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帶上她的眼睛》是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曾獲1999年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本文以大膽的科學幻想,細膩的情感描寫,精彩的懸念伏筆和清新詩意的語言,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贊美了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精神,表達了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作為唯一入選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科幻作品,《帶上她的眼睛》在教材、課程中有特殊的地位和價值。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組元結構。本文屬于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單元人文主題是“科幻探險”,旨在激發學生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學領域的興趣和想象力;“語文要素”是學習瀏覽,引導學生學會提取主要信息,并對閱讀材料中的內容和表達有所思考和質疑。單元寫作訓練為“語言簡明”,指導學生了解語言簡明的基本要求,把握使語言簡明的方法技巧。此外,還安排了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引導學生關注報刊、廣告、電影、網絡等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名著導讀”欄目中,精選了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必讀)和阿西莫夫的《基地》、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自主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帶上她的眼睛》篇幅較長,適宜開展“瀏覽”和“語言簡明”等語文能力的訓練;其題材和文體,既呈現出與本單元其他課文不同的風貌,又與名著導讀內容密切相關,可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引導學生遷移課內閱讀經驗,積累和形成自主閱讀的方法。
從課程內容的角度看,《帶上她的眼睛》文質兼美,其出色的敘事手法、奇妙的科學想象、個性化的藝術風格以及對未來發展和現實人性的思考等,讓它可以同時實現多個層次、多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探索。
因此,本課學習應充分整合三個層級多個學習任務群的目標和要求,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和綜合能力培養。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科幻文學的藝術魅力,深入理解懸念、伏筆等敘事技巧;設計跨學科、跨媒介學習活動,圍繞“科幻的發展歷史”“科幻的呈現形式”“科幻文學的意義”等主題展開合作探究,多維度聯讀,跨學科聯動,領悟作品對人類命運、存在意義和文明本質的深刻思考,理解科幻的多元價值。
【學情分析】
隨著中國科幻的崛起,公眾對科幻作品的興趣日益濃厚,青少年群體更是其忠實擁躉。七年級學生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利于開展科幻小說的閱讀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落在驚險奇異的故事內容上,容易囫圇吞棗、淺嘗輒止,缺少細讀文本、深思精研的愿望和耐心。特別是對寫作技巧、主題意蘊的解讀,常常用“貼標簽”的方式,生搬硬套專業術語,用所謂的“答題模板”取代對語言文字和情感價值的深入體驗,認知始終浮于表面,難以形成高品質思維。
【教學設想】
借助學生喜愛的影視作品《流浪地球》與課文對比,引發關于“宏大敘事”與“微小敘事”的思辨。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一線串珠,設計“小”故事“大”技巧、“小”人物“大”情懷和“小”視角“大”世界三項學習活動,分別從情節藝術、人物設計和意蘊價值三個方面展開學習研討。設計填寫信息卡片、調換敘述順序、替換人物角色、對比原文稿件、跨學科聯讀研究等言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運用情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認識其豐富內涵,掌握其運用規律;在聯想想象、分析比較中,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鼓勵學生勇于探索,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通過對科幻藝術的多維解讀和深度學習,涵養高雅情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提取時間信息梳理情節,培養快速瀏覽文本、檢索主要信息的閱讀能力和簡明準確的表達能力。
2.通過調整順序、替換角色、對比文稿等言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敘述順序、敘述視角等“講故事”的技巧,養成揣摩細節的閱讀習慣。
3.引導學生通過縱向、橫向多維的拓展閱讀和跨學科研討,領悟作品中對人性光輝的熱情歌頌和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理性反思,理解科幻藝術的多樣表達和科學幻想的多元價值。
【課時安排】
共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對情節藝術、人物設計的探討,課后開展分組閱讀與研討;第二課時,小組匯報研討成果,交流總結。
下面介紹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活動環節和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自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
一、對比設疑,思維碰撞
導入:有人說,2023年是“劉慈欣年”。隨著《流浪地球2》和《三體》的熱映,一直在沉默中積蓄著發展力量,在孤獨中尋求理解和支持的中國科幻,終于昂首挺胸,站在了整個世界的面前。昨天大家閱讀了劉慈欣的另一篇短篇小說《帶上她的眼睛》,與《流浪地球》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呢?(學生自由分享)
較之于體量宏大、人物復雜、情節刺激的作品,《帶上她的眼睛》略顯簡單。但就是這個其貌不揚的小故事,卻為劉慈欣贏得了中國科幻界最高榮譽——“銀河獎”的一等獎。這個“小故事”中究竟隱藏了什么神秘力量?讓我們一起研讀,一探究竟。
設計意圖:激發探究興趣,引發關于“宏大敘事”和“微小敘事”的思辨。
二、“小”故事“大”技巧
1.閱讀敘事作品,可以通過抽取時間線的方式來梳理故事情節。請同學們找出這個小故事中的時間信息,并概括每個時間節點對應的情節內容,填寫卡片。
預設: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學會通過提取關鍵信息,快速瀏覽的方法。通過填寫卡片,完成情節梳理和語言表達簡明、準確的訓練。
2.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敘,應該如何排序?(D-E-A-F-B-C-G)那么,劉慈欣為何不按照這種順序寫呢?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怎么寫呢?
