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登霞 張春和 溫瞿華 肖子浩 段海萍 楊毅堅



【摘 要】
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組方用藥規律。方法:通過收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醫學文獻數據庫四大數據庫內,建庫以來至2021年8月期間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中藥內服方劑相關的中醫文獻。結果:共篩選到方劑139首,涉及藥物244味,其中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有當歸、甘草、紅花、川芎、延胡索、白芍、柴胡、黃芪、桃仁、赤芍等;藥性以溫、寒、平為主;藥味以苦、辛、甘為主;歸經以肝經為主,然后依次為心、脾、肺、胃經等;常用藥對有“甘草、當歸”“延胡索、當歸”“紅花、甘草”“紅花、桃仁”“紅花、當歸”等;通過復雜系統熵聚類分析提取出2種不同的核心組合各6組,共12組,并挖掘出潛在新方4首。結論:通過數據挖掘的方法,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用藥規律進行分析總結,指導臨床用藥。
【關鍵詞】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數據挖掘;用藥規律;中醫藥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3)06-0085-06
Research on the Law of Medication for Postherpetic Neuralgia Based on the
Auxiliary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HUANG Dengxia1 ZHANG Chunhe1 WEN quhua1 XIAO Zihao2 DUAN Haiping1 YANG Yijian1*
1.Yunnan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China;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 la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Methods By collecting the Chinese knowledge network, Wanfang database, VIP databas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oral formul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August 2021. Results A total of 139 prescriptions were screened, involving 244 flavors of drugs. Among them, the drugs used more frequently were Angelica sinensis, licorice, safflower, Ligusticum chuanxiong, corydalis Corydalis, white peony, bupleurum,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peach kernel, red peony and so on; The main drug properties are warm, cold and flat; The medicine mainly tastes bitter, pungent and sweet; The meridians are mainly liver meridians, followed by heart, spleen, lung and stomach meridians; Commonly used drugs include “licorice, angelica”, “Corydalis, angelica”, “safflower, licorice”,“safflower, peach kernel”, “safflower, angelica” and so on; Through complex system entropy cluster analysis, two different core combinations were extracted, 6 groups in each group, a total of 12 groups, and 4 potential new prescriptions were excavated. Conclusion Through the method of data mining, the medication law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o guide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Keywords:
Postherpetic Neuralgia; Data Mining; Medication La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HZ)是一種皮損以紅斑、水皰、丘皰疹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伴有神經痛為主的病毒性皮膚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1]。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患者神經痛≥90天,由皰疹病毒3型再激活后所引起的癥狀[2],臨床上以頑固性、持續性疼痛為主要表現,老年人最為常見[3]。HZ患者發生PHN發病率約占9%~34%,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高,50歲以下發生PHN僅占2%,50歲以上的患者為20%,80歲以上的患者則高達35%,PHN越來越困擾著中老年人群[4]。
