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列為2035年重要遠景目標之一。自此,文化強國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中有了科學的戰略定位。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任務,為新征程推動建成文化強國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但如何全面、系統、高質量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仍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需分析研究,本文從財政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視角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深刻認識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
建設文化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文化的作用舉足輕重。文化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變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貫穿于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各方面,融入經濟、政治、社會、生態之中,為其他領域的現代化提供思想基礎、精神動力、智力支持。
建設文化強國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幸福既來自物質需求的滿足,更來自精神需求的滿足。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滿足感不斷增強。同時,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迫切需要進一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建設文化強國是戰勝前進道路上風險挑戰的迫切需要。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思想文化領域斗爭依然復雜。此外,數字化時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與戰略賦能,也推動互聯網逐步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因此,不斷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是應對現實挑戰,抵御內外風險,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文化站4.02萬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和91%的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市場要素發育,創新能力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文化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仍較突出。為此,亟待針對存在的問題精準施策,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文化,在整體上高質量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正確處理好三方面關系
第一,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文化強國建設中,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我國文化體制尚處于改革轉型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仍未完全厘清,政府公共事權與市場私人事權之間邊界不清、相互交叉,政府錯位、缺位問題常有,一方面政府承擔了一些本應由市場自行調節的事權,另一方面本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仍未完全明確。
第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文化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市場屬性,但意識形態屬性是本質屬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必然要考慮經濟效益。當文化的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事關政治穩定、社會和諧與文化繁榮,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文化產業之意識形態屬性的首要要求。文化強國建設須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但也要鼓勵創新文化產品的內容、表現形式、供給方式等,生產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財政既需要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性提供政策扶持,引導文化產業市場化改革,形成對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提高產業屬性導向下的經濟效益;同時又需要致力于強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增強國民文化自信,提高意識形態屬性導向下的社會效益。
第三,傳承和創新的關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進程,需要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要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主流價值觀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融合,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展現出來。另一方面要秉持開放、包容、平等的理念,積極開展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吸納外來文化精華,推動中華文化不斷豐富。以文化創新創造提升人的現代化,促進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現代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相協調,推動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的現代化相統一。
財政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七個方向
推進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支持文化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支出結構不斷優化、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統籌支持全國5萬余個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紀念館按規定免費開放和提供公益性講座、展覽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持為脫貧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培養、選派文化工作者1.9萬人,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但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文化設施利用不充分、文化服務效能不夠高等問題仍然存在。這就要繼續加大中央對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支持力度,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同時,將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轉移支付資金更多向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向特殊群體傾斜,支持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促進區域文化協調發展。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2022年,財政部修訂印發《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支持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并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短板弱項仍存在。為此,一是繼續通過向博物館、紀念館發放免費開放補助資金和向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發放免費開放補助資金,支持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二是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建立聯動機制,加強功能融合,提高綜合效益。三是持續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四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五是改進完善項目運行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用好績效管理指揮棒,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推動文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2021年,中央財政安排3.23億元,支持統籌利用現有平臺和數字資源,打造公共文化云服務品牌,實現“政府端菜”與“群眾點菜”相結合;中央財政安排1.54億元,支持建立覆蓋全國的圖書館智慧服務。但公共數字文化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還較突出。未來,財政要繼續支持公共文化供給端數字化。支持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設,推動數字技術在文物、文化遺產中的應用,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推進文化產業鏈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打造公共文化產業數字化新業態、新主體、新模式,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數字中國建設。此外,加強規劃指導和財政政策引導,健全公共數字文化標準規范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創新,努力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再次,推動打通各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臺,打造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群,構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服務網絡,縮小城鄉間的數字鴻溝。
支持技術賦能高質量公共文化產品。財政支持文化產業相關場景下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研發應用,重點關注文化產品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的技術應用系統。提高原創能力,運用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借助網絡視頻、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等數字文化產業形態,開發轉化一批具有傳統文化特色、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的高質量IP(即知識產權)。依托新技術、新規范營造健康的內容生產環境,提升內容創作者信心。對優質的原創作品予以獎勵和扶持。
健全完善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優化整合現有文化領域稅收優惠政策及法律法規,明確在文化企業的設立、融資、產品開發、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優惠減免以及稅收返還、稅收遞延、稅收抵免等方法,建立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在稅收優惠政策中,要體現對文化創新的支持,對新興文化創意產業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文化企業“走出去”,增強文化對外傳播力和影響力。
深化文化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2020年,國辦已印發《公共文化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為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下一步,還需繼續深化改革。屬于中央政府的文化事權和支出責任,中央財政予以足額保障;屬于地方政府的文化事權和支出責任,地方財政要在財力可持續的前提下給予足額保障,中央不再安排專項;屬于中央地方共同事權的事務,要明確劃分政府間支出責任分擔比例,明確管理辦法;屬于中央政府文化事權但委托地方政府管理的事務,中央設立專項轉移支付,承擔支出保障責任。此外,還應建立健全對地方政府的管理績效的考核規范。
健全文化產業人才供給體系。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是人才,一方面要以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支持建立健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要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引進、評價和激勵機制,優化文化產業人才供給體系。一是聚焦“國之大者”科研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形成不同層次高質量人才的培養體系。二是創新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我國文化產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的教育鏈、人才鏈同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完善協同育人的政、產、學、研、創互動發展模式。三是加大文化產業政策吸引力度。鼓勵文化企業多形式、多渠道引進海外優秀文化產業專門人才,針對性地給予科研條件配套、現金獎勵和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優化文化產業人才空間布局。四是建立健全以實踐為導向的人才評價系統,激發文化產業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提升培育長效機制效率。(本文第二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閆曉茗)
韓鳳芹: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二級研究員,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四個一批”理論文化名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十四屆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