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怡怡 楊啟仁


關鍵詞:同理心;校園欺凌;教育戲劇;學會表達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9-0039-04
【活動理念】
同理心(empathy),也稱“共情”“換位思考”等。Tichener提出同理心是一個客體人性化的過程,與他人接觸交往中,走進對方內部世界,置身其中感知和體會對方的情緒、情感、體驗。Feshbach認為產生同理心,有三種必要的成分:(1)認知成分:區分與辨認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2)社會成分:假設對方觀點和角色的能力;(3)情感成分:經驗情緒和反應的情感能力。本節課培養同理心從觀察事實、理解情緒和學會表達三方面展開。
教育戲劇營造了一種平等、開放、對話的氛圍,個體在人際沖突中通過角色扮演,結合當時的時間、環境,促進對這一角色的充分認知,提升換位思考的能力和增進對他人的認識理解。在校園中,欺凌事件發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缺乏同理心,以自我為中心,大部分學生作為旁觀者,有很多學生不能設身處地理解被欺凌者的感受,欺凌者并不覺得是自己的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練就同理心,多角度思考問題,增加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本節課用教育戲劇的方式讓學生體驗被欺凌者的感受和欺凌者、旁觀者存在的不合理想法,不做冷眼旁觀者,同理他人,幫助他人。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同理心概念,從繪本故事的演繹中掌握同理心兩步驟。
2.技能目標:運用同理心兩步驟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學會表達和求助。
3.情感目標:理解被欺凌者的傷心無助,體驗表達自我感受和需求的愉悅感。
【活動重難點】
1.重點:體驗被欺凌者的感受,運用同理心兩步驟。
2.難點:用教育戲劇的方式覺察和表達同理心。
【活動準備】
一次性杯、礦泉水、課件、繪本故事《每一個善舉》、任務單。
【活動對象】
初一學生
【活動時長】
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 團體暖身活動:喂水游戲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來體驗一個給對方喝水的游戲。
規則:兩人一組,一個人拿一次性杯中的水喂給另一個同學喝,過程中不允許交流。
提問:
(1)喝水的同學感覺怎么樣,是否能順利喝到水?
(2)怎樣才能讓對方舒服地喝到水,喂水的同學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因素?
生1:感覺喝得太快了,有點被嗆到。
生2:需要考慮到對方的感覺,控制水溫、水量、喂水的速度和姿勢等。
師:在人際交往中,為了減少矛盾彼此能更好地相處就需要為對方考慮。這種能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在心理學上稱為“同理心”。
呈現同理心概念:同理心也稱共情、換位思考,指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設計意圖:用一個簡單的游戲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做事情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引出主題。
二、團體轉換階段:情景建立
繪本故事《每一個善舉》:
那年冬天,班上來了位新同學,叫瑪雅。家境貧窮的她穿的衣服又舊又破,鞋子還是春天的單鞋。大家都不喜歡她,沒有人愿意跟她成為同桌,也不愿意跟她玩。幾周過去了,我們每天都會悄悄議論瑪雅,嘲笑她的衣服、鞋子和她帶來的奇怪午餐。
一天,瑪雅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和一雙看上去很貴的鞋子來到學校,但是鞋子和裙子好像是別人穿過的。“我給她起了一個新名字”,肯德拉小聲說,“叫‘新不了。她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從二手商店里來的。”我們都大笑起來。瑪雅一個人站在圍欄邊。她手里握著一根跳繩,但是她沒有走過來問我們要不要玩。過了一會兒,她把繩子對折,把兩端繞在兩只手上,開始跳起來。她圍著整個操場一直不停地跳。她一次都沒有抬頭看,只是一直跳,跳,跳。
教師提問:
1.如果你是瑪雅,當其他人欺負、冷落你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
2.如果你是她的同班同學,你會怎么做?
