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意 王賀封 曹媛 趙傲



摘要以河北省為研究對象,構建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分析2008—2019年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時空演變特征。結果表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呈現上升趨勢,社會城鎮化對城鎮化綜合水平貢獻度最大,生態環境壓力與保護表現為先下降后上升,生態環境水平不斷提高;到2019年,各地級市城鎮化和生態環境水平分別處于較高水平和較優水平。耦合協調度不斷提高,各地級市均步入協調發展階段且多屬于良好協調發展型,石家莊率先成為優質協調發展型城市。各地級市耦合協調度空間集聚現象顯著,京津城市輻射作用明顯,環京津周邊城市發展迅速,空間差異逐漸消失。總體來看,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程度不斷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有效促進了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環境;耦合協調;時空演變;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X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11-0035-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1.010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XIE Yi WANG He-feng CAO Yuan et al(1.School of Min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Hebei 056038;2.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Resources Spatial Information,Handan,Hebei 056038)
Abstract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construct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2008 to 201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grated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wed an upward trend,social urbanization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integrated level of urban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sure and protection showed first decline and then rise,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 kept improving;by 2019,the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s of each prefecture-level city were at a higher level and a better level,respectively.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was improving,and all prefecture-level cities were entering the stag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mostly belong to the goo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ype. Shijiazhuang has taken the lead in becoming a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ity.The spatial clustering phenomenon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ach prefecture-level city was remarkable,and the radiation effect of Beijing and Tianjin cities was obvious. Overall,the degree of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had been increasing,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a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Urban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Hebei Province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蹄疾步穩地向縱深推進,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增至2020年的63.89%,大規模城鎮化已成為各地發展趨勢。隨著我國不斷完善城鎮化發展戰略,城鎮化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資源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城鎮化發展將受到阻礙。因此,如何推動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已成為政府決策部門關注的重點問題。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存在著極其復雜的交互耦合關系,城鎮化通過人口增長、資源消耗和用地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脅迫作用,而同時生態環境通過環境選擇、人口分散、資金爭奪和政策干預對城市發展產生約束[1]。二者耦合關系研究主要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等相關領域,經歷了起源、發展和多元化等不同階段。早期Grossman和Krueger應用計量經濟學等方法對不同國家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生態環境質量與其呈現倒“U”型的演變特征,進一步證實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假設[2]。同時,許多學者對城鎮化與水資源、土地資源、大氣環境、能源、氣候等生態環境子系統之間耦合關系展開了研究[3-5]。總體來看,國內外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從研究方法來看,主要運用耦合協調模型、灰色關聯度模型、系統動力學模型、回歸分析等方法,通過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測度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水平,指標的選取多側重于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6-7],部分研究則更加側重“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來選取指標;②從研究尺度來看,涵蓋了省、市、縣級城市以及城市群[8-9],多分布于沿海城市、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城鎮化水平較高和經濟發達地區[10-11],對舊工業地區以及二三線城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水平缺乏研究;③從協調發展的時空演化特征來看,多采用地理空間探索工具等空間計量方法,借助GIS技術,從區域整體及內部多城市角度對城鎮化和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及時空格局演變特征進行研究[12-13]。
