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新高考I卷雖然只有三年,但細究這三年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題,我們發現其試題在整體穩定中有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詞語解說”題走出文學文化常識的桎梏,開始考察重點實詞,注重與教材關聯;“內容概述”題弱化對文本的內容分析,強化對文本細節的考察,要求學生讀懂讀透文本;簡答題注重特定情境下的設題,重點考察學生分析與概括文本內容的能力,考察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新高考I卷;文言文閱讀;教材;細節;情境
2022年是全國語文新高考I卷與大家見面的第三個年頭,回顧這三年的試題,我們可以發現新高考I卷在文言文考察上總體保持穩定。選文的體裁都是史傳,表達方式都是以敘事為主,字數均在600字左右,閱讀理解難度不大;分值都是20分;題型也基本相同,客觀題3道(斷句、詞語解說、內容概述),主觀題2道(翻譯和簡答題)。但是總體的穩定不代表沒有變化,細究這三年試卷,我們會發現“詞語解說”題走出文學文化常識的桎梏,開始考察重點實詞,注重與教材關聯;“內容概述”題弱化對文本的內容分析,強化對文本中細節的考察,要求學生讀懂讀透文本;簡答題注重特定情境下的設題,重點考察學生分析與概括文本內容的能力,考察學生的思維品質。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詞語解說——走出“文化常識”,關聯教材

“詞語解說”題即文學文化常識題,主要結合文本的具體情境考察學生對一些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記憶與理解。這種說法在以前是沒有錯的,但是從今年的試卷來看,這樣表述就不太準確了。大家從上表可以看出新高考I卷的三年試卷在這一題上的變化。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
此題中AB兩項分別考察了“寡人”“百乘”,大家對此肯定非常熟悉,而C項就是一個明顯的變化,這里考察的“蔽”不再是一個文學文化常識,而是一個實詞,并且把它與教材《鄒忌諷齊王納諫》關聯起來,既考察學生結合語境對這個詞的理解,又考察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一石二鳥;而D項,“國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這也算不上文學文化常識,它就是生活常識,“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是我們平時掛在嘴邊的詞句,所以這也是對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考察。如果再看2022年的全國甲卷、乙卷則更能證明這一點,“約車”有點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味道;“宣言”是考察古今異義;“孤國”是考察生活常識,但都關聯了教材內容,而“陰合、食、放、靡、悲”則完全是實詞和常識的考察,同時兼顧對教材內容記憶與理解的考察。
縱向比較新高考I卷三年試卷,橫向比較2022年三套試卷,我們不難看出“詞語解說”題的考察已經開始走出了“文學文化常識”的桎梏,擴大到對生活常識、常用實詞的考察,尤其注重對語文素養的考察,注重對語境中詞義的考察,注重對教材內容的考察。之所以出現這種變化,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學文化常識的考察給學生造成了很重的負擔。文學文化常識考察不是單純的知識記憶考察,而是考察學生在具體語境下對這個包含文學文化常識的詞語的理解與推斷。但是這種題目很難命題,很多模擬卷的“詞語解說”題命得都不好,變成文學文化常識的單純記憶考察,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還有史傳類的文章中可用來考察的文學文化常識都差不多,命來命去還是那幾個詞語,從命題技術上來說也必須做出改變,不然考察的詞語就會變得越來越刁鉆,越來越生僻。第二,實詞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以前全國卷的文言文試題的第一題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來考察對實詞理解的,這種考察也算是一種本質回歸,但這樣的考察又有所創新,加強了課內外的關聯,很好地做到了與教材的呼應。第三,文言文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古為今用”,單純考察一個詞語的古義,是純粹的知識記憶考察,這與新課標的素養考察相矛盾,所以考察重點文言實詞的語境義、古今變化以及在今天的生活中如何使用它,才是真正的素養考察。筆者覺得這個變化非常重要,也許就是今后“詞語解說”題的命題發展方向。
二、內容概述——弱化分析,強調細讀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這里四個選項對應著文中的四處文字。錯誤項A對應的原文是:“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我們可以將A項內容與原文對比閱讀,由“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可以判斷“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這兩個分句意思是正確的;再由“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可以判斷出“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這兩個分句也是對的;再看原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說:‘我希望你(為我而)出行!”,比較選項中的“(孟嘗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可以發現這里“主客顛倒”,原文是“魏王希望孟嘗君出行”,而選項中變成了“孟嘗君希望替魏王出使”,由此判斷A項是錯誤的。
