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瑩 閆濤



摘 要:我國高校雙創協同體系經過多年來持續性發展已初見成效,但就整個體系而言,其面對的問題仍舊復雜且嚴峻,高校學生的需求依然有著較大的缺口,“四元協同”各主體的協同積極性也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鑒于我國高校雙創協同體系的開放性、非平衡狀態以及漲落現象等特性與協同學理論契合度較高,本文對我國多年來持續推動的多元協同模式進行總結,并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導致的外部環境變化,在協同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高校雙創教育“四元協同”體系的框架與要素。最終闡述了高校雙創教育“四元協同”機制以及各主體的發展方向,及其對疫情時代過去以后的雙創教育恢復工作的意義。
關鍵詞:疫情;“四元協同”;創新創業教育;協同學理論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較大困境,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否能夠得到緩解,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問題。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和調研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1]這也說明了我國高校的雙創教育,需要走出一條符合我國新時期,且具有中國特色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的路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許多高校開啟了產學研協同教育機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人民日報》撰寫了題為《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力量》一文,認為加快高校雙創教育建設和發展,需要強化引導高校與科技前沿、關鍵領域協同發展,以高起點布局來推動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機制的建設。在我國,高校與企業、政府、科研機構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已經成為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趨勢,將高校、企業、政府、科研基地作為合作的主體協同發展,對實現產業創新、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十分必要。[2]在我國,雙創教育在2002年正式啟動,在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出臺后,我國對高校人才的培養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從協同發展的視角看,雙創教育不僅是各大高校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協同發展的開端,也是創新培養科技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堅定高校學生社會主義信念,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一、我國高校雙創教育協同機制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高校雙創教育發展現狀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我國經濟結構和市場主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傳統企業發展的基礎上,新興行業領域為各大高校人才的培養帶來新的挑戰。面對錯綜復雜的就業形勢,高校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建立了多向合作關系[3],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為共同目標。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改革成為必經之路。從我國現有的高校創業教育“四元協同”模式來看,可以從整體上分為三大類,即科研類協同模式、合作類協同模式以及鏈條式協同模式。
1.科研類協同模式
科研類協同模式以科學研究項目為主,高校可以通過建立科研項目,由科研教師帶頭,學生參與,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以及企業提供相應的支持。該模式下的科研項目,通常是以課堂、競賽、實驗等多種形式呈現[4],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例,其構建的科研類協同模式除了包含既有的校級及以上的精品課程、項目研究、實習實訓等內容,還將政府、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納入協同教育體系中。科研類協同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專業性較強,尤其在金融領域,該協同模式下的教育形式,能將市場經濟發展現狀積極融入教育中,與高校的理論研究共同形成了創新型教學體系,這種方式對提高“四元協同”雙創教育教學的質量有一定促進意義,更能幫助高校學生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目標。
2.合作類協同模式
