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平 劉思汝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合力推動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恩施州充分利用高校的資源優勢和杭州市、武漢市對口支援的有利條件,通過對口支援結對子、聯辦活動等方式,積極推動各族青少年交流。
湖北民族大學與新疆伊寧市協海爾依其社區共建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榴榴之家”,結合“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和“同心石榴”赴疆實踐團成員們赴基地小學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讓青少年真切體會到“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深刻含義。
利川市第二民族實驗小學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5 師89 團開展青少年“手拉手”活動,在線上舉行“共升一面旗 同唱一首歌”、少先隊建隊節、“我的家我們的園”、勞動實踐課、紅色文化研學、“才藝對對碰”、民族團結課程開發等系列活動,推動兩地各族青少年線上交流互動。
恩施市抓住武漢大學對口支援契機,加強兩地多校青少年交流。2022 年暑假期間,來自武漢大學的32 名港澳臺大學生走進學校、走進教室,與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白果樹小學的學生親切交流,帶領他們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并捐贈圖書。
2022 年9 月30 日,巴東縣神農中小學與武漢市硚口區紅旗村小學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了隆重的烈士紀念日活動,兩校學生云端共讀《民族同心心向黨 云端共讀讀中國》,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民族團結云聚會”,加強了兩校青少年交流。巴東縣還通過示范學校聯外、縣直學校聯鄉、鄉鎮學校聯村,全面開展民族團結結對共建,加強各族青少年交流。目前,該縣有12 所示范學校與縣外學校結對共建,縣直7 所學校對接36 所鄉鎮初中、中心小學,鄉鎮學校對接38 所鄉村學校。通過以上行動,推動東中部和西部青少年跨區域雙向交流,引導各族青少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恩施州抓住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融入恩施、恩施外出務工人員融入當地、本地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互相融入三個環節,推動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
切實加強城市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與管理工作,將外地流入人口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和市民化網格化管理,對邊疆142 名來恩務工經商人員定期開展“四聯四送”,支持其就業創業,扎根恩施,在春節、中秋節、古爾邦節等節慶(日)期間,舉辦茶話會、歌舞聯誼活動,組織他們與本地居民一起過節日,增進各民族的文化認同,幫助他們更好融入恩施;對州內3 所高校近千名邊疆學生,配備專職輔導員,實行混班混宿,推進各民族學生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學生在共學共居共樂的“一家親”格局中,互學互融、共同成長,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針對每年80 多萬外出務工大軍,恩施州與浙江、福建等輸入地精準對接,建立勞務協作工作站,定期開展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勞動維權等“春風行動”服務,在住房、就醫、上學、社保等方面落實同等公共服務,提高輸轉組織化程度,引導他們有序融入務工地。
恩施州充分利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小區)建設成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地制宜推進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鞏固1425 個扶貧易遷點脫貧攻堅成果,引導24.3 萬名安置點群眾與鄰為親、與鄰同樂,有效促進了安置點民族團結、社區融合、社會融入。
利川市柏楊鎮永興社區著力構建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使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該社區現有常住人口2693 戶4829 人,居住著漢、土家、苗、侗、回、畬、蒙古、瑤、仡佬9 個民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民族社區。該社區向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免費門店和政策支持,幫助小微企業進入市場,先后有40 余家商戶開設門店;承辦了利川市創業大賽、創業路演等活動,為社區各族居民就業創業提供思路;吸引柏楊壩鎮商會選址于本社區,柏楊沈記豆干、龍山富硒礦泉水、衫里話服飾等一些較大企業落戶于此,商業規模持續壯大;豐富和發展“創建+全域旅游”,先后吸引3 萬余人次到此游覽打卡,使各族群眾在經濟上共同發展,真正解決留得住、能致富問題。該社區還以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利川肉連響、利川燈歌為主線,深入挖掘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筑群的“三交”歷史內涵,努力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族群眾在文化上共享,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各民族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建始縣長梁鎮民福安置小區居住著來自全縣8個鄉鎮的548 戶、2052 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也是一個多民族社區。該小區以打造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為目標,按照有學校、有醫院、有就業產業、有健身場所、有休息亭臺的標準,統籌考慮建設布局,配套完善水、電、路、訊、娛等基礎設施,探索建立了“管委會+物業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機制和小區綜合管理模式,由所在社區居委會向小區派駐管委會,配備專職社區工作人員,選聘樓棟長,加強小區創建、服務和治理力量,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通過這些有力措施,該小區成為全州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的成功典范。


