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 曾奕菲
在中日跨文化交際的宏大舞臺上,茶道文化的對比與分析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行動不僅加深了對于多元茶文化共性及相似之處的認識,更凸顯了它們之間的獨特差異。中日兩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與自然藝術和傳統民族文化緊密交織,通過茶文化的對比研究,能夠深入探索不同國家文化的深邃內核。這樣的對比與分析,不僅能夠提升研究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還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推動中日兩國間的溝通頻率增加。基于此,本文將進行詳細論述。
1 中日茶文化比較研究:地位、意義與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價值探索
1.1 茶文化在中日兩國文化里的地位及意義
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彰顯了我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它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積淀的結晶,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不僅映射出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推陳出新,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茶,作為中國人日常所不可或缺的飲品,是社交、商務交流的橋梁。茶道、茶藝等文化形式,也體現了我國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和對寧靜與和諧的向往。同時,茶文化的深厚底蘊,映射出我國人民尊重、謙遜、和諧等價值觀念和精神風貌。
在日本,茶道融合藝術、哲學與生活,是日本文化核心。茶藝追求和諧與寧靜,體現純樸自然之美,承載“和敬清寂”之精神,寓意和諧、尊敬、寧靜與潔凈。茶道儀式旨在培育大眾審美與心靈修養,反映和體現了日本人民的審美、精神寄托和社會核心價值。茶藝,更是與插花藝術、書法藝術等交匯融通,共同構筑了日本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茶文化在中日兩國文化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兩國文化交流的紐帶。中日茶文化雖各具特色,但共同凸顯和諧、尊重、自然等全人類共同價值,也正是這些文化精髓的傳承與交流,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和諧。
1.2 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日茶文化的比較研究價值
中日茶文化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兩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價值觀念。中國茶文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自然、清靜、淡泊,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而日本茶道則糅合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注重禮儀、修行和體悟,強調心靈的凈化和提升。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茶道的儀式和流程上,更體現在兩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通過對茶文化的比較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兩國文化的內在精髓,從而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
2 中日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2.1 中國茶藝的起源與發展過程
茶,中國的瑰寶,自古便在華夏大地上熠熠生輝。中國,作為茶的故鄉,最早發現并珍視這一神奇的綠色精靈。日本茶道受中國茶文化影響,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風采,既傳承了中國茶文化,又展現了日本文化的魅力[1]。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在于“七藝一新”,由茶界泰斗陳香白先生在其杰作《中國茶文化》中首次提出,涵蓋了茶藝、茶德、茶禮等多個方面,為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指明了方向。茶的歷史悠久,可追溯至《茶經》,該書為茶學奠定了基礎。茶最初雖非日常飲品,卻因其解毒特性與儒家思想契合,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唐朝時,茶受到佛教影響,開始普及;宋朝,茶文化進一步發展;明代以后,茶文化更加璀璨。
2.2日本茶道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在茶文化傳入前,日本原無本土茶樹及獨特品茗傳統。奈良時代后遣唐使引入茶樹至日本,開啟了日本茶文化,其中來華僧侶榮西對日本茶道文化的影響深遠。宋元時,他跨越重洋,赴華研習佛法,同時深入鉆研宋朝茶文化,將宋朝茶文化帶回日本,創立臨濟宗佛教流派,并撰寫了《吃茶養生記》,該書被譽為“日本的《茶經》”。榮西因此被尊為“茶祖”,為日本茶道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使茶道在日本文化中獨放異彩[2]。
2.3 中日茶文化在起源與發展中的相互影響
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體現在茶藝和教育互動之上,特別是在茶道藝術領域的深度交流,展現了兩國文化互鑒的豐富性和教育合作的創新性,日本茶道的諸多元素,包括其精致茶具、行為規范及教育體系,均明顯體現出對中國茶文化的深刻借鑒,中日雙方在茶文化領域廣泛開展交流,此舉既促進了中國茶道文明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又增進了中國文化與日本的相互洞察。
3 中日茶文化的理論體系與思想底蘊
3.1 中國茶藝受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影響的表現
茶葉,滋味淡雅清新,蘊含微妙的苦澀,同時有一定的解毒功能。茶葉不同,其功效也各有千秋。茶葉的此特質,正與儒家思想中的某些理念相得益彰,因此得以廣泛流傳。
