭生,涂攀峰,陸星,等.新農科背景下的產教融合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5):252-254,257.
[2]宋文秀,俞梅,張熙妍,等.數智化時代的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基于“互聯網+課堂”背景[J].財會研究,2023(2):51-57.
[3]舒偉,曹健,王華,等.我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的現狀、挑戰及對策[J].會計研究,2021(8):177-189.
責任編輯:姜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