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表示:媒介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新媒介環境需要由新媒介技術來創造,有利于轉變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并塑造人們的社會關系等,以此引領社會的發展方向。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通信與數字技術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促進了傳播環境、形態以及規律等的轉變,此種轉變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表現十分顯著。在當前發展形勢下,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將文化創意產品(簡稱“文創產品”)作為主要載體,推動自身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目標。文創產品是將特定文化作為中心,通過創造性思維,加強文化元素和實物之間的結合,由此形成的相關產品,其可以使文化擁有商業生命力并擴大發展空間。針對文創產品傳統營銷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可利用新媒體涉及的各類新技術、新渠道、新平臺來解決,打破產業持續發展的困境,指明實現文創產品創新發展和文化創意傳播改造、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方向、新思路?;诖?,文章將新媒體作為基礎,分析了文創產品的消費市場和群體,并對文創產品的推廣原則進行了總結,最后提出了新媒體時代文創產品的傳播策略,旨在推動我國文創產業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文創產品;傳播;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中圖分類號:G124;F2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7-024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商丘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立項“以文創產品為載體的商丘古城文旅融合思路與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116)
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有91%的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近年來,受地方財稅壓力以及經濟下行壓力等的影響,博物館的發展陷入了困境。為了轉變此情況,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指明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發展方向,并針對文創產品的設計、傳播、消費等,構建了良好的“軟環境”。在此背景下,博物館轉變了傳統嚴肅的整體面貌,通過具有親和力的文創產品形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同時,諸多博物館將“活化文化資源”作為基本目標,開發各類特色文創產品。文創產品除了能夠作為文化傳播、教育教學、休閑娛樂的載體之外,還可以緩解博物館在運營方面存在的困難[1]。
對新媒體的界定,現階段尚未形成明確的說法,只是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概念界定會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而出現變化。當前,新媒體指的是以數字與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向用戶提供各類信息與服務的通信媒介,如商業網站、社交平臺以及視頻平臺等。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用戶的接收方式也發生巨大改變。在新媒體的作用下,人們之間的距離被縮短,交流互動也變得更加頻繁。因此,與傳統媒體相比,人們更青睞于在新媒體平臺中開展互動交流活動,使新媒體演變成了信息交匯的媒介。新媒體平臺中涉及許多類型的信息,人們能夠結合自身興趣愛好進行針對性的篩選,選擇性地接收、拒絕部分信息,并根據網絡活動進行互動。這些場景是傳統媒體難以實現的[2]。
(一)文創產品消費市場
文創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受自身獨特屬性的影響,和其他產品有許多不同之處。文創產品主要將文化與創意作為核心,蘊含豐富多樣的內涵,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將其作為收藏品[3]。文創產品主要是通過具體實物展現文化創意,因此其包含的文化屬性與產品質量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無論是在物質文化層面,還是在精神文化層面,受文創產品特殊性質的影響,消費市場相對固定。
(二)文創產品消費人群
文創產品的消費群體涉及普通與特殊兩個方面。其中,特殊消費群體對文創產品的內涵等方面存在一些特殊需求。普通消費群體在購買文創產品的過程中,主要考慮產品的具體價值與自身收入。特殊消費群體則主要根據產品知名度、創新點等,決定是否購買此文創產品。在此過程中,對文創產品的認同度是影響消費群體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4]。因此,文創產品應持續進行更新,并融入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創意,做好生產和銷售工作,這樣才可以確保消費群體持續地購買各類文創產品。