在漢朝順帝統治的時期,道教在中國大地上如日中天。道教所宣揚的教義,深深寄托著人們對于長生不老、羽化而登仙的無限憧憬,代表了人類對于超越塵世、達到更高境界的強烈渴望[3]。與此同時,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所倡導的順應自然之道,對信徒們的生活態度和信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道教的弟子對茶格外重視。唐代的時候,受到佛教的影響,茶開始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日常飲用,這時的茶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飲品。
3.2 日本茶道受佛教禪宗思想影響的表現
在審美追求上,日本茶道深入詮釋禪宗美學的精髓,將“簡樸無華”與“虛靜恬淡”推向極點。茶道之實踐,不止于品嘗茶葉之物質境界,更深層涉及精神之升華,在“禪茶一味”中,深入體會大自然的韻味,領悟人生的真諦。這不僅彰顯了對自然之美的不懈追求,更是對宇宙奧秘的極盡探尋,此種美學觀念將茶道轉化為以茶為載體的日常禮儀,進而將其視為修心煉性之途徑。
3.3 中日茶文化理論體系的差異與共通點
差異:中國茶文化以“和”為思想核心,追求“靜、怡、真”的修習茶道的心靈體驗和終極追求。融合儒釋道精髓,理論體系博大精深,具有深厚底蘊以及廣泛影響力。日本茶道受佛教影響,強調“和、敬、清、寂”,理論體系較單一。其次,日本視“道”為高級藝能,如劍道、柔道、花道等。而中國則區分道與器。兩國茶道在儀式執行和精神內核上均有顯著區別,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理解與追求。
共通點:中日茶文化中都包含了對自然的敬畏,追求“和”的思想與“天人合一”境界,并且都以茶為載體,將自己的精神理念體現在茶道的實體活動中,以茶為載體體現精神理念,同時也都能進一步反映出國家文化的發展。
4 中日茶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儀式規范上的異同
相似之處:茶文化的精髓所在,精神層面的高度契合,我國茶文化精髓蘊含“廉、美、和、敬”四原則,倡導節儉美德,追求美好境界,和諧共處以及尊敬他人。日本茶道蘊含的核心精神是“和、敬、清、寂”,強調主客之間的和諧、等級界限清晰、茶室環境的整潔以及茶事氛圍的寧靜。兩者均彰顯了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和諧理念的追尋[4]。
不同之處:從歷史淵源來看,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從唐代中期就已興盛,融合儒道佛三教的思想精髓。而日本茶道則源于日常,從“日常茶飯事”發展而來,強調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相結合。從內涵來看,中國茶文化注重五行和諧、中庸,內容豐富。日本茶道突出禪宗苦寂,儀式煩瑣,注重主客互動。中國茶文化則更隨意休閑,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追求。
5 中日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際功能與影響
5.1 茶文化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與理解的促進作用
茶文化交流已成為連接中日兩國的重要紐帶,兩國的茶文化活動內容豐富,涵蓋茶藝技能展現,茶道藝術表演以及茶文化知識講授、陳列展覽等多個方面。借助此類互動,兩國民眾得以直觀領略對方茶文化的獨到之處,深入體會其精神要義與藝術精髓,采取直接對話的模式,有效消融文化差異,加深雙方民眾的相互認知與感情。
5.2 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跨文化交際作用價值
茶文化,這一歷史悠久的獨特現象,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與豐富的內在精神,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已有三千余載,其蘊含的茶道、茶德、茶精神,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當今時代,茶文化成為展現我國文化獨特性的關鍵媒介,有效促進全球范圍內對中國傳統認知的深化。通過這一載體,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增進相互理解,促進友誼。
6 中日茶文化未來發展趨勢與跨文化交際前景
6.1 中日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體現
中日茶文化在現代的傳承與發展中面臨著更多的機遇。首先,多媒體的發展為茶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有利載體,其可以促進茶文化有選擇性地進行傳播。其次,國際交流趨勢也為茶文化的發展提供契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茶文化產生興趣。
然而,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侵襲和沖擊,以及市場經濟下物質追求的盛行,茶文化傳承顯得形式化,文化根源未深入挖掘,傳承難度大大增加。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弘揚茶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6.2 面對全球化挑戰的中日茶文化發展策略
中日兩國需深化對茶文化的探究,闡釋其歷史底蘊與精神意義。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等茶文化系列活動,普及茶文化,提升公眾對茶文化的認知與認同[5]。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更應攜手推廣茶文化,積極向國際市場推廣與拓展茶文化的邊界,利用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平臺深化合作,借助現代科技如互聯網、人工智能(AI)推廣茶文化,開展遠程教育和社交媒體傳播,創新茶文化體驗,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7 結論
深入剖析中日茶及其文化的起源與演進,不難發現中日茶文化各具特色。
首先,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初為醫療,后逐漸升華成為文化與精神載體。然而,茶文化傳入日本時,已帶明顯“漢化”印記,初期重精神層面的展現,隨后才凸顯其實用性。
其次,兩國茶文化雖同重“和”,但中國茶文化根植本土,融合儒、佛、道等多種文化元素,其中道家思想尤為顯著;而日本茶文化則深受禪學影響,在成熟的日本茶道中,“禪”已成為其思想的核心與靈魂。中日茶文化歷史悠久,期待中日茶文化未來更加輝煌。
引用
[1] 張波.工匠精神在中日茶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三角洲, 2023(18):197-199.
[2] 瞿倩倩.中日茶文化的內涵比較分析[J].福建茶葉,2023, 45(6):196-198.
[3] 陳娟,陳小法.中日韓三國茶類詞匯總量分析與對比[J].福建茶葉,2023,45(3):152-154.
[4] 高雪潔.中日跨文化交際之茶道比對及分析[J].福建茶葉, 2022,44(11):171-173.
[5] 陳聰.淺析中日茶文化的異同[J].文化產業,2022(2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