(1)懸念伏筆。作者選擇從“我”休假切入故事,讓讀者和“我”一樣,詫異于小姑娘的舉動,好奇她的身份,激起了讀者的探究興趣。直到兩個月后,“我”突然猜到真相,才將有關落日工程和年輕的地航員的信息插敘其間,前后細節伏筆照應,讓人恍然大悟。
那么,我們還可以采用其他順序來寫嗎?(學生自由設計、交流研討)
例如:G—A—B—C—D—E—F
B—A—C—D—E—F—G
……
不同的順序帶來不同的效果。可見,巧妙地設計敘述順序,可以讓故事更加精彩生動,引人入勝。
(2)敘述視角。作者以故事中的“我”的口吻敘述,采用了第一人稱內視角,既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也巧妙地制造了懸念。
那么,我們還可以采用其他敘述視角來寫嗎?(學生自由設計、交流研討)
例如:小姑娘、主任、媒體記者(自行添加的角色)……
敘述者的選擇,也會影響講故事的效果。
綜上,“小”故事里也有敘述順序、視角運用的“大”技巧。
設計意圖:運用可視化原理,借助卡片的直觀印象,設計敘事順序和敘述視角的選擇、調換等活動,以更直觀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清晰呈現學生的認知狀態和思維過程;同時,讓學生在真實的言語實踐中真切體驗,深入理解寫作的內在機制及其表達效果。
三、“小”人物“大”情懷
1.小說有幾個人物?(3個)重要的角色是誰?(“我”和小姑娘)
2.角色更換——能否將地航員塑造成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呢?(不能)
(1)言行與身份要相符。小姑娘的形象和文中欣賞小花、感受風聲的情節更契合。如果換成一個成熟男性,會很別扭、不自然。
(2)構成人物間的對比。小姑娘與“我”形成鮮明對比——“我”是男性,小姑娘是女性;“我”工作多年,小姑娘剛剛畢業;“我”死氣沉沉,小姑娘卻充滿熱情:“我”把她帶到了綠色世界,她用熱愛喚醒了“我”……
(3)構成極端的對比敘事。剛剛畢業,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小姑娘,終身只能獨自困在地獄一般的地底深處,忍受無邊的黑暗重壓和巨大的精神孤獨。美好的事物被吞噬,強化了命運的殘酷,凸顯了作品悲劇的力量。而地上人在綠色世界中失去了感受生命的能力,地下人卻在灰色世界中渴望著生命的炫光,彰顯了作品悲壯的英雄主義,令人動容,發人深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義,理解人物設定的基本原則。
3.比讀原文——本文在選入教材時,作者親自刪減了一些內容。比讀下列文字,思考:
(1)關于“給花起名字”的情節
請同學們細讀以上原文片段,小組討論,如果讓你來編寫,你會選擇保留嗎?為什么?
