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沈陽市京劇院原院長李麟童,1929年出生,遼寧省北鎮市人,國家一級演員,擅長演出的劇目有《四郎探母》《清官冊》《貍貓換太子》等。由于技藝精湛,曾擔任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青年京劇大獎賽”和“全國京劇票友大賽”評委,在全國京劇界享有較高聲譽。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李麟童不僅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舞臺人物形象,進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過,還培養、提攜了現今京劇界有“第一老生”之稱的于魁智、有“武旦皇后”之稱的李靜文等許多京劇棟梁之材,為京劇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舞臺上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的李麟童,退休后認為人不能閑著,閑著就可能百病滋生,沒病也會閑出病來。年齡大了,也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且喜歡的做事情,這樣既能活躍身心促進健康,又能為社會做點貢獻。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當遼寧電視臺《戲苑景觀》欄目邀請他擔任藝術顧問、節目策劃時他欣然應允,雖然整天忙忙碌碌,但李麟童說:“每天想著為欄目出點子、參與節目錄制,依然徜徉在自己鐘愛的京劇藝術的海洋中,就覺得生活充滿了樂趣。生活充實,心情就好,煩心事自然少了許多,對健康來講,這是最好的補品。”在準備節目時,他經常要給年輕演員和票友說戲,一段念白、一句唱腔、一個眼神,一節身段的認真教習,他在手把手傳授技藝的同時,也把示范的過程當作自己鍛煉身體的好機會,每次都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唱腔和動作做得滿弓滿調。每當看著青年演員或票友掌握了表演技巧,他都會發出爽朗的笑聲,高興上好一陣子。
2008年,當時的國家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得知教育部的通知,已經年近80歲的李麟童又坐不住了,經過一番思索,他來到沈陽市教育局,先向有關領導詳細闡述了自己希望為京劇進課堂做點事的想法,然后語重心長地說:“我給孩子介紹京劇知識,不是要誰將來做京劇演員,也不是為了培養票友,就是覺得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國粹,丟失太可惜……”
李麟童這份社會責任感深深打動了教育局領導,經過研究,他們介紹李麟童先到市教育局直屬的省級重點校“東北育才學校”做嘗試。李麟童來到“東北育才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熱情接待了他。一番交談后,副校長找來相關同志和音樂老師,與李麟童一起反復磋商,最后制定出教學計劃,決定先在小學部5年級開課,積累一些經驗后再向其他年級和中學部推廣。開課前,李麟童專門對音樂老師進行了培訓,并和他們一起制定了教學方案。正式開課后,通常先由老師介紹當天所學唱段的劇情,然后開始教唱,最后李麟童講述相關戲曲知識和戲中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將說戲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李麟童還在孩子們學會一段唱段后,根據唱段教孩子們京劇表演程式,親自示范,一個動作一個程式地教。這種聲情并茂的教學,很受孩子們歡迎,盡管對于耄耋之年的他來說有些累,但李麟童說:“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的朝氣時時感染著我,大大提高了我的精氣神,我也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多年來,李麟童除了在沈陽講課外,還應邀到廈門大學等其他省市學校開設京劇選修課,每到一地都受到青少年們的熱烈歡迎。
平日里李麟童喜歡舞文弄墨,經常為報紙雜志寫些與京劇有關稿子,他說:“堆砌漢字,爬格子,還要發表,就要認真動腦子,既要挖掘、提取腦子里的存貨,又要不斷學習,吸收新鮮東西,這對大腦是最好的鍛煉,能有效促進腦細胞活動,起到養腦的作用。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它經常保持活躍狀態,人衰老的就慢。”退休后的幾十年里,《中國京劇》《遼寧老年報》等報刊上經常可以看到他頗有文采的佳作。2012年,83歲的李麟童還根據自己的經歷編撰出版了《梨園滄桑六十年》一書,洋洋灑灑34萬多字,一經出版立即贏得梨園同仁的好評,也成為年輕演員們了解老一輩藝術家成長經歷的教材。
如今已經94歲高齡的李麟童,仍時刻想著京劇藝術的傳承,他說:“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我還要為弘揚國粹多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