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利用AI繪畫技術創作的《太空歌劇院》在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美術比賽上獲得第一名的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知名藝術家發覺自己的畫作在并未出售版權的情況下被“喂”給了AI,導致自己的技法、畫風被隨意“剽竊”。無數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悲呼“AI殺死了藝術”,接著開始了他們的反對和維權行動。
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層出不窮,爭論和駁斥屢見不鮮。我們應當如何看待AI對人類的沖擊?又當如何應對這樣的沖擊?
佳作展示一
AI繪畫本質欠缺人文價值
◎張 璐
近年來,AI繪畫技術狂飆突進,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它似乎正搖旗吶喊著,向人們宣告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來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AI繪畫雖然速度快、效率高,但缺乏自主性、獨創性,AI繪畫本質上是欠缺藝術和人文價值的“空心畫作”。
“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繪畫是藝術家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是他丈量生活的工具。繪畫的最終意義是回歸情感表達,傳遞自我的感情,體現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是AI繪畫永遠無法觸及的地方。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想,這句話放在繪畫藝術領域也是一樣的,每一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獨創性,但AI沒有自己的獨創性,也沒有自己的情感表達,因為AI僅僅是人工智能。所謂人工智能,是人類智慧的一種延伸,先有“人工”,再有“智能”,沒有“人工”,何來“智能”?換而言之,沒有藝術家的風格、技法的加持,AI繪畫也就無法進行。
雖然藝術品的界定是模糊的,但AI所進行的功能性繪畫生產出來的作品無法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價值。“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藝術家的創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中也伴隨著不斷的自我思辨、自我批判、自我更新,其人文價值早已超過了繪畫本身,成為藝術家的心血和精神的結晶,這是AI繪畫無法實現的。
“人類不是分毫不差、算無遺策的工具,而是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上的獨特生命。”由道德、文化和情感交融所鑄就的,才是人類無可比擬的價值。而正如人工智能領軍人物李飛飛所說:“機器沒有獨立的機制,機器的價值是人的價值。”機器的價值應該歸屬于創造它的人類,而人類除了創造機器以外,還具有更多的AI無法實現的獨特價值。
沒有什么能瓦解人的靈魂和創造力,我們相信AI也無法瓦解和取代人類繪畫的人文價值,無法與人類繪畫同臺競爭。
當不可逆的AI浪潮來襲,我們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別讓科技鑿空了文化,消解了我們生而為人的獨特價值。
佳作展示二
以AI繪畫,拓藝術之園
◎尤錦茹
