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君 劉建偉



【摘 要】 目的:探析火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選穴規律。方法:通過計算機檢索CNKI、Wanfang、VIP等中文數據庫自建庫以來至2022年1月13日關于火針治療DPN的臨床研究文獻,運用數據發掘技術對納入文獻中的選穴規律進行分析和總結。結果:共納入文獻8篇,提取到20條處方,涉及腧穴34個,總選用頻率為141次。其中火針治療DPN的高頻腧穴為足三里、合谷、三陰交、腎俞;經脈選用以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為主;部位以下肢部、腰背部為多;關聯分析結果以足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等為主;高頻腧穴聚類分析得到3個聚類群,分別是三陰交-合谷、腎俞-脾俞-曲池、內關-陰陵泉-外關-氣海-豐隆-肝俞。結論:火針治療DPN選穴遵循遠近配穴的原則,同時也結合了辨證選穴,其中足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為核心穴組,通過挖掘火針治療DPN的選穴規律,可為臨床治療用經選穴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火針;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選穴規律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3)03-0093-0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主要的三大并發癥之一,典型病理特征為遠端對稱性小纖維神經損傷,常見癥狀以肢體麻木、灼熱感、神經病理性疼痛、異常出汗或其他感覺異常等為主要表現[1]?,F代醫學研究尚不完全清楚DPN的發病機制,多傾向于高血糖途徑、神經血管損傷等多種因素造成,西醫臨床多采用營養神經、抗氧化及延緩病程進展等治療,尚未形成特異性的綜合治療方案[2]。中醫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思維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火針是獨具特色的中醫外治法之一[3],近年來火針臨床應用逐步開展,發現火針治療DPN療效肯定、操作簡便[4],但目前火針治療DPN選穴尚未形成統一規范。故筆者通過文獻檢索并用數據挖掘方法分析火針治療DPN的選穴規律,以期為將來的臨床和科研提供一定的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方法 通過計算機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anfang)、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VIP),檢索時間為自建庫以來至2022年1月13日。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火針”“毫火針”“燔針”“燒針”“焠刺”“煨針”“武針”“烙針”等作為檢索詞進行檢索。
1.2 文獻納入標準 文獻納入標準:①臨床研究:火針治療DPN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RCT);②研究對象:所有的患者均經國際或國內公認行業標準明確診斷為DPN;③干預方法及對照措施:觀察組為火針或火針聯合其他中西醫療法,且有明確的火針治療處方;對照組可為空白對照、安慰劑、其他針刺法等;④干預結果:火針治療DPN有效的研究(含火針聯合其他療法,但通過設置對照組可顯示火針治療有效)。
1.3 文獻排除標準 文獻排除標準:①文獻類型為綜述、臨床經驗、動物實驗、理論探討、個案、系統評價等;②無法查找到全文的文獻;③重復發表或內容相似的文獻僅取發表較早的1篇。
1.4 文獻篩選 文獻篩選有2名研究者分別獨立完成,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通過題目及
摘要對文獻進行初篩,然后查閱全文,存在爭議的文獻由兩人討論決定。
1.5 數據提取及規范化處理 將納入文獻中的火針治療處方,包含腧穴、歸經、特定穴等進行提取,并逐條錄入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火針處方數據庫,若文獻中涉及辯證選穴,按“主穴+配穴”為1條處方的原則進行提取。參照2006年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5](GB/T 12346-2006)對提取到的腧穴名稱進行規范化處理。
1.6 數據挖掘與分析方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對火針處方中腧穴、歸經、部位等信息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利用SPSS22.0軟件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并繪制聚類分析樹狀圖;利用SPSS Modeler18.0進行關聯規則分析,繪制網絡圖并篩選核心處方。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概況 本次共檢索到38篇文獻,通過閱讀題目和
摘要排除16篇重復文獻,再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去除綜述、臨床經驗等14篇不符合標準文獻,最終納入8篇[6-13](文獻發表年份詳見表1)。從所納入的文獻中共提取20條火針治療DPN處方,其中有5篇文獻進行了辨證分型論治[6,9-10,12-13]。
2.2 腧穴使用頻次 在20條火針治療處方中,共涉及34個腧穴,其總體的選用頻次達141次,平均每個腧穴被選用4.15次。其中選用頻次大于平均頻次(4.15次)的腧穴共有12個,累計頻次占64.53%,從高到低依次為足三里(15次)、合谷(11次)、三陰交(11次)、腎俞(9次)、曲池(8次)、脾俞(7次)、氣海(5次)、內關(5次)、外關(5次)、陽陵泉(5次)、肝俞(5次)、豐?。?次)。由此可見,足三里為火針治療DPN的首選腧穴,其次為合谷、三陰交、腎俞、曲池、脾俞等腧穴。詳情見表2。
