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煌 劉紫荊
摘? 要:漸江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畫大家,受到許多人的追從,在當時的影響甚大。漸江山水畫重線少皴,線條剛勁頓挫,造型簡約概括,明顯可看出徽派版畫對其影響。
關鍵詞:漸江;山水畫;徽派版畫;版畫元素
漸江,生于徽州歙縣,俗名江韜,明亡后出家,法名弘仁,為“清初四僧”之一。他是明末清初傳承倪瓚畫風的典型代表,是極負盛名的遺民畫家之一,他在中國山水畫方面有著不凡的成就,對新安畫派的產生以及文人畫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漸江山水畫的題材主要以徽州黃山一帶的自然風光為主,在繼承倪瓚之風的基礎上,吸納徽派版畫元素為己用,他重視線條的運用,多采用重線少皴的畫法來描繪山水。從作品中剛勁頓挫的線條、幾何式的構圖,可以看出漸江山水畫對徽派木刻版畫語言的借鑒,徽州版畫藝術悄然地影響著漸江山水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漸江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他的繪畫藝術風格、生平事跡考證、美學特征這幾個方面,有關漸江山水畫與徽派版畫之間的關系研究還較少。研究漸江山水畫中的徽派版畫元素,不但可以從新的角度賞析漸江山水畫,而且還有利于促進中國畫藝術的發展。本文主要探析其畫作中徽派版畫元素的具體表現及成因,進而認識漸江山水畫中所展現的清冷散淡的意境,揭示漸江山水畫的成就及影響,為當代山水畫創作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
一、漸江山水畫中的徽派版畫元素
(一)幾何式構圖
徽派版畫起初是隨著雕版印刷業的發展而興起,常作為插圖出現,受出版印刷的需要和限制,其創作尺幅較小。為了在有限的版材中表達豐富的內容,徽派版畫常使用平面幾何式構圖,注重畫面的形式和韻味。漸江借鑒了徽派版畫的幾何式構圖,運用重疊、穿插的方式組織畫面,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使作品兼具北宋的巨嶂山水之勢和倪云林的簡淡之風,畫意雋永[1]。例如《松壑清泉圖》,此畫以幾何式構圖為之,拔地而起的梯形山峰巍然聳立,厚重的梯形態加固了山體結構,也起到了穩定畫面的作用。山腰與山巔之上怪石橫出,錯落的矩形怪石打破了垂直單一的山勢,豐富了畫面的節奏韻律。在漸江的《山水梅花圖冊之六》中,更為強調幾何式構圖。畫作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直立的方形遠山,中景由四五個橫式矩形山石團塊組合而成,近處平地緩坡,有疏樹凋零、奇松橫臥。
漸江以自身對山水的體悟,結合徽派版畫的構圖特點,在創作中巧妙地運用幾何式構圖,給予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天都峰圖》是漸江幾何式構圖的代表作品之一,整幅畫呈一個巨大的三角形構圖,仔細觀察此畫,其三角形幾何體的山體框架又由多個三角形和矩形重疊、穿插而成。在一個大的幾何體內套中幾何體,又在中幾何體內穿插小幾何體,大大小小錯落有序,相互呼應統合為一整體,增強了天都峰雄偉險峻的視覺感受性,呈現出高冷孤逸的畫面氛圍。漸江的另一幅作品《長林逍遙圖》,畫面呈現出矩形結構,近處寒林老樹立于岸邊緩坡,視覺中心為隔岸而立的直壁高崖,有著高雅澄凈、清冷散淡之感。
(二)線性造型
木刻版畫因以刀代筆,在鑿、刻、劃中創造出剛勁方折的線條。徽派版畫特別注重線性造型,強調用簡潔方折的線條來塑造具體物象,突出描繪對象的真質,呈現出清雅簡練的畫面。漸江不僅繼承了中國畫的線描,也吸收了徽派版畫堅實肯定的刀味線條。漸江山水畫空勾少皴或無皴,常以線造型,正如陳傳席先生所評價的:“漸江在筆墨處理上,其山石多用線空勾,沒有大片的墨,基本上山石造型以線為主,沒有繁復的皴筆和過多的點染[2]。”漸江的《黃海松石圖》借鑒了徽派版畫的剛勁有力線條,以頓挫方直的線條描繪出奇險的黃山之勢,筆筆中鋒細勁有力,畫面中的線條粗細長短有致,運用得恰到好處。作品中用最粗勁的線條來表現山石的堅硬,山水輪廓顯得堅實有力。在對松木枝干的刻畫上采用精致工細的線條表現其形神,在山石凹陷處運用了點染的手法,將點與線條相結合,增強了石塊的質感。畫面整體清雅簡練,以線造型少有皴擦渲染[3]。
漸江受到徽派版畫堅實多變的線條影響,在山水畫創作中也常用線條處理山石結構,并利用徽派版畫方折多變的線條特點加強畫面清冷散淡的效果。例如《天都峰圖》,山石以堅實簡練的長線條勾勒為主,沒有大片的墨和繁復的皴擦,其中以短小直線刻畫出碎石和松樹,長短多變的線條刻畫出層次豐富的天都山峰。還有《竹岸蘆浦圖》,作品線條呈現出豐富多變的特點,運用長直線條勾畫茅屋、竹林和蘆草,用線工致肯定;又使用短線條加小披麻皴來塑造河岸與山體,畫面中線條長短不一、錯落有致,山石形態與竹林茅草間遙相呼應,充實了畫面的層次,營造出冷逸寂然之感。