西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以營養神經、緩解疼痛為主,許小蕊[5]選取60例PHN患者,兩組均口服加巴噴丁,觀察組在其基礎上使用A型肉毒毒素皮內注射,連續治療6天,患者疼痛明顯改善,睡眠治療提高,最后得出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分別為93.33%和73.33%。尤興正[6]將80例PHN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分別予卡馬西平和普瑞巴林,最后得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分別為97.5%和82.5%。中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通過運用中醫藥內服聯合特有的外治療法,在治療PHN上發揮著獨特的優勢。王鵬等[7]將PHN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1組和對照2組各24例,觀察組給予中醫內服聯合穴位埋線,對照1組予中藥內服,對照2組予加巴噴丁膠囊,治療1個月后得出3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1.7%、66.7%和62.5%,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其中,內服中藥更是具有獨特地位,臨床上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體征,因人因癥施治,取得顯著療效,成為PHN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新藥課題組根據當前數據分析新趨勢,創建了新興平臺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該數據分析軟件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將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為臨床提供數據參考,因此,筆者通過收集、總結建庫以來至2021年8月期間發表在四大數據庫內中藥內服方劑治療PHN的相關文獻,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對PHN的用藥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用藥規律,為臨床治療PHN的用藥選擇提供理論數據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方劑來源 通過收集四大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醫學文獻數據庫)內,建庫以來至2021年8月期間治療PHN中藥內服方劑相關的文獻。檢索詞為“蛇串瘡”“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在“中醫”“中西醫結合”學科領域下進行檢索,按照納排標準,精準篩選后進行中藥內服方劑的總結。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PHN采用中醫藥治療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文獻;治療PHN的臨床病案;治療PHN臨床經驗總結類文獻。
1.2.2 排除標準 處方用藥重復的文獻;PHN合并其他疾病的文獻;未使用中醫內服方劑的文獻;方藥記錄不全的文獻;僅有方劑名稱,未記載具體方藥的文獻。
1.3 藥物名稱規范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8](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版本為2020年版,將部分藥物規范化,例如“玄胡”規范為“延胡索”;“枸杞”規范為“枸杞子”等。
1.4 數據錄入 將篩選得到的處方方藥登記在Excel表格,由其他同組研究人員進行核對,將核對后的處方方藥逐一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進入“臨床采集”入口,添加處方方藥信息,建立數據庫;再進入“統計報表系統”“基本信息統計”入口,分析數據。
2 結果
2.1 數據篩選結果 根據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篩選后,最后得到139篇符合相關規定的文獻,提取139條中藥內服處方,涉及的藥味244味,累積使用頻次2415次;藥性主要以溫、寒、平性為主,總頻次共出現1815次;藥味累計出現2045次,以苦、辛、甘為主;歸經以肝經為主,歸經累計出現2963次。
2.2 藥物使用頻次統計 對處方中涉及的244味藥物進行用藥頻次統計,藥味累計使用頻次2445次,其中有21味藥物使用藥物頻次>15次,共計使用848次,當歸、甘草、紅花、川芎、延胡索、白芍、柴胡、黃芪、桃仁、赤芍十味藥使用頻次位于前10(如圖1所示)。
2.2 藥物性味歸經統計 處方分析得出藥物性味溫性為主,累計出現708次,其次為寒性和平性,分別出現590次和428次,藥性總頻次達1815次(如圖2所示);藥味總頻次2045次,以苦、辛、甘為主,苦味累計出現710次,辛味累計出現668次,甘味累計出現544次(如圖3所示);藥物歸經為肝、心、脾、肺、胃經,肝、心、脾經分別出現786、591和566次,歸經總頻次累計2963次(如圖4所示)。
2.3 藥物組方規律 設置支持度18,置信度0.8,選擇分析軟件系統中的“用藥模式”,點擊入口,得到藥對共55組,涉及藥物共11味(詳見表1);再選擇“規則分析”,得到關聯藥組10組(詳見表2);常用藥物關聯規則網絡展示圖(詳見圖5所示)。
2.4 藥物組合 通過復雜系統熵聚類分析處方,共提取出2種不同的核心組合各6組(詳見表3);在此基礎上運用無監督熵層次聚類算法,得到潛在新方共4個(詳見表4)。
3 討論
本次研究利用互聯網新興軟件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共篩選得到139首方劑,涉及藥物244味,分析得出藥物的信息包括使用頻次、四氣五味、歸經、組方規律(用藥模式、規則分析、關聯展示、核心組合、新方組合),分析并得出治療PHN藥物用藥規律。