城市群地區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和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區,其健康協調發展主導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成敗。河北省作為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和雄安新區建設的主戰場具有其特殊性,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在縮小與京津經濟發展差距的同時,保持區域經濟與生態建設協調健康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以河北省為研究對象,測度該區域各地級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及二者耦合關系,結合GIS技術,探討其時空格局演變特征,以期為河北省及其他地區協調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同時彌補當前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效應在尺度、時空特征分析方面研究的不足。
1資料與方法
1.1指標體系構建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程度反映著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對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如何從兩者中篩選出合適的指標是分析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的關鍵。該研究基于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全面性、客觀性,數據可獲得性以及現有研究成果[14-15],篩選出代表性強、契合河北省實際情況與特點的指標,構建了以28個基礎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其中,城鎮化包含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生態環境包含生態環境水平、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保護。
1.2研究方法
1.2.1綜合評價模型。在對指標數據標準化處理與確定權重后,需要構建模型對城鎮化和生態環境綜合水平進行評價。綜合評價模型采用線性加權法,城鎮化綜合指數f(x)和生態環境綜合指數g(y)的公式如下:
1.2.2耦合協調度模型。
1.2.3空間自相關。空間自相關是地理空間數據分析中常用的方法,能夠反映單元屬性指標的空間相關性以及格局特征。該研究通過Open GeoDa軟件計算全部單元內屬性值在空間上的全局莫蘭指數(Morans I)和局部莫蘭指數,指數的大小將反映不同地級市耦合協調度在空間上的相關性以及集聚性特征。
1.3數據來源及處理該研究選取2008—2019年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數據,探討河北省及11個地級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關系時空演變特征。具體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河北經濟年鑒》《河北省統計年鑒》及各地級市相關年份的統計年鑒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由于少部分年份指標數據缺失,基于相鄰年份數據進行插值獲得,形成時間序列數據。考慮到各子系統不同量綱與屬性的指標會對最終結果造成影響,利用極值法、熵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計算指標權重。
2結果與分析
2.1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綜合水平時序分析從2008—2019年河北省城鎮化綜合水平時間變化趨勢(圖1)可以看出,近12年河北省城鎮化綜合指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由2008年的0.156上升至2019年的0.747,各子系統年平均值表現為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歷經“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后(2008—2015年),河北省城鎮化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人口、經濟、社會和空間城鎮化均呈現上升趨勢。2010年以前,全省對城鎮化戶籍制度進行改革,城鎮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加快,人口城鎮化對城鎮化綜合水平貢獻逐漸增大。“十二五”規劃期間,全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社會城鎮化貢獻開始逐漸上升,在2015年趕超人口城鎮化。2015—2019年,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河北省社會城鎮化仍保持著最大貢獻度,同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優化空間布局,圍繞城市定位,合理安排市政和公共設施,空間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獲得了快速發展。
從2008—2019年河北省生態環境綜合水平時間變化趨勢(圖2)可以看出,近12年河北省生態環境綜合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08年的0.352上升至2019年的0.664,2011、2014年經歷了2次下降,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總體增長速度緩慢。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保護均呈先降后升趨勢,但生態環境水平有所下降,主要表現為人均水資源量和人均耕地面積下降。2010年以前,生態環境壓力對生態環境綜合水平貢獻度最大,主要因為工業廢水排放量、SO2排放量、煙粉塵排放量的上升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城市病”現象。2010—2015年,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度呈現快速上升,2015年超過生態環境水平和生態環境壓力的貢獻度,表現為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處理水平的提高。2015—2019年,各子系統貢獻比例保持著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水平,這一期間河北省關閉大量重污染企業,鼓勵環保企業的發展,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2.2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綜合水平時空格局演變分析利用公式(1)、(2)計算出各地級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綜合指數,并以2008、2010、2015和2019年為時間節點,利用ArcGIS軟件空間分析功能探討河北省各地級市城鎮化、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空間格局的變化。考慮到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發展相互影響,采取相同標準對二者綜合水平進行類型劃分,并對時空格局演變特征進行分析。對于城鎮化綜合水平,劃分為高水平(0.8,1.0]、較高水平(0.6,0.8]、中等水平(0.4,0.6]、較低水平(0.2,0.4]、低水平[0,0.2]5種類型;而對于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劃分為優秀水平(0.8,1.0]、較優水平(0.6,0.8]、中等水平(0.4,0.6]、較差水平(0.2,0.4]、惡劣水平[0,0.2]5個等級。
