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使得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而且相關環節的改革發展也為農村地區的冷鏈物流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起步較晚、基礎設施落后是農村冷鏈物流最為值得關注的特點,因此需要在“云物流”的發展背景之下,按照城鄉融合發展的思路,構建起全新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相關環節的改革實踐之中,要注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實踐,進而營造出全新的發展格局。下文中筆者立足于實際工作經驗針對“云物流”視角下城鄉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發展問題,以及對應的優化改革措施進行了研究論證,希望能夠進一步推進各環節細節工作的優化調整,并且營造出全新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發展格局。
關鍵詞:云物流;城鄉冷鏈物流;物流配送體系
農業歷來都是國內經濟的支柱型產業,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國內農業已經進入了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因此,也應當通過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等環節的改革,打通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真正幫助農民朋友實現致富增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冷鏈物流行業一直在不斷發展壯大,但相關環節的改革發展卻并沒有涵蓋農村地區。在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的大環境之下,農村地區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仍舊有諸多亟待改進和完善的細節。“云物流”背景下,應當按照城鄉融合發展的思路統籌城鄉冷鏈物流體系,進而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一、城鄉冷鏈物流融合發展的背景分析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自此開始“三農問題”的社會關注度已經實現了進一步提升。之后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又將“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概括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個字。而想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則必須要涉及各個方面的投入,因此需要提高對于各環節細節工作的關注度。
農村經濟落后于城市的原因在于農民始終沒有掌握高效、科學的種植技術,因此其產業附加值始終難有提升,并且影響到了農民朋友的經濟收入。在此基礎上,由于農村大都種植的是單純的糧食作物,再加上糧食收購價格相對固定,因此單靠種地來實現農民的致富增收其實并不現實。雖說近幾年各地正在倡導農戶通過種植經濟作物的方式實現自身的致富增收,但由于缺少完善的物流貨品配送體系,因此相關地區所開展的種植實踐始終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后期,建議在整合農村冷鏈物流行業基礎資源的前提下推動城鄉冷鏈物流的融合發展,進而為生鮮農產品的運輸銷售打好基礎,進一步實現農民的致富增收。
在關注冷鏈物流運輸渠道之余,還需要重點關注生鮮農產品的銷路問題。由于擔心產品滯銷,因此農戶根本不敢全身心地投入到有關農產品的種植生產之中,并且大多數農戶為了降低風險也都會選擇將農產品銷往周邊地區,所以實際帶給農戶的致富增收效果其實非常有限。“互聯網+”背景下,各地在搭建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體系之余,也應當立足于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優勢,做好營銷渠道的搭建工作,要著眼于全國范圍內的農產品銷售市場,讓自家的產品創造出更加顯著的價值。
二、現階段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與過去相比,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行業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升,對于農產品的需求種類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市場需求和實際供給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具體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供應鏈不夠暢通,且全鏈條冷鏈物流體現不夠成熟,無法滿足城鄉雙向流通的實際發展需求。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不斷加快,農村物流集散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越發完善,實現城鄉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但在“第一公里”上卻仍舊存在掣肘。單就農產品冷鏈物流來說,“第一公里”顯得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系到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的效率和質量。2020年的兩會上,社會各界對彌補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短板、暢通農產品“第一公里”給予了高度重視。然而,在我國冷鏈物流體系的搭建過程中往往卻忽視了“第一公里”的重要性,這會直接影響到冷鏈的“斷鏈”問題。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被納入我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的主要是綜合型和運輸型物流企業,其中運輸型占總數量的44%,綜合型占總數量的25%。而生鮮果蔬等需要配備冷鏈和加工處理的倉儲、供應鏈物流企業占比卻不超過20%,究其根本,主要由以下兩方面原因造成:第一,農村地區物流站點較為分散,集貨成本較高,再加上冷鏈農產品有著易腐爛、儲存時間短的特性,小規模的物流難以滿足其實際需求;第二,冷鏈物流環節不管是質檢、挑選還是包裝、分揀等工作流程,都需要在“第一公里”的環節完成。但農村地區冷庫建設相對落后,設施、技術等投入力度較小,導致其“第一公里”的配套服務功能相對薄弱。
