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學生的高考寫作或類高考寫作中常常出現較為突出的立意扁平化的現象,這反映出學生思維的淺表化、孤立化、碎片化乃至無思想性等問題,這一情況應引起語文教師高度關注。筆者以2022年高考各卷作文題為例,根據深度思維的特點,提出“四變”的深度立意策略,即變分項并列為探尋關系,變泛泛說理為結合現實,變羅列現象為揭示本質,變表態宣誓為把握關鍵。
關鍵詞:高考寫作,立意,深度思維,四變
立意在寫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謂“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近年來,高考作文題審題難度下降,考查的重點放到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思維品質上,擯棄“唯立意論”。這本是好事,然而很多考生甚至一些一線教師卻因此產生錯覺,以為高考寫作中學生一般都不會離題了,高考作文審題立意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殊不知,不離題是底線,底線之上還有合題、切題、思想深刻等多個層級,它們直接反映了學生思維的水平和思想的境界,這影響著閱卷老師對作文的整體評判,怎么可能不重要呢?遺憾的是,當前學生的高考寫作或類高考寫作中常常出現較為突出的立意扁平化的現象。這一現象反映出學生思維的淺表化、孤立化、碎片化乃至無思想性等問題,應引起語文教師高度關注。下面筆者將針對這些問題,以2022年高考各卷作文題為例,根據深度思維的特點,提出“四變”的深度立意策略。
一、變分項并列為探尋關系
2022年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全國甲卷的作文題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都給出三個關鍵詞。一般情況下,許多考生會不假思索地寫出三個并列觀點,如新高考Ⅰ卷:勤練本手;追求妙手;拒絕俗手。再如新高考Ⅱ卷:選擇熱愛;勇于創新;開拓未來。再如全國甲卷:擯棄僵化的直接移用;嘗試變通的借鑒化用;追求根據情境的靈活獨創。
這樣的立意方式使得對事物的整體思考變成了斷裂的碎片,既割裂了對問題認識的系統性,也忽視了三個作文題各自還存在的特別之處。先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在解釋完“本手、妙手、俗手”三個術語后,命題人用了整整四句話來表達關于這三個術語的思考,顯示了一定的觀點傾向性:“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這兩句是從正反兩面強調“本手”的重要性。“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這兩句繼續強調“本手”的重要意義,同時表達三者之間微妙的轉化關系:夯實本手方可成妙手,懈怠本手也可成俗手,妙手、俗手其實只有一線之隔。由此可見,“本手”是這四句話的關鍵,也是三個術語關系的“樞紐”。而新高考Ⅱ卷則用間隔號將“選擇”“創造”“未來”三個詞語連接起來,顯示了它們之間的分界,又強調了它們之間的關聯。值得一提的是,三個關鍵詞中,“選擇”在材料第一段就得到明確,指向的是“自己熱愛的行業”;而“創造”和“未來”則沒有明確,需要考生認真分析第二段的三個人物事例。這些事例賦予兩個詞語多重涵義,也給予立意多元化的空間。全國甲卷雖提及三種情況“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但《紅樓夢》例已表明三者逐個升級、“根據情境獨創”效果最佳的意見傾向。綜上所述,雖然這三個作文題都給出了三個關鍵詞,但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出題人的意見傾向卻大不相同,統一使用分項列舉的形式寫作無疑是對題目具體信息和個性要求的忽視。
真正探尋出三者之間各具特點的內在關系,既可以解決碎片化割裂的問題,也符合高考作文切合題意的要求。“系統思考本質上就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用整體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看清事件背后的結構和各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并主動地‘建構和‘解構的思維能力。”[1]14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建構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進而立意:
新高考Ⅰ卷:勤練本手,方有妙手;好高騖遠,難免俗手;謹慎出手,妙手、俗手一線之間。
新高考Ⅱ卷:選擇熱愛,方有創造的內驅力;指向未來,方有創造的生命力。
全國甲卷:夯實基礎,模仿是創新的前提;靈活變通,實踐是創新的沃土;根據情境,契合是創新的要義。
當然,以上只是舉出一種探尋關系的路徑,以說明分項列舉的不足,分析探尋關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其他合理路徑也應得到肯定和尊重。
二、變泛泛說理為結合現實
2022年的高考作文題中,有一些題目涉及的話題可謂老生常談,如全國乙卷的“跨越,再跨越”,北京卷的“學習今說”等。因為從小到大寫得次數較多,談說討論的頻率較高,很多學生一寫起來就不自覺地泛泛說理,陳陳相因,以致千篇一律,乏善可陳,更遑論立意深刻了。那么,如何對這類題目進行深度立意呢?
