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基于適切性、教育性、創造性和綜合性等原則,構建了基于勞動教育的從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體系,并對具體項目設計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 勞動教育生物學項目式學習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1003-7586(2023)03-0092-05
生物學作為一門生活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學科,與生產勞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因此,在中學生物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是落實該意見的必然要求。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即學生利用一段時間對真實、復雜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完成一個項目設計,從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這里所說的知識主要是指生物學知識,也可延伸到與生物學有關的勞動知識;這里所說的技能主要是指科學探究技能,也可延伸到勞動技能。因此,在生物學課程中,開展基于勞動教育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可實現勞動教育與生物學課程相融合,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是學校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補充途徑。
1 基于勞動教育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的項目設計原則
項目設計是指項目式學習中項目的課題確定和活動流程的設計,是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前提。為進一步在生物學項目式學習中落實勞動教育,要根據學生的發展規律、課程目標和勞動教育的需要進行項目設計。因此,基于勞動教育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的項目設計要把握適切性、教育性、創造性和綜合性等原則。
1.1適切性
適切性是指項目設計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框架,又要切合學生的發展水平。一方面,項目設計要選擇與生物學課程標準相符合的知識內容,落實課程標準關于大概念教學的要求。另一方面,項目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適應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勞動技能發展水平,特別是要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
1.2教育性
教育性是指項目設計既要突出生物學的教育價值,又要突出勞動教育的價值。一方面,項目設計要突出生物學課程的要求,圍繞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展開。另一方面,項目設計要注意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增強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
1.3創造性
創造性是指在項目設計上,既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又要提高創造性勞動的能力。一方面,項目設計要適當體現項目的創造性,通過創設一定的探究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項目設計要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創新勞動的產品體現勞動的成果,或者收獲獨特的勞動的體驗。
1.4綜合性
綜合性是指項目設計要結合真實情境,體現合適的復雜度和難度。一方面,項目設計要圍繞現實中的問題,指向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突出多學科知識與能力的應用。另一方面,項目設計要圍繞勞動教育設計綜合性問題,增強項目的實踐性,促進學生發展動手操作技能、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能。
2 基于勞動教育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體系
為落實《意見》的要求,根據基于勞動教育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的項目設計原則,選取現行人教版教材進行分析,并參考其他版本的教材進行學習體系的構建,形成從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體系,如圖1所示。
初中階段主要圍繞增加勞動知識、技能,按照每學期安排3~4個項目的頻率,結合每學期的生物學教學內容,在家政學習、社區服務、生產勞動等維度開展項目式學習。通過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職業意識。基于勞動教育的初中階段生物學項目式學習的項目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高中階段主要圍繞豐富學生的職業體驗,結合必修模塊和選擇性必修模塊的內容,按照每個模塊安排2~3個項目的頻率,在服務性勞動、生產勞動等維度開展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基于勞動教育的高中階段生物學項目式學習的項目具體安排如表2所示。
學生作為項目式學習的主體,在完成整個項目過程中,需要積極地收集信息、獲取知識、探討方案,以此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在安排項目時,要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運用調查、探究、制作、設計、實踐、宣傳等各種技能解決現實問題,實現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3 初中階段的項目設計
初中階段的項目設計是緊密結合該學期生物學教學的內容和科學探究的要求,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每學期對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的側重點也有所區別,切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隨著學生學習時間的延長適當逐步提高難度,適度滲透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切實體現適切性、教育性、創造性和綜合性。
3.1七年級上冊
七年級上冊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三個單元。
在家政學習方面,安排“制作豆芽”。在制定課題時,可以要求學生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探究制作豆芽的條件。學生在制作豆芽的過程中,還可以觀察種子的結構及種子的萌發過程、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等。
在社區服務方面,安排“設計綠化校園方案、制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等項目。這兩個項目是在調查環境中的生物,如調查校園、公園、居住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側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調查等探究技能。通過綠化校園的設計活動,讓學生嘗試進行校園綠化設計。使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有關常見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勞動創造力,提升審美情趣,增強愛護植物的情感。通過制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結合參加當地的綠化活動,如植樹節活動、社區綠化活動、認領樹木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設計并制作葉脈書簽”。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采集樹葉、探索條件、制作葉脈標本、設計葉脈書簽等步驟,學習葉片結構的相關知識,提升探究能力,體驗勞動創造的幸福感。