2.2.1城鎮化綜合水平時空格局演變分析。從表3和圖3可以看出,2008—2019年各地級市城鎮化綜合水平均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的趨勢,排名前三依次為石家莊市、廊坊市、唐山市。到2019年,各地級市城鎮化發展水平均已達到較高水平或高水平層次,但全省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單核現狀。石家莊市作為省會城市,在不斷優化城鎮結構的同時,抓住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機遇,社會、經濟、人口、空間城鎮化均保持著平衡快速發展,城鎮化綜合水平上升幅度最大,由2008年的較低水平(0.213)上升至2019年的高水平(0.806);其他地級市均處于較高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保定市在2010—2015年城鎮化綜合水平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直接由較低水平(0.223)上升至中等水平(0.564),經濟、人口、社會、空間城鎮化各子系統均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在2016—2019年保持較高水平層次,主要因為空間城鎮化并沒有得到提升,人均城市道路面積與公路通車里程的貢獻度在逐年減小,導致城鎮化綜合水平未取得新的突破。廊坊市地處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帶、環渤海腹地,城鎮化發展水平由2008年的低水平(0.157)快速上升至2019年的較高水平(0.791),分析表明社會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所包含的要素在推動廊坊市城鎮化的發展過程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人口數、醫療衛生支出占比以及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提升;另外,2017—2019年城鎮就業人員的減少導致人口城鎮化有所下降,但社會城鎮化其他要素保持持續增長,促進了城鎮化綜合水平總體提升。
2.2.2生態環境綜合水平時空格局演變分析。從表4和圖4可以看出,2008—2019年各地級市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總體呈現波動小幅度上升趨勢,排名前三依次為承德市、張家口市、石家莊市。各地級市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內部差異分化明顯,而到2019年多處于較優水平。在整個研究期內,廊坊市、保定市生態環境綜合水平提升較快,排名位于全省前列,而以重工業為主的唐山市、邯鄲市生態環境污染較嚴重,排名較后。2015—2019年,廊坊市貫徹執行《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通過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回收體系、提高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等舉措大大減小了環境壓力,生態環境壓力中的各負指標數據均明顯下降,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從中等水平(0.531)升至較優水平(0.672),生態環境水平大幅度提升。保定市素有“首都南大門”之稱、“北京護城河”之譽,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生態優先支撐戰略部署的要求,保定市在2015—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從中等水平(0.495)升至較優水平(0.682),其中生態環境水平子系統貢獻度最大,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為京津筑起高質量生態屏障。唐山市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在2010—2019年發展速度緩慢,從較差水平(0.317)升至中等水平(0.553),生態環境水平、生態環境保護評價較低,表現為城鎮化進程增大了水資源和土地資源負荷,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同時對重工業的過度依賴增加了廢水廢氣等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壓力增大。邯鄲市工業生產多以鋼鐵、煤炭為主,水資源短缺、大氣污染問題在短期難以獲得解決,水體污染,PM2.5平均濃度、污染指數AQI仍然較高,生態環境壓力各指標數值居高不下,導致生態環境綜合水平提升緩慢且到2019年仍處于中等水平(0.506)。
2.3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時序分析利用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結果,計算2008—2019年河北省各地級市二者耦合協調度變化情況,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近12年河北省各地級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呈現波動式上升,由過渡發展階段步入耦合協調發展階段,總體發展趨勢良好。
2.4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空間格局分析選取2008、2010、2015和2019年4個時間節點,基于耦合協調度劃分標準,利用ArcGIS軟件對河北省各地級市的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進行空間展示,結果如圖5所示。總體來看,由于地理位置和經濟基礎的不同,各地級市的耦合協調度隨著城鎮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差異性正逐步減小。具體來看,2008年,石家莊市、保定市、張家口市、秦皇島市和滄州市耦合協調度屬于勉強協調發展型,其余地級市均屬于瀕臨失調衰退型;到2010年,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和秦皇島市的耦合協調類型依然保持一致,并且與承德市均處于初級協調發展型,其他城市為勉強協調發展型;2015—2019年,中心城市輻射作用明顯,石家莊市在2019年成功升級為優質協調發展型城市,邯鄲市、滄州市處于中級協調發展型外,其他城市均為良好協調發展型,特別是在以北京和天津為雙核的背景下,環京津周邊城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群效應”中獲得快速發展,承德市、張家口市、保定市呈現“C”字型分布于北京周圍,3個地級市的耦合協調度分別由2008年的0.499、0.527、0.503上升至2019年的0.873、0.878、0.856,而廊坊市作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其城鎮化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耦合協調度由2008年的0.492上升至2019年的0.854,廊坊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得到較好體現。另外,在與京津的協調聯動,雄安新區建設以及曹妃甸區、張家口和承德生態功能區建設等驅動下,河北省正逐步取得生態建設與區域發展共贏,中心節點城市的輻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推動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2.5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度空間相關性分析
2.5.1全局空間自相關。基于全局自相關模型,運用Open GeoDa軟件,采用地理距離構建空間權重矩陣,分別測算河北省11個地級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Morans I指數(表6)。其中2008、2010、2015、2019年全局Morans I指數均大于0,但只有2019年全局Morans I通過了0.0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說明2019年河北省各地級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存在空間正相關,具有空間集聚性。
2.5.2局部空間自相關。由于全局空間自相關僅反映空間范圍內協調度的空間關聯特征,無法反映局部空間集聚類型,所以通過Open GeoDa軟件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將集聚類型分為4類:高-高集聚(H-H)、高-低集聚(H-L)、低-低集聚(L-L)、低-高集聚(L-H)。為便于分析,繪制耦合協調度LISA集聚圖,如圖6所示。2008年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未出現空間集聚特征(不顯著),但在2010年出現了高-低集聚(H-L)、低-低集聚(L-L),顯著區域分別為石家莊市、滄州市,高-低集聚(H-L)表明石家莊市作為耦合協調度較高的城市,周邊城市耦合協調度卻較低與其存在明顯差距,低-低集聚(L-L)表明滄州市耦合協調度較低,且鄰近城市的耦合協調度也較低,由此反映出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存在一定的空間差異性。2015年出現低-高集聚(L-H),顯著區域為邢臺市,低-高集聚(L-H)表明邢臺市自身耦合協調度較低,與其相鄰的城市耦合協調度較高,耦合協調度空間分布趨于均衡。2019年出現高-高集聚(H-H),顯著區域依然為石家莊市,高-高集聚(H-H)表明石家莊市及周邊城市耦合協調度都較高,在空間上呈現出“高地”特征。