生3:我會覺得難過、傷心、無助,渴望得到理解。我會去安慰她,理解她。
設計意圖:通過繪本故事讓學生代入主人公的角色,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三、團體工作階段
(一)角色扮演
師:故事中的瑪雅遭遇了校園欺凌,為了讓大家更深入體驗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感受,四人一小組扮演三種角色——欺凌者(肯德拉)、被欺凌者(瑪雅)、兩位旁觀者。
【定格畫面】
學生體驗不同角色的情緒和想法。將嘲笑孤立瑪雅的情景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并定格。
【思路追蹤】
教師拍打每個學生的肩膀時,學生需要說出他的內心想法。
欺凌者:我覺得很好玩,又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
被欺凌者:大家都不理我,排斥我,我真的很難過。
旁觀者1:這是別人的事,我不用多管閑事。
旁觀者2:我覺得瑪雅挺可憐的,但我不知道做什么。
師:在剛才的表演中,大家觀察到了什么?瑪雅會有什么樣的情緒?
生1:我看到了大家都在孤立瑪雅,她會很傷心、難過。
生2:我看到了瑪雅非常弱小,聽到有人嘲笑她,她應該會害怕、生氣。
(去角色化,讓每個扮演者回歸自己的身份,不要代入角色)
師總結:需要真正體察對方的感受,做到同理心的第一步就是:換位觀察(我看到+聽到的事實)。比如我們觀察到瑪雅被其他同學孤立,非常無助難過。
設計意圖:引入教育戲劇,通過對沖突事件的重新演繹,以表演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更直觀體會到自己的角色對事件的影響,也了解到被欺凌者以及旁觀者對這個事件的看法。結合非暴力溝通,引出同理心第一步。
(二)你的感受我懂
師:上個環節中,欺凌者和旁觀者很難覺得是自己的錯,現在請其他同學作為心靈天使,站在受欺凌者的角度,想一想怎樣用一句話與欺凌者、旁觀者對話,化解他們心中的困惑。
【教師入戲】
教師披上校服,依次扮演欺凌者和旁觀者,接受學生的勸服。
【坐針氈】
從欺凌者角度:
教師:瑪雅確實是穿的很破舊的衣服,看起來很臟呀,叫她“新不了”沒有錯吧。
生1:她家庭困難又不是她的錯,你這樣說對她傷害很大,更加沒人愿意跟她玩了。
教師:我覺得這只是一種開玩笑的方式,沒有那么嚴重。
生2:開玩笑的方式很多,那你喜歡別人這樣說你嗎?
教師:這樣說她的又不是只有我一個,她不喜歡可以說出來呀。
生3:可能她說了怕你們說得更嚴重,不管別人怎么樣,你都不應該欺負她。
教師:好吧,我可能要反省一下,那應該要怎樣跟她相處呢?
生4:你可以發現她的優點,她也是個很善良、愛學習的人呢。
從旁觀者角度:
教師:我當時也在旁邊嘲笑瑪雅,感覺多一個人少一個人也沒什么不同吧。
生5:如果大家都是你這種想法,只會有更多的人欺負她。
教師:就算我一個人愿意幫助她,說不定我也會被別人欺負。
生6:這種情況你可以跟老師說,或者找其他同學幫忙。
教師:我怕別人說我多管閑事。
生7:那你想過如果是你被欺負,會有多無助傷心,或許你幫了她之后才會有更多人出來幫她。
教師:好吧,那我又能做什么幫到她呢?