二、漸江山水畫中徽派版畫元素的成因
(一)黃山情懷
“漸江一生中除卻幼年在杭州、乙酉后在武夷山數年、晚年短時間至廬山游歷外,他逃禪后的大部分時間幾乎都在徽州,黃山更是一年數至,有著深厚的黃山情懷[4]。”
每一位藝術家藝術面貌的形成都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影響,離不開自身對自然獨特的觀照,深厚的黃山情懷是影響漸江山水畫創作的因素之一。丹納就曾以每種植物只能在適當的天時地利中生長為例,說明每種藝術的品種與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氣候中產生,從而指出藝術家也必定要適應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周遭的地域環境會對藝術的題材、造型、風格等構成影響[5]。黃山在地質上乃是由花崗巖構成,經過若干萬年的地殼運動逐漸隆起并在風雨侵蝕中逐步形成了如今險峻陡峭的山貌。遠觀黃山,其山峰有如諸多幾何體層層堆疊而成,錯落有致,山石之中林木稀少,更凸顯了黃山的幾何形態。黃山石多樹少、奇險陡峭的獨特景致,不僅為漸江的山水畫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亦對其作品中徽派版畫元素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造就了漸江山水畫的幾何式構圖和線性造型的繪畫特征以及清冷孤逸的畫意。例如,在《黃山圖》中漸江運用堅實方折的線條勾勒出嶺嶒而立的山石外形,又以明顯的幾何式構圖使大小錯落的山體在折疊交錯中演繹出獨特的視覺美感。
(二)明清時期徽派版畫的繁榮
“徽派版畫是一個歷史概念,是自明嘉靖尤其萬歷初年之后,徽州區域和外埠的徽州籍刻工,繼承本土文化優良傳統并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不間斷地完善并創造出獨特風格所形成的[6]。”
明清時期,從萬歷至乾隆年間是徽派版畫藝術的黃金時代。徽派版畫多采用幾何式構圖,注重線描,以粗細、曲直、疏密的線條對自然物象進行提煉概括,刻線精致講究,刀法一絲不茍。例如,明代汪忠信所刻《新鐫海內奇觀》便是一部頗具影響力的山水版畫圖集,作品采用平面幾何式構圖,刀工細致,運用不同的刻線表現各物象,畫面生動,情韻雋永。漸江與木刻版畫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據各種古籍傳記記載,漸江“少時孤貧,曾以鉛槧膳母”,并曾在程弘志《黃山志》中作木刻版畫作品《黃山圖》,有過為版畫繪制圖稿的經歷,更與刻書業的名人胡曰從之子胡致果交往密切。明清時期徽派版畫的繁榮對漸江山水的發展以及其作品中所呈現的徽派版畫元素,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催化作用。這種影響體現在漸江山水畫的構圖形式和造型手段上,最顯著的特征是幾何式的體塊構圖,以線為主少有皴擦的造型手法,如《天都峰圖》《松壑清泉圖》《黃海松石圖》等。木刻版畫因其刻畫工具和版材的限制,方直硬朗的線條造型和平面幾何式構圖是木刻者常用的表達方式。漸江用線瘦而不枯、細而不薄,“于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弱處見蒼勁”,與徽派版畫中線條的細密纖巧、富麗精工、典雅肅穆、鐫雅秀麗如出一轍[7]。例如,萬歷年間徽派木刻家黃應光所刻的《琵琶記》插圖,該圖無論是構圖結構還是造型手法都與漸江的《西巖松雪圖》十分相似。兩幅畫皆采用幾何式構圖,山峰的外輪廓與結構轉折處都運用堅實肯定的線條概括而成,其中松樹也是用工整細致的線條勾勒出來。除此之外,蕭云從繪、徽派版畫家所刻的《太平山水圖》,其方折硬挺的線條和幾何式山形體塊構圖與漸江山水畫的構圖、造型手法都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徽派版畫注重線條、平面幾何式構圖的特點啟迪了漸江山水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三)遺民情結
王朝更迭,漸江作為前朝遺民自責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有愧于心,后皈依古航道舟,自取號曰“無智”,是為自己未能挽明王朝之傾覆,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而悔恨,這種遺民情結一直縈繞其心頭。深厚的遺民情結影響著漸江的山水畫創作,畫面中常使用方折硬挺的線條勾勒山石外形,呈現出蕭寒孤逸之境,表達著作者不做貳臣的氣節。如《長林逍遙圖》,便是運用方折硬挺的線條和幾何式構圖描繪了山壑間飛瀑流泉、山下江面水波不興、林木靜蕭、人跡罕至的孤寂景象,絕然一片隱居清凈之地,寄托著作者隱逸之意。畫作上還有漸江的自題詩“春木抽柔條,秋老驚搖落。百年強近半,世味亦索莫。何如長林間,逍遙自解縛……”正是他遺民情結在畫作中的表達與排解。在遺民情結的影響下,為徽派版畫元素在漸江山水畫中的出現提供了契機,促進了漸江在取法倪瓚的基礎上改用簡潔方折的線條抒發自己的情感,營造出蕭寒孤冷之境。
