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惠芳 何柱成 渠雪鑫
摘 要: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歷史悠久,是至今還保留著人類早期陶器制作技藝的活化石,彰顯著云南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時代的發展,傣族非遺陶瓷卻開始走向沒落,其傳承與發展仍面臨困境。在文化產業發展的今天,通過介入IP模式對傣族非遺陶瓷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傣陶數字化和藝術形式多樣化開發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也能進一步滿足當代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新需求,更好地打開文創旅游產品的市場,讓傣陶在經過市場的孵化后,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傣族非遺陶瓷;傳承保護;IP;創新
中圖分類號:TS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2-00-03
一、傣陶傳承與保護現狀及當代IP概念
(一)傣族非遺陶瓷概況
慢輪堆燒土陶,有著四千多年的制陶歷史,這種制陶技術十分古老、原始。《百夷傳》有記載道:“傣族先民所用多陶器”,傣族是最先發明和制作慢輪堆燒土陶的民族,后將技藝傳至怒族、藏族、白族、佤族等其他六個民族。人們在制陶之時,會將河沙摻入炊具,防止陶具燒裂,故其燒制出的土陶呈米黃色。2006年,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傣族非遺陶瓷存在的問題
調研團隊通過深入考察西雙版納傣陶的現狀,共總結出三大現存的問題:生產效率低下、傳承人才匱乏、銷售市場的萎縮。
1.生產效率低下
在景洪市,通過調研曼斗村玉勐傣陶傳習所的玉勐以及曼各村博宮沙灣手工作坊的玉章鳳,兩位技藝傳承人制陶燒窯的全過程,我們了解到:從選土、挖土、制作陶坯、打磨、雕刻、上釉、堆燒等的每個步驟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時常要花費一個月甚至好幾個月。在傣陶生產過程中出現一點點的差錯就可能導致部分陶瓷燒毀,整個過程耗時又耗力。因此,曾經為傣王宮燒制陶瓷的工匠有的早已迫于生計放棄從事燒制傣陶的工作,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如今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快,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從事這種體力活,更多的還是老人在堅持和燒制。
2.傳承人才匱乏
傣陶最早多由女性燒制,以婆傳媳或者母傳女的家庭傳承方式為主。傳言如果一個男人玩泥巴就會被恥笑,正是由于這樣獨特的家庭傳承方式使得傳統傣陶制陶技藝的發展受到限制。如今,雖然傣陶在傳承人的選擇上已經打破了女性傳承的界限,擴大了傳承人的選擇范圍,但是由于傣陶傳承人時間、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收的學徒并不是很多。并且鑒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地域性等原因,學徒成員多以傣族為主,也有極少數的漢族學徒被破例收取。所以在傣陶傳承方面,人才仍然比較匱乏。
3.銷售市場的萎縮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工業化的發展,傣陶的銷售市場不斷被沖擊。許多傳統手工藝作品逐漸被市場上各種廉價的工業產品所替代。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包括傣陶在內的傳統云南陶瓷市場逐漸蕭條,而市場的萎縮就會導致制陶人的離開。在調研時玉章鳳表示:曾經的陶罐在當代社會已經不再經常使用,用途不廣,她們一家也是在與時俱進,設計一些花紋圖案與當代器具相結合,多款陶瓷茶具以及陶瓷裝飾品也開始設計并出售。但由于傣陶生產仍缺乏創新性人才以及傣陶特質并不適用于流水線生產,傣陶的傳承發展仍面臨困境。
(三)政策指引與當代IP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于2017年1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了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兩創方針”,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關鍵是把握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的關系,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在政策指引下,賦予非遺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方式,在保護、傳承傣陶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補充、完善、拓展、開發的途徑研究,是當今業界需要共同研究和深化的話題[1]。近年來,IP在產業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體現了驚人的商業及文化價值。正如英國文化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所說IP是文化產業的內核。