第一,個性化原則?,F階段,消費者逐漸提高了對物品獨特性、創造性的重視度,旨在體現自身審美眼光,進而使物品屬性與自身的個性形成聯系。文創產品設計層次豐富,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在審美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在具體銷售中,要注重展現文創產品的個性化特點,并基于此,明確市場定位和受眾群體。
第二,趣味性原則。文創產品蘊含的價值,主要源于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加強對娛樂價值的挖掘和展現,可發揮出良好的銷售效果。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文創產品營銷,可憑借具有趣味性的方式拓展銷售范圍,原因是消費者在購買文創產品的過程中,動機集中在滿足精神與娛樂需求方面,同時這也體現了突出娛樂性的必要性[5]。
第三,互動性原則。讓消費者收獲豐富的體驗,有利于他們對文創產品產生好感。因此,有關人員在銷售時要重視互動,發揮出新媒體的互動性特點,縮短文創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憑借雙向交流與溝通,掌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制定針對性強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案,確保最終生產銷售的文創產品與客戶實際需求相符[6]。同時,對互動性的重視應延伸到銷售后期,如通過回訪客戶,及時獲得客戶的反饋意見,與之構建良好的關系,使其能夠持續購買。
第四,重視利益化的目的,憑借利益化存在的特性,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具體銷售時,應重視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以此激發消費者購買文創產品的欲望。
(一)構建獨特的傳播內容生態
傳統媒體在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進行傳播的過程中,主要將其文化內核與創意外形作為重點,憑借寫實的方式宣傳文創產品的深刻內涵[7]。新媒體則化繁為簡,利用各類先進技術,結合娛樂化的方式傳播虛擬文創產品,符合現階段文化市場碎片化消費與注意力經濟的特點。通過新媒體展現虛擬文創產品,涉及場景還原與娛樂實用等特點。比如故宮博物院將《韓熙載夜宴圖》制作成了APP,正是在文創產品傳播中融入了新媒體技術,如專家音頻視頻導讀,將音樂、舞曲、后記、內容注釋等導入畫面,確保受眾能夠在數字產品的幫助下,更好地觀察場景細節,跨過靜態畫卷的賞覽層,融入全新的體驗層,真實感受韓府宴會的場景。新媒體實現了文創產品傳播內容的拓展,使其除了飽含傳統內容的深意之外,還擁有寓教于樂的新意[8]。
(二)設計有價值的內容,吸引用戶關注
在社會化媒體傳播中,用戶主要靠“吸引”而來,博物館等應設計價值更高的內容以吸引用戶,然后將其轉變成消費者。新媒體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導致單一廣告難以實現裂變式傳播,而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有價值的內容,更容易引發口碑傳播,增強用戶黏性[9]?;诖?,博物館等可運用H5獲得流量。利用H5搭建的站點和應用能夠兼容PC端與移動端、安卓與iOS、Windows與Linux。同時,其還能移植到不同開放平臺與應用平臺中。
例如,故宮博物院早在2016年就聯合騰訊推出了H5產品——《穿越故宮來看你》,其中明成祖朱棣跳出了畫像,玩自拍與Rap,并通過QQ、微信與后宮、大臣等聯系,進而發展成現象級H5,刷爆朋友圈。在社交媒體營銷過程中,故宮博物院利用H5技術進行宣傳推廣,傳播故宮博物院文創品牌的個性化形象,最終在主題與技術的有效結合下,吸引了諸多流量。
另外,博物館等還可以通過定制產品的方式吸引用戶。對于存在身份認同訴求的相關消費者而言,涉及身份歸屬感的產品的吸引力更強。比如,故宮博物院開發了一系列個性化定制文創產品,以2020年新春福冊為例,其中包含定制日歷、楊冪定制款、愛奇藝限量四件套等。憑借個性化定制產品,能夠使文創產品新媒體傳播得到全面升級,實現文創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滿足消費者重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轉變消費者只對文創產品存在物質需求的傳統觀念。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遵循個性化原則并采用定制文創產品的形式,有利于提高用戶對文創產品的忠誠度[10]。
(三)鏈接影視作品,調動用戶情感
文創產品的思想性屬于附加值的主要構成要素,關鍵點在于文化積累。換言之,作為文化價值的載體,將文創產品作為一種品牌進行傳播,需要立足于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把品牌價值轉變成文化價值、符號與意義,明確可以與受眾形成情感共鳴的地方,這樣才可以擊中消費者的痛點與癢點[11]。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其社會功能表現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接近日常生活的議題更能吸引受眾的關注。與故宮博物院相關的節目主要以紀錄片與綜藝的形式展現,其中紀錄片有《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新事》等,綜藝有《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段以诠蕦m修文物》播出后,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媒體紛紛將其解讀成“工匠精神”,但這實際上和創作初衷存在差別。導演葉君表示,該紀錄片想要表達的是將歷史縱橫感作為基礎,對工作意義進行思考。文創產品價值在轉化的過程中,需進行反復推敲,如此才可以找出最合理且最符合品牌調性、價值主張的文化價值要素[12]。