湖北民族大學“同心石榴”赴疆實踐團與伊寧市協海爾依其社區小學生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
巴東縣官渡口鎮晴帆園社區居住著6 個民族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該社區通過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著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創辦“四點半學校”,為社區放學的小學生提供免費場所,周末興趣課堂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美術、手工藝等的興趣;組織技能培訓,廣開就業門路,先后舉辦各類扶貧就業培訓班5 期,培訓人員400 多人,共計解決社區居民就業132 人次;為社區各族群眾提供養老、低保、醫療、衛生、社保等全方位服務,不斷提升了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盡管疫情影響,恩施州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受到嚴重沖擊,但仍按照“注入新內涵、打造新線路、發展新業態、培育新主體、用好新基地”的總體要求,抓住有利時機推動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鞏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大力推進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設,舉辦端午節、元宵節、2022 年中國民族民間龍舟公開賽(湖北宣恩縣)暨十四屆貢水河水上運動會、2022 年伍家臺貢茶文化節、第七屆恩施硒博會等活動,有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恩施土家女兒城以全州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為底蘊,以恩施女兒會為核心品牌,堅持舉辦一年一度的女兒會活動,常態化開展“趕場相親”節目表演,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各族游客,成為恩施州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利川市謀道鎮藥材社區位于蘇馬蕩省級旅游度假區中心地帶,常住人口573 人,以土家族、苗族群眾為主。2022 年夏天,13 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游客來此納涼,他們在藥材社區生活數月之久,逐步實現了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來自新疆伊犁的夏提古麗在此避暑期間,舉辦新疆舞培訓班為各族群眾授課,吸引近百人參加。她感慨地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蘇馬蕩,這里的自然風光和涼爽氣候讓我流連忘返,村民熱情好客讓我好像回到了自己家。”與此同時,一些游客還跟本地土家族群眾學習擺手舞,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流互鑒,呈現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畫卷。
建始縣茅田鄉太和街村依托高山氣候發展了70余家特色民宿,今年共接待游客8 萬多人次。在此避暑的游客來自全國各地,與當地各族群眾一起舉辦長桌宴、七夕晚會、納涼享樂節等各種文藝活動,其樂融融,團結和諧。
恩施州及各縣市民族部門積極組織申報全國、全省“三項計劃”項目。組織恩施州龍船調服飾有限公司申報國家民委首批試點示范項目,該公司呈報的青少年交流項目成功入圍,目前正在大力組織實施。恩施州積極組織各縣市、各行業和社會組織,申報2023 年度湖北省民宗委“三項計劃”試點項目,截至2022 年11 月底,共申報試點項目95 個,其中“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24 個、“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55 個、“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16個。申報的項目內容豐富,如“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試點項目有硒都民族實驗小學青少年交流夏令營活動項目、官店民族中學與洪山中學“手拉手”項目、野三關鎮紅軍小學青少年交流項目、彭家寨冬夏令營試點項目等;“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試點項目有恩施市新疆吾斯曼燒烤店互嵌式發展項目、建始縣草子壩社區外來少數民族群眾與本地各族群眾交流項目、宣恩縣武漢洪山歸源堂推動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項目等;“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試點項目有龍坪鄉店子坪村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提檔升級項目、綠蔥坡滑雪場(華中地區最大滑雪場)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項目等,這些項目的申報為今后深入實施“三項計劃”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