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做校長時,我一直堅持實行“校長小助理”制度。校長小助理的產生要經過學生的自主報名、競選,然后要鄭重其事地發放聘書。這些當選的學生要協助我做好一些日常工作,包括接待部分來賓,撰寫節日賀卡、活動邀請卡,處理學生來信,一起參加學生座談會、家長座談會,根據需要起草一些倡議書,等等。這為我和學生之間開辟了一個非常好的溝通渠道,讓我更準確、更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基本思想動態、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為學校決策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同時,這種方式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成長平臺,他們在與我“親密”的接觸和交流中,看待問題的視角越來越廣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
學校的管理形態之所以在三番五次的教育改革中仍缺乏脫胎換骨的實質性變化,我認為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管理仍然停留于“專制”的模式中,學校未能通過民主形式來推動制度、組織、課程等不同層面的管理,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管理中,沒有成為管理的主體。甚至不光學生未能參與管理,連教師也無法成為學校的主人。管理者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作風和行為,妨礙了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進程??梢哉f,如果一所學校不能建立起師生民主參與的管理形態,就會距離學生健康、文明、有尊嚴地生活的教育目標異常遙遠。而這,恰恰是當下大多數學校的現狀。
必須明確的是,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是現代學校制度的根本標志,是評價一所學校的核心指標,也是學校創新的原動力。
北大附中原校長康健曾經在一次講課中分享過一個案例。
我們鼓勵學生出版自己的刊物。比如我在北大附中時,孩子們辦了一個刊物——《偷聽北大附中》。當時學生說用“偷聽”這個詞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偷聽?這好嗎?其實學生的本意是,校長、老師要知道北大附中的他們的心聲是什么樣的,他們的理念是什么樣的。我們要用心去聽,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北大附中。而且他們設了一個專欄,當時就叫《我問小康答》。小康指的是我,那時候雖然我是校長,但是他們還是很親切地稱我為小康。這個刊物后來在學校里有很好的影響。
這是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典型案例。每所學校都有很多組織,包括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學生代表大會、學生社團等。按照學校的通常做法,這些組織的管理者都是學校領導或老師,即使有學生參與其中,也基本上是按照規定的要求去行動,鮮有自主行為的發生。如果能夠像康校長一樣,嘗試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這些組織層面的管理中來,則學校的教育生態將會逐步發生根本性改變。
我在學校時,曾在社團的管理上做過一些嘗試,突破社團組織由教師全權負責的局面,比如社團活動內容選擇、方案制訂、協調實施等方面,交由學生處理,結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七年級“品味芬蘭,設計物語”課程小組,一共九名學生,發起了“創意餐廳日”活動。他們制作了“創意餐廳日邀請函”“芬蘭美食節品嘗券”,發動了整個年級的學生、老師和學生家長,全員投入到邀約嘉賓、聯系場地、現場布置、制作美食、全面展示、自主售賣、票券兌換等環節。整個活動井然有序、豐富多彩。最后,他們還將售賣美食所得的四千余元全部用來購買圖書,捐給學校的圖書館,稱之為“一平米圖書角”。這樣的故事永遠變成了學校寶貴的歷史。讓大家非常吃驚的是,這樣一個復雜的活動,完全是由這九個學生組織的,其間教師只提供了一些指導而已。像這樣的一種參與,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我一直希望,中小學校園,完全可以像大學一樣,處處呈現著琳瑯滿目的活動海報。這不僅是學校五彩繽紛的校園文化,更是學生主動參與學校事務的重要標志。
當然,學生參與到學校的自主管理,有著更加廣闊的舞臺。我認為學校應該致力于四支隊伍的打造,從而讓學生的自主管理落到實處。這四支隊伍是學生自治委員會、校長助理團隊、值周班級和學生社團。很多學校雖然都有這方面的探索,但據我觀察,更多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大部分學校對每個組織自身的職能、特性、運作模式、注意事項等并不十分清晰,因此真正運轉起來,未能達到學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反倒出現了一些不應該出現的問題。比如,對各類組織中參與的學生引導不夠,也缺乏具體工作方法的指導,加上做不到“全員參與”,無法讓所有人既是“執法者”,又是“守法者”,造成學生之間的“平等”被打破,出現了特權學生,甚至出現“霸凌”現象,引發了學生之間交往的矛盾。再比如,參與管理的學生在落實具體工作時,標準不夠清晰,對學生日常行為管控或對班級狀態監督評判中,出現不該有的差異化對待,存在“人情分”“情緒分”,這也容易帶來矛盾,給學生的自主管理造成困擾。但這些問題,并不代表著這樣的一條路是錯誤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才可能走出一條順暢的管理之路。
學校中的自主管理,必須強調全員參與的性質。如果只是少數人參與,則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我們執行班級值周制,每周一個班級負責學校各方面工作的管理任務。這項工作一個基本的評價點,就是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都充當一定的角色,這個角色有具體的任務、有明確的要求。班級值周進行總結時,也把全班同學參與的情況作為重點來評判。
學生自主管理最基本、最核心的一個任務,就是他們首先能夠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個性成長計劃?,F在的學生,大多是被人牽著鼻子走,由老師、父母做好了規劃,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很少有人能夠知道自己將來要怎么樣,自己要怎么學習、怎么生活,自己在什么時間到底該做些什么。因此,除了參與學校的公共事務外,學校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決定學習和生活方式的機會。比如,有的學校每天下午會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完全屬于學生,他們可以去圖書館看書,可以去球場玩耍,也可以到教室自習,當然,也能到校園的長椅上發呆。在一定的規則的基礎上,每個學生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一開始,有老師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如果不把學生每一分每一秒都規劃清晰,學生會無所適從,弄不好還會惹來麻煩。比如去玩不該玩的東西,去談戀愛,或者在校園里惹是生非。但是,我們必須清楚,沒有自由就沒有尊嚴,完全被安排好、只能去執行的生活,帶來的就是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喪失。從長遠看,這才是對學生真正的不負責任。
這又回到了我們前面一直交流的話題:沒有尊重,沒有民主意識的萌芽,所謂自主管理是不可能發生的。我在學校曾經嘗試推行班級內的“圓桌會議”交流活動,發動班主任與學生們展開自由交流。但整體效果并不是太好,為什么呢?有些班主任質疑:這樣做的意義在哪里?他們認為,班級的事務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上級的相關政策、學校的管理要求、學校的條件限制等等,這些都注定了學生很難對班級的一些實質性問題提出恰當的解決方案。既然沒有實質的作用,組織這些活動不就是浪費時間嗎?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懂得學生自主管理的價值所在。在針對一些問題的討論中,每個人,包括很小的孩子,其實都會有他們的是非判斷。當然,這些判斷未必精準,不同人之間也會有分歧,但這樣一個表達甚至爭論的過程,不就類似于成人社會的民主形態嗎?通過這樣的過程,孩子們會逐漸認識到,每個人都有針對社會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權利。他們可以培養這樣的權利意識,并學會正確使用這樣的權利,從而建構起未來生活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做好準備。這樣的意義和價值,豈是“解決眼前問題”所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