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顏色究竟是什么。顏色是到達我們眼中的波長范圍在400~800納米之間的可見光,也就是電磁波。除此之外,電磁波還包括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微波等。
那么,不同顏色的可見光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就要回到我們日常看到的顏色的源頭——白光(這里的白光指的就是常見的日光、白色的燈光等)。
白光可以分解為各種顏色的光譜,就像我們雨后看到的彩虹。第一個將太陽光用三棱鏡進行分解的是英國科學家牛頓。彩色光譜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紅綠藍的三原色,而光的三原色也可以組合成其他各種顏色的光和白光。
如果物質對白光的部分光譜進行吸收,剩下的其他波長的光會發生透射或反射,到達我們眼睛就呈現出了該物質的顏色。由此可知,物質呈現什么顏色,關鍵是它吸收了什么波長的光。那么,物質的不同吸光行為又有什么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想要破解物質的顏色奧秘,需要我們來到微觀世界,用化學的“眼睛”去看物質內部的電子結構。一種物質在白光的照射下,基態能級軌道上的電子會吸收一定能量即波長的光子,從而躍遷到更高能量的激發態軌道,而其他波長的光子被透射或反射,這樣就呈現出了一種互補色。
物質的具體微觀結構和電子能級差異決定了吸收光譜,進而決定了其顏色。我們在化學實驗室里見到的各種顏色的試劑、溶液,以及我們目所能及的有顏色的物品,也主要遵循這樣的原理。

電子躍遷使物質產生顏色的示意圖
例如,植物為什么大都是綠色的呢?恰恰是因為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上有許多色素分子可以作為捕光“天線”,其中占大多數的葉綠素a和葉綠素b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無法吸收的綠光就反射到了我們眼睛中。到了秋天,植物中的葉綠素發生分解,剩下了胡蘿卜素和葉黃素(統稱類胡蘿卜素)等,它們主要吸收藍紫光,因此許多植物就呈現出了黃色。

葉綠素分子的吸收光譜與其分子結構(供圖/ 黃奔)
物質本身也可以發出不同顏色的光,這就要涉及具體的發光原理了。
當一種物質在獲得能量(例如光、電、熱和化學反應等)后,處于基態能級軌道上的電子會躍遷到高能量的激發態軌道,但是此時電子是不穩定的,很快就會回落到基態能級軌道,同時釋放一個光子。如果這個光子的波長位于可見光區,就會產生對應的顏色了,例如:燒紅的鐵塊、燃燒的火光、交通信號燈和彩色的霓虹燈等。
生活中常見的白光其實就是不同色彩的光的混合,例如白熾燈、熒光燈、氙(xiān)燈,等等。當然,隨著照明技術的發展,還有我們現在常見的LED(發光二極管)光源。而且,在2014年,基于氮化鎵(jiā)的高亮度藍光二極管的發明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可能會吃驚,我們司空見慣的LED燈有什么神奇之處?雖然此前紅光和綠光二極管早已被發明并應用,但藍光二極管的缺失,令白色光源照明始終無法實現。無論是在科學界還是工業界,如何造出藍光二極管困擾了人們數十年。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關于獲獎成就的聲明中指出:“白熾燈照亮了20世紀,那么21世紀將是被LED燈照亮的。”

電子躍遷使物質發光的示意圖

紅、綠、藍3 色LED 燈合成白光示意圖(制圖/ 周游)
物質的顏色讓我們的衣食住行變得多姿多彩,例如印染衣服的染料、印刷和繪畫用的顏料、粉刷用的涂料、食品和飲料中的食用色素等。以染料為例,過去人們只能利用無機礦物或者從生物中提取,產量低且顏色種類少。
化學工業興起之后,人們根據對物質發色基團的調控,設計和生產出了不同顏色的人工合成染料,例如偶氮類、蒽醌(ēn kūn)類和酞菁(tài jīng)類染料等,這些染料分子通常具有共軛π鍵(原子或分子軌道通過重疊形成的能量和性質相互耦合的分子軌道)結構的發色團,可以吸收較低能量范圍的紫外光和可見光,從而呈現特定的顏色。
上述提到物質發出的都是固定不變的顏色,在電力革命(繼工業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到來之后,人們也創造了動態變化的顏色,從早期采用投影技術的電影,采用熒光屏的老式電視機,到現在采用液晶顯示屏和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屏的手機、電腦等,它們采用的原理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更好地實現顏色的顯示與變化。
顏色是我們開始認識各種物質的最直觀方式。在化學科研領域,化學反應中的顏色變化也是判斷反應進行的常見準則。例如酸堿指示劑,就是利用在不同pH條件下,指示劑的分子結構或電荷狀態發生改變,其吸收或反射光譜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顏色的變化。

?偶氮類染料及其分子結構示意圖,其中R代表各種官能團(供圖/黃奔)
在前面我們講到,物質中基態能級軌道的電子通過吸收或釋放能量,可以在不同的能級之間躍遷,并釋放或吸收特定波長的光子,我們據此可以得到這些物質的特征光譜。由此發展出的方法被稱為光譜分析法。
歷史上,科學家利用特征譜線確定和發現了許多新的化學元素,例如:稀有氣體元素、銣、銫、鎵、銦等。現在,人們已經制造了更加靈敏和先進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和原子吸收(發射)光譜儀,用于分析樣品中化合物及元素的種類、含量和性質,并廣泛應用于能源、環境、材料等領域。
顏色是我們感受這個多彩世界的直觀方式,與之相關的光譜分析技術也成為我們探究事物本質的有力工具。生命的進化使我們獲得了辨別色彩的能力,也許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不僅能模擬真實世界的色彩,也能看到可見光之外的“顏色”,感受更加絢麗的世界。

?酸堿指示劑在不同pH值下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