3.2七年級下冊
七年級下冊的主要內容是“生物圈中的人”。在家政學習方面,安排“設計食譜并制作”。通過運用合理營養的知識,為家長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午餐食譜,并嘗試進行烹飪,增強學生運用科學知識進行健康生活的勞動技能。
在社區服務方面,安排“向社區群眾宣傳健康知識的計劃”。學生結合世界衛生日、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世界無煙日、國際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疾病預防紀念日,通過擬定向社區群眾宣傳健康知識的計劃并積極參與相關的義務宣傳活動,關注生命健康,增強服務社區、服務群眾的能力。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了“用廢舊紙張制作再生紙賀卡”。學生通過對制作再生紙的材料選擇、流程設計進行探究,動手制作再生紙。利用再生紙制作節日賀卡,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進一步提升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3.3八年級上冊
八年級上冊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兩個單元。
在家政學習方面,安排“飼養觀賞魚”“制作發酵食品”兩個項目。在“飼養觀賞魚”的項目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養魚的注意事項、妥善設置養魚的環境、動手飼養觀賞魚。促進學生理解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為家庭增添勃勃生機。在“制作發酵食品”的項目中,學生可選擇制作泡菜、酸奶、傳統面食或釀制酒釀,通過探究制作發酵食品需要的條件,設計制作發酵食品的流程,制作美味的發酵食品,收獲成功的喜悅。
在社區服務方面,安排“設計并安放人工鳥巢或飼喂器”。學生自行在社區、公園、校園中選擇一種鳥,觀察其筑巢和取食行為及巢穴的情況,用廢舊材料仿照這種鳥的鳥巢制作一個人工鳥巢,或者根據這種鳥的取食行為制作一個飼喂器。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動物造型藝術設計”。學生以某種動物為原型,通過繪畫、泥塑或布偶制作等方式設計造型,運用動物特征相關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關愛動物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科學素養和勞動素養。
3.4八年級下冊
八年級下冊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健康地生活”兩個單元。
在家政學習方面,安排“設計家庭常用藥品的清單”。學生通過思考家庭成員可能出現的常見疾病,以及可能遇到的輕微外傷的情況,列出可能需要的藥品清單.根據藥品說明書要求的存放條件,將家庭常用藥品的名稱、作用和放置位置整理列表,并對家庭中的醫藥箱進行整理,關注家庭成員的健康問題。
在社區服務方面,安排“調查社區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現狀并提出建議”。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擬定調查居住社區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現狀的計劃,通過調查分析,對社區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堅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制作‘印痕化石”和“植物的無性繁殖”等項目。在“制作‘印痕化石”的項目中,學生運用生物材料、橡皮泥、石膏粉等制作石膏材質的仿古“印痕化石”,加深對生物進化的理解,同時也收獲工藝品的制作技能。在“植物的無性繁殖”這一項目中,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哪些植物能夠進行無性繁殖,選取其中一種觀賞植物(如月季)或經濟作物(如葡萄),設計具體的方案,運用扦插、嫁接或壓條的方法進行無性繁殖,在培育植物的過程中科學操作、精心養護,運用勞動技能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 高中階段的項目設計
“分子與細胞”和“遺傳與進化”兩個模塊屬于必修模塊,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根據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安排的項目與初中階段的活動進行銜接的同時,增強具體項目的選擇性和靈活性,進一步提高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在兩個必修模塊的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對食品工程師、農業工程師、遺傳咨詢師及科研工作者等職業進行初步體驗,幫助學生為是否繼續選擇生物學作為選擇性考試科目提供參考。對于選考生物學的學生,則繼續在三個選擇性必修模塊中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技能的要求,涉及環境監測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園藝師、食品工程師、市場營銷員、社會工作者和科研人員等職業,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職業體驗。
4.1必修1:分子與細胞
“分子與細胞”模塊包括細胞的分子組成、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細胞的增殖以及細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內容。
在服務性勞動方面,安排“為農業生產提出合理建議”,促進學生基于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設計并解決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簡單問題。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自主選擇具體的項目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根據當地作物或公園花卉的生產和土壤情況,向管理者提出合理化的施肥建議”“結合植物水分生理的知識,討論滲透作用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對灌溉、施肥、鹽堿地改良等提出合理建議”“結合細胞呼吸的原理,對蔬果保鮮、糧食儲藏等提出合理建議”等。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探究利用酶促反應制作某種食品的條件”“有機蔬菜的種植”等項目。在“探究利用酶促反應制作某種食品的條件”的項目中,學生利用酶促反應的原理,探究影響某種食品制作的條件,提高創新、創造的能力。例如,利用麥芽中的淀粉酶催化大米、紅薯中淀粉水解為麥芽糖,設置溫度、底物來源等變量探索制作麥芽糖的條件。又如,利用生姜中的凝乳酶催化牛奶中的蛋白質形成凝膠體,設置溫度、酶與底物的比例等變量探索制作“姜汁撞奶”的條件。在“有機蔬菜的種植”項目中,要求不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藥劑,收獲無污染、無毒害、安全優質的有機蔬菜。學生需要綜合運用本模塊的所學知識開展活動,利用學校的生物園、教室一隅、走廊或家庭的院子、陽臺、露臺等可以利用的空間,因地制宜,采用微型溫室大棚、種植箱或培養架等種植技術合理布局,選擇幾種蔬菜進行間作或輪種。這個項目側重培養觀察、提問、設計及實施實驗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提升學生環保意識和勞動能力。