合作類協同模式最大的特點體現在高校、政府、企業與科研機構在合作中分工十分明確,通常情況下,合作協同的項目跟隨金融市場的發展走向來制定,旨在實現合作方的合作目標,獲得各方追逐的利益和價值。[5]合作類協同模式的項目一般來源于企業或政府,其合作的模式為企業或政府以項目的方式將需要的技術委托給高校與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研發。這種合作方式,既能滿足企業或政府的要求,又能彌補高校在技術上的欠缺,實現與科研機構的資源共享和互補。在合作的時間上,合作類協同模式往往以長期合作為主,用更多成功的科研成果幫助企業快速形成規模經濟,在金融市場中通過低投入實現高回報。
3.鏈條式協同模式
鏈條式協同模式與前兩種協同模式相比起來,較為復雜。鏈條式協同模式中建立了多個子系統[6],在一個共同利益之下,維護每個子系統各自的利益,在協同鏈條中,每個子系統發揮其不同的作用。其中,高校作為子系統之一,在鏈條中起到人才培養、人才輸出等作用,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受教育機會和就業創業機會。政府則在子系統中起到組織架構的作用,結合項目的需求和特色,來選擇合適的高校、企業以及科研機構共同完成。在這個鏈條中,企業可以為項目的合作提供項目資金等物質保障,科研機構則重在提供技術支持。在整個鏈條式協同模式教育協同機制中,每個子系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二)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在“四元協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創業難等問題。為了幫助高校學生突破這樣的窘境,在教育教學上要有一定的轉變,即可以將“四元協同”雙創教育教學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直接接觸企業,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進而幫助其實現自我提升。但目前的高校雙創協同教育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協同機制不夠完善
從協同學理論角度看,高校雙創教育協同機制仍然不夠完善。從創新創業平臺角度看,高校雙創教育平臺的搭建不夠健全[7],其中理論體系建立較為完整,但缺乏實踐教學項目的搭建,學生無法通過創新創業平臺獲取相應的項目實踐機會。從“四元協同”角度看,高校、政府、企業以及科研機構在合作層面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尤其在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參與企業普遍為中小型企業,在科研經費等方面很難提供穩定的保障,且存在一定的風險,進而阻礙“四元協同”雙創教育教學發展的進程。
2.協同資源分配不均
目前,我國高校雙創教育協同資源存在分配不均的問題。[8]眾所周知,我國不同地區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同。就師資而言,教育較為發達的地區“雙師型”教師資源較為充沛,而教育欠發達地區,能夠從事產學研融合教學的“雙師型”教師資源則嚴重缺乏。因而,在教育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很難實現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并且,還存在協同項目資源同樣匱乏的問題。尤其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的重組和改革,降低了高校、政府、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進程,使得很多項目已無法開展。
3.協同主體合作契合點較低
高校協同機制中,協同主體合作契合點較低。“四元協同”項目成功開展,主要在于高校與企業之間存在共性目標。高校、企業、政府以及科研機構屬于不同性質的主體[9],高校開展雙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高級綜合性人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企業致力于更多的經濟利益,政府寄希望于科研成果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重大作用,科研機構則追求科研項目的成功率和經驗等。從這一點上看,每個主體都有不同的目的,契合點難以找到,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雙創教育協同機制的完善和應用。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疫情之下的“四元協同”邏輯理論分析
(一)雙創協同的理論來源
1.支配和序參量
作為協同學理論的概念,支配原理能夠構建序參量的模型,而系統的宏觀結構則是對序參量模型進行求解決定的。控制參量被改變并達到臨界值時,則會導致系統在調整狀態時失去穩定性,然后系統在這種失去穩定的狀態中繼續變化,但在向新的穩定狀態變化的過程中,以及穩定之后,是否存在宏觀結構都是未知的。在運用支配原理解序參量方程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位于支配位置的變量與模式,而這些能夠決定宏觀結構的變量與模式就是序參量。它可以對各子系統的合作效應展開衡量,同時亦可對系統的整體狀態展開衡量。[10]子系統與序參量的關系詳見圖1。此外,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中,系統狀態受到子系統的狀態變量影響是存在差異的。根據變量在臨界點附近時阻力的大小,可以將這種變量細分為快變量與慢變量。其中,快變量是很不穩定的,與之相比慢變量則在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中始終存在。宏觀變量偏離平均值的現象一般被叫作漲落現象。系統的有序結構,則是由系統中的序參量所把控的。
2.協同效應