通過分析藥物的使用頻次,得出有21味藥物的使用頻次>15,當歸、甘草、紅花、川芎、延胡索分別位于前5位,以上藥物均具有止痛的功效。當歸,最開始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一書,又被稱為干歸,列屬中品,具有補血活血、散寒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9]表明,藁本內醋、丁稀基苯酞、阿魏酸等成分為當歸內所含成分,具有調節免疫,抗炎,抗菌的作用[10]。甘草,最開始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一書,具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平喘、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11]表明,甘草特有的甘草酸、甘草苷等成分,可以發揮抗炎、調節免疫的作用。紅花,最早記載于《本草圖經》,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消癥、通利血脈、化滯消斑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12]顯示,紅花含有黃酮、亞精胺、木脂素等成分,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川芎,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又稱之為芎穹、西芎、撫芎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氣通滯、祛風通絡止痛的功效;現代藥理[13]研究表明,川芎含有苯酞及其二聚體、有機酸和神經酰胺等成分,可以改善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等作用。延胡索,最早記載于《本草原始》一書,別名元胡,延胡,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14]表明,延胡索所含有的延胡索醇、延胡索堿等成分,具有鎮靜、鎮痛、麻醉的作用,尤其適用于慢性、持續性鈍痛。PHN患者多年老體虛,并且疼痛明顯,臨床上多使用補虛類藥、活血化瘀類藥為主,當歸、甘草二者皆屬于補虛類藥物,當歸偏于補血,甘草偏于補陰;紅花、當歸、延胡索均屬活血化瘀類藥物,其中川芎、延胡索擅長活血止痛,紅花擅長活血調經;諸藥通過調節患者免疫,改善其血液流速,減輕患者疼痛,緩解并治療PHN,對臨床中醫醫師治療PHN的單味中藥選擇具有指導與參考意義。
通過分析使用藥物四氣、五味、歸經得出,藥性以溫、寒、平為主,溫性(708次),寒性(590次),平性(428次);藥味以苦、辛、甘為主,苦味(710次),辛味(668次),甘味(544次);歸經累計2963次,依次為肝、心、脾、肺、胃經,肝經、心經和脾經分別出現786次、591次和566次。在帶狀皰疹早期的治療中,臨床上多應用寒涼類藥物清瀉肝火、清瀉火毒,然而過用寒涼藥物會導致PHN期出現津液耗傷,脾胃損傷等現象,因此在治療PHN多佐用溫類藥物;劉河間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倡導“火熱論”,主張“六氣皆從火化”,寒涼類藥物被其大量運用于臨床,被稱為寒涼派代表人,但其在治療上同時注重伍佐溫類藥物,以防傷正[15]。苦味,五臟屬肝,在體合筋。盧明[16]認為本病病位在少陽經,多因運行不流暢,阻滯經脈,導致經脈不通,不通則通;又認為肝體為陰,常不足,肝陰血虧虛,血虛筋脈失于濡養,不榮則痛,最后導致疾病的發生。侯志莊[17]認為氣滯血瘀,氣血不和,壅滯不通是PHN的基本病機,導致筋脈失養,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最后發展成PHN,因此多選用苦味藥,從肝經論治,為治病之本。
通過設置支持度18,置信度0.8分析藥物的組方規律,得到常用藥對、關聯藥對分別為55組、10組,其中常用的藥對為“延胡索-當歸”“紅花-甘草”“紅花-桃仁”,延胡索專治一身上下之諸痛,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之血滯;當歸擅長補血活血,為補血藥中的圣藥;延胡索與當歸二者配伍尤其適宜氣滯血瘀血虛的婦女及老年患者;紅花具有活血止痛之效,為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要藥;甘草具有和中緩急止痛,兩藥配伍止痛效果更佳;桃仁、紅花作為活血化瘀最常用的藥對,臨床上已經廣泛應用,李克紹先生認為二者“濡潤行散,善于活血通絡”,相須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18]。藥物組方以“延胡索、紅花、赤芍、川芎”為核心,延胡索為中心的藥對以行氣、止痛為主,紅花為中心的藥對以活血、化瘀為主,赤芍為中心的藥對以活血、祛瘀、止痛為主,川芎為中心的藥對以通絡、止痛為主,以上藥物組方均體現了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的治療方法。置信度>0.9的藥物分別是“桃仁-甘草-紅花”“桃仁-紅花”“川芎-桃仁-紅花”“當歸-桃仁-紅花”,通過上述藥物,我們分析得出治療PHN的方劑與桃紅四物湯最為接近,桃紅四物湯作為活血化瘀常用方,具有養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已廣泛應用于治療痛經、周圍神經病變等疾病的治療。通過網絡視圖,我們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到各個常用藥物例如紅花、延胡索、當歸、甘草等藥物之間的組方規律,為臨床PHN中藥藥對的選擇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持。
通過聚類分析得到12個核心組合、4個治療PHN潛在新方。核心組合主要包括“全蝎-蜈蚣-玄胡”“黃芩-龍膽草-梔子”“桃仁-赤芍-丁香”等,體現了搜風通絡,化瘀活血止痛,清利肝膽濕熱的治療原則。潛在新方主要為“全蝎-蜈蚣-玄胡-僵蠶”“黃芩-龍膽草-梔子-川芎-大青葉”“生地黃-乳香-茯苓-沒藥”“黃芪-柴胡-地龍-澤瀉”。方1使用蟲類藥為主,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全蝎具有抗菌、鎮痛抗炎、提高免疫力等多種作用[19],蜈蚣具有抗菌、調節免疫、鎮痛抗炎等作用[20],僵蠶具有抗驚厥、抗凝、抗血栓等作用[21]。朱燕[22]選取50例PHN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使用西藥聯合中藥益氣活血方,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蟲類藥,最后得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疼痛明顯減輕。通過借助蟲類藥物擅長走竄的特性,方1治療PHN可以發揮更好的通絡止痛止痙作用。方2、方4可視為龍膽瀉肝湯加減,吳歐等[23]將80例PHN患者分成40例觀察組和40例對照組,觀察組采用龍膽瀉肝湯合并溫針灸,對照組予西醫常規治療,一定療程治療后,得出觀察組明顯優于治療組的結論,總有效率分別為92.5%和75%。因此,通過清瀉肝膽之火、清利肝膽濕熱的治療方法,可有效治療肝膽濕熱型PHN。方3由生地黃、茯苓、乳香、沒藥組成,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生地黃具有增強免疫、抑菌等作用[24];茯苓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護神經的作用[25];乳香沒藥為臨床活血化瘀常用藥對,《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載道:“乳香沒藥二藥并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故凡心胃脅痛,肢體關節諸痛皆能治之。”該方具有增強免疫力、鎮痛抗病毒的作用,可應用于治療PHN。臨床上可根據患者不同癥狀、不同證型,針對性的選擇用藥,發揮更佳的臨床療效。
