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浩
【關鍵詞】中國—中亞峰會??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中國對中亞外交
2023年5月18—19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古城西安成功舉行,這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將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開辟了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新天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烏克蘭危機顯現復雜化、長期化趨向,中亞地區形勢正在發生復雜深刻變化,呈現地區多極化和自主化雙加速發展態勢。一方面,中亞地區安全環境進入空前緊張,區域力量重組加快,地區多極化加速發展;另一方面,中亞地區國家步入改革轉型期,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的意識驟升,自主化加速前行。在此背景下,中國攜手中亞國家推進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意義非凡,不僅有助于實現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提質升級,也將對地區和全球治理良性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著名演講中表達了構建中國—中亞利益共同體的愿景。[1]同年,習近平主席在首次訪問中亞五國期間與多位中亞國家領導人會晤時提出了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理念,并在首次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時向包括中亞成員國在內的所有成員國呼吁,要把上海合作組織打造為成員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2]2022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講話中表示:“中國愿同中亞國家乘勢而上,并肩戰斗,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3]并提出“深耕睦鄰友好的示范田、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合作帶、強化守衛和平的防護盾、構建多元互動的大家庭、維護和平發展的地球村”五點建議,[4]指明了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在新的30年的發展方向,擘畫了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藍圖和基本路徑。2023年5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中亞峰會上發表主旨講話,進一步提出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明確了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遵循和奮斗目標。[5]中國提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內在的歷史邏輯和扎實厚重的實踐根基。

2023年5月18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陜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園為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中亞國家元首夫婦舉行歡迎儀式和歡迎宴會。這是習近平夫婦在紫云樓前同貴賓合影留念。(新華社圖片)
古絲綢之路是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理念產生的歷史根源。中國與中亞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考古資料顯示,中國與中亞的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早期。中國北方馴化栽培的粟黍農作物與西亞地區馴化栽培的麥類作物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中亞東部與中國西北地區完成交匯并利用,[6]從而深刻改變了中國與中亞地區民眾的飲食結構。2100多年前即漢武帝時期,隨著張騫“鑿空西域”,中國與中亞便通過“絲綢之路”這一連接歐亞文明的重要紐帶開始了日漸頻繁的交往,并在歷史的長河中共同鑄就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譜寫了文明互鑒、包容發展的歷史華章。中國與中亞最初的交往發軔于商品交流,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漆器、鐵器、雕版印刷術、造紙技術等先后傳入中亞,來自中亞的馬匹、毛織品、苜蓿、葡萄、石榴、制糖、琉璃技術則相繼輸入中國,雙方互通有無,互學互鑒,不僅豐富了各自的物質生活,給雙方民眾生產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共同促進了相互之間的技術交流和物質文明進步。在此基礎上,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交流逐步拓展,相互之間的精神相依逐漸增強,文明交融不斷加深。以絲綢之路為媒介,中亞的“胡樂”如箜篌、琵琶、胡笳、胡笛和胡騰舞、柘枝舞、胡旋舞陸續輸入中國,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音樂和舞蹈文化,而中國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也傳入中亞,對當地藝術產生了久遠影響。佛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都是經由中亞傳入中國的,對中國的宗教和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并與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多元包容的信仰體系。中國與中亞在古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融雄辯地證明,“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7]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世人彌足珍貴的經驗,也為當今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啟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理念可以說是對在古絲綢之路上孕育出的“絲路精神”的發揚光大。

紡織品走俏古絲綢之路。圖為兩位吉爾吉斯斯坦婦女正在邊貿市場上選購運動裝。(1992年12月28日發)
