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聰 范珍 王秀娟 李全宏 張麗媛 梁瑞霞
“三夏”時節,田疇沃野,生機勃發。引黃工程惠澤一方,小麥收成喜人、玉米復播順利;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有序推進,技術變革帶動增產增收;科技助力良種培育,為全省種業振興貢獻力量;“土豆革命”引領馬鈴薯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進行,著力讓每一寸農田變為良田……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全省上下緊抓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機遇,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努力提升農業生產綜合能力,推動糧食產能早日邁上新臺階。在這個火熱的季節,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塊土地,投向這塊土地上奮力前行的人們。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年來曲沃縣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立足全縣產業發展實際,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工程,探索構建“政府投資+社會資本+龍頭企業帶動+公司化運營”的建設模式。
在史村鎮周莊村建成“糧菜輪作”基地,山西裕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何亞洲介紹,基地建設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載體,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綠色農業,推行“優質小麥與供港蔬菜”輪作生產。小麥收割后,以種植蔬菜為主,1茬28天,可連續生產4茬,畝產1000公斤。以每公斤5元計,“糧菜輪作”后,畝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是原來種植小麥、玉米收入的6倍多。
仲夏的嵐縣嵐城鎮南關村,落日余暉鋪滿田野,一拃長的馬鈴薯苗迎風搖擺,旋轉的噴灌頭畫出一個個“白圈”,綠油油的葉片努力向上伸展,暢快地呼吸著。
今年,嵐縣緊緊抓住全省“土豆革命”機遇,積極引進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依托高標準農田,推廣種植5000畝加工型馬鈴薯。
嵐城鎮是引進種植的鄉鎮之一。該鎮將康捷種養合作社確定為項目實施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將分散的小田集中起來,變一家一戶種植為合作社集中種植。
“加工型馬鈴薯長勢好、產量高、銷路廣,這幾年市場行情非常好。我們嵐縣馬鈴薯的品質更是有目共睹。這不,種薯才剛出苗,江蘇、山東、甘肅等地的客商就提前預訂了。”合作社負責人張蘭峰邊整理訂單邊算起了他的土豆賬,“這種馬鈴薯每畝產量可達3噸,每噸賣1350元,畝均收入4050元,縣財政還給補貼1000元,除去種薯、農藥、化肥、人工等3000元的成本投入,每畝純利潤有2000元左右呢。”
“這土豆可是我們的金疙瘩。我家流轉7畝地得了7000元流轉費,加上在合作社干活的每天200元,一年下來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可比我自己種地劃算多了。”正在配置營養液的朱蘭玉接過了話茬。
作為全省馬鈴薯特色種植縣,近年來,嵐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速品種更新換代,提高貯藏能力,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加快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建設,提升產業精深加工水平,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產業鏈經濟,馬鈴薯產業產值收入占到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7%,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為農民帶去了增收“薯”光。
“我這塊地是5月18日種的,采用農大任院長的‘旱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藝機一體化技術,玉米和大豆都長得特別好,現在大豆有20厘米高,玉米有40厘米高。”6月20日,太原市小店區西溫莊鄉南王名村,微風輕拂、花葉搖曳,種糧大戶王靜榮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塊里,一邊查看苗情,一邊給記者介紹情況。
南王名村村民已經整體搬遷,村里的耕地全部流轉給了山西國禾天元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山西農業大學有機旱作農業研究院和該公司在南王名村聯合建設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1000畝。
國禾天元公司總經理李智峰告訴記者,基地經過去年的試驗,選中了對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掌握過硬的王靜榮父子實施種植環節。山西農大有機旱作農業研究院副院長任志強介紹:“今年我們配套集成的‘旱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藝機一體化技術,采用大豆玉米4:4模式,縮株保密,水肥條件變優,玉米單粒播種密度增加,大豆雙粒播種密度減少,玉米選用邊行優勢大的品種,大豆選用耐陰、株高適中、較玉米成熟略早的品種。這個種植模式蓄水保墑,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效率,增加了玉米、大豆的邊行優勢和通風透光性,簡化了田間管理,提高水肥利用率。”
依托藝機一體化農機,基地一次性完成大豆玉米條帶溝播播種、施肥、除草劑噴灑,確保大豆玉米苗全苗壯;在玉米拔節前期,能一次性完成中耕、追肥、培土、滴灌帶鋪設;還有大豆專用打藥機滅大豆雜草……李智峰初步估算,每畝可降低成本150元-200元,畝均增產50公斤-100公斤,省時省力又高效,能實現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的目的。同時,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模式開展秸稈歸壟、深溝播種、肥料集中深施、種子與菌肥同穴、中耕培土等保護性耕作,實現了抗旱保苗、減肥減藥和低成本高效利用秸稈,具備可持續發展理念,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截至6月19日,我省夏播糧食面積438.35萬畝,其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5.04萬畝。
夏至時節,萬物并秀。黎城縣西仵鎮西水洋村玉米制種基地的玉米長勢良好,一株株植株長得已到膝蓋處,一輛輛農機往來穿梭,忙著給處于拔節期的玉米中耕追肥。
山西潞玉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加工部經理侯海鵬在田間一邊查看玉米長勢,一邊對記者說:“玉米制種就像培育自家的孩子,是件精細活,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們的技術人員從開春下種以來,就一直吃住在各基地村,就是為了生產出優質可靠的種子。”
黎城縣玉米制種地理條件優良,種質資源得天獨厚,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玉米制種一直沒有中斷過。2023年,黎城縣開展縣企共建,與制種企業攜手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建設、專業鎮打造等重點工作,以扶優扶強為支撐帶動玉米制種基地回歸、以補齊短板為抓手增強果穗烘干能力建設,合力打造全省種業振興新引擎。
山西潞玉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黎城縣最大的制種合作伙伴。該公司以洪井鎮、程家山鎮、西仵鎮、黎侯鎮為核心建設培育優質玉米制種基地7000余畝。從侯海鵬口中記者聽到了玉米制種滿滿的“科技味”,他們通過種肥藥膜農資配套、節水灌溉設施應用、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病蟲草害綠色防控、人工去雜去雄、果穗集中收獲晾曬等技術集成全面提升田間作業管理能力。
今年60多歲的劉海亮是黎侯鎮下村人,他管理著100多畝制種玉米地,年收入比種商品玉米多5萬元。老劉說:“制種企業來到村里,不僅讓種糧大戶有了用武之地,也讓我們看到了農業科技的威力。”
在黎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機器轟鳴,工人們揮汗如雨,1000噸果穗烘干加工中心建設現場一派繁忙。侯海鵬介紹:“我們將盡快完善玉米果穗烘干加工中心設備設施,把玉米制種基地擴展到1萬畝,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把年生產玉米種子能力提升到400萬公斤,帶動更多村民走上玉米制種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