通過本次數據的收集與研究,得出了自建庫以來至2021年8月各大數據庫治療PHN的臨床用藥規律,其中當歸、甘草、紅花、川芎、延胡索、白芍、柴胡、黃芪、桃仁、赤芍十味藥物使用頻次位于前10,藥性以溫性為主,其次為寒性和平性,藥味以苦味為主,其次為辛、甘,歸經以肝經為主,其次為心、脾、肺、胃經,提取出2種不同的核心組合各6組,并挖掘出潛在新方4首,分析所得到的數據可以為臨床醫師治療PHN藥物的選擇提供參考,也可以為臨床醫師治療PHN的方劑選擇提供新思路,還可以為臨床新藥的研發提供著力點。本次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收集的文獻質量參差不齊,高質量文章與一般質量文章混雜。二是樣本內容不全面,有眾多手寫稿及未錄用在四大數據庫相關的文章難以收集。
參考文獻
[1]周冬梅,陳維文.蛇串瘡中醫診療指南(2014年修訂版)[J].中醫雜志,2015,56(13):1163-1168.
[2]OROAB E,NNPB E,OLVC,et al. A clinical case of botulinum toxin use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J]. Toxicon,2021,190(S1):54-55.
[3]周世榮.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皮膚病與性病,2011,33(4):204-206.
[4]OPSTELTEN W,VAN WIJCK A J,VAN ESSEN G A,et al. The PINE study: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randomised comparison of epidural injection of local anaesthetics and steroids versus care-as-usual to prevent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he elderly [ISRCTN32866390][J]. BMC Anesthesiology,2004,4(1):2.
[5]許小蕊,趙洋洋,馬文宇.A型肉毒毒素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及其對血漿β-內啡肽與P物質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報,2021,36(12):1588-1592.
[6]尤興正.普瑞巴林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31):89-91.
[7]王鵬,胡鳳鳴,邱禮國,等.穴位埋線聯合自擬疏肝活血湯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氣滯血瘀證)24例[J].江西中醫藥,2021,52(9):52-54.
[8]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1088.
[9]安靜. 當歸提取物中不同組分配伍的協同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10]陳淑群.當歸的藥理研究與其歸經功效關系的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10):14-15.
[11]李冀,李想,曹明明,等.甘草藥理作用及藥對配伍比例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9,53(7):83-87.
[12]邵禮梅,許世偉,蘇玉娟.紅花藥物分析、化學成分及現代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7,34(2):123-125.
[13]韓煒.川芎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17,19(9):1341-1349.
[14]王紅,田明,王淼,等.延胡索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10,38(6):108-111.
[15]王云輝,于河,鄭子安,等.淺析溫病初起辛溫與寒涼配伍應用的發展規律[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1(5):357-361.
[16]盧明. 從肝論治帶狀皰疹后遣神經痛[N]. 農村醫藥報(漢),2007-05-29(005).
[17]侯志莊.溫經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21,40(3):96-98.
[18]胡志強,侯書偉.淺析《醫林改錯》中桃仁紅花的運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5):33.
[19]楊志欣,汲麗麗,劉慧,等.全蝎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南藥學,2020,18(9):1523-1529.
[20]吳福林,周柏松,董慶海,等.中藥蜈蚣的研究進展[J].特產研究,2018,40(1):69-76.
[21]王巧宇,劉瑩,申金田,等.基于分子對接和網絡藥理學的僵蠶息風止痙作用機制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31(5):426-430,437.
[22]朱燕,孔秀瓊,楊宏海,等.益氣活血方加蟲類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20,35(4):502-505.
[23]吳鷗,劉益明,田艷會,等.溫針灸聯合龍膽瀉肝湯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效果[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0,38(11):101-104.
[24]陳金鵬,張克霞,劉毅,等.地黃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21,52(6):1772-1784.
[25]杜曉妍,吳嬌.茯苓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新鄉醫學院學報,2021,38(5):496-500.
(收稿日期:2022-07-04 編輯:徐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