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子彥
這篇佳作有不少地方值得大家借鑒:
1.入題要快,開門見山。本文的一大特點是開門見山,開篇即拋出“孤獨是什么”的問題,隨后闡釋了孤獨的內涵,直觀明了,干脆利落。
2.總結材料,靈活替換人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觀點。本文的巧妙之處在于,開篇對于孤獨的解釋,雖然是建立在對第一段材料的理解上,但又沒有直接挪用材料,而是替換了材料中的關鍵人物。比如聶赫留朵夫的孤獨來自無人理解,那就可以根據這個內容進行人物的替換,思考還有誰不被人理解呢?他想到了屈原,屈原無人理解,所以發出喟嘆,沉江而亡。簡而言之,大衛科波菲爾、聶赫留朵夫、圣地亞哥、奧雷里亞諾的孤獨,有孑然一身,有無人溝通,也有無人理解,只要抓住孤獨的三種不同形態,那么這些人物都可以進行替換。替換人物后的概括分析,既不容易偏題,又有新鮮感。
3.用例簡明,處理好“敘例”之“敘”。本文的敘例詳略得當,簡明扼要。對于大家熟悉的人或事,不必累述,簡潔有力地敘例更能體現文字的精練。這篇作文中提及蘇軾、陶淵明、蘇武這些熟悉的人物,沒有對他們的事跡進行大篇幅闡釋,而是進行簡單羅列,干脆簡潔。
4.靈活引用或化用詩句名篇。本文將引用的詩句融入自己的行文之中,如敘陶淵明之例時,直接鏈接教材篇目《歸去來兮辭》,寫陶淵明“覺今是而昨非”;闡釋孤獨的內涵時,說屈原發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喟嘆;叔本華的“要么孤獨,要么庸俗”,以及蔣勛《孤獨六講》的句子則直接成為了觀點句中的一部分。這樣的引用、化用句子的方式,使作文擺脫俗套,更加自然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