中國在中亞國家獨立后迅速與其加強交流合作是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理念產生的實踐來源。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后不久,中國宣布承認中亞五國獨立,并于1992年1月2—6日先后與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建交,自此拉開當代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的序幕。中亞國家獨立后,中國充分尊重中亞國家獨立主權,堅持不干涉中亞國家內政,不在中亞謀求勢力范圍,尊重中亞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堅決貫徹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大大增進了雙方的政治互信。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方式成功解決與中亞國家的邊界問題,并在1995年鄭重向哈薩克斯坦作出安全保障承諾,宣布絕不對哈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8]以實際行動消除中亞國家對華疑慮和擔憂。中國通過在上海合作組織和雙邊框架下與中亞國家簽訂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雙方世代友好、永不為敵提供堅實法律保障,進一步夯實了互信基礎。中國堅持奉行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方針,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則,從不以大國自居,充分照顧了中亞國家的自尊心和舒適度,以實際行動積極消除“中國威脅論”“中國擴張論”。中國堅決支持中亞各國打擊“三股勢力”和防范“顏色革命”,助力各國安邦固權,并極力幫助各國實現獨立自主,樹立了負責任、有擔當、可信賴的大國形象。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本著互利共贏原則,通過修建中哈石油管道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充分釋放了中亞國家的資源優勢和潛力。中國積極促進中華文明與中亞文明的互學互鑒,推進相互之間的文化包容,通過建立孔子學院和大量接收中亞留學生,有力地促進了雙方的“民心相通”。
總之,在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前,通過不懈努力,中國已經實現了與中亞國家關系從以政治關系為主向政治、安全、經濟、人文合作齊頭并進,從雙邊合作跨越到雙多邊并重,從睦鄰友好合作關系躍升到戰略伙伴關系三重根本性轉變,尤其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和運行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達到新高度,促使雙方關系由雙邊向多邊跨越,進入一個雙多邊并行發展、相互促進的新境界,從而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實踐支撐。
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中亞外交理念的重大躍升,集中體現了中國對中亞外交的新理念、新智慧、新方案,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維護中國周邊戰略穩定、促進中國與中亞關系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更高程度的認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面旗幟,代表著中國外交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各國攜手共進、逐步拓展,方能積小成大、久久為功。
中國周邊是與中國利益密集交織攸關的地區,將其作為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點有助于積累經驗、形成示范,產生由點到面的推廣輻射效應。而中亞是迄今為止周邊乃至全球唯一一個所有國家都是中國全面戰略伙伴的地區,中國同所有中亞國家都簽署了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和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均得到中亞國家積極支持和響應。這足以說明,中亞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認可,完全可以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先行區和示范者。中國與中亞國家治國理政理念相近相通,合作具有明顯的政治優勢。雙方積極踐行新安全觀,實現了邊境安全并徹底解決了邊界問題,使3300公里的共同邊界成為和平友好合作的紐帶與橋梁,為雙方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2023年5月18日,演員在中國—中亞峰會文藝演出中表演。
中國與中亞在安全上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都希望有一個長期穩定、和平的周邊和地區環境,都需要應對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在經濟上互補性強,具有資源互補、產業互補、交通互補的優勢;雙方同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立場相同或相近。總之,中國與中亞構建地區命運共同體具有諸多先天優勢,加之有上海合作組織、“中國+中亞五國”合作機制的加持,極有可能在構建周邊乃至全球命運共同體中率先脫穎而出,樹立先行示范,為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和地區新秩序提供強大助力。
第二,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改善中國的周邊環境,維護中國的戰略穩定,并為中國周邊地區治理提供更多的確定性和正能量。周邊是外交之首要,塑造良好穩定的周邊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目標。中亞國家毗鄰中國西部,對中國維護西部安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確保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當前,美國正在中國周邊加緊投棋布子,不斷加大以遏華制華為目標的所謂“印太戰略”力度。在意識形態方面,美國以價值觀劃界,制造所謂“民主與威權”對立,惡意攻擊中國的政治體制,并利用臺灣、涉港、涉疆和涉藏等問題肆意干涉中國內政。在安全領域,美國以臺海、南海等熱點問題為抓手,著力經營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加快打造美日韓同盟,推動北約勢力滲透印太,試圖對中國形成戰略圍堵。在經濟領域,美國加緊對中國“斷鏈脫鉤”,將對華競爭從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擴大到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試圖形成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去中國化”的地區經濟新秩序,美國的所作所為使中國周邊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在此背景下,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化解美國對華戰略遏制,打破其對華戰略圍堵,從而爭取并贏得戰略主動。