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創新中國》中解說詞配音的功能為例,分析AI配音的優勢與劣勢,詳細闡述 AI配音的概念和發展過程,并據此分析 AI配音在《創新中國》中的功能,指出其具有更好的聲音還原能力,能夠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AI配音可以生成新聞稿件、電視劇、電影等多種場景中所需要的音頻文件,能夠對新聞報道進行實時編輯和朗讀。因此,在使用 AI配音時,應該考慮聲音質量的優劣,避免過度使用或濫用 AI配音。同時,對于一些需要專業人士才能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技術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普及,新聞報道領域將會出現更多具有個性化的聲音,傳播效果也會更加真實而富有感染力。其中,多語種配音可以識別中文、日語等多種語言;普通話播報可以生成標準的普通話語音;人物對白則需要符合解說詞的要求。AI配音與傳統配音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字幕、字幕內容、字幕和新技術的比例等方面,雖然 AI配音在節目中能夠起到文字和背景音樂的作用,但不同聲音形式的特點不同,要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聲音表達形式,以達到最佳效果。
關鍵詞:AI配音;優勢;劣勢;概念;《創新中國》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7-0007-03
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編輯需要對稿件進行加工和排版。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大大減少了編輯的工作量并提高工作效率。目前,AI技術可以通過語音合成新聞播報,但在節目制作中還不夠成熟?!秳撔轮袊肥侵醒霃V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一檔以“創新”為主題的大型新聞評論節目,節目利用AI配音對創新進行了解讀和呈現。
AI配音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中的應用體現,也是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藝術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AI配音,是指通過聲音合成軟件,將文字轉變成語音,再根據具體的場景,選擇合適的文字或者指定文字進行配音。AI配音主要應用于新聞播報中,能夠實時進行音頻合成、音頻編輯及語音朗讀。
20世紀初,美國就有公司開始運用AI配音技術來生成語音合成文本。此后,這種技術被不斷應用到有聲讀物、語音新聞播報及電影配音中。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AI配音也得到了長足發展。AI配音不僅可以生成新聞稿件,還可以生成電視劇、電影等多種場景中所需要的音頻文件,能夠對新聞報道進行實時編輯和朗讀。AI配音不僅能提升新聞播報的效率,還能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節省人力資源,降低工作成本。
在《創新中國》中,AI配音不僅能夠提供語言表達,還能為主持人提供更加豐富的聲音內容,這也是 AI技術在媒體應用中的一個新領域。為了呈現出更好的聲音效果,AI配音為節目提供了多種功能。
第一,多語種配音。在節目中,主持人需要對語言進行翻譯,因此多語種的配音很重要。例如,當主持人要為某一解說員介紹另外一種語言時,主持人要通過 AI技術進行多語種配音。
第二,普通話播報。在《創新中國》中,主持人要為語言表達添加字幕,這時可以用 AI技術來完成。以該節目中的案例為例,當主持人要給觀眾介紹一種新技術時,主持人會用普通話對這種新技術進行播報。
第三,人物對白。在《創新中國》中,主持人要給解說詞配上人物對白。通常來說,人物對白是通過配音完成的,因為人物對白需要符合解說詞的要求,這也是AI技術在新聞報道中應用的重要原因[1]。
(一)多語種配音
國與國之間很多時候存在著語言障礙,因此在《創新中國》中,當主持人想要為觀眾介紹新技術時,就要先通過多語種配音來向觀眾介紹該技術。多語種配音需要掌握該技術的語言特點、語源特點等[2],而目前國內大部分媒體都是采用人工配音的方式,這就導致了多語種配音的技術難度較大。因此,通過 AI語音合成的方式來制作多語種配音就成了一種新的技術趨勢。
(二)普通話播報
在《創新中國》中,主持人使用普通話播報新技術時,AI配音主要起到字幕的作用,這種配音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字幕,由于AI配音能夠生成標準的普通話語音,因此可以很好地實現普通話播報的功能;二是字幕內容;三是字幕和新技術的比例[3]。
通常來說,AI配音會根據節目的需要進行調整,而不是按照主持人的要求去做。因此主持人在使用AI配音時,通常會用普通話播報。主持人使用普通話播報新技術的過程中,也會用到其他聲音表達形式,這是因為AI配音能夠生成多種聲音內容。例如,當主持人介紹某一項新技術時,AI配音可以生成文字和背景音樂兩種形式來表達。在文字形式方面,AI配音可以生成解說詞和新聞稿兩種形式來表達。
(三)人物對白