三、漸江山水畫的成就及影響
漸江作為“清初四僧”之一和新安畫派的開創者,通過自己對山水畫藝術的積極探索,形成了鮮明的個人藝術語言。漸江結合自身對山水之道的領悟將徽派版畫元素運用于山水畫創作中,利用剛勁頓挫的線條和幾何式構圖表現山水,傳達出清冷散淡的意味,為中國畫的創新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畫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開創了新安畫派
張庚在《國朝畫征路》曾言:“新安畫家多宗清閟法者,蓋漸師導其先路也。”新安畫派是明末清初之際,以漸江為首的一批遺民畫家依據徽州山水為創作題材而自發形成的地域性山水畫家群體,他們審美觀念、繪畫風格相近。新安畫派畫家以漸江幾何式的塊狀組合和方直頓挫的線條為標桿,寫黃山之骨表胸中不平之情。漸江作為新安畫派的領軍人物,率頭打破了當時畫壇一味摹古的桎梏,開辟了“敢言天地是吾師”的新局面,使山水重新成為澄懷觀道、寄托個人情懷的載體。新安畫派畫家,無論是長于漸江且成就卓然的程邃,亦或是同被稱為“新安四家”的查士標、孫逸等人,無不服膺于漸江,皆學習他的繪畫技法與理念,于畫作中隱隱透露出蕭涼隱逸之情。
在漸江的引領下,中國山水畫壇誕生了以線條剛勁頓挫、畫面簡練、筆墨疏簡枯淡、風格清冷散淡為特點的新安畫派,將中國山水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二)促進水墨山水畫的創新發展
在漸江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沒有停留在中國傳統筆墨所講究的用筆圓潤流暢,也沒有停步于倪瓚“一河兩岸三段式”的構圖中,取法于倪但不是一味的在筆墨、章法等技術層面上著力,而是取其內在精神、心靈相通之處,再從對自然山水的體悟中抒發真情。漸江在山水畫創作中加入了徽派版畫元素,秉承創新之態進行兩者的交融。一方面,他吸收了中國傳統水墨的養分并師法自然在徽州山水中汲取營養,尋找單純質樸的形式;另一方面,漸江受徽派版畫的影響,吸取了幾何式構圖和方折肯定的線條,并將之融入山水畫作品之中,增強了山水畫的表現效果,融匯了木刻的審美元素,形成了鮮明的重線少皴、幾何式構圖的特點,豐富了山水的表現語言,促進了水墨山水畫的創新發展。漸江認為要學習傳統水墨畫的表現手法,但不能泥古不化,要在作品中體現出自己對山水自然的體悟,不斷開拓創新,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更加完美的作品。
四、結語
漸江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畫大家,其山水畫呈現出鮮明的徽派版畫元素,受到許多人的追從,在當時的影響甚大,一時蔚為風尚。以黃山為師的情懷,繁榮的徽派版畫和濃厚的遺民情結促進了漸江清冷散淡的山水畫風格的形成。他取法倪瓚,自成一派,將徽派版畫中的平面化構成和線性造型巧妙地融入山水畫創作之中,推動了明末清初文人畫的發展。漸江不僅通過他的作品表達出了遺民情愫和對黃山的熱愛,還促進了其美學思想的不斷成長深化,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語言,為當代山水畫創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鑒與啟示。
參考文獻:
[1]鄒明磊.漸江山水畫構圖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6:7.
[2]陳傳席.弘仁[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69.
[3]陳辭.漸江山水畫圖式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10.
[4]呂少卿.漸江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80.
[5]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8:3.
[6]張國標.徽派版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94.
[7]陳琳.明清時期徽州鹽商與新安籍畫家群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109.
作者簡介:
翁煌,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畫及美術理論。
劉紫荊,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畫及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