綜上所述,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在空間上存在集聚現象,主要表現為以石家莊市為中心,周邊城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后,耦合協調度差距逐漸減小,集群發展效應顯著。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通過構建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測算了2008—2019年河北省及各地級市耦合協調度,分析兩子系統耦合關系時空演變特征及規律,得出結論如下:
(1)2008—2019年河北省城鎮化綜合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綜合指數由2008年的0.156上升至2019年的0.747,各子系統年平均值表現為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綜合指數由2008年的0.352上升至2019年的0.664,生態環境壓力和生態環境保護子系統均表現出先降后升的變化;生態環境水平綜合指數則在0.092~0.217波動上升,其中在2012年最高,為0.217;總體生態環境正在不斷改善。
(2)2008—2019年河北省各地級市城鎮化綜合水平快速上升,主要處于較高水平,其中石家莊市、廊坊市、唐山市位居前列,河北省在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和雄安新區建設的驅動下,城鎮化水平正發生著快速的變化。各地級市生態環境綜合水平表現為波動上升,主要處于較優水平,但部分城市如唐山市、邯鄲市,工業污染與能源過度開采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比較明顯,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仍較大。
(3)2008—2019年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在不斷提高,總體發展趨勢良好。從空間格局來看,2008、2010、2015、2019年河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空間集聚現象顯著,石家莊市作為省會城市率先達到優質協調發展型,同時受北京市、天津市“雙核”城市的影響,環京津周邊城市發展迅速,各市之間差距逐步縮小,整體耦合協調程度正在不斷推進。
3.2建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大背景下,河北省及省內各地級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將持續提高,為此,提出建議如下:
(1)加快城鎮化建設,提高城鎮化質量,縮小各地級市城鎮化水平差距。各地級市應充分抓住機遇,發揮京津“雙核”城市的集聚效應與輻射帶動作用,根據不同地市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環境制定差異化政策,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
(2)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發展之要。逐步改變依賴自然資源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各地級市應重視區域生態安全和環境容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高效利用資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將環保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3)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策略,實現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良性耦合。環京津周邊城市要充分抓住當前發展契機,進一步提高社會、經濟城鎮化發展水平;唐山市、秦皇島等城市要利用沿海優勢,通過曹妃甸港口和黃驊港的帶動作用發展海洋經濟,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建設多元生態旅游城市;冀中南部城市以石家莊為中心,發揮衡水、邢臺、邯鄲等節點城市優勢,推進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兼顧資源環境,在城鎮化進程中改善生態環境,達到優質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方創琳,周成虎,顧朝林,等.特大城市群地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效應解析的理論框架及技術路徑[J].地理學報,2016,71(4):531-550.
[2] 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3] DELPHIN S,ESCOBEDO F J,ABD-ELRAHMAN A,et al.Urbanization as a land use change driver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J].Land use policy,2016,54:188-199.
[4] MILLER J D,HUTCHINS M.The impacts of urbanis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n urban flooding and urban water quality: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hydrology:Regional studies,2017,12:345-362.
[5] PHAM V M,VAN NGHIEM S,BUI Q T,et al.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mpacts in the complex of Huê' Monuments,Vietnam[J].Applied geography,2019,112:1-12.
[6] 姜亞俊,慈福義,史佳璐,等.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21,37(5):106-112.
[7] 韓燕,張玉婷.甘肅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3):256-263.
[8] 楊亮潔,張小鴻,潘竟虎,等.成渝城市群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及交互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21,32(3):993-1004.
[9] 畢國華,楊慶媛,劉蘇.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化的耦合協調發展[J].經濟地理,2017,37(1):50-58.
[10] 王少劍,崔子恬,林靖杰,等.珠三角地區城鎮化與生態韌性的耦合協調研究[J].地理學報,2021,76(4):973-991.
[11] 張揚,師海猛.黃河流域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2,38(10):71-75.
[12] 孫黃平,黃震方,徐冬冬,等.泛長三角城市群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空間特征與驅動機制[J].經濟地理,2017,37(2):163-170,186.
[13] 任亞文,曹衛東,張宇,等.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城鎮化與生態環境時空耦合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11):2586-2600.
[14] 梁龍武,王振波,方創琳,等.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與生態環境時空分異及協同發展格局[J].生態學報,2019,39(4):1212-1225.
[15] 譚俊濤,張平宇,李靜,等.吉林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時空演變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15,26(12):3827-3834.
[16] 方創琳,崔學剛,梁龍武.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圈理論及耦合器調控[J].地理學報,2019,74(12):2529-2546.
[17] 韓冬.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及空間格局演進研究[J].生態經濟,2021,37(6):158-164.
[18] 周正柱,王俊龍.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關聯性研究[J].城市問題,2020(4):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