人物對白主要是對人物的語言進行補充,即解說詞中沒有直接提到的人或事物。而人物對白要符合解說詞的要求,這一點在《創新中國》中尤為明顯。例如,在介紹共建“一帶一路”時,主持人會向觀眾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創新發展情況[4]。但這些內容往往比較抽象,無法用語言描述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將這些抽象內容轉化為具體的人物對話。
(一)聲音質量的優劣
對于AI配音的聲音質量,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評價:聲音的清晰度、流暢性和連貫性。AI配音不可能像人那樣聲情并茂,也不可能像真人那樣富有感情,但其聲音質量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在解說詞內容較為復雜的情況下,AI配音與人配音相比,其聲音清晰度會受到一定影響。而在語言表達方面,由于 AI配音具有“以假亂真”的特點,聲音與說話人的口型、語速等方面有一定差異,會影響解說詞的表達效果[5]。在解說詞內容較為復雜時,尤其是出現大量連續陳述句的情況下,AI配音一般會出現無法識別并自動生成普通話對白的情況。在配音連貫性方面,主要是指 AI配音在模仿人類說話時,其發音方式和說話速度與人的發音存在一定差異[6]。AI配音主要是對新聞片段進行錄制后生成相應文件,很難模擬出人類說話時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和流暢性。
(二)對受眾的影響
AI配音在傳播中具有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新聞報道、節目制作、廣告等領域,人工智能技術都有可能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但目前,AI配音主要是作為輔助工具存在[7]。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AI配音將會成為傳媒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受眾產生的影響也值得進一步關注。
從當前來看,AI配音作為輔助工具,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類進行新聞報道。但是,這并不代表 AI配音能夠完全取代人類。人類的語言表達是一個復雜而又富有感染力的過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內涵,這些都是 AI配音無法比擬的[8]。
(三)對技術的依賴
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媒業的發展,也給傳媒業帶來了新的挑戰。AI配音技術的不斷改進,必然會進一步推動傳媒業的變革和發展。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傳媒業可以高枕無憂。一方面,AI配音會加劇受眾與媒體之間的矛盾,可能會引發受眾對 AI配音技術的質疑,從而降低 AI配音的使用頻率[9]。另一方面,AI配音技術的發展不僅會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還可能會使節目制作越來越簡單。
AI配音作為一種人工智能技術,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類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的影響[10]。這就要求AI配音應該是一個開放、多元、包容的聲音寶庫,可以通過對多種語言、不同風格的聲音進行混合組合,生成更多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 AI配音也應該注重聲音的個性化和獨特性表達[11]。
AI配音對傳統新聞報道領域造成了一定沖擊,但同時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探索。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成熟和普及,新聞報道領域將會出現更多具有個性化的聲音,傳播效果也會更加真實而富有感染力。
(一)技術優勢:打破語言壁壘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研究大多集中于語音識別、翻譯等方面,關于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報道領域的應用研究還不夠深入,尚未實現深度融合[12]。
但是,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未來的新聞報道也會更加高效、優質和精準。在新聞報道領域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提高效率和質量,從根本上提升新聞傳播效果。
目前,在新聞報道中,文字轉語音的工作占據了很大一部分[13]。這一工作需要從業者利用專業設備進行人工編輯和校對,通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物力,才能將文本轉化為語音。這一過程不僅耗時費力、效率低下,還容易產生誤差。
(二)發展困境:個性化聲音的缺失