2.3 腧穴所屬經絡及選用頻次分析 十四經穴32個,總頻次138次,占比97.87%。腧穴歸經以足太陽膀胱經最多,用穴7個,總頻次32次,占比為22.70%;其次為足陽明胃經,用穴4個,總頻次25次,占比為17.73%;手陽明大腸經用穴4個,總頻次21次,占比為14.90%;足太陰脾經用穴3個,總頻次13次,占比為9.21%;足少陽膽經用穴4個,總頻次12次,占比為8.51%。詳見表3。
2.4 腧穴分布部位情況分析 腧穴分布部位按照選用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下肢部(64次)、腰背部(35次)、上肢部(31次)、胸腹部(9次)。詳見表4。
2.5 特定穴分布情況分析 臨床治療中,常選用特定穴治療疾病。火針治療DPN的特定穴選穴以背俞穴頻次最高,共5個背俞穴,總頻次27次,占比19.15%;其次為下合穴,共2個下合穴,總頻次20次,占比14.18%。詳見表5。
2.6 腧穴組合規律
2.6.1 腧穴關聯規則分析 選取支持度和置信度作為高頻腧穴配伍的關聯性評價指標。將選用頻次大于平均選用頻次(4.15次)的12個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其中將最低條件支持度設置為20%,最小規則置信度設置為80%,運行Apriori關聯算法后共產生118條關聯規則,其中支持度≥40%,置信度≥80%的共有4條關聯規則。詳見表6、圖1。
2.6.2 腧穴聚類分析 將選用頻次大于平均選用頻次(4.15次)的12個腧穴進行聚類分析,可以得到3個有效聚類群:三陰交-合谷、腎俞-脾俞-曲池、內關-陰陵泉-外關-氣海-豐隆-肝俞。據樹狀圖顯示,高頻腧穴可以分為兩大聚類,第一聚類:足三里-三陰交-合谷,多為上下肢局部選穴,可認為是火針治療DPN的主穴;第二聚類:腎俞-脾俞-曲池、內關-陰陵泉-外關-氣海-豐隆-肝俞,可認為是辨證和辨病選穴。如圖2所示。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在血糖控制不佳的狀態下隱匿起病,早期癥狀易被患者及家屬所忽視,嚴重者可造成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給患者的社會生活造成影響,并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14]。中醫學將DPN歸屬于“消渴痹癥”“痿證”等范疇,其基本病機為消渴日久,氣陰兩傷,陰陽氣血俱虧,脈絡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療原則多以益氣滋陰以治本、逐瘀清熱、通絡解毒以治標[15]。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里,貫穿上下,人體通過腧穴將臟腑經氣輸注于體表內外,運行氣血,營養全身;《靈樞·經筋》云“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16]。故借助針刺刺激人體腧穴,以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從而使人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理想狀態[17]。
從本研究腧穴使用頻次分析結果可知,火針治療DPN最常用的腧穴依次為足三里、三陰交、合谷、腎俞、曲池、脾俞、陽陵泉、豐隆、內關、外關、肝俞、氣海。局部選穴和遠端選穴主要是針對病變部位的選穴原則,而辨證選穴是針對疾病證候的選穴原則[18],火針治療DPN選穴遵循遠近配穴的原則,同時也結合了辨證選穴的原則。下肢的局部選穴以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豐隆為主,上肢的局部選穴以合谷、曲池、內關、外關為主,辨證選穴以腎俞、脾俞、肝俞、氣海為主。其中足三里、三陰交、合谷、曲池的選用頻率頗高,足三里為胃經的下合穴,能升能降,可補可瀉,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具有調整機體陰陽的作用;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具有清瀉瘀熱、疏風通絡的作用;曲池為手陽明經的合穴,具有清熱祛風、調營通絡的作用。高頻腧穴的選用體現了局部選穴與辨證選穴相結合,諸穴共奏益氣補血、滋陰通絡、清熱活血的治療作用,切中本病益氣滋陰以治本,通絡逐瘀以治標的治療原則。
特定穴是十四經穴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腧穴,從本研究特定穴分析結果可知,背俞穴、下合穴、原穴、交會穴、絡穴、八脈交會穴、八會穴、五腧穴等是火針治療DPN的主要用穴。其中背俞穴、下合穴選用頻次最多,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腰背部的腧穴,滿而不能實為其生理特點,多用于治療臟病,人體以五臟為中心,刺激背俞穴能調整人體氣血陰陽[19];下合穴是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合治內腑,瀉而不藏為其生理特點,主治六腑病癥,刺激下合穴能調整六腑的傳化功能,保證人體氣血生化有源[20];背俞穴與下合穴高頻次的選用,體現了治病求本,重視調整五臟六腑功能的整體觀。
從本研究腧穴歸經分析結果可知,火針治療DPN常選用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任脈等經脈所屬腧穴,且陽經選用頻次高于陰經。其中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所屬腧穴選用最多,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于下肢后側,足陽明胃經循行于下肢外側前部,手陽明大腸經循行于上肢外側前部,經絡循行部位與本病的好發部位相吻合,體現了“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腧穴主治規律。中醫將本病歸于“痿證”范疇,且基本病機為陰陽氣血俱虧,而陽明經多氣多血,取之能補益氣血,膀胱經循行于人體腰背部,為人體衛外之藩籬,故選用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符合本病的基本病機,同時也體現了“治痿獨取陽明”。