其次,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配套設施有待完善,無法滿足城鄉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冷庫支撐力量不足。和一般的農產品物流相比,冷鏈物流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更高。但當前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分布較為分散,支撐冷鏈物流的冷庫數量少,且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雖然我國的冷庫數量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三,但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人均冷庫總量僅為美國的15%,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于農產品冷鏈運輸服務的實際需求。
第二,配套于冷鏈物流的交通運輸線路、設施設備覆蓋率有限,部分偏遠地區存在配送盲點。由于缺少系統完備的冷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導致部分農村地區無法實現與城市的溝通銜接,冷鏈物流企業的專業化服務水平仍存在不足,影響著冷鏈物流功能的快速提升。特別是像我國的青海、內蒙古等偏遠地區,雖然其在糧食、畜牧上有著諸多特色農產品,但因為該部分地區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備,冷鏈物流成本過大,導致許多特色農產品無法高效運輸,甚至出現低價滯銷的情況發生,不利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城鄉信息協同存在較大盲區。冷鏈物流企業分布分散、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是當前冷鏈物流行業發展過程中尤為突出的問題,這也給信息服務支持商的工作開展造成了極大的難度,導致很多偏遠地區的信息系統處于孤島狀態。就冷鏈物流信息系統來說,冷庫信息是其核心,但當前很多企業并未建立起運轉高效的冷庫信息管理系統,缺少對恒溫信息控制、貨物實時定位、車輛協調運輸等物流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給農產品冷鏈運輸的效率和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
第四,農產品冷鏈物流主體運作能力有待提高,服務城鄉冷鏈物流的能力較為欠缺。截至2021年,我國冷鏈相關的企業數量超過了3.6萬家,且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從地區分布來看,廣東省的冷鏈物流相關企業數量排名位居首位,擁有近7000家企業,其次是湖南和山東。從企業類型來看,59.6%以上的企業均屬于小微企業。近年來,我國的冷鏈物流從技術設施到交通網絡,從市場份額到運輸質量都有了長足進步,但是面對龐大的國內國際市場、復雜多樣的行業發展態勢以及市場需求,我國的冷鏈物流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有很多的地方亟須進行優化完善。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冷庫保有量為5224萬噸,人均保有量為0.037噸/人。而美國在2019年的冷庫容量為1.03億噸,在2022年可實現1.07億噸,人均保有量為0.48噸/人。此外,就冷鏈物流服務的模式來看,我國傾向于一體化集成的方向,而美國則傾向于專業化分工。美國的冷鏈服務市場從服務可以劃分為倉儲、運輸以及各項增值服務,市場分工明確,且專業性更強、標準化更高。
就技術裝備應用來看,我國的冷鏈物流行業起步時間較晚,相關技術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較為薄弱,大多數產品都依賴于外國進口。近年來,隨著我國自主創新研發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相關技術在冷鏈物流應用落地上取得了顯著成果,甚至在一些智能化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這也為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注入前行動力。但從總體角度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冷鏈物流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上仍然遠超中國,甚至已經將全球定位系統、網絡賬單功能以及RFID等新興技術設備應用到了冷鏈配送當中,能夠準確掌握冷鏈管理中運輸的時間要求和溫度變化。而反觀國內的冷鏈物流運輸企業,生鮮農產品預冷技術分級、包裝加工、運輸過程中的溫度調價等技術手段仍未得到普及應用,管理手段較為粗獷,且存在管理疏漏。
三、“云物流”視角下城鄉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革新發展分析
1.革新發展思路
面對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城鄉經濟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較為主流的經濟發展趨勢。對于城鄉冷鏈物流體系的融合發展,同樣需要遵循這一原則。綜合有關文獻資料和實踐經驗分析,筆者認為相關改革實踐的重點在于拓展城鄉冷鏈物流渠道和實現冷鏈物流主體的提質擴容。具體思路如下:
第一,推動城鄉冷鏈物流資源的有機融合,完善生鮮農產品的冷鏈供應鏈。關鍵在于通過加強技術和基礎設施環節的投入讓生鮮農產品的物流運輸和配送工作可以達到“一冷到底”的效果。相關改革實踐的關鍵在于打通城鄉之間的物流通道,讓產品以及具體的物流配送信息都能夠實現實時高效流通,真正為生鮮農產品打開銷路。具體需要上級部門給予一定的資金或技術支持,但同樣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來協調解決好各個環節的問題,進而營造出全新的發展格局。建議各地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成立行業協會或是由政府部門介入管理的方式統籌好相關環節的細節問題,進而保證改革效果。
第二,轉變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主體的管理理念,讓物流主體推動城鄉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創新發展。具體需要立足于系統化、規模化、高效化的經營發展理念,并且借助于全新的冷鏈物流行業發展運營模式來完成這一環節的改革實踐。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在相關環節的改革實踐中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模式的應用實踐,進而通過智能化的發展思路統籌城鄉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創新改革,以及整體冷鏈物流行業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最終營造出全新的產業發展格局。