4.2必修2:遺傳與進化
“遺傳與進化”模塊包括遺傳的細胞基礎、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生物的變異和生物的進化等內容。
在服務性勞動方面,安排“調查某種人類遺傳病并探討其預防措施”。在人群中調查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時,學生可利用網絡、報刊、專業書籍收集本地區常見的遺傳病資料,選擇其中一種遺傳病,設計調查流程開展調查。結合走訪社區衛生服務站或鄉鎮衛生院等處收集信息,探討本地區該遺傳病發生的影響因素并提出該遺傳病的檢測和預防措施,開展模擬遺傳咨詢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初步學會人類遺傳病的調查方法,運用跨學科方法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能解決問題,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了“制作 DNA 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學生通過收集科學史資料,抓住DNA 分子的本質特征,以制作物理模型的方式對DNA分子的結構進行簡潔表述,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提升想象力、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掌握模型制作的勞動技能。
4.3選擇性必修1:穩態與調節
“穩態與調節”模塊包括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人和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以及植物的激素調節等內容。
在服務性勞動方面,安排“宣傳關于反興奮劑或禁毒的法規和政策”。活動中,學生參照相關條例和法律對反興奮劑和禁毒的規定,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與興奮劑、毒品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討論濫用興奮劑以及吸食毒品對人身心健康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危害,探討危害人體健康的機制,規劃并實施宣傳活動,宣傳我國關于反興奮劑和禁毒的法規和政策,提升社會責任感。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所學知識,設置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藥液濃度、藥液浸泡枝條的時間長短等自變量對扦插枝條生根時間、生根數量、生根長度等的影響,關注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4.4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
“生物與環境”模塊包括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環境保護等內容。
在服務性勞動方面,安排“調查當地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保護建議或行動計劃”。學生通過制定環境監測、調查方案,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和處理調查數據。探究當地生態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引起當地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提出保護建議或行動計劃,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培養問題意識、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校園或公園的微景觀設計”。學生通過運用生態位理論,充分考慮不同物種在生態位上的分化,設計結構穩定、功能健全、景觀優美的群落結構,發展創新和創造能力。
4.5選擇性必修3:生物技術與工程
“生物技術與工程”模塊包括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安全與倫理等內容。
在服務性勞動方面,安排“調查消費者對轉基因產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實地調查、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市售轉基因產品的種類及銷售情況。分析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關注社會對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關切,設計相關轉基因產品的安全策略和銷售策略,提升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在生產勞動方面,安排“制作果酒和果醋”“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培育某種花卉幼苗”等項目。在“制作果酒和果醋”的項目中,學生通過學習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基本原理,分析比較制作果酒和果醋過程中控制雜菌的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嘗試對傳統發酵生產工藝進行改進,設計工業化生產果酒和果醋的方案。在“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培育某種花卉幼苗”的項目中,學生通過選擇菊花、月季等花卉為研究對象,查閱資料,結合實際進行改進組織培養工藝、優化培養條件等探究,完成花卉的植物組織培養,體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綜上所述,基于勞動教育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體系構建對勞動教育的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勞動和項目式學習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都能與生產勞動相聯系。另一方面,項目式學習的創新性與勞動的創造性不謀而合。因此,運用項目式學習開展勞動教育,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項目式學習不僅賦予了生物學教學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勞動教育更富有創造性。需要強調的是,基于勞動教育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體系只是在生物學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之一,是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中的一小部分。在實踐中,加強各種勞動教育因素的整合,讓基于勞動教育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體系能成為生物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能融入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不斷提高勞動教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1).
[2]吳佐建,黃東姐.基于概念模型建構的生物學項目式學習[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06):39-41.
[3]季花.項目式學習模式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21(1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