與此同時,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對維護中國西部周邊穩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中國西部周邊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安全形勢趨于嚴峻:一是隨著俄羅斯與美西方關系由斗而不破走向徹底破裂,中國西部周邊地區的安全環境較前緊張,大國競爭、地緣對抗因素的負面影響陡升;二是在內外多重不利因素相互交織作用影響下,中國西部周邊地區安全形勢處于風險升高期,各國政權安全隱憂增大增多,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并發,呈現多樣化、復雜化、集聚化態勢;三是在烏克蘭危機沖擊下,加之固有問題激化,中國西部周邊地區經濟發展處于新的困難期。受美西方極限制裁連帶影響,地區國家經濟普遍面臨通脹加劇、消費品價格高企、原有供應鏈物流鏈斷裂、就業困難增大等壓力,增長動力明顯減弱,發展前景撲朔迷離。在此情勢下,推動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不僅有助于確保中國西部安全,也將對維護中國西部周邊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大局產生積極正面作用。

2023年4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魯班工坊內,塔方教授向學生講解綠色電能展示平臺的功能與使用方法。

2023年5月25日,中亞五國媒體機構代表在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參訪。
毋庸諱言,中國提出并推動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可以為中國國內尤其是西部地區的穩定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確保中亞地區成為中國穩定友好周邊和戰略可靠依托。同時,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提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也是著眼于整個地區的良性治理,是中國為中亞地區區域治理提供的一個全面系統的方案,表明中國愿意為中亞地區穩定和發展承擔更大責任,貢獻更多力量。中國一直是中亞地區和平的積極維護者和貢獻者,從與哈、吉、塔三國密切協作實現邊境安全,到積極倡導新型安全觀;從共同打擊“三股勢力”,到倡建安全共同體,中國為地區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作為中亞國家主要的經貿伙伴和投資來源國,中國也是各國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走向復興之路的主要期待。加快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無疑對保持中亞地區穩定大局、助力中亞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當前,面對烏克蘭危機背景下日趨嚴峻的地區安全和發展環境,中亞國家迫切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對依托中國走出地區安全和發展困境抱有深切期待。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顯然與此高度契合,為地區良性有序治理提供了可行路徑。
第三,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實現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的提質升級,確保雙方合作始終在高位上前行。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從建交到現在已經走過了31年的歷程。31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取得了飛躍式發展,形成了上海合作組織、“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亞五國”合作機制三大支柱,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新路,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則為中國和中亞關系的發展確立了新的更加遠大宏偉的目標,賦予其更加厚重的責任和使命,帶動中國與中亞關系步入一個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新時期。
首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引領新時期中國與中亞關系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核心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質上是中國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解決世界多樣性和差異化問題提出的新方案,強調以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為根本基礎,倡導利益共生、權力共享、責任共擔,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義利合一、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和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世界主義智慧。毫無疑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賦予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崇高的精神內涵和道德高點,使之擁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先進的理論指導,將指引其沿著正確的航道行穩致遠。
其次,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中國與中亞關系發展具有更加宏偉的目標和方向。一是雙方將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樹立合作應對各種安全挑戰的意識,平等參與地區安全治理,并通過對話協商有效解決安全難題,促進共同安全,實現持久和平;二是雙方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通過開放、共享化解發展阻力和難題,實現共同繁榮、可持續發展;三是雙方將遵循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促進共同發展,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同時,不斷謀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實現同舟共濟、合作共贏;四是雙方將踐行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充分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文明傳統,促進交流互鑒,推動集體認同,實現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五是雙方將樹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共同應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共同承擔責任和義務,共同分享治理權利和成果,實現民主協商、公平正義。