另外,故宮博物院還于2018年聯合騰訊動漫推出了系列動漫《故宮回聲》,制作團隊為NEXT IDEA 故宮條漫的獲獎團隊“壹繪文化”漫畫工作室?!豆蕦m回聲》上線后,口碑居高不下,觀眾均表示期待后續劇情的走向?!豆蕦m回聲》作為故宮博物院首款動漫文創產品,在劇情制作與故事內容等方面均十分成熟。動畫故事為19世紀30年代進行的故宮文物保護行動,“離家,是為了回家”是核心主題,向觀眾闡述了故宮博物院文物14年的漂泊故事。通過動漫的形式,有效壓縮了宣傳成本,并準確定位吸引二次元用戶。《故宮回聲》于2019年9月26日完結,播放量達到了16億次。故宮博物院采用此種方式,使二次元和更大范圍的用戶體會到了家國之愛、對文明的熱愛以及對文物的珍惜,形成有愛、有人文關懷的品牌形象。
(四)采用多樣化的傳播方式
新媒體時代十分重視粉絲效應,因此博物館等要將市場需求作為導向,加強對文創產品的傳播,確保產品可以滿足受眾需求[13]。同時,精準式、互動化的傳播方式展現出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價值功能。
第一,將抖音、微信、微博等作為代表的精準化傳播。此類新媒體平臺能夠通過新媒體技術分析數據,然后準確定位目標用戶,描繪用戶畫像,進而向目標群體提供精準服務?,F階段諸多博物館在淘寶中開設了旗艦店,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通過電商平臺構建個人數據庫,并結合用戶畫像向消費者推送其感興趣的各類文創產品[14]。
第二,將VR、AR等技術作為基礎的互動化沉浸式傳播。此傳播方式屬于新媒體傳播的獨特優勢,主要是憑借受眾參與感、獲得感實現傳播文創產品的目的。另外,對話思維屬于社交媒體營銷的關鍵思維,能夠對社交媒體渠道中的潛在消費者進行挖掘,并簡化溝通流程,全面協調營銷活動,加強體驗服務與媒體交流[15]。此過程中,用戶在互動關系中掌握主動權,提供方需要根據用戶建議針對性調整營銷活動。例如,“故宮淘寶”十分重視用戶的轉發評論,微博文案活潑詼諧,在發布文創產品的過程中會開展轉發抽獎活動,以調動用戶的參與興趣,提高正面反饋的傳播度。同時,其在開發文創產品的過程中會收集網友提出的意見,并于互動交流中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基于新媒體的文創產品傳播,需要將用戶需求作為立足點。同時,文創產品具有文化屬性和部分經濟屬性,如何實現需求端與供給端的匹配融合,是新媒體時代博物館等文創產品生產銷售方需要深入分析的問題。博物館等只有敏銳、準確地把握消費市場和群體的變化,及時調整新媒體環境中的產品傳播方式,才可以在市場同類產品競爭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 陳煜.新媒體視域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策略研究[J].中國包裝,2023,43(2):86-88.
[2] 汪珩.從紀念品到“出圈”神器,探索新時代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策略[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80-83.
[3] 閆蕭宇.新媒體視域下博物館文創產品傳播策略: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J].出版廣角,2021(23):89-92.
[4] 趙紫晗.新媒體背景下博物館營銷宣傳新方式:文創產品的跨界合作[J].大眾文藝,2020(19):66-67.
[5] 李一冰.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的線上傳播探析[J].新媒體研究,2020,6(14):30-32.
[6] 李潔,林汀蓉.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營銷研究:基于SICAS模型的分析[J].新媒體研究,2022,8(24):52-56.
[7] 陳莎.文創產品開發新思路與傳播新路徑研究:以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2(12):117-120.
[8] 李楠.新媒體視域下的文創產品設計探索[J].包裝工程,2022,43(24):302-305.
[9] 王偉,姚文婷.博物館數字文創產品開發研究[J].創意設計源,2022(6):41-45,61.
[10] 趙玲莉,邵嘉葦,李潤發.網絡時代文創產品的內容開發與傳播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2):129-134.
[11] 段志沙.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思考[J].文化產業,2022(27):85-87.
[12] 楊瑜.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方向探析[J].黑河學刊,2023(1):30-34.
[13] 唐藝,陳子穎.元宇宙愿景下博物館紅色文創產品的傳播展望[J].東南文化,2022(6):174-178.
[14] 王迪.博物館文創產品線上營銷模式及特點探究:以“淘寶網”為例[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2,8(6):40-47.
[15] 易畇妡.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創新之路[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2,8(6):19-26.
作者簡介 楊淼,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