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章芳

忙碌的現代社會,讓很多人形成不良的飲食習慣,損傷自己的胃。很多人雖然注重于養胃,但實際上卻“聰明反被聰明誤”,認識誤區更加有損胃部的健康。
誤區一:喝粥養胃 胃不舒服喝點粥,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常識,殊不知,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喝粥只會雪上加霜。對有些病癥,如消化不良,喝粥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為粥比較容易消化,而且消化不良多是因為胃酸分泌不足造成的,喝粥可以開胃,刺激胃酸分泌。但是喝粥對胃食管反流病的恢復卻有害無益。因為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酸過多所致,喝粥可能會刺激胃分泌出更多胃酸,而且流質的食物更容易反流。
誤區二:山楂能開胃 山楂中含有山楂酸、蘋果酸等豐富的有機酸。這些有機酸雖然有一定的開胃助消化作用,但進入人體后會刺激胃黏膜,促進胃酸分泌,因此,反酸的人不適合吃。而且山楂只助消化不補脾胃,脾胃虛弱、沒有積食的人一旦吃太多,或是經常用生山楂泡水,容易刺激胃酸過度分泌,損傷胃黏膜。
誤區三:牛奶養胃 大部分人都認為喝牛奶養胃。尤其是在睡前喝一杯牛奶,往往可以助眠,同時還能保護胃黏膜。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牛奶養胃,要看是什么樣的牛奶。全脂牛奶含有比例得當的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平時胃中總是反酸的人,適當喝一點確實有好處。但脫脂牛奶脂肪含量大大降低,甚至不到普通牛奶的七分之一,因此不但不能養胃,還容易刺激胃酸分泌。這就決定了很多胃炎患者,尤其是萎縮性胃炎患者不適合喝牛奶。正確做法是患有胃炎、胃潰瘍的患者應避免睡前喝牛奶。打算睡前喝牛奶助眠的朋友,建議在睡前1~2小時喝,不然不僅起不到助眠效果,反而可能會影響入睡。
誤區四:生姜水養胃 生姜水具有發汗、解熱等功效,能驅寒保暖,胃寒的人適量喝姜水可以起到溫胃養胃的作用。但是胃熱的人不可多喝。生姜水辛辣刺激,會刺激胃黏膜分泌過多的胃酸,加重胃部不適,引發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本身胃熱或陰虛火旺體質者長期喝姜水會引起上火,甚至加重胃病。
誤區五:少食多餐養胃 近年來“少食多餐”的觀念深入人心,不少人覺得減少每頓飯的食用量,增加每天吃飯的次數,有助于減輕吃得過飽帶來的胃腸負擔,達到養胃的目的。實際上少吃多餐不能養胃,進食的次數增多,相當于延長了胃的工作時間;少吃多餐會反復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量,使胃潰瘍經常受到胃酸的腐蝕,不利于潰瘍面的愈合。正確做法是養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的好習慣,有助于讓胃的運動細胞、胃酸分泌形成規律,使胃功能更協調,起到養胃的作用。但消化不良、胃下垂等患者宜少量多餐。
誤區六:多吃素食 很多人覺得肉類不好消化,而蔬菜等素食更好消化,胃不好的人只能吃素。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肉類中含有多種植物性食物不具備的營養素,如優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鐵、鋅以及某些B族維生素。胃黏膜修復、更新都需要足夠的優質蛋白,而長期吃素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正確做法是胃腸不好者宜多進食魚類,少吃肉類,適當進食蔬菜水果,但不要進食酸度、甜度較高的水果;腹脹者要少吃產氣食物!
誤區七:喝“熱水”養胃暖胃 喝太熱的水不僅起不到暖胃的作用,還會損傷消化道黏膜、胃黏膜。長期飲用比較燙的水,使受傷的黏膜反復受損,時間久了,黏膜會變硬,增加炎癥的發生,從而大大增加胃癌、食管癌的風險。適宜的進食溫度是10~40℃,用和人體溫度相近的“溫水”代替“熱水”更合適。
誤區八:吃蘇打餅干養胃 人體正常的胃是一個偏酸到強酸的環境,pH值在0.9~1.5,保持這個酸度,能夠降低胃部細菌感染的概率。如果長期大量食用蘇打餅干等堿性食物,會中和胃酸,提高胃部的pH值,導致消化能力下降,雜菌數量升高,很容易得胃炎,增加胃癌風險。而且酥脆的蘇打餅干油脂含量都在20%~30%,所含的鈉鹽也很高,不宜過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