在社會等諸多系統內,都廣泛存在著協同效應,并且子系統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協同效應的影響。當系統為復雜且開放的時候,其內部的子系統就會受到協同效應的影響,當受到外力作用和聚集態為臨界值的時候,這些子系統就會相互影響,當整體性行為出現便意味著該系統完成了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
3.自組織理論
關于自組織原理的意義可以從動詞與名詞的角度去展開闡釋,通過名詞角度闡釋時,對比他組織,自組織可以解釋為在沒有外力參與的情況下,組織會基于一些規則自主產生,且這些組織產生后的結構是有序的,其主要特征是內在與自主。[11]與自組織相對的他組織的主要特征則是被動與外力參與。從動詞角度闡釋,當系統為復雜開放時,各子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里,各子系統是相互影響的,透過這個過程可以展現出自組織的原理。
(二)雙創協同的序參量分析
高校的雙創體系是一個擁有多個子系統的復雜且開放的系統,基于協同學的角度,高校雙創機制可以看作是協同主體間憑借自身特有的特性與優勢,系統在協同作用下促進各要素由無序向有序變化,進而使得高校雙創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序參量作為核心的機制發揮了主要作用。因為宏觀結構受到序參量的影響,且其左右著系統狀態是否穩定。決定序參量的原則有如下三點:首先,作為宏觀參量的序參量并非與系統中子系統孤立,其行為均為宏觀視角下的整體行為,是相互影響的[12];其次,決定序參量并非外部力量參與到系統內的結果,恰恰相反,它是子系統相互影響產生的,可以衡量合作效應與運行狀態;最后,系統行為是受到序參量支配的,多種因素都會對雙創協同機制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國高校的雙創教育“四元協同”應由以下四點入手。第一,有共同的愿景。基于協同學視角,諸子系統相互影響是系統整體驅動力的來源。四元主體中,高校提供了雙創的場所,政府在系統內扮演了引導者的角色,企業可以對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創業園則提供了服務平臺。在協同機制的構建過程中,各主體基于自身利益與價值,有必要擁有一個相同的目標。[13]第二,各主體在系統內都有著自身的特征與優勢,其社會功能所產生的作用均無法替代,政府、高校、企業以及創業園所建立的高校創業服務體系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技術、服務和平臺進行對接,建立更加完善的創業服務體系。第三,制度方面的完善。充分發揮政府自身優勢,在法規、政策等方面進行協同,對企業決策展開有效的引導。從縱向角度來看,是政府在層級和空間方面的協同。從橫向角度來看,是各主體設計之間的協同。第四,疫情背景下,協同主體之間的發展與平衡;社會環境受到疫情的影響導致節奏錯亂,各自利益的兼顧與價值認知的統一,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雙創協同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理論模型與內容分析
表1列舉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雙創教育“四元協同”的關鍵要素。通過該表所報告的結果可以確定,高校作為系統中的建設與實施主體,其參量條目數量為第一,且企業慢馳豫參量條目相對較少,也提示我們應對其在系統中的位置給予更多的關注。基于此,在協同角度下,高校雙創協同機制的理論模型詳見圖2。
在圖2的結構中,高校作為系統的中心,協同主體包括政府、企業以及創業園。在這個系統中,高等院校(U)作為雙創教育的主體,為學生提供了雙創的場域;創業公司(E)擁有資源優勢,能夠為學生提供資源方面的支撐;政府部門(G)作為引導者,對高等院校和創業公司有著監管職責;創業服務中心(P)提供服務與創新創業的平臺,重在對雙創成果的轉化。子系統之間存在著很多快馳豫參量,且慢馳豫參量對其產生了影響,系統的漲落就會由這種影響而決定。在這個過程中,系統會從舊結構的無序生成有序狀態,進一步演化出一個新的有序狀態,即“四元協同”系統。
當前,我國高校雙創教育在平衡狀態與非平衡狀態之間搖擺。在此基礎上,雙創教育系統的各子系統中,作為系統中心的高校和其他子系統相互作用,對雙創教育的實施和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高等院校、政府部門、創業公司以及創業服務中心子系統中的序參量詳見表1,它們的序參量相互影響。其關系既協同又競爭,生成系統中的序參量,這在疫情背景下,對協同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高校子系統可以視作“四元協同”下的雙創教育系統的序參量,其他子系統中同樣也存在著各自的序參量。在這種結構下,整個系統正處于由無序變化為有序的過程之中。
在整個系統中,子系統的自組織演化可以看作是在各類內部和外部環境的作用下,各子系統存在著掌控因環境變化而帶來的機遇的能力。在疫情背景之下,環境因素變得復雜而巨大,自組織演化則是子系統隨這種變化而進行的自我調整和升級。在整個系統中的諸多子系統中,作為雙創教育實施主體的高校盡管與其他主體展開了協同合作,但受到疫情的不利影響,其調整與升級也隨之受到了更為消極的影響。政府主體作為引導者則在這種情況下發揮了更為積極的影響作用,通過更多更合適的扶持政策,積極刺激和促進其他主體進行合作,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疫情的挑戰,極大地強化高校雙創的質量與效率。
在“四元協同”過程中,一般整個系統的慢馳豫參量或子系統的慢馳豫參量會導致系統或子系統的漲落。一些慢馳豫參量如(US2)提供范圍更全面的網絡課程、(GS1)提出雙創協同機制的相關口號、(GS2)加大技術經費等支撐力度,通常都有著較為完整的籌劃和實施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擁有著較大的優勢,其導致的漲落也一般為良性。不過,系統的漲落除了良性以外,有時也會存在著惡性的漲落。如疫情帶來的漲落,其性質便屬于惡性。而在疫情大背景下,政府主體同樣發揮了引導者的優勢,在政府與高校協同過程中制定和實施了有針對性的雙創扶持政策,使得漲勢持續時間更長,幅度更大。而企業主體,則由于疫情的因素受到嚴重的消極影響,高校雙創也因為政府主體精力不足而陷入資源支撐不足的境地,其漲落情況也隨之變得更為復雜。
