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以甘肅通渭農村為例,群文工作者要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當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思路,通過在實踐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提高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服務質量,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
二、甘肅通渭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
農村群眾文化的主要參與群體為農村群眾,但甘肅通渭農村群文工作中文化宣傳力度不夠,無法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1]此外,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文化宣傳工作不具體,沒有根據群眾的喜好選擇相應文化活動,導致整體文化工作脫離群眾,降低了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
(二)缺乏專業的文化服務人才
現階段甘肅通渭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文化宣傳工作對群文工作者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要求群文工作者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還要求群文工作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但是,由于農村環境相對復雜,經濟相對落后,群文工作者待遇不高,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從而使民間技藝傳承、推廣存在文化服務人才嚴重缺乏的情況。[2]
(三)本土文化特色不鮮明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要反映當地的地方文化、歷史特色,但很多地方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同質化嚴重,未能體現地域特色。同時,如果群文工作者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惰性,采用模仿的方式照搬其他農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內容和形式,則會影響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還會導致群眾文化建設缺乏一定特色。甘肅通渭農村地區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本土文化特色尚未得到充分發掘,文化特色不鮮明。因此,群文工作者要意識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挖掘甘肅通渭農村地區的文化底蘊、文化資源等,并在實踐中突出文化建設的特色,構建文化宣傳的大環境。
三、甘肅通渭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基礎文化設施基本覆蓋
目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得到覆蓋。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的有效投入,為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相關政策的影響下,保護鄉村文化的重要性也已經得到體現,甘肅通渭農村文化活動室的設立為該措施的重要體現。[3]同時,綜合文化站點得到有效覆蓋,包括文化廣場、舞蹈訓練室等設施逐漸完善。
(二)文化惠民工程項目多樣
文化惠民工程是提高群眾文化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甘肅通渭農村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涵括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項目。目前,甘肅通渭地區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正在持續推進中。
(三)繼承與發揚了地域文化
目前,群文工作者通過大力挖掘當地的文化遺產,建立起農村遺產名單和鄉村記憶項目,實現地域文化的推廣。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鄉村博物館的建立通過當地文物、藝術品的展覽,保存了當地豐富的鄉村文化遺產。第二,成立專門的非遺保護基地,通過形成有效的相關保護機制使地方非遺保護得到進一步重視。第三,鄉村文化建設推廣團隊建設已經逐漸完善,目前團隊中大多數群文工作者為當地農民骨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積極參與到文化宣傳演出活動中。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滿足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要
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不僅能夠推廣、宣傳甘肅通渭地區的文化及歷史,還能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推動農村經濟和文化的協同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通過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使農民在勞動之余也有了書畫、舞蹈、讀書等多樣化的愛好,農民業余生活逐漸豐富多彩,滿足了農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不斷提高農村群眾的文化素養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寓教于樂,可以促使群眾在參與文藝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了解、學習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提高文化素養。積極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可以不斷向村民提供更優質、更多元化的精神食糧,提高農村群眾的綜合素養,也能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自身應有的價值。[4]
五、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策略
(一)重視文化宣傳力度,提高文化活動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文化宣傳、推廣的影響力,群文工作者要重視完善文化活動內容,通過結合甘肅通渭農村的特點,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研判,以期滿足“文化+旅游”理念和文化宣傳的理念要求。具體來講,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文化內容的宣傳中,群文工作者要調研通渭農村的文化與歷史,通過設立“文旅”為主題的活動模式,促進群眾的深度交流。比如群文工作者可以大力推廣、宣傳、展示書畫方面的內容,通過與書畫協會進行合作,積極與工作室、畫廊進行合作,在提高農民綜合素養的過程中提高農民的專業水平,既展現了當地悠久的書畫歷史,又擴大了其影響力。為了更好地進行基層管理工作,群文工作者也要制定詳細的文化活動標準,通過合理使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線上推廣,比如可以使用微信公眾號、微博、QQ等平臺進行線上宣傳,也能避免實踐工作不到位方面的問題。通渭農村群文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文化活動的宣傳,通過打造通渭文化品牌,使更多農民群眾了解自己身邊的文化與歷史。為此,群文工作者要進行資源整合,在定期播放紅色電影片段、戲曲片段的過程中提高文化建設的影響力。第二,為了讓農村群眾意識到積極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意義,群文工作者要重視文化活動口碑的積累工作,通過在實踐中提高活動的知名度,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的同時,提高活動的影響力。[5]另外,群文工作者要保證文化旅游項目的順利開展,通過結合文旅項目及鄉村經濟建設要求明確實施策略,以期提高當地文化的影響力。第三,群文工作者要意識到如何基于地方特色開發當地旅游業,通過打造出更為獨特的群眾文化品牌,在拉動旅游經濟的過程中凸顯群眾文化的重要影響。