AI繪畫的興起,意味著AI技術的觸手伸向藝術領域。AI繪畫的出現,是推動“藝術向未來”,還是導致“技術殺死藝術”?分析AI繪畫引發的藝術觀的變革,也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關于創作主體認識的問題。《太空歌劇院》獲獎,事后人們發現,此作是游戲設計師杰森·艾倫運用AI繪畫軟件繪制而成的。這讓我們不禁思考,《太空歌劇院》真正的創作者是誰?目前大多數AI繪畫采取多模態預訓練模型,以該運作邏輯來看,一幅作品背后會有多方創作者:數據庫原畫的作者、技術創造者或運行者,乃至AI本身。目前,AI繪畫中的主體性問題分為兩種觀點,一為“人類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單一主體”,二為“人工智能與人類創作者是共同創作主體關系”。我們可以看到,AI新主體引發了競爭、擠壓、爭奪,帶來了繪畫創新、人機合作新模式。這些都表明AI繪畫將改變、豐富藝術的創作主體,產生新的創作模式。
其次,AI繪畫成為創作主體后,其創作會引發對藝術的重新定義,藝術的概念被重新審視,藝術認知的園地被再度拓寬。當人們驚嘆于眼前一幅精妙絕倫的畫作,而被告知這出自于AI繪畫時,往往無法接受這樣觸動人心的畫作來自于AI繪畫工具冷靜、科學、全面的計算分析。得到真相前人們高聲贊美著“這就是藝術啊”,知道真相后人們會說:“這不是藝術。”但,我們究竟如何判定藝術呢?它的創作主體嗎?松鼠執筆作畫是藝術嗎,小貓點墨畫腳印是藝術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藝術嗎?大多數人會認為是的,而到了AI繪畫這里,人們往往很難像判斷前者那樣輕易給出回答,原因何在?或許是因為人們認為AI繪畫缺少生命,缺少偶然性的美感,缺少情感,缺少自我。如果說生命、情感、自我屬于人類繪畫背后的核心,我們或許也該嘗試理解AI繪畫新藝術背后的另一種核心。
藝術創作或其源頭不一定都出于感性的靈魂與偶然的浪漫,人類藝術也是如此。繪畫藝術內在的推動力并非單純是靈感、天賦、情感的疊加,繪畫也可以是嚴謹的、精密的、一絲不茍的,藝術學原理就包括結構、節奏、美學等,當AI繪畫用它獨有的算法對此類要素進行分析、勾連、得出結論,而后根據它的算法進行創作時,或會產生新的可能——新的繪畫形式、結構,而這或許會反過來啟發人類。由此看來,AI繪畫也能成為藝術。
假如有一天我走進畫展,看見又一幅《太空歌劇院》,即使我知道它是由AI繪制,我仍然會去欣賞它。人類與技術,也能共創藝術之無限,拓寬藝術之花園。
佳作展示三
AI繪畫與人類藝術,于激流中共存生長
◎方鐘幸子
當科技碰撞藝術,機械理性與人文情感孰勝孰敗?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異軍突起,使得AI與人類碰撞不斷,而AI繪畫更是引起軒然大波,一時議論紛紛。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AI繪畫的確為人類社會帶來了許多新變化。不難發現,對于AI繪畫持支持態度的一方大多較為注重生活、經濟等的技術層面;而這些技術也成為了攻擊與反對AI繪畫一方的手中矛,這方則大都屬于社會與藝術層面。巨大的矛盾沖突沖破藝術圈層,技術還是藝術?這是一個問題。
然而,技術與藝術從不是非黑即白、你存我亡的關系。當前人類面臨的真正課題,并非從技術與人類藝術中擇其一,而是如何使兩者于紛爭中共存共長。雕刻一個新靈魂之前提,是擁有自己的靈魂。AI繪畫誕生的基礎之一,便是人類藝術家的創作。“自然只給了我們生命,藝術卻使我們成了人。”人類所創造的藝術,從廢土中生出意義。藝術對于人類生命體而言不可或缺,對AI智能實現真正智能更不可或缺,只不過前者源于精神滋養,而后者終于資料分析。若是單純認為因科技高地上藝術無路而將自我創作斷絕,AI繪畫也會停滯。畢竟AI也是通過不斷“學習”來繪畫的,需要無盡的人類藝術數據才能夠不斷進步。
另一方面,AI繪畫促進人類社會與藝術的進步,對于人類的創作同樣也可以起重要作用。人工智能這一科技化、機械化的電子網絡,其實早已經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AI繪畫似乎首次真正觸犯了人類引以為傲、以此區分自己與動物的火種——情感思維與文化藝術。隨AI而來的對于人力成本的節約與經濟效益的擴大,不僅掀起了人類社會一直以來掩蓋未揭的障目葉,更督促著人類盡快采取措施、行動解決知識產權與法律倫理問題。
若將人類藝術比作感性,而將AI藝術比作理性,只有當感性上升到一定程度時才能誕生理性,而理性又不斷豐盈著感性,AI繪畫與人類藝術如同相互映照的雙生玫瑰,共存共長。舍棄或許必要,卻并非必然。無論AI繪畫或人類藝術,也許都存在著應繼承和拋卻之物。我們所舍棄的,只是腐爛的枝葉,而盛放著的玫瑰,永世不會凋謝。
【本版作文作者為廣東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高三年級學生,指導老師:陳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