三、高校創業教育在疫情之下的“四元協同”機制的探索與發展
(一)共同愿景下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基于利益與價值觀念統一,協同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就是各主體的共同愿景。換言之,利益與價值觀念決定了高校雙創的內在動力。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影響雙創協同體系,進而影響到主體的決策和執行;其二,對主體的執行路徑有著較大的影響。這就需要對系統中各主體進行科學化的定位,讓每個主體的角色都能夠發揮其最大優勢。政府主體著重于多方位的引導,為雙創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此外,高校主體基于政府提供的可持續發展支撐,也有必要將雙創列為重點發展內容之一。
與此同時,在各主體利益訴求存在差異的基礎上,為了保障自身利益,決策就會出現利益分化。如企業會追求高效的成本收益比,高校則要兼顧自身利益與學生雙創帶來的利益。所以,構建利益的激勵機制并加以完善就是重中之重。在疫情背景之下,政府與高校的協同則顯得尤為突出。政府主體通過推動融合平臺的構建為高校創造更有利于資源交流的環境,讓高校雙創所得成果進入市場,對企業主體也有著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此外,企業要將轉化所得成果進行充分應用,作用于經濟建設,改善地區生活水準。換言之,高校不但需要政策的扶持還要迎合市場的需求,向社會輸送高質量的人才,實現校企一體化,同時為企業注入更多的創新活力,促進企業強化自身利潤的同時對社會進行反哺。
(二)主體資源的優化與共建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下,作為“四元協同”高校雙創系統的序參量,其子系統對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水平的發展應給予重點關注,所以雙創網絡課程是其序參量核心。鑒于當前網絡課程存在不夠全面、不夠權威、實行程度稍顯不足等客觀因素,且疫情導致環境更加復雜化,若要對高校學生的各類需求予以充分滿足,則有必要對高校和企業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構建綜合性的網絡平臺用以保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鑒于此,在課程方面有必要對高校的課程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吸納有雙創授課經驗的教師,對雙創授課模式加以探索改善,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同時應結合當下時事以及高校的需求與企業主體展開合作,如以疫情以及后疫情時代為切入點,針對雙創風口開辦講座,結合新媒體構建一個與新興技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用來滿足各種復雜的需求。在平臺方面,重視實踐,將課程設置與企業生產相結合,高校與企業全面融合的創新創業平臺對高校學生的雙創需求展開有針對性的服務。此外,在重視實踐的同時,對理論的關注也同等重要,應做到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
(三)協同主體的制度安排
為了應對疫情大背景之下的復雜環境,有必要進行制度上的雙創,以利益和價值認知為基礎,對新制度進行全新的構建,并以此為規則向組織與個人進行推廣。這個概念的提出是針對于疫情所影響的外部環境,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同時也是創新創業必不可少的保障。對雙創教育系統中的核心主體——高校而言,在制度雙創過程中有其自身的優勢。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從社會地位角度來看,高校本身擁有通過制度雙創獲取各類資源能力的優勢,在政府主體支持的情況下,借助高校主體與企業主體高度協同的便利條件,依托創業園超強的綜合信息與資源融合服務,幫助高校學生更好地進行創新創業。其二,從場域角度來看,在疫情背景之下,政府主體政策有針對性地進行制定和實施,創業園主體所融合的信息與資源,企業主體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發展與改進,都為高校主體組織及個人的制度雙創夯實了基礎。且在疫情導致環境越發復雜多變的背景之下,市場的風口也隨之發生變化,由此產生的新行業有著更多的需求,市場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此類情況的影響。通過這種具備內部優勢的全新體系影響,高校學生將會擁有更前沿的雙創理念與更強大的驅動力。
(四)協同主體間的發展平衡
在疫情持續影響的情況下,我國社會節奏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高校環境隨之受到了波及,學生的雙創面臨的問題也更多、更復雜。“四元協同”體系中的各主體也因此對雙創動機的理解予以強化,厘清各主體間利益、價值的重合之處,進而能夠在解決困難問題的時候獲得更多幫助。而厘清各主體利益平衡之處的關鍵就在于協同。在新冠肺炎疫情過去以后,雙創教育將面臨恢復與發展的雙重困難,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結合自身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其中,高校主體執行實踐路徑,政府主體制定和實施政策對社會進行引導,企業主體應對由雙創帶來的社會需求,創業園最終將各主體的行為轉化為成果。“四元協同”的各主體在各個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異,他們所一一對應的整個系統內的子系統根據各自具備的特性與便利點,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就是“四元協同”主體所有的行為與成果的基礎,各主體利益獲取的大小,則受到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水平影響。所以,雙創教育若要得到最終好的結果,對“四元協同”各主體而言,有必要在理念方面進行明確,在目標一致的基礎上進行籌劃與實踐。