結合現實思考,這是將思維引向具體、深刻、理性的一種有效方式。
不妨設想,“跨越,再跨越”,挑戰無極限,追求無止境,這樣的觀點為什么在當今這個時代、在當前這個環境中被提出來重新審視和思考?和“中國基建”“中國航天”等成為靚麗的名片而“中國芯”還是國家之痛有沒有關系?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有沒有關系?這是從國家、民族的層面思考。和脫貧攻堅戰略任務取得勝利,有些人產生“小富即安”的思想有沒有關系?和前幾年許多自媒體乃至社會上甚囂塵上的“厲害了,我的國”等得意忘形式的言論有沒有關系?這是從社會、時代的層面思考。和疫情期間許多人對現實產生沮喪、失望的情緒有沒有關系?和許多青年人滿足于個人的小世界而忽視大時代有沒有關系?這是從個人的層面思考。結合這些現實來思考,我們會發現,“跨越,再跨越”倡導的其實是追求永無止境的熱愛情懷,挑戰更高更快更強的勇敢精神,前路就在腳下的堅毅品質等等。
再看“學習今說”。“學習”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之一,為什么今天又被提出來“說”呢?顯然,今天人們學習的目的意義、方式方法、態度現狀、觀念思想等等都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這正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比如,現在人們的學習很功利化,有用的才學,能漲分的才學,沒有實際價值就不學;針對這個現象,“今說”的重點應放在回歸學習的本義上。再比如現在的學習存在單一化的弊病,側重理論學習,側重文化課學習,尤其是學生階段;針對這個弊病,“今說”的重點應在于知行合一,鼓勵多元發展。又比如,現在的學習有創新不足的問題,陳舊的教育思想和形式,陳舊的學習思維和方式,制造陳舊的人;針對這個問題,“今說”的重點應是與時俱進更新學習理念,鼓勵質疑培養創新思維。再比如,互聯網時代帶來了學習方式和學習思維的變革;面對這種情況,“今說”的重點可以是如何在復雜紛紜的信息和便捷快速的工具中保持學習者的理性精神和自學能力……當然,作文題中“在當代中國,人們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有相通之處”也需關注,如果能夠做到在新的時代現象面前辯證理解傳統學習觀念的意義,就更好了。
結合現實去思考立意,會讓寫作有的放矢,不致無病呻吟,增強文章的現實意義并提升議論的格局,從而深化作品的思想。
三、變羅列現象為揭示本質
在學生的寫作中,還有一種近乎無思想性的寫作——羅列現象。我們以2022年全國乙卷作文題寫作為例,不少同學把各個領域中“跨越,再跨越”的表現呈現出來,形成并列段,由此完成寫作。寫的較多的主要是“中國奧運”“中國航空”“中國基建”“中國5G”“移動支付”等被俗稱為“高考幾大件”的事物。這里,基本看不見學生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和個性化思想,只有對觀點搜腸刮肚般地印證,這是作文老問題“以例代議”的新時期表現。
這種情況下,要深度立意,就要引導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刻的思維讓你能夠挖掘事物的根本原因,推斷事物的深遠發展結果。”[2]9在這里,學生對觀點“搜腸刮肚般地印證”并非一無是處,它們處于思維的前期狀態,分析它們有助于理解本質。主題“跨越,再跨越”是這個寫作思維的起點;學生基于對這個主題的感性認識,生發聯想,思考到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這些現象將成為橋梁,打通感性認識與理性思想。如何打通呢?先理解什么叫本質。第7版《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從這個解釋出發,我們會發現,事物的本質往往就是現象的深層共性與原因、透出的問題與心理、彰顯的精神與品質等。往這些方向思考,學生不難發現“跨越,再跨越”中蘊含著的開拓進取的銳氣,不畏艱險的勇毅和闊步向前的自信。
再如天津卷。“煙火氣”是一個看似熟悉卻又有點陌生的詞語,其表達形象但含義其實抽象。為了讓學生理解,材料中列舉了煙火氣的表現,“煙火氣是家人團坐,燈火可親;煙火氣是國泰民豐,歲月安好”;也點明了其實質,“煙火氣是溫情,是祥和”。但這些還不足以讓理解落到實處,達到深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據此進行同類聯想:煙火氣是炊煙裊裊,牛羊歸來;是市聲喧鬧,車水馬龍;是柴米油鹽,瑣碎的快樂;是衣食住行,庸常的幸福……再結合“溫情”“祥和”,可以提煉出題目中的“煙火氣”的本質:尋常的人間歲月和人事生活中,透出的溫馨、愉悅、安穩、和諧的韻致。正因如此,才“需要珍惜和守護”,因為尋常最易被忽視;正因如此,也需要“奉獻和擔當”,因為這樣“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生活常常會受到各種天災人禍的侵襲。如果不能把握本質,而羅列描寫各種有煙火氣的場景,即使文筆優美,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仍舊存在很大遺憾。
