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靖
摘 要:自從有了人類以后逐步地產生了聲樂,就形成了人類特有的文明與文化。在聲樂表演中,表演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它將音樂與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聲樂表演,聲情并茂,能夠深入人心、打動觀眾,讓觀眾感受到審美享受,并且聲樂表演不斷地借鑒經驗,增強藝術性,在演技方面提升,不斷地完善,提高聲樂表演中的藝術價值,就會讓觀眾越發感到審美愉悅。本文就此展開論述,詮釋音樂美學在聲樂表演中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聲樂;表演;音樂;美學;美聲唱法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9-00-03
一、音樂美學的概念
音樂美學這個概念的出現,始于18世紀末期的德國,有一些音樂家創作者屢屢提到音樂美學這一概念,逐步地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研究與發展,音樂美學脫離了音樂學而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支與理論學科。音樂美學概念的出現,雖然在18世紀末期,但是自古以來,古今中外對于音樂的本質、音樂的審美、音樂的流域功能、音樂的社會意義,卻早已進入深入的探索與分析。
音樂美學是音樂與美學的融合,音樂美學其本質就是通過欣賞音樂,感受到音樂的美,從而進行深入分析。音樂美學研究的內容包含了音樂的表現形式、音樂特征,此外,也涉及人的情感、思維、認知等。音樂美學屬于社會科學,研究音樂美學,能夠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增強音樂藝術的感染力與社會價值。
二、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
(一)音樂美學的研究由來已久
在中國,對音樂美學的研究古已有之,甚至可以一度追溯到史前時期,并且有大量的文字記錄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古代的先民,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意識,他們通過對音樂的創造、彈奏、演唱、表演等,啟發了各種想象與思維,從而衍生了音樂的起源與審美的發展。我國古人通過各種音樂的創造逐步地深入研究,他們認為,音樂本身是來自對大自然各種聲音的模仿,如風、氣、雷電等,音樂具備超強的社會功能,可以啟迪心靈、可以強大人心,可以幫助人樹立堅強的意志和實現遙遠的夢想,音樂催人奮進,在音樂的輔助下,人類可以克服疲勞,征服大自然戰勝強敵等。這些文字和思想,起初都存在于古代的典籍當中,逐步地又演變成人類發展中文明社會中的音樂思想的萌芽[1]。
在公元前11世紀,當時國家的國君已經高度重視音樂的社會價值,他們認為,詩書禮樂具備政治功能,可以為國家服務,可以教化百姓,是文明的象征;到了奴隸社會末期,也就是秦朝以前,當時的人們認為音樂美學功能較大,能夠影響人的德行,具備調和萬物的功用,能夠讓社會和諧,是天地的神奇之物。在西周末年有很多思想家提出了很多音樂美學的含義,如季札、子產、晏嬰等,他們既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又精通音樂,崇尚音樂化民的道理,對音樂美學都有一些頗具特色的見解。我們所熟悉的《季札觀樂》,是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記述了吳國公子季札訪問魯國,觀賞魯國為他表演的音樂和舞蹈,魯國公子季札對各種音樂表演做出了一些點評,點評恰如其分,因為魯國公子對音樂和舞蹈的創作了如指掌,能夠說出音樂和舞蹈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功能,能夠準確地給音樂和舞蹈進行定義,一直到最后,他看到給他表演的音樂歌舞《韶箾》說,這是最偉大的德行,這是最優美的音樂,這是最精湛的舞蹈,這種樂舞已經盡善盡美,如果再有其他的音樂和舞蹈,我已經不敢再請求觀賞了。我們從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一個信息,魯國公子具備深厚的音樂審美能力,他能夠體會到音樂與舞蹈表演藝術的魅力,而且能夠聯系政治歷史以及人民的民風民俗加以中肯的評論。
(二)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
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思想空前發達,進入一個百花璀璨的時期,很多當時的國君與社會活動者認為音樂具有教化的功能,充滿仁義的內涵,創作音樂需要以人為基礎,以愛為根本,他們把音樂審美推到了一個統一的高度,提出了盡善盡美的學說,并且用邏輯思維對音樂進行了形象的描繪與推崇。
