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輝
應考錦囊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重要考點,“篩選信息”是根據題目的要求對文中的信息進行搜索、辨別和提取,包括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整合信息”是把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歸納、轉述、概括,重新組合。考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仔細比對,去偽存真
客觀題從本質上來說是命題人對文章信息進行歸納、轉述和概括,考生主要的任務是確定信息的源頭,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對。命題者設置選項時可能將有關信息變換說法,或進行改造,與文本信息不盡相同。考生比對時需要看清相關的核心概念,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作出準確的判斷。
2.提煉信息,整合重組
主觀題根據題目從基本概念、關鍵語句、論據材料等方面篩選所需信息,然后運用恰當方法整合后作答。常用的方法:(1)摘錄法。直接摘取文中的信息,按材料順序或邏輯順序分點作答。(2)提煉法。與某一問題相關的信息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個部分,考生可以根據題目要求從搜索到的有關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句,加工整合后作答。(3)概括法。有兩種情況需要運用概括法,一是在文中找不到明確的答案信息時,需要在理解文意后,根據題目要求對相關信息進行概括,將內容歸納、整合、重組后作答;二是同一話題有不同材料,當設問為概括不同材料的側重點時,需要分析不同材料的內容,根據其談論問題的不同角度進行提煉概括。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AI)開始加速更新換代,并逐漸融入人類生活。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歷史積淀,在傳承與創新過程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以前,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以文字記載、口頭、言傳身教等為特點的自然傳承為主,而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的融入高度契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傳承和創新的要求。傳統文化逐漸借助新科技媒介擴大傳承參與主體、拓寬傳承渠道。大數據背景下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和智能終端App等已經廣泛運用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人工智能通過計算機技術使人的智能得以延伸和拓展。數字化、影像化記載保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性,AR(增強現實)技術、智能機器人等確保了傳承難度大、瀕臨失傳、程序煩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續性。如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助力兵馬俑復原,智能機器人表演陜西皮影戲,以AI、VR(虛擬現實)以及AR等計算機技術融入“絲路計劃”、建設“數字敦煌”等,人工智能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優秀民族文化受語言、習俗等因素影響,在跨民族或跨境傳播過程中往往因為受眾與傳播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立場不同等原因,產生文化交流信息不對稱,形成文化交流障礙或誤解,而人工智能助力文化通過機器翻譯或虛擬現實等技術完成跨民族、跨地域的零距離無縫交流,如抖音App中的中國功夫、中國刺繡、中國茶藝、中國古琴、中國曲藝等頻道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記錄和分析了用戶的需求,根據用戶需求特征實現智能匹配相關推送,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青睞。
人工智能的表現形式比傳統的自然傳承傳播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優化和提升了受眾的認知體驗,增添了無窮的現代科技魅力。如國家文物局和網易聯合打造的國家文化遺產公開課,賦予歷經風雨的古代文物以生命,使中華文化遺產異彩紛呈,讓世界驚嘆中國古人超卓智慧的同時,更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
(摘編自劉志筠《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多維路徑》)
材料二: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人工智能作為新興技術手段的代表,其蘊含著超過人腦的知識儲備,但卻難以復刻人類的情感態度,也無法與受眾達成心靈共鳴,雖能提升傳播效率和精準度,但卻難以真正突出文化內容的情懷、溫度、體驗和深度,這就會明顯影響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而在復雜的人機互動場景中,人工智能甚至會表現出答非所問、反應遲鈍等問題,制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效果。可見,人工智能主導的傳播方式比較模式化、零情感,不但無法喚醒受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反而很可能削弱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失去固有的張力和溫度。所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如何最大化發揮人工智能優勢,避免太過模式化的傳播誤區,從而真正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文化溫度、情懷、深度的結合,成為一項十分關鍵的課題。
美國學者桑斯坦在著作《信息烏托邦》中指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受眾只關注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因而對于信息的獲取體現出片面性、單一性特點,久而久之自身將會陷入“信息繭房”中。在人工智能時代,為了獲得較多受眾,各類媒體平臺紛紛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信息精準化推送。這種做法盡管能夠提升受眾黏性和忠誠度,但也會導致受眾獲取信息的狹隘性和單一化。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影響下,很多受眾無法全方位接受傳統文化信息內容,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或在人工智能算法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化的盲目、單一推送中,陷入“信息繭房”。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人工智能在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力的同時,也會容易被一些人利用。首先,一些社會資本在市場競爭中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幌子,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曲解惡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嘩眾取寵、博人眼球,賺取金錢。這種唯利是圖、無視文化的社會效益的做法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也阻礙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的構建。其次,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傳統文化編碼、解碼過程中,由于技術操作者立場和目的不同,其往往會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截然不同的表述,容易對受眾的傳統文化認知造成錯誤引導。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因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度開放性,造成信息不可控,致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在全球文化競爭中被國外敵對勢力刻意扭曲、改寫。
(摘編自楊娟《人工智能時代的中華文化傳播力研究》)
1.下列關于人工智能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的融入才能契合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要求,替代了以文字記載、言傳身教等為特點的自然傳承方式。
B.人工智能為數字化、影像化記載傳統文化提供了保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續性也提供了保證,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C.人工智能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代表著新興技術手段,與人腦相較,具有知識儲備上的優勢,能提升傳播效率和精準度,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D.人工智能算法能助力各類媒體平臺進行信息精準化推送,進而提升受眾的黏性和忠誠度,但也在單一推送中對受眾的傳統文化認知造成了錯誤引導。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列舉AR技術助力兵馬俑復原、智能機器人表演陜西皮影戲等事例,意在證明人工智能為中華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技術支撐。
B.材料二提到美國學者桑斯坦,他的《信息烏托邦》闡述了人工智能算法對傳統文化的單一推送,反而縮小了中華文化的傳播范圍。
C.兩則材料的論述結構各有特點:材料一采用總分結構,先總提觀點,然后分三個角度闡述;材料二采用并列結構,從三個角度闡述。
D.材料二末段在認可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力的基礎上,著重闡述了其可能會被社會資本、技術操作者等利用。
3.下列選項中,最不符合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科大訊飛近兩年開始實施“方言保護”計劃,利用人工智能建設方言識別系統,打造眾多方言在內的音頻資源,加大了方言的交流頻次。
B.教師利用全息影像技術讓學生通過三維立體成像感受歷史虛擬場景,利用AR/VR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燦爛與浩瀚。
C.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騰訊公司聯合打造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聯合打造人工智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路徑,形成規模化文化產業。
D.抖音App借助平臺的影響力,吸引知名主播入駐平臺帶貨銷售圖書,通過直播間講解傳統文化故事,吸引大量熱愛文化的受眾購買圖書。
4.兩則材料都關注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融合的話題,但論述側重點并不相同。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答:
5.“科技是把雙刃劍”,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如何讓科學技術更好地助力文化傳播?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