2023年5月18日,X9021次中亞班列(鄭州)停靠在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圃田車站。
再次,中國將秉持合作、開放、包容原則,為中國與中亞合作貢獻更多中國力量、提供更多地區公共產品。中國提出并積極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不僅指明了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方向,也為中國與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中國在中亞首倡“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實踐平臺。中國與中亞五國共同建立“中國+中亞五國”合作機制,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抓手。顯而易見,以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為契機和動力,中國與中亞合作已進入一個主動引領、奮發有為的新時期。未來中國與中亞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未來5—10年是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期和機遇期。中國與中亞五國領導人已就共同打造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達成高度共識,這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奮力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與此同時,中亞國家積極加強區域合作,紛紛主動求變,加大改革開放,致力于民族復興。中國與中亞國家戰略目標高度契合,互為戰略機遇,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強大內生動力,雙方共同創立上海合作組織、共建“一帶一路”、共同實施“中國+中亞五國”合作機制,為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的理念和制度基礎。經過30多年的合作,尤其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共同抗擊新冠疫情、共同應對烏克蘭危機沖擊,中國同中亞國家的共同體意識明顯增強,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幅提升。未來應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為契機,以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抓手,以上海合作組織和“中國+中亞五國”合作機制為平臺,大力推進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努力使之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示范樣板。
一是固根基,揚優勢。良好的政治關系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的顯著特征,應進一步強化雙方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積極將其從政府層面向社會、民間層面傳導,努力使之成為雙方接受認可并自覺遵循的核心理念。同時,進一步加大雙方的戰略溝通和政策對接,積極將雙方的政治互信轉化成為構建命運共同體的自覺行動和更為豐碩的務實合作成果。山水相連、地緣毗鄰是中國與中亞地區開展合作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應在繼續加大“硬聯通”的同時,著力加大“軟聯通”和“心聯通”,并使三者形成有機結合,構成一個立體式、全方位的互聯互通體系。經濟互補是促使中國與中亞地區緊密合作的重要因素。適應中亞國家致力于改變本國資源型經濟的迫切需求,中國應在發展非資源型經濟方面充分發揮巨大優勢,著力加大與中亞國家在地區工業化、現代化方面的合作,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合作共贏。

2023年4月3日,在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工作人員巡檢中哈合作的風電場變壓設備。
二是補短板,強弱項。針對中國在中亞地區政治安全和經濟領域影響力不平衡問題,雙方應在務實合作的進程中,著力加強政治安全領域的合作,努力將中國在中亞經濟領域的強大影響力轉化成為相應的政治安全影響力。針對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制度不夠完善問題,應在繼續推進與中亞國家戰略對接、項目對接的同時,著力加大制度對接,達成更多具有約束力、執行力、可操作的剛性合作制度,不斷夯實雙方合作的法律基礎。針對中國對中亞軟實力有待加強的問題,應加大雙方民間、社會、青年層面的交往交流,進一步強化教育合作和媒體互動,積極塑造自信包容、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
三是育新機,開新局。本著與時俱進、互利共贏原則,積極倡導創新精神,努力尋找更多新的合作增長點,不斷開創中國與中亞關系新局面。應根據實際對中亞地區采取差異化和整體性并行政策,堅持雙多邊并舉,做到政治、安全、經濟、人文合作全方位推進,統籌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中亞五國”等機制框架下的合作,努力使之形成有效合力。加強數字、綠色、廉潔、健康“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展人工智能、5G技術、大數據、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生物工程等新興領域合作,加大治國理政和扶貧減貧經驗交流,為雙方深化合作不斷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1]《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人民網,2013年9月8日,??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0908/c25408-22842973.html。
[2]《弘揚上海精神?促進共同發展》,新浪網,2013年9月14日,http://news.sina.com.cn/o/2013-09-14/090028215112.shtml。
[3]?《攜手共命運??一起向未來》,人民網,2022年1月2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126/c1024-32339771.html。
[4]?同[3]。
[5]《習近平在中國—中亞峰會上的主旨講話(全文)》,新華網,2023年5月19日,http://www.news.cn/2023-05/19/c_1129628286.htm。
[6]?參見黃威?李志哲:《構建文化共興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歷史邏輯與現實路徑》,載《北方論叢》2022年第5期,第54頁。
[7]同[1]。
[8]《中國政府關于向哈薩克斯坦提供安全保證的聲明》,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5年第2期,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