IP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譯為知識財產,指人類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力。IP基于移動互聯網而生,其內涵不斷豐富和延展,并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從經濟維度來看,通過搭載文化創意產業和多元化包裝運營的創意知識產權,IP轉變為流動的創意資本[2]。
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在傣族非遺文化的語境中,借助IP這一全新的綜合商業文化業態模式,依托于西雙版納神秘美麗的地域特性以及傣族崇尚美與自由的精神內涵,整合現代營銷傳播手段和方法,能夠為傣族非遺陶瓷傳承發展與設計創新提供一條研究途徑。
二、傣族文化的藝術特征與“象”元素IP
(一)傣族與“象”文化
自古以來傣族便與大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交通運輸到農業活動乃至娛樂活動,大象無不陪伴于傣族文化生活之中,并最終演變成為充滿詩意的白象藝術。直到今天,西雙版納還有名為“曼掌”(意為大象)的村寨,“象靠傣族,傣族靠象”的諺語也在當地廣為流傳,可見大象早已融入傣族的民族符號之中。
“象”因其體型高大、力量威猛,在傣族文化里往往被視為力量與王權的象征,傣族神話中白象神與天神擔負著開天辟地的重任,其形象廣泛出現于傣族寺廟的雕塑、壁畫之中;在文字發音上,“象”字與“祥瑞”中的“祥”字相似,因而“象”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通過對傣族“象”文化的研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心靈世界,為傣陶的藝術演變形式與IP產業鏈開發提供新的思路與載體。
(二)“象”文化的藝術特征分析
傣族“象”文化的藝術特征廣泛應用于傣族織錦技藝、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傣族剪紙以及傣族寺廟的雕塑、壁畫等傣族藝術之中,如傣族織錦技藝中造型獨特的幾何象紋、傣陶中造型獨特的象鼻杯、傣族白象舞中栩栩如生的大象動作、傣族建筑屋脊站立的象鼻鳳凰等。這些藝術中的白象形象都蘊含著一種靈動而典雅、活潑而端莊的氣質,這些藝術氣質中透露出傣家文化所特有的優美與神秘感。
傣族人民通過其獨特的藝術天分,將“象”文化進行想象及聯想使其符號化,使其通過藝術創作以白象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如今的白象藝術早已超越了神話以及王權象征的內涵,傣族藝術、文學、建筑、舞蹈中無不涵蓋了白象的優美藝術特質,白象藝術已真正融入傣族文化生命以及尋常百姓家中,成為能給百姓帶來吉祥如意的神獸。
(三)“象”元素IP運用
通過將傣族雕塑、織錦、剪紙中的象元素提取、變形、打破、重組,或與現代的設計元素及手法相結合并運用到實踐研究中,在考慮形象與圖案的創新構成、設計美感的同時,結合具體的陶瓷構成進行設計[3]。將傣族神獸的IP形象融入傣陶設計中,使傣陶賴以生存、延續的環境與陶瓷器皿創新性地結合,通過對其極具特色的云南傳統紋飾、優秀民族文化進行再設計,豐富傣陶的創作靈感并打開銷售市場。
同時,對于傣陶IP產業鏈的開發需要借助我國市場、受眾和產品三方面的優勢。傣族非遺陶瓷如果能夠開發出迎合市場需求、具備獨特藝術價值的陶瓷藝術工藝品或者日用瓷器具,同樣能夠在市場生根發芽。以云南建水為例,2022年6月,云南首個文旅數字藏品建水紫陶“獸耳方尊”正式線上發售,數小時內六百余件限量藏品便被搶購一空。建水縣創新產業發展新格局,在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建立健全電子商務平臺,通過整合項目、引商入駐等措施,搭建了集主播培訓、網絡直播、線上銷售為一體的建水紫陶抖音直播孵化基地,并實現線上銷售突破1億元,打開了云南文化IP再造的新空間。通過對非遺的IP產業鏈開發建設,將“象”元素IP融入傣陶非遺陶瓷設計中,不斷延伸非遺文化的品牌價值,能夠使大眾再次注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
三、傣族非遺陶瓷傳承與發展
對于傣族非遺陶瓷的傳承與保護,也許“民間的力量是不夠的,應該以政府、高校、民間三方牽頭共同來進行保護。”在保護、傳承傣陶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補充、完善、拓展、開發的途徑研究。
(一)培養傣陶傳承人群
在中國文化產業中,非遺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能,同時也需要政府給予政策與財力的支持。在非遺保護中傳承人是最為活躍、最為寶貴的要素,處于核心位置,做好傣陶傳承與發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培養“非遺”傳承人群,將技藝傳授給后人,培養傳承人才,生產高質量陶器。如博宮沙灣手工作坊,巖罕滇被指定為“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術傳承人”,女兒玉章鳳被指定為繼承人,后人秉承前人之技,并在原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使得該作坊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作品也暢銷國內外。