有的音樂研究者認為:音樂的本質代表著人的心理變化,人類的思想感情也受音樂的影響,音樂具有陶冶民眾的意義,有政治輔助的功能,有教育的力量;在審美標準方面,有的審美學說主張通過音樂對人的情感進行約束,避免出現驕、奢、淫、逸等非禮的混亂的行為。有的研究者主張享受音樂,讓人感受到美,肯定了音樂給人帶來的美感,提出了追求音樂享受的合理學說。
在中國后來的音樂理論中,有的研究者主張用德行來配合音樂,并且認為音樂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規律符合天地之間的規律,符合宇宙發展的法則,使得自然界中節奏和諧等。到了魏晉時期,人們對樂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有的研究者和音樂家對琴的和諧、演奏時的表現形式等都有深入精微的描繪[2]。
(三)中國演唱美學
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注重表演以及演唱,元代的芝庵有一本《唱論》的著作,闡述頗為具體,清代徐大椿著有《樂府傳聲》,系統地對演唱進行討論,具有應用美學的特色,涉及咬字吐字、吐氣發聲、行腔走板等技術,其中有很多理論涉及美學問題可圈可點。中國聲樂表演美學,注重應用于形式,強調表演者要注重演唱的內容,更是提出了“未成曲調先有情”、以情帶聲,演唱時必須感情充沛,心中有綿延不盡的意念等要求,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聲樂表演的美學精髓所在。
三、歐洲音樂美學
(一)歐洲音樂美學人才輩出
畢達哥拉斯在聲樂表演中的音樂美學方面的貢獻堪稱不朽,他對音樂和數字的關系、琴弦長短的表現、高低音之間的變化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
唯物主義者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等人認為,音樂模擬的對象為自然界的實在客體,柏拉圖發現了音樂的社會價值,主張用音樂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強調通過優美的音樂與歌唱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強調音樂和人的情感息息相關,認為音樂影響著人的感情生活,進一步地提出音樂具有的審美,通過欣賞聲樂讓人們得到快感。
(二)歐洲音樂美學的發展
在16世紀,受到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一些音樂學家沖破了原有的音樂窠臼,他們把目光瞄向了人民大眾的現實生活,關注普通人的情感。
從這個時期開始,音樂家開始關注人的尊嚴,研究人的情感,他們認識到了音樂可以表現心靈、可以表達人的熱情與思想。到了18世紀的德國,音樂美學出現了激情說,他們認為音樂就是心靈的一種體現,音樂美學表現了人類的激情與藝術,到了18世紀末期,康德音樂理論的出現,又讓人耳目一新,原因是他把音樂看作本身并沒有什么意義,只是一種符合目的性的表現,也就是貶低了音樂藝術[3]。
四、音樂美學的藝術體現
(一)音樂美學的重要性
在音樂領域中,音樂和美學二者交叉,產生了音樂美學,我們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音樂,在聲樂表演的過程中,整個環節處處都體現了音樂美學的存在,沒有音樂美學,聲樂表演就難以體現豐富的情感。對于一些藝術方面的處理,就毫無技巧可言,體現不出來作品的歷史背景以及二次創作的水準。
聲樂表演的基礎就是音樂美學,在表演中,表演者假設缺乏優良的審美意識與創造能力,那么就很難將表演達到精湛的水準,就會缺乏表現技巧,就很難體現出表演的藝術性。一個優秀的聲樂表演藝術活動,一定會有獨特的風格特征,有吸引觀眾的韻味;表演者有獨特的視角,有成熟的演繹手段,從而激起觀眾的共鳴與欣賞,聲樂表演離開音樂美學,如鳥而失去雙翼,猶如機車失去輪子,也就是說,音樂美學在聲樂表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音樂美學對聲樂表演起到的作用
音樂美學是聲樂表演的基礎,聲樂表演可以說就是對聲音技術的處理,音樂表演的目的就是把聲樂作品的內涵與外延完美地表現給觀眾;一部聲樂作品,包含著作曲家的創作情感,作曲家所要表現的意圖、作品的內涵,在表現這些的同時,表演者對這部作品也有切身的感受,表演者有獨特的表現方式,通過表演表達自己的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表演效果。聲樂表演對表演者的審美要求較高,演繹聲樂作品的能力是否精湛需要表演者對作品有一個切實的感受,同時結合自身的表現能力。聲樂表演是表演者外在的感知與內在的感受這二者完美結合的一種審美活動,音樂美學的存在,能夠將聲樂表演存在的審美價值有效地提升,從而將聲樂表演提升到一個具備欣賞性與鑒賞性的高度[4]。