再看2021年全國新高考I卷的12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
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諍,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
錯誤項B對應的原文是:“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對照原文“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可以判斷選項中的“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兩個分句是正確的;對照原文“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可以判斷選項中的“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說法也是正確的,但是仔細比較一下“安用重法邪!”(哪里用得著嚴刑峻法啊!)與選項中“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不是一個意思,顯然是“曲解文意”。
從這兩道試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兩年的新高考I卷“內容概述”題特別注重對文本內容細節上的考察,考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就要特別關注具體細節,在選項中發現疑問后要認真比對原文,做出準確的判斷。
三、簡答題——強化情境,重在分析
簡答題(內容的概括與分析)要求學生依據文本,就文本中的某個問題進行分析,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相對客觀題“內容概述”,本題更能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它也成為全國新高考I卷文言文的壓軸題。這道題在原來的江蘇高考卷中也是一道必考題,但是二者又有細微的區別,比較二者的區別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新高考I卷的簡答題特點。
我們從這個對比中可以明顯看出江蘇高考卷的簡答題指向“文意的歸納與概括”,主要考察學生閱讀、篩選、歸納與概括的能力。江蘇卷的考試文本以人物傳記為主,“歸納與概括”以傳主為中心,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傳主的形象、性格或某種行為的特點歸納與概括;二是傳主做某事的原因或理由的歸納與概括;三是給出傳主某些特點,歸納與概括該特點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相比較于江蘇卷,新高考I卷的簡答題難度更高,它不僅指向閱讀、篩選、歸納與概括的能力,更強調對內容的分析與概括,并且分析的內容也不像江蘇卷那樣清晰,它依據文本特點,結合具體的情境,要求分析的內容也千差萬別。
同樣考察“內容的概括”,14題簡答題與12題“內容概述”題考察能力點又各不相同。12題側重于考察句意的理解,命題者在文中找一些對表現人物有重要意義的句子,用擴大范圍、張冠李戴、時空錯位、無中生有、主觀顛倒等方法來誤導學生,以考察學生準確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而14題側重于綜合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考察,考察學生分析原因、歸納現象、區分異同、理解含義等,并用總結性語言表達。從答題方法上看,12題是在原文中找到相應句子與選擇項進行比對就可以了,而14題不僅要找出相應段落、語句,還要對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甚至推斷,顯然14題的難度比12題大得多。我們還是以2022年全國新高考I卷為例來看一看新高考I卷文言文簡答題的特點:
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
雖然說題干中也說是“概括”,但是這個“概括”顯然和江蘇卷的“概括”不一樣,它不是在文中篩選信息,整合歸納就可以完成的,它多出了思維含量最高的一步——分析。完成此題大致可以分為三步:篩選信息——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步:篩選信息。即找出文中孟嘗君游說魏王和燕王時的對話。
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所以忠于大王也。”
曰:“燕不救魏……王何利?”
第二步,分析比較。分析就是要看到現象背后的實質、規律,找出事件發生的原因、理由,透析特定情境下人物心理、語言含義等等。
先分析孟嘗君對趙王說的話,趙國兵力并不強于魏,但是趙國年年沒有兇險,那是因為魏國為趙國作了遮蔽,這是說魏國給予趙國的好處;接著假設魏國與秦國結盟,必將使趙國陷入險境,這是說魏國滅亡對趙國的害處。
再分析孟嘗君對燕王說的話,燕國不救魏,那么魏國就會割地求和,這樣之后魏國一定會借四國之兵攻打燕,這樣對燕國十分不利,這是孟嘗君在威脅燕王。
第三步,歸納概括。分析是一個過程,其語言可能是零碎的,所以還要對分析的內容進行歸納整合,提煉要點,形成觀點。非常遺憾的是很多考生止于分析,而沒有概括,答案用的都是描述性語言,如把上文的分析過程寫出來,這樣就忽略了題目要求“簡要概括”。
對待趙國:分析利弊;對待燕國:威脅恐嚇。
新高考I卷的文言文試題的變化也提示我們,在文言文復習時應該從課本回歸做起,與其漫無邊際地刷題,還不如把教材弄透;做題時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要在細讀文本上下功夫,把文本讀懂,讀透;在作答簡答題時要貼近文本,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用概括性語言表達觀點。
(作者:董健,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正高級教師,雨花臺區董健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責編:夏家順;校對: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