從前文的分析來看,AI配音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不足和限制。這些不足和限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AI配音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時間還比較短,很多問題和局限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二,AI配音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場景比較局限,對于內容的處理、解說詞的呈現以及節目節奏等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
第三,AI配音對于個性化聲音的創造還比較少。新聞報道不同于其他類型的節目,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和靈魂[14]。AI配音雖然可以通過算法生成個性化聲音,但這種個性化聲音的形成是在技術層面上,還需要在情感表達、音色等方面不斷優化和完善。
(三)專業優勢:多人協同可復制
AI配音與真人配音的區別之一就是可復制性。首先, AI配音是一個大工程,需要大量的數據做支撐;其次,AI配音公司還要根據真人配音演員的聲線進行設計,否則就無法實現完美的配音。在這一點上,真人配音演員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所掌握的是真人聲音,而 AI配音只能通過模型生成。而現在一些公司所采用的“一鍵生成”AI配音系統,則是利用 AI技術將文字轉化成聲音[15]。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批量生成配音文件,但由于無法實現完美的語音合成效果,目前主要用于批量生產低成本短視頻。
本文以《創新中國》中解說詞配音的功能為例,分析了 AI配音與傳統配音之間的區別,并探究了其優勢和劣勢。AI配音有著提供語言表達、聲音內容豐富等優勢,但也存在聲音內容不夠豐富、表達不夠細膩等問題。
《創新中國》中 AI配音主要起到字幕的作用,能夠生成標準的普通話語音,并可生成多種聲音內容。主持人使用 AI配音時通常會用普通話播報,但也會用到其他聲音表達形式。AI配音在節目中能夠生成多種聲音內容,包括解說詞和新聞稿等,主持人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聲音表達形式。
AI配音作為一種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報道領域具有技術優勢,可以提高效率和質量,減少人工成本,但也存在個性化聲音缺失的問題。未來,AI配音技術還會有更多新技術、新手段融入其中,新聞報道領域將會出現更多具有個性化的聲音,傳播效果也會更加真實且富有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郭雨輝,張宇瑩.紀錄片創作中AI配音的功能性探析:以《創新中國》為例[J].聲屏世界,2021(11):73-74.
[2] 杜丹心.“情”投“意”合:電視人物紀錄片解說詞配音的情感表達:以《錫蘭公主》為例[J].東南傳播,2020(5):110-111.
[3] 彭桂兵.人工智能時代科技題材紀錄片的敘事藝術:以央視紀錄片《創新中國》為例[J].中國電視,2018(12):44-47.
[4] 李火苗.信息論視角下的紀錄片配音翻譯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翻譯為例[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5.
[5] 馬一民. AI播報的不足與優勢分析:以人工智能語音機器人“小冰”為例[J].環球首映,2020(5):23-23,25.
[6] 彭桂兵.人工智能時代科技題材紀錄片的敘事藝術:以央視紀錄片《創新中國》為例[J].中國電視,2018,394(12):44-47.
[7] 李文,鄭玉榮.電視解說詞元話語研究初探:以“金牌調解”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27(10):59-63.
[8] 席驍,劉娜.紀錄片《創新中國》人工智能解說的特點及展望[J].聲屏世界,2020(7):79-80.
[9] 田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紀錄片視聽語言研究:以《手藝》系列為例[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7.
[10] 于菁清.人際功能視域下媒體節目英語解說詞美學價值的實現: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饋贈”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0):67-68.
[11] 邸菲.博物館電子語音解說詞翻譯策略研究: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3):54-58.
[12] 何源.論電視藝術片畫外解說的藝術功能:以《昆曲六百年》為例[J].東方藝術,2008(S2):10-12.
[13] 王珍,胡銳.聲音景觀建構視角下短視頻AI配音濫用行為研究[J].電聲技術,2022,46(10):31-33,46.
[14] 范書野,楊育萌.近年我國人文歷史與社會題材紀錄片解說詞配音特點的研究[J].文化產業,2022(16):31-33.
[15] 王宇明,劉坤.紀錄片《創新中國》的敘事策略與價值內涵[J].當代電視,2019(4):77-80.
作者簡介 劉慧君,助教,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