2.對策建議
首先,需要做好城鄉冷鏈物流資源的整合工作,打通城鄉冷鏈物流的供應鏈市場渠道。現階段,大部分以生鮮農產品配送為主要業務的冷鏈物流企業都始終停留在相對初級的經營發展階段,業務流程混亂、經營環境臟亂差是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特點。基于上述現狀,需要重點做好城鄉冷鏈物流資源的整合工作。前期,可以通過資源橫向整合的方式,立足于現有的業務模式推動城鎮或農村物流企業的兼并重組,從而完成對于資源的集中整合。以此為起點,物流企業得以有機會通過運營管理,以及業務服務模式的優化調整來提高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將上述改革實踐落實到位之后,可以通過縱向打通式的改革發展模式,建立起全新的農產品電商業務模式,進而利用電商企業的優勢與行業地位,完成對于市場信息的整合利用,最終通過高質量、低成本式的服務模式,贏得客戶的支持與認可。要支持企業通過業務和運力資源共享的方式提高服務質量,進而實現城鄉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轉型升級。相關環節的改革實踐之中,要注意發揮出云物流模式和現代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以保證各環節改革實踐的針對性。
其次,需要積極推進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其核心在于構建層次分明、一體化的城鄉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系統,真正實現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配送過程中的“一冷到底”。需要集中精力解決生鮮農產品在冷鏈運輸中涉及的“第一公里”問題,通過完備的基礎設施體系實現對于生鮮農產品的安全、穩定、高效運輸。相關環節的改革實踐之中,要注意利用社會資本的力量來加強農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其間,各地主管部門也應當發揮出引導干預的作用,并且為各方的合作交流搭建起完善、融洽的溝通交流平臺,最終建立起職責分工明確、業務流轉通暢的冷鏈物流網絡體系。完成前一階段的改革實踐之后,可以嘗試將冷鏈物流網絡體系交由第三方平臺運營,讓其完成相關資料的分析整合并且提高整體利用效率。
再次,需要集中資源、推動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壯大。前期可以根據本地冷鏈物流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選擇標桿企業給予其必要的政策支持,讓其能夠在本地冷鏈物流產業的轉型發展之中發揮出模范帶頭作用。以此為起點,還需要積極推進冷鏈物流業務的拓展工作,尤其需要幫助單項業務突出,但總體業務情況不理想的冷鏈物流公司走出困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還需要重視冷鏈物流企業業務結構的創新改革,引導其對生鮮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配送業務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讓農戶可以享受到有關改革實踐的便利,進而推動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發展。此外,需要重點關注冷鏈物流企業的降本增效改革,指導其用科學的方法縮減運營管理成本、提高運營管理效率,最終實現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壯大。
最后,需要由冷鏈物流公司的業務創新,切入推動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轉型升級。重點在于推動冷鏈物流公司在貨品包裝、冷藏保鮮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升級,尤其要重視生鮮農產品的防震包裝設計,進而減少貨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建議冷鏈物流公司根據貨品的性質設計包裝方案,并且在“云物流”理念的引導之下推動物流信息的實時更新,最終滿足客戶日漸多樣化的物流服務需求。服務模式的創新是此環節改革實踐的難點,具體需要讓覆蓋城鄉冷鏈物流業務的物流公司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創造出全新的服務模式,并且需要讓服務模式向農業生產運營的方向靠近,進而讓針對城鄉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實踐能夠惠及更多群眾。
四、結語
“云物流”視角下,推動城鄉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優化升級,能夠為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所以應當提高對于這類問題的關注度。相關環節的改革實踐需要各方共同參與,進而在整合資金以及技術資源的基礎之上,搭建起全新的工作體系,最終通過各環節細節工作的優化調整,營造出全新的工作格局。前文中筆者立足于實際工作經驗對各個環節的細節工作進行了整合分析,希望可以進一步推進各項細節工作的優化調整,并且營造出全新的城鄉冷鏈物流產業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崔忠付.冷鏈物流邁入“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階段[J].物流技術與應用,2022,27(S1):10-11.
[2]莊一敏.供銷社農產品冷鏈物流數字化建設路徑探討[J].中國合作經濟,2022,(2):65-68.
[3]唐仁敏.加快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步伐[J].中國經貿導刊,2022,(1):9-16.
[4]李智勇.鄉村振興戰略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鄉村科技,2021,12(35):37-39.
[5]宋冰清.湖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效率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學,2021.
[6]于璐娜,王勇,白琦瑛,等.農村冷鏈物流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N].中華合作時報,2020-05-26(A03).
作者簡介:蔡健(1989— ),男,漢族,本科,甘肅蘭州人,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