并且,培養“非遺”傳承的人群,不能只局限于家族內部,還要面向群眾。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對各級各類傳承人的培養和發展給予了很多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4]。云南大學也曾在云南省各區域面向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其他具有較高水平的從業者、業務骨干和管理人員,舉辦中國非遺研培計劃2019云南大學傣族陶器創新設計研修班。著重培養非遺保護傳承的領軍人才,幫助傳承人群增加傣陶的文化附加值和時代元素,延伸非遺的傳統形態、提煉非遺精華、賦予時代特性,進行非遺文化IP再創作,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二)建立非遺傳習基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是傳授傳統技藝和開展項目保護、研究、展示、作品創作等活動的重要場所和載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建立云南傣陶傳習基地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傣族慢輪制陶技藝,讓民眾廣泛地參與到制陶活動當中,提高西雙版納傣陶的群體普及率,豐富人們的創作靈感,創造或擴大銷售市場,并借助非遺傳習基地進行IP產業鏈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基地能夠“集作品展示、制作演示、互動體驗、技藝培訓、學術研討等多項功能為一體”[5],成為一個綜合展示的場所和空間,既有“可看性”,也有“可玩性”和“實踐性”,以文化傳傣家神韻,以技藝盡顯民族風情,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著普及、傳播、宣傳傣陶文化以及拓寬IP產業鏈的作用。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博宮沙灣手工作坊已成為“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習所”,為傣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傣陶IP產業鏈開發
非遺文化IP自身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內容資源,具有大量的可深度挖掘的頭部內容,從西雙版納當地民俗文化、自然風貌等入手,深度挖掘整合特色文化IP,開發出迎合市場需求、具備獨特藝術價值的陶瓷藝術工藝品或者日用瓷器具,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與消費者,從而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共榮。我們以非常成功的故宮博物院衍生品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的數字,目前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原創文創產品已經超過萬種,各種渠道的銷售年收入總額突破了10億元人民幣。這些驕人的成績背后是擁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故宮強大的IP力量。以這種文化認同為基礎的非遺IP一旦建立,很容易與受眾形成牢固的文化與情感的共鳴與反饋。
打造傣陶非遺IP產業鏈首先要確定適宜進行產業鏈開發的非遺藍本如“象”元素IP,IP產業鏈內容建設包括文學、影視作品、戲劇、游戲、周邊衍生品、非遺體驗與培訓、主題旅游等[6]。目前西雙版納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與橄欖壩傣族園正合力打造旅游村寨,生動再現了相關的制陶工藝。這種把文化融入旅游的模式,會讓傣陶得到創造性的轉化——從純粹審美工藝品到承載文化內涵載體的轉化。
四、結束語
傣族非遺陶瓷蘊含著傣族的民族文化、西雙版納的自然風貌,以及鮮明的圖形元素,具有獨特的歷史內涵和文化魅力。在文化產業發展的今天,非遺的IP產業鏈開發是非遺傳承快速切入市場的途徑,只有讓“非遺”在經過市場的孵化之后,才能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對于“非遺”來說,也許只有不斷地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地將“輸血”變為“造血”[7]。
參考文獻:
[1]饒景陽.IP作用下京津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衍生再設計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21.
[2]于方.IP介入非遺文化創意領域的途徑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07):46-49.
[3]賈鴻英,沈雷.傣族“象”文化研究及現代設計應用[J].絲綢,2021,58(10):121-128.
[4]李華倫,瞿連貴.非遺校園活態化傳承的探索與實踐——以玉溪青花燒制技藝校園傳承為例[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8,34(04):67-70.
[5]趙李娜.論高校文化產業專業定位之非遺特色凝練——以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為個案的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5(02):1.
[6]徐同磊,徐隆.基于IP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與保護[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4(02):41-43.
[7]楊俊文,崔茂喬,陶喬雙.重視“非遺”文化傳承引導形成扶貧產業[J].社會主義論壇,2019(04):39-40.
作者簡介:夏惠芳(1993-),女,福建寧德人,研究生,從事瓷畫研究;何柱成(1998-),男,云南昆明人,研究生,從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渠雪鑫(2000-),女,山東菏澤人,研究生,從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