四、研究結論和展望
我國雙創協同體系經過持續性的發展已經初見效果,不過就整個體系而言,其面對的問題依舊復雜且嚴峻,高校學生的需求仍舊有著較大的缺口,“四元協同”各主體的協同積極性還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我國高校雙創協同體系有著開放性、非平衡狀態以及漲落現象等特性,與協同學理論契合度較高。基于此,本文對我國多年來持續推動的多元協同模式進行了總結,并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導致的外部環境變化,在協同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高校雙創教育“四元協同”體系的框架與要素,最終闡述了高校雙創教育“四元協同”機制以及各主體的發展方向,以及其對疫情時代過去以后的雙創教育恢復工作的重大意義。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大背景下,市場外部環境出現了全新且復雜的問題和機遇。為了應對疫情時代過去以后全面恢復的雙創教育工作,“四元協同”各主體協同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引入協同學理論的基礎上,高校雙創協同利用序參量、協同效應、自組織原理以及漲落現象等,推動并完善多主體的協同合作。隨著疫情控制的逐漸好轉,以及防疫工作的不斷完善,高校雙創教育“四元協同”機制也有必要與之同步改進,對各要素加以細化,使該機制的指導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參考文獻:
[1]向敏,許釗鈿,謝瑯,等.高校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模型建構:基于全國596所高校雙創教師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20(8):55-62.
[2]徐新洲.產教融合驅動行業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的內涵、機理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9):63-67.
[3]劉源,趙慶年.產學研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美國實時功能成像科技中心的案例剖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59-164.
[4]王磊.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高校雙創教育改革發展[J].教育與職業,2021(9):57-62.
[5]薛榮榮.“互聯網+”視域下農業類高校雙創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評《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蔬菜,2020(5):121.
[6]孫志佳.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探索:評《基于大數據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2(3):99.
[7]趙瀾波,趙剛.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機制與體制研究:基于美國、日本、新加坡協同教育組織的比較[J].外國教育研究,2021,48(12):20-38.
[8]曹順,丁志衛.高職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同教育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5):108-111.
[9]王文晶,程淑佳.從“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要求的變化反思東北院校雙創教育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7):33-38.
[10]馬成東,劉鑫軍.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微觀協同范式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36):61-66.
[11]沈紅霞.家庭、學校、社會協同教育機制的研究:評《學校與社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3):2.
[12]池春陽.經濟聯動發展視角下的高職教育協同創新路徑研究:以溫州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2):17-19.
[13]韋幼玲.基于創業教育的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62-64.
(責任編輯 劉第紅)
收稿日期:2022-07-21
作者簡介:嚴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閆濤,天津工業大學戰略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