(預設:會選擇保留。因為給小花取名字的情節更加展現了小姑娘對生命、對世界的熱愛;她記住每一朵花的名字,可以看出她珍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努力記住這個世界;她害怕“我”踩到小花,想保護它們,也展現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立意。)
給花起名字的情節,真實細膩地呈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了主人公的熱情善良,彰顯了珍愛生命的主題。
(2)關于“小姑娘的哭泣”的細節
原文中,曾多次寫到小姑娘的“抽泣”,課文進行了刪減或改為“輕輕的嘆息”。請同學們思考,這幾處“抽泣”是否值得保留?
(預設:保留更好,因為抽泣可以見出小姑娘在勇敢之外,還有柔弱的一面,這既符合她尚未成熟、年輕稚嫩的身份,也讓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刪去更好,因為哭泣會削弱地航員英勇無畏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人物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有一點能達成共識——無論是哭泣還是嘆息,無論是稚嫩還是勇敢,在這個小小的人物身上,閃耀的卻是人性的光華!小姑娘身處絕境,依然溫和平靜,懷揣希望……她的舉動既溫暖了麻木冷漠的“我”,也感動著現實中的我們。希望同學們也能和文中的“我”一樣,朝圣過美好,因此也能活成美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完善對人物的認知,感受溫暖動人的人性光華和科學探索的崇高情懷。同時掌握研讀小說的方法。
對于“哭泣”“嘆息”哪個更好這一問題,不設置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多樣化思考。
四、“小”視角“大”世界
讀到這里,同學們還認為這個故事小而單調嗎,你們愛上了這個小故事嗎?
小結:在這篇“小”故事里,有敘述順序和敘述視角的巧妙技巧,有溫暖而堅定的情懷。其實,科幻作品作為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一種視角,承擔著思考當下、預判未來等多元而豐富的使命。
課后作業: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從以下四個角度中任選其一,探索科幻文學的意義和價值。
1.“我”的科幻閱讀史
不少同學都有閱讀科幻文學的經歷,本單元“名著導讀”推薦了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阿西莫夫的《基地》和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請同學們課后進一步研讀,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嘗試探索不同科幻作家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呈現的異同。
2.硬科幻與軟科幻
科幻文學存在不同的類型。《帶上她的眼睛》側重在科幻背景下傳達對生命狀態、人性價值的思考,屬于軟科幻;與之相對的是以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等為基礎,強調嚴密的技術推演和未來世界預測的硬科幻。不同類型帶來不同風貌,你更欣賞哪一類?
3.影視和文學
欣賞由經典科幻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如《流浪地球》《海底兩萬里》,感受不同媒介的藝術魅力。以某一部科幻作品為例,思考不同媒介在表現手法、主題意蘊上的差異。
4.科幻的終極意義
搜集有關科幻藝術發展歷史的資料,聯系本單元中另外三篇表達“科學探險”主題的課文,從科學理性、藝術精神、文化價值等角度探討科幻的多元意義。
設計意圖:
鼓勵學生遷移課內學習經驗,開展相關的課外自讀和研究性學習。四個研討話題,前兩個從時間維度,展開縱向梳理;后兩個則是橫向拓展,跨學科聯動。多維探索,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理解科幻藝術的多樣表達和科學幻想的多元價值。不斷深化認知的同時,也打開閱讀視野,提升思維品質。
五、小中見大,凝視沉思
科幻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它為我們提供一個空間無限廣闊、時間無限久遠的尺度,把世界的終極推到我們面前,迫使我們直面死亡,重新審視人類的生存現狀,思考生命的意義,拷問道德和人性。這也是我們閱讀科幻的意義。
【板書設計】
【設計反思】
1.關注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設計指向素養發展的學習活動。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促進方法、習慣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
2.關注課程組織和教材單元的內部結構,以整合的視角確定教學內容。將教材與任務群學習相對應,確定教學方向;充分考慮單元內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與名著導讀各版塊間的邏輯關聯。
3.關注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著力改變閱讀量少、質低的現狀。設計課內外聯動的學習活動,積極拓展課外閱讀,踐行由教讀、自讀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理念。
4.注重發揮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優勢,努力架設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通道,以科幻為抓手,設計研究性學習主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理解語文,運用語文。
(作者:張晉,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
[責編:芮瑞;校對:夏家順]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項目學習的大單元教學形態與范式研究”(項目編號JK2114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