(三)音樂美學在聲樂表演中的審美意識
1.分析音樂美學
分析音樂美學,我們先要研究表演者,表演者在整個表演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表演、演唱,將表演內容表現給觀眾,表演者的表演過程中,會與觀眾產生一系列的互動,因此音樂美學也要從觀眾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
2.表演主體的審美意識
聲樂表演是一個完整具體的表現過程,我們通過欣賞音樂表演,能夠了解表演者的內心活動與外在體現。表演者在表演中,不僅表演了他的表演內容,而且將聲樂作品進行了二度創作,表演者的表演無非就是產生兩種情況,一種是讓觀眾達到審美,滿足了觀眾的需求,另外一種就是未能讓觀眾滿意。聲樂表演,通過聽覺和視覺以及觸覺共同實現的整個聲樂表演,實際上等于是表演者本人的審美情感的外在表現,表演者具備怎樣的審美意識,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就會體現怎樣的音樂美學。我們舉例來說,在參加某歌唱節目的歌手當中,人們普遍反映,這些歌手所演唱的曲目,讓人忘掉了原唱,原因多種多樣,比如表演者具備較高的音樂文化修養、對聲樂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練習、吸收了更多的表演經驗等不一而足。演唱效果各不相同,是由于每一個演唱者根據樂譜,通過自己的表演,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賦予了作品新的生命,活靈活現地展示給觀眾。在新媒體發達的今天,人們更喜歡看直播,其原因就在于,直播能夠更好地體現表演者的情感與臨場發揮能力,這是視頻所無法取代的,我們知道,有很多優秀的表演者在表現一些聲樂作品的時候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出充沛的情感,讓作品的內容極其豐富、形象與立體。一部聲樂作品,是否表演的成功,表演者本身的審美意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表演者對作品進行了二次創作,這個重要的環節不可忽略。
3.美聲唱法的審美價值
美聲唱法一直被全人類所鐘愛,全世界的聲樂師都用畢生的精力研究意大利的美聲唱法,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為本民族的聲樂藝術而絞盡腦汁。美聲唱法人才輩出,像卡魯索、吉利、多明戈、帕瓦羅蒂等男高音歌唱家,以及卡拉斯、苔巴爾蒂、麗麗·蕾曼、卡巴耶等女歌唱家都舉世聞名,他們演唱的技藝高超,聲音悅耳,聲部和諧,音質華麗,給了觀眾至高無上的藝術享受。
4.美聲唱法具有獨一無二的審美
美聲發聲方法具備科學性,在各種唱法中出類拔萃、首屈一指。美聲唱法經歷了幾百年的傳承,時至今日日益成熟,美聲唱法注重情感體驗,主張根據原作品的主題與內涵,然后進行擴展與延伸,對作品進行豐富與潤色。表演者根據自身的特長,對作品進行發揮與演繹,美聲唱法講究真假聲混合,變化無窮,風格多樣,對嗓子的用法也各有不同;此外,美聲唱法注重聲音的變化與豐富,能夠表達人類強烈的情感,要求音色華美。
美聲唱法高亢,音色具備穿透力,甚至能夠通過數百人的交響樂隊傳到幾百米之外,讓觀眾聽得一清二楚;美聲唱法具備其他演唱所不具備的威力與感染力,聲音悅耳,能夠表現出人物的深情厚誼,具備聲情并茂的特點;美聲唱法聲音輕松活躍,音域寬廣,表現細膩,在音樂發展的藝術長河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結束語
聲樂表演的基礎,就是把音樂藝術完美地進行融合,讓人感受到難以言喻的藝術之美;通過音樂美學,聲樂表演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臻于完善,讓藝術熠熠生輝,將審美價值完美呈現。
在音樂表演中,必須高度重視音樂美學,使之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精湛的技巧表演技巧,演繹出精彩絕倫的作品,讓觀眾獲得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參考文獻:
[1][美]多納德·霍杰斯,主編.音樂心理學手冊[M].劉沛,任愷,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2]馬麗萍,樊玲玲.淺析聲樂表演與音樂美學的關系[J].青年與社會,2013(33):290.
[3]郭海龍.淺談聲樂表演中的音樂美學[J].黃河之聲,2013(09):98-99.
[4]朱莉.國外音樂教育理念引入過程中的我國音樂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