在此過程中,群文工作者要做好當地旅游市場狀況的分析工作,如可鼓勵當地農民創作窗花、竹編等民俗藝術品,打造文創品牌,并通過相關部門開發新的營銷方式將這些民俗藝術推廣出去,如此既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又能促進地方文化特色的傳播,進而提升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影響力。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文化活動場所和文化機構建設,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從城市到鄉村的覆蓋。相關部門應在每個行政村建設文化廣場、閱覽室等文化活動場所,并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確保群眾安全,規范文化活動組織,實現文化下鄉,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活動品牌,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第一,當地文旅部門要意識到基礎文化建設的影響力,通過開辟專業的活動場地、圖書閱覽室、文化活動室等,同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以期滿足鄉村振興的核心要求。第二,群文工作者要了解當地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參與情況,通過構建符合標準的服務型平臺,做好基層文化服務站點的設置、管理工作,提高綜合服務的有效性。在此過程中,群文工作者也要合理使用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側重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進行宣傳,以視頻配合文字的方式進行資源的轉化與應用,以期更好地整合轄區內文化資源內容。第三,群文工作者要整合當地的圖書資料,通過細化相關編碼資料,再使用科學的管理方式進行文化資源的調研工作,方便在“一體化”管理支持下形成更為系統的文化資源體系。例如,甘肅省當地群文工作者收集整理各級文化數據庫中的資料信息,做好信息的留存與流通工作,實現資源的共享,為后續的研究做好數據上的保障。只有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三)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與形式
群文工作者要結合甘肅通渭農村發展情況確定文化活動的開展思路,通過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群眾文化品牌,以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最大限度上滿足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在綜合性文化廣場的建設中,群文工作者要做好歌舞表演、書畫展覽、知識科普等項目的建設工作,通過豐富的活動內容不斷提高群眾的參與熱情,也能為后期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幫助。同時,群文工作者要做好當地文化市場的調研工作,通過定期、定時舉辦特色的文化活動內容,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以便更好地帶動農村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6]
(四)重視人才培養,優化人才隊伍
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實踐中,群文工作者要深入分析甘肅通渭農村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通過大力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期提高文化隊伍的影響力。
第一,群文工作者要重視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工作,通過搭建更為科學的文化管理部門,吸收專業的管理者、群文工作者,促進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有序推進。第二,相關部門需要完善人才培養計劃,通過不斷規范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專業隊伍的整體實力。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要重視對群眾文化人才團隊的培訓,通過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為群眾文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持。第三,群文工作者也要利用科學的評價體系對人才隊伍進行監督、管理,通過在實踐中融入更全面的管理思路和管理建議,從而提高當地農村文化建設的影響力。
(五)重視調研,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群文工作者要結合甘肅通渭地區的文化、歷史發展情況展開系統、深度、全面、有效的基礎調研工作,并結合必要的數據分析、數據統計、數據篩選工作,確定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要點。第一,群文工作者要積極深入群眾,通過現場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甘肅通渭地區的風土人情及歷史發展特點,幫助農民群眾了解本土優秀文化及歷史特色。第二,群文工作者要結合地域文化特點,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活動模式,打造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同時還能吸引各地游客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在此過程中,群文工作者要重視發揮群眾文化活動骨干的作用,帶動更多農民群體參與到活動中來,充分體現群眾的主體性。
(六)豐富文化活動內容與形式,推動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
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不斷豐富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重視甘肅通渭地區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實效性的提升,實現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對提高群眾文化建設的影響力是有利的。第一,群文工作者要積極創新群眾文化活動題材,打造質量上乘的文藝作品,定期舉辦各類文藝創作和文藝演出活動,為群眾奉上“文化大餐”,在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群眾的文化品位。第二,群文工作者要利用積極的、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摒棄傳統中不合時宜的文化活動形式,通過富有時代氣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藝活動形式吸引群眾的廣泛參與,推動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鞏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成果,群文工作者要重視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工作,通過結合甘肅通渭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確定科學的管理與優化標準,以期提高群眾文化建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毛咪樂.鄉村振興背景下基層文化建設路徑研究——以西部某城市D街道辦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5(05):35-39+82.
[2]師文娟.文化館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創新與實踐研究分析[J].中國文藝家,2022(07):181-183.
[3]劉啟英.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22.
[4]魏佳菁.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南方農機,2022,53(07):83-86.
[5]陳雪媛.新時代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及其發展淺析[J].中國文藝家,2022(02):184-186.
[6]楊奇. 鄉村振興背景下改進自貢市大安區公共文化服務的策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盧媛,女,本科,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碧玉鎮人民政府,初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