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久
開發區是開放、創新和產業的重要承載之地,蘇州工業園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概括起來具有“三個融合”的顯著特征,即開放與創新融合、創新與產業融合、產業與城市融合,這對當前我國開發區推進轉型創新具有啟示意義。
一是堅持放眼世界、開放合作,構建全方位開放形態。園區始終把開放作為活力源泉,堅持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國際競爭的主動。在借鑒合作中創新提升。根據國情特色和區域實際,系統學習借鑒新加坡成功經驗,不斷豐富拓展中新合作內涵,推動合作領域從招商引資、規劃建設向科技創新、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領域拓展,借鑒培訓從單向學習向雙向交流轉變。商務部專門在園區設立國家級開發區培訓基地,累計為全國200多個開發區培訓干部3萬多人次,服務推動中國開發區轉型升級。堅持高質量“引進來”與高水平“走出去”并舉。始終將招商引資放在“龍頭”地位,面向全球招商選資,重點瞄準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旗艦項目,集聚與重點企業、主導產業相關的配套項目,較早實現了從“優惠政策招商”向“產業集群招商”的重大轉變,累計引進外資項目5100個,其中10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項目174個。近年來,園區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市內、省內、省外設立11個合作園區,推廣輻射品牌經驗,逐步形成了本地園區、合作園區“兩個園區”比翼齊飛新格局。依托商務部在園區設立的全國唯一的境外投資服務示范平臺,園區成立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為企業跨境投資做好服務保障,累計支持500余家企業到58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布局。全面推進制度型開放。主動爭取,先行先試,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推進蘇州自貿片區制度創新,提升開放層次,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70余項,其中12項在全國復制推廣,38項在全省示范借鑒。
二是堅持主動作為、開放創新,匯聚國際化創新資源??朔撔沦Y源緊缺、創新土壤貧瘠等短板,面向全球、引育并舉,推進開放與創新融合,集聚高端創新資源要素。布局創新策源平臺。著力構建以蘇州實驗室為引領的實驗室體系,建設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在國際前沿地區設立離岸創新中心,吸引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9所中外知名院校等國際頂尖高校在園區合作辦學、設立研究機構,集聚大院大所37家、中外名校33所,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創新平臺、承擔國家科技項目,匯聚創新型企業超9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89家,各級獨角獸及準獨角獸企業180家,累計境內外上市企業62家,成為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主力軍。集聚高端創新人才。把“人才優先”提升到戰略高度,面向產業需求、區域實際,實施“金雞湖人才計劃”“人才安居工程”,實現“筑巢引鳳”、招才引智,為各類人才創造良好的宜居宜業環境,區域人才總數超過50萬,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開發區第一。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作用,開發蘇科貸、園科貸、創新積分貸等特色科技金融產品,建設全省首個金融基金小鎮(東沙湖基金小鎮),形成以私募股權為特色的基金全產業鏈,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全國首個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中國(蘇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生物醫藥產業綜合服務中心等,提供“線上+線下”、一站式專業化服務。同時,打造了蘇州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等標志性展會,促進國際科技合作。
三是堅持產業立區、做強實體,打造特色化產業集群。堅守實體經濟根本,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形成“2+3+1”特色產業體系(“2”即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支柱產業,“3”即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1”即現代服務業)。推動主導產業高端化轉型。圍繞集群化、數字化、服務化、綠色化方向,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向“制造+研發+營銷+服務”轉型,目前園區“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已覆蓋全部規上企業,高新技術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3.9%,集聚各類總部企業188家,成為江蘇唯一的“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推動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個一”培育機制,即選擇一個特色產業、制定一個產業規劃、組建一家國資公司、建設一個功能園區、引進一家大院大所、設立一支產業基金、成立一個服務機構、集聚一批龍頭企業、搭建一批合作平臺、打造一個品牌盛會,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定制化精準服務,三大新興產業保持年均20%左右增長,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一方陣,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推動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打造科學研究、軟件信息技術、商貿流通、現代金融、高端商務、文體旅6個服務產業集群,產業規模以超16%的復合增長率擴張,成為全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試點地區。
四是堅持科學規劃、精明增長,打造現代化宜居之城。注重協調、綠色、共享發展,打造一流的城市發展環境。突出規劃先行,前瞻布局。把科學規劃作為最大效益,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成了廣覆蓋、多層次、全方位的科學規劃體系,形成以環金雞湖為城市主中心,陽澄南岸創新城、吳淞灣未來城為兩個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發展格局。突出產城融合,良性互動。推進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精準對接,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在微尺度上探索布局創新街區,形成以人為核心,城市、產業、創新之間的良性互動。突出生態優先,持續增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產業準入實施“環境一票否決制”,超前布局環境基礎設施,大力推進零碳工廠、綠色建筑建設。目前,人均綠地面積29.1平方米,碳排放降至0.42噸二氧化碳/萬元,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