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林

文化自信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關聯。顧炎武是中華優秀歷史人物中的代表,其留下的著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從“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中提到了25位歷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其中就有顧炎武。這是昆山的驕傲,作為顧炎武的后人,我們有責任在研究、傳承、弘揚顧炎武文化方面走在前頭。
傳承顧炎武家國情懷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又字石戶,度變姓名為蔣山傭,學者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清之際著名學者。他著書立說600余卷,累計1200余萬字,留下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書學五音》等不朽著作,可謂“著作等身”。他的思想本源來自于孔孟老莊儒家學說,但在許多方面又超越了他的先輩,將中國古代先進思想和傳統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隨著時間推移,有許多論點和主張依舊閃爍光芒。
在哲學方面,顧炎武提出了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雙向揚棄。他改造程朱理學,吸取其“道問學”的合理因素而拒斥其先驗本體;揚棄陸王心學,吸取其“致良知”這一“圣學千古之謎”而排斥其末流之空疏放縱;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學術宗旨,形成了“明體適用”的哲學觀,并形成一整套“唯物”“唯變”的哲學觀點。在對客觀形勢進行了具體而深刻的分析之后,他的世界觀有了轉變,在臨死之前的幾年里,他捐款資助了華陰朱子祠堂的建設,并和外甥徐元文一起,為祠堂寫了紀念和祝賀文章。他不相信、不迷信通過“閉門修行”“一日三省吾身”的唯心方式就可以達到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而是對自己提出了“博學于文”的最高要求,并劃出了“行己有恥”的最低道德底線。
在道德倫理方面,顧炎武突破了傳統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局限,不是從至善的道德倫理出發,而是從現實的人性和社會生活的實際出發,來探討切實可行的道德倫理規范。他不講“存天理、滅人欲”,而是肯定人們的“私”和“欲”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他堅決反對空談理論,唱高調,不切實際的道學說教。他崇敬嗣母的孝行,終生恪守母訓。
在教育方面,顧炎武提出為人師表者,要以益友為師,嚴謹治學,學以致用。一個人要主動地接受教育,同時必須求友、交友,要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教學上,師生應當平等相待。老師教育學生,應當是啟發式的而不是灌輸式的,是討論式的而不是訓斥式的。師生間應當有一種教學相長的氣氛。教師要以著書傳后學,以勤儉率子弟,以禮俗化鄉人。他希望“正人心、厚風俗”要先從“為人師表者”做起,他指斥“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他認為“傳業授道解惑”固然重要,但是,應該把“育人”擺在第一位。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橫渠先生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
在史學方面,顧炎武突破了神化“六經”傳統觀念,通過以歷史學家的態度來研究“六經”,對“六經皆史”的命題做了具體的史事論證,他以歷史主義的眼光來考察經學的源流,使中國經學史的發展脈絡得到了梳理。他把經學納入歷史學研究的范疇,作出了建立以史學統攝經學、經史合一的歷史科學的寶貴嘗試。他不欣賞“死讀書”,強調要走出書本,走出課堂,到現實社會中去,多做實地考察,“采銅于山”,獲取第一手資料。在考據方面,他還提出了許多與眾不同的觀點,糾正了許多前人的論述,訂正了許多歷史事實,表現出了他一絲不茍的嚴謹近乎苛刻的治學精神和態度,給后來的考古學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在文學方面,顧炎武繼承中國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強調“士當以器識為先”和“文須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高揚“《十月之交》國風之義”,提倡文學的社會批判精神,提出“立言不為一時”,是近世學者大力提倡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先聲。他繼承了晚明“性靈派”關于詩歌要表現真性情的觀點,批評宋明理學家“以理為宗,不得詩人之趣”,強調“詩本乎情”“詩主乎情”。他堅決反對寫“諛墓”之文,表示“不屬于經國濟世之文,一概不寫”,甚至因此而得罪了最要好的朋友,他也不后悔。
顧炎武獨特的批判性思維和考據式的治學方式,具有可資借鑒的當代價值。“不可一日無書”,讀遍家里六七千卷書,又讀遍昆山城里的書,就萌發讀遍天下的書的想法,并付諸“北游萬里”的實際行動,“老祖宗”的優秀遺產成了他著書立說的基石;“采銅于山”,以一種近乎苛刻的態度對待日復一日的著書,發出了“昔人所言,興亡禍福之故,不必盡信”和“著述之家?最不利乎以未定之書,傳之于人”的警示,而他自己忠于“經世致用”,“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復尋究,僅得十余條”,堅守“文須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的操守;“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在顧炎武那里,“三人行必有我師”成為治學的經典故事,著書立說過程就是與人切磋交流的過程,就是不斷汲取他人研究成果營養的過程,就是不斷修正自我提高認知水平的過程,其《廣師》所言的“十不如”,就是在謙遜之中不斷奮進的激勵鼓角。
擦亮顧炎武文化名片
聚焦當代價值,不斷深化顧炎武主張的研究,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舉措之一。成立于1991年的昆山市顧炎武研究會,30余年來緊緊圍繞昆山市委“打造顧炎武金名片”的工作要求,努力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篇文章,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每年匯集全國顧炎武研究的最新成果,出版會刊讓更多的讀者了解顧炎武;通過尋訪顧炎武足跡,出版大型畫冊《曠世大儒顧炎武》,讓更多的讀者在圖文中讀懂顧炎武,通過與大專院校及其專家的深度合作,出版《顧炎武研究文獻集成》(清代卷)(民國卷),并以電子書的形式鼓勵在公共服務場所使用,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惠及更多的專家學者的研究;通過謀劃,每兩年舉辦一次大型的學術交流會,從“歷史視野”下的顧炎武“天下觀”,再到“實學觀”“民本觀”,“富民觀”等,持續推進。研究會深化與各區鎮、部門的合作,充分利用顧炎武紀念館(故居)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有計劃地組織中小學校在校學生“沉浸式”地參觀學習;充分利用市人大設立“昆山市顧炎武日”每年開展系列活動;充分利用下設的五個研究分會、七所日知學堂,編寫《日知錄30句釋讀》等鄉土讀本,組建有20余名“五老”參加的宣講團,深入學校、機關、企業、社區進行普及性宣講。在昆山,這幾年以顧炎武名字命名的建筑、道路、橋梁、社區、學校等層出不窮,以顧炎武為主題元素的文化藝術創作如火如荼,昆曲、評彈、歌曲、書法、詩歌、動漫、專題片等方興未艾。最近,研究會針對城市“新昆山人”進一步增多的現狀,編輯出版彩色連環畫《顧炎武》《昆山三賢故事》《漫話顧炎武北游》《顧炎武信札釋讀》等系列叢書,探索本土文化傳播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的新途徑。
顧炎武思想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富礦”,研究和傳播工作決不能因為有所成效戛然而止。聚焦當代價值,是必須把握的方向;努力把握精髓,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深入研究顧炎武,昆山應走在前列,做好進一步傳承弘揚工作,更應成為昆山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覺。當年,一個以“敢于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精神走出“昆山之路”的城市,連續18年蟬聯全國百強縣之首,其最強大的精神力量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如今進入第二個百年,要將昆山建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必須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注重培育高質量發展的韌性,關鍵的一招就是要厚植現代城市文化,創造現代文明。300多年前,顧炎武發出的“天生豪杰?必有所任”的政治感召,“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之”現代經濟命題,“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的人格誓言,在當下依舊熠熠生輝,成了涵養昆山這座城市現代文化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一座以“開放?融合?創新?卓越”的現代城市,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以期賦予更生態、更精細、更包容、更韌性、更文明的中國元素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