綜合關聯規則和聚類分析結果可知,火針治療DPN的腧穴選擇相對單一,多選用足三里、三陰交、合谷、曲池等高頻腧穴;同時可歸納出火針治療DPN常選用的穴組包括足三里-三陰交、足三里-合谷。足三里是臨床常用的強壯保健腧穴,《靈樞》云:“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碧崾咀闳锞哂姓{節人體陰陽、補益人體氣血不足、治病保健的功能;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具有同調脾經、肝經、腎經的治療作用,《針灸甲乙經》云“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碧崾救幗痪哂兄委熛轮舯缘淖饔?;《素問》云“肉之大會為谷”,《難經》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針刺原穴有調節臟腑經絡虛實的作用[21-22]。本研究顯示當下肢病變時常選用足三里-三陰交穴組為主,上肢病變時常選用合谷-曲池穴組為主,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選穴思路。
綜上所述,火針治療DPN以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選穴最多,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等為最常選用的腧穴,部位以下肢、腰背部最多,關聯度較高的足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陰交,上述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為火針治療DPN的臨床選穴提供參考;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樣本量有限,納入文獻數量較少,與近年來發表的文獻數量有關;二是本文關注納入文獻的選穴情況,而未考慮火針治療DPN療效的評估,文中挖掘出的高頻腧穴臨床選用依據可信度相對下降。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4-67.
[2]王富軍.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讀[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9,40(11):1241-1245.
[3]潘杰靈,萬紅棉.淺述火針療法發展概要[J].針灸臨床雜志,2021,37(6):88-92.
[4]周曉佳.綜合治療聯合毫火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30):162-163.
[5]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腧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06)[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24.
[6]魏雪茹,韓寶華,宋軍,等.藥火針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糖尿病痹癥療效及神經因子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12):2318-2321.
[7]黃琰慎.瀉胃補脾針法聯合毫火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20.
[8]黃麗容,楊原芳,謝春艷.毫火針淺刺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4):561-563.
[9]杜啟明.綜合治療聯合賀氏火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J].健康之友,2020(5):180.
[10]曾秀梅,任變英,武靜美.火針聯合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效果研究[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7,15(2):249-251.
[11]潘秋,李碩,潘滿立,等.毫火針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23(4):535-537.
[12]周曉佳.綜合治療聯合毫火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30):162-163.
[13]曹柏龍,苗桂珍,韓文兵,等.火針療法聯合中藥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癥狀評分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4,33(5):380-382.
[14]趙進喜,關小宏,梁曉春,等.論糖尿病足的中醫病機與防治策略[J].北京中醫藥,2021,40(12):1333-1336.
[15]蘇紅光.活絡通痹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作用機制研究[D].南寧:廣西中醫藥大學,2019.
[16]石學敏.石學敏實用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5.
[17]嚴倩,王雄文,鄭文江.陰平陽秘與自穩態[J].中醫雜志,2019,60(10):845-848.
[18]李俊逸.從經穴關系層面論針灸選穴原則[J].江西中醫藥,2017,48(6):16-17.
[19]劉曉曼,李新民.背俞穴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5,4(5):245-248.
[20]周巖,馬慧卿,楊振杰,等.電針胃下合穴與合募配伍治療胃輕癱療效對照觀察[J].中國針灸,2020,40(9):925-927.
[21]楊雯敏,姜煜,戰思宇,等.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選穴規律分析[J].河南中醫,2021,41(10):1577-1582.
[22]王福民,孫思涵,銀子涵,等.穴位貼敷治療功能性便秘的選穴用藥規律挖掘[J].中國針灸,2021,41(10):1166-1170.
(收稿日期:2022-05-26 編輯:徐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