生8:她可能希望你可以當場制止或者事后安慰她,給她支持鼓勵。
師總結:剛才的活動能讓我們看到欺凌者和旁觀者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心靈天使們也更好地理解了受欺凌者的感受,幫助瑪雅表達了她的真實想法。做到同理心的第二步:換位理解和表達(體會自己/他人的感受、表達需求)。
設計意圖:對欺凌者、旁觀者的不合理想法進行辨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引出同理心的第二步。
(三)實戰演練
師:如何運用同理心的步驟化解生活中的矛盾,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兩個案例。
規則:全班分成8組,1、2、3、4組負責案例一的探究,5、6、7、8組負責案例二的探究。
案例一:劉軍周末回家寫完作業好不容易有時間打游戲放松一下,剛打了5分鐘,媽媽一下班回來看到劉軍玩手機便說:“天天你就知道不務正業,只會玩手機,快寫作業去。”
案例二:班上紀律不好,作為班長,小麗負責登記違反紀律同學的名單,可是課后經常有同學說“不公平,每次都記我的名字,明明你也講話了。”這讓她很煩惱。
任務:運用同理心兩步走寫一寫你觀察到了什么問題,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有什么感受,進一步表達需求。
格式:
我觀察到(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當事人,我感覺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結合同理心步驟,讓學生實際操作,加強對同理心的運用,落實到實際生活學習中。
四、結束階段
(一)繪本《每一個善舉》后續
第二天,瑪雅的座位空著。那天早晨的課堂上,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善良。
艾伯特小姐拿來一個大碗,盛滿水。大家都圍在她的桌邊,看著她把一粒石子扔進水里。小小的波紋從石子向外蕩漾開。“這就是善良的力量。”艾伯特小姐說,“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會像波紋一樣,向整個世界發散力量。”
然后,艾伯特小姐讓我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做過的善舉,并且扔下一粒石子。約瑟夫為他的奶奶扶過門,肯德拉幫忙給他的小弟弟換尿布,甚至討人厭的老安德魯都做過好事。“我幫過老師把書搬上樓。”他說。艾伯特小姐說確有此事。
一天又一天過去了,瑪雅還是沒來上學。每天早晨,我慢慢地朝學校走著,希望這一天瑪雅會回來,看著我微笑。我對自己保證,這一天我一定會用微笑回應她。“每一個善舉”,艾伯特小姐說,“都會讓這個世界變好一點點。”
師總結:每一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在考慮自己感受的同時,我們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每個人多做一件好事,那這個世界會因你而更加美好。
(二)歌謠結束
人際交往不簡單,沖突時有常發生。
人生自古無完人,欺凌事件莫出現。
旁觀冷眼心難安,主動助人尋幫助。
理解他人并不難,同理心來兩步走。
換位觀察說事實,換位理解你我心。
換位表達我需求,每人善舉真善美!
【活動反思】
設計這節課的出發點是任教班級中有經常被孤立的學生,班上沒人愿意跟他玩。另外,咨詢個案中欺負別人的學生并不覺得自己存在錯誤,出于開玩笑欺負他人。缺乏同理心會影響個人的人際關系,還會影響班級的和諧氣氛。
校園欺凌主題的課程容易讓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代入角色,本節課結合教育戲劇,從第三者的角度出發,可以減少欺凌事件對學生的傷害。課程的亮點是采用教育戲劇的方式,讓學生演繹繪本故事主人公被欺凌的經歷,引發共鳴。第二階段教師入戲,讓學生參與辨析欺凌者和旁觀者可能存在的問題,更好地理解被欺凌者的處境。從別人的經歷中感同身受,再結合學生會經常出現的與父母產生沖突,被人誤解的情景靈活運用同理心步驟解決問題。
這節課程的挑戰是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師需要經過一定的專業教育戲劇訓練,應具有一定的表現力,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師需要靈活地應對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總結課堂中生成性的問題和資源。
參考文獻
[1]潘晗希,郭楊,高齊,等. 共情準確性研究30年:回顧與展望[J]. 應用心理學,2022,28(3):255-269.
[2]馬鳳婷. 教育戲劇在初中生沖突事件中的應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19):57-59.
[3]馬利文,趙小剛. 初中開設教育戲劇活動課程初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17):28-29.
[4]潘祝年. 繪本閱讀干預視野下的兒童同理心發展研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8):11-14.
[5]張榮榮, 董莉. 校園欺凌中旁觀者行為的作用機制[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2):118-128.
編輯/ 衛 虹 終校/ 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