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應考錦囊
1.分析文章結構
“分析文章結構”是指對文章各部分之間的組合方式、結構安排及結構特征進行整體性分析。它包含三層意思:(1)分析文體特征、觀點與材料的關系;(2)劃分文章段落層次;(3)分析文章的邏輯、思路。
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對“分析文章結構”主要考查以下兩個方面:(1)概括作者提出了什么論題,中間的本論部分用了哪些材料,如何收束結尾、解決問題;(2)分析材料與材料之間、論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2.歸納內容要點
“歸納內容要點”是指對散落或蘊含在文章中的要點進行歸納和概括。它包括三層意思:(1)對具體的內容加以概括;(2)對抽象的內容加以闡發;(3)對含蓄的內容加以解說。
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對“歸納內容要點”主要考查以下四個方面:(1)對全文內容要點的分析、歸納、概括;(2)對某段落內容要點的分析、歸納、概括;(3)就具體材料下某一定義的歸納概括;(4)結合文章結構、思路,歸納內容要點。
3.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中心思想”是指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核心觀點及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進行概括。它包含兩層意思:(1)概述文章的主要思想;(2)揭示文章的核心觀點或判斷文章的價值。
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對“概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兩個方面:(1)歸納、概括文章的主題思想(或中心論點);(2)揭示文章的目的和意義。
一篇文章要使用若干個材料,每個材料都圍繞一個核心,考生須在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對材料內容要點的歸納,概括出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在這一過程中,分析結構是基礎,綜合歸納是核心,概括表述是關鍵,三個過程要循序漸進。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中國思想界最占勢力的是道家與儒家。道家思想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極端的自然主義,一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唯其偏重自然主義,所以蔑視“制度文為”,一切都應任其自然,無為而治。唯其側重個人主義,所以蔑視社會。老子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其實并非有所作為,不過人人各安其所,把文化與生活需要降到極低限度,互不侵犯,“共存共榮”而已。儒家雖不倡個人主義,而論道德,說仁義,卻全從個人本位出發。季康子問政,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達固可兼善天下,窮仍可獨善其身。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會性,但是他們所著重的卻不在它的社會性而在它對于個人修養的重要。
西方思想界最占勢力的是希臘人所傳下來的哲學系統和從希伯來所吸收過來的基督教。哲學支流雖多,最顯著的是柏拉圖和黑格爾,他們都以為國家高于一切,個人幸福應以社會幸福為本。盧梭本是菲薄社會者,也說民約既成,個人意志即須受制于公眾意志。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似稍替個人主義助聲勢,但是他們的理想的自由,如穆勒所標榜的,是“最多數人的最大量的幸福”,仍不脫社會本位的看法。
這兩種不同的看法形成中西文化思想的兩種不同的類型,中國人側重個人本位,所以道德的觀念特別濃厚,政治法律思想多從倫理思想出發。西方人側重社會本位,所以法的觀念特別濃厚,倫理思想常為政治法律思想所左右。中國人的倫理觀是“離心的”,由內而外的;西方人的倫理觀是“向心的”,由外而內的。
依中國傳統的看法,在一個壞的社會中,如果有少數個人敦品勵行,標出一個好榜樣,使多數人逐漸受感化,造成一個新風氣,然后那個社會自然會變好。依一部分西方學者的看法,社會自身本其固有的力量逐漸轉變,它所潛藏的弱點就是它向另一方向轉變的萌芽。比如封建社會到走不通時,自然會轉變到近代國家社會;農業社會到走不通時,自然會轉變到工業社會;私產社會走不通時,自然會轉變到企業公營社會。總之,社會轉變不出兩種方式,或由自變,或由人變。我們承認社會本身有一個常趨轉變的大勢,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少數人的努力也往往可以促成、延滯,或移轉這個大勢。
要復興中國民族,我們必須在青年心理中養成對于個人努力的信任。我們必須尊敬而且維護社會上一切環境困難而能挺身奮斗者,必須鄙棄而且消滅社會上一切僥幸茍安者夤緣幸進者和頹廢因循者。無功受祿者與不才而在高位者都是社會的寄生蟲,我覺得政教當局須特別注意,為著自樹聲勢而多引用或扶助一個無品學的青年,便是多獎勵一分茍且僥幸的心理,多打消一分艱苦奮斗的精神,這種辦法可危及國家命脈,我們當知警惕。要把中國社會變好,第一須先把人的質料變好。我并不敢菲薄現代青年,我總覺得現代青年大半仍在鼓里過日子,多數人徒以學校為進身干祿之階,品格固不砥礪,學問也止于淺嘗膚受。這種風氣必須改變過,中國才真正有希望。改變風氣是教育的事,但是教育卻不僅是學校的事。
(摘編自朱光潛《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倫理觀》)
材料二:我常走在前門一帶通衢,覺得那樣狹隘的一條道路,其間竟能容納數多時代的器物:也有駱駝轎,也有上貼“借光二哥”的一輪車,也有騾車、馬車、人力車、自轉車、汽車等,把二十世紀的東西同十五世紀以前的匯在一處,輪蹄軋軋,汽笛嗚嗚,復雜萬狀,稍不如意,即遭沖軋。推一輪車的討厭人力車、馬車、汽車,拉人力車的討厭馬車、汽車,趕馬車的又討厭汽車。反說回來,也是一樣。新的嫌舊的妨阻,舊的嫌新的危險。仔細想來,全是我們創造的能力缺乏的原故,若能在北京創造一條四通八達的電車軋路,我想那時乘坐駝轎、騾車、人力車等等的人,必都舍卻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來坐迅速捷便的電車,馬路上自然綽有余裕,不像那樣擁擠了。
因此我很盼望我們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會、文學、思想種種方面開辟一條新路徑,創造一種新生活,以包容覆載那些殘廢頹敗的老人,不但使他們不妨害文明的進步,且使他們也享享新文明的幸福,嘗嘗新生活的趣味,就像在北京建造電車軋道,輸運從前那些乘駝轎、騾車、人力車的人一般。
(摘編自李大釗《新的!舊的》)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儒家講求兼濟天下,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雖提倡符合社會需求的美德,但其本質仍屬個人本位的倫理觀。
B.西方人側重社會本位,即使菲薄社會的盧梭和標榜自由的穆勒,也仍不脫社會本位的看法。
C.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少數人的努力往往可以促成社會變化,西方有些學者則認為社會本身有一個常趨轉變的大勢。
D.當我們的青年創造出符合各個階層需要的新生活,人與人之間就將不再互相憎厭,而且能和諧共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由材料一第一段老子的話可知,道家偏重自然主義和個人主義,一切任其自然,無為而治。
B.材料一第二段綜述了多位西方學者的觀點,其目的是證明西方的倫理觀是否定個人本位的。
C.《紅樓夢》中“夤緣復舊職”的賈雨村是朱光潛認為必須鄙棄且不該重用的一類人。
D.二十世紀初的舊中國新舊雜陳、矛盾叢生,朱光潛、李大釗從各自角度發出吁求,提出解決的思路。
3.下列選項,不符合中國“由內而外”的倫理觀的一項是(? )
A.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B.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大學之道》)
C.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北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4.民族復興,為什么要在青年心理中養成對于個人努力的信任?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