四、變表態宣誓為把握關鍵
近年來高考作文題也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對時代的呼應,除了顯而易見的時代性材料外,啟發語也常常與“當代青年”“時代青年”等密切相關。于是,一種表態宣誓式的寫作風格大面積地出現了。“我輩青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代青年要心懷家國,擔當天下”“青年們要將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這種宣傳標語、政治口號式的語言常常被用來作為議論的論點或分論點,高漲的運動式的激情充滿字里行間,讓人誤以為這不是理性寫作,而是集會吶喊。
口號要不要?不能說都不要,在面對現實的積弊需要振臂一呼時口號自有其振聾發聵之效,在響應時代的號召需要表態宣誓時口號也有其鼓舞人心的力量。但通篇表態,力主宣誓,對于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基本不見,貼合實際的、具有個性的思想更是全無,這樣的文章只不過在虛張聲勢罷了。因此,還是要認真審題分析,把握材料的關鍵,進行深度立意。
以2022年浙江卷為例。作文題以浙江省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發展戰略為背景,例舉三位浙江青年的成長創新之路和獲得的成就,問考生“對你未來發展有什么啟示”。如果以表態宣誓的方式似乎也能寫出一篇合題的文章,“吾輩青年當……”似乎能夠回答對未來發展的啟示,但顯然過于空洞,有的可能還有離題之嫌。哪里才是獲得“啟示”的關鍵呢?題中的材料。材料第一段概述浙江省人才強省、創新強省發展戰略的背景,可以引發學生思考人才與創新的關系,進而思考創新在自己成才之路上的意義。第二段例舉三位浙江青年的開拓創新的故事。三位青年處在不同的崗位,來自不同的領域,獲得各具光彩的成績,可以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尊重個性、多元選擇在自己未來發展中的積極意義;三位青年都經過刻苦的訓練和學習,才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可以引發學生重新審視,刻苦努力、勤勉踏實在自己成長成才中的重要意義;三位青年都未及而立之年便在所在領域取得突破性的成績,可以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勇于挑戰、敢于創新在個人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通過審題,把握材料的意義重心,從而把握寫作的關鍵,讓思考真正落到實處和深處,變空洞為切實。
以上“四變”并非各自為政,它們之間還可以配合使用。以2022年的上海卷為例。我們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小時候人們喜歡發問”本質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是喜歡探尋未知,是熱愛新鮮和變化;“長大后往往看重結論”本質是希望世界清晰明確,是努力尋找答案,是保持生活的確定性。也需要思考二者之間的關系:如因果關系,因為好奇于未知,所以執著于答案;或者辯證關系,追求生活的確定性時,不忘保持對精彩世界的好奇和熱愛;或者反對關系,不要讓固定僵化的生活消磨了你對新世界的追尋。也可以結合現實來理解,如這種狀況:許多人都感慨“我們最終都活成了自己所討厭的那種人”,都向往那個“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理想之我,正是因為成人世界里的俗常生活、陳規陋習、定勢思維、陳腐觀念等“結論”式的東西約束了好奇,消磨了勇敢。人們不敢質疑,怕招來嘲笑眼色;不敢反對,怕招來權威壓制;不敢探求真相,怕引火上身;不敢關注新異事物,怕流言蜚語……因此我們要重拾對生活與世界發問與探尋的勇氣,不要讓固定僵化的生活消磨了自己追尋新世界的熱情。綜合以上思考,對這個作文題的內涵會理解得更深刻,在此基礎上選擇自己在認知和寫作方面有優勢的角度立意,立意豈能不深刻?
參考文獻:
[1]丹尼斯·舍伍德.系統思考[M].邱昭良,劉昕,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2]葉修.深度思維[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
(作者:潘巧芳,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教師)
[責編:夏家順;校對: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