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海洋與漁業》記者 周禮雄

粵港澳深水網箱養殖生態產業園
向 海而興,廣東海洋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4084.48公里)、第二大海域面積(41.93萬平方公里),1963個海島,光熱生物資源條件優越,全年適合海水養殖。耕海牧漁,廣東已構建一條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條。
向海圖強,今年3月,廣東召開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吹響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沖鋒號,加快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激發全省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新動力。在“1+N”政策體系的推動下,必將吸引更多人才、資金、資源投入到海洋牧場建設中來,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集群將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廣東在國內率先開展大型網箱深遠海養殖,經過多年探索,已集聚了一批技術實力較強的科研院校、企業單位,核心裝備技術自產自研;海水種業穩居全國首位,實現了主要適養品種自主研發、自主繁育;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培育了一批帶動力、影響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水產品預制菜等食品加工強勁增長,產品附加值快速提升。
全球首個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一體化平臺“澎湖號”,桁架式養殖網箱“德海一號”相繼投入使用,養殖裝備總體水平國內領先。目前,廣東已有4874個重力式深水網箱和4座桁架類網箱投入運營,初步形成了以重力式網箱、桁架類網箱等大型漁業裝備為主體,信息化、智能化裝備技術為支撐的近淺海與深遠海綠色生態協同發展新格局。2022年,廣東深水網箱養殖產量9.85萬噸,居全國前列。
今年3月,廣東召開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提出要堅持“疏近用遠、生態發展”,實施“陸海接力、岸海聯動”,突出規劃引領、產業融合、龍頭帶動、項目落地、科技創新和要素保障,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加快構建萬億級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集群。在近淺海上做“減法”,統籌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適度控制近海養殖用海規模,促進淺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在中遠海上做“加法”,向深藍挺進;在綜合開發利用上做“乘法”,推動水上、水面、水體、海床等立體開發,海上、島上、岸上聯動開發,形成港產城融合、漁工貿游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格局。
廣東制定了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總目標,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重點針對市場主體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運營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系列舉措。提出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加快構建“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產業融合—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產業新模式,努力闖出一條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之路。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試驗基地是廣東省海洋牧場種業創新排頭兵,在國內率先突破曾被認為是世界性難題的石斑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石斑魚苗種批量化生產,培育出國內首個雜交新品種——虎龍雜交斑。雜交石斑魚的研發打通了上游(種苗生產)、中游(飼料、社會化服務)、下游(市場銷售)等全產業鏈條,如今雜交石斑魚養殖量占全國石斑魚產量80%以上,雜交石斑魚成功“游”上了尋常百姓家的飯桌。
除石斑魚外,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試驗基地至今已突破 20多種海水魚類人工繁育技術,并在全省得到有效推廣。如今,基地正瞄準“青紅雜交斑”的研究,培育適合深遠海養殖的突破性新品種,為現代化海洋牧場筑牢種業根基。
廣東高度重視種業發展,2002年,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在湛江東海島建設。廣東連續10年將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列入重點工作,實施“粵強種芯”工程,堅持科研攻關、自主選育,培育了一批海水優勢魚種,激活了水產“芯”動能。據統計,廣東省海水魚類種苗年產量從2001年的7000萬尾(僅滿足養殖需求30%),到現在的43億多尾,滿足養殖業需求超過95%。
在“粵強種芯”工程的帶動下,廣東培育出了金鯧、花鱸、軍曹、石斑魚、鮸魚、章紅等一批高品質高價值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品種,在國內首次突破的中國特有魚種、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黃唇魚人工繁殖技術,培育出首個走出國門的貝類新品種——“南澳金貝”等。廣東惠來年產鮑魚苗量達40多億粒,產量占全國半壁江山,遠銷全國各地;多款南美白對蝦新品種成功打破國際壟斷。
廣東海水魚類苗種產量自2018年以來連續5年穩居全國首位,對蝦苗種產量自2015年以來連續8年穩居全國首位,是全國海水苗種主要產區。2021年,廣東海水魚類苗種產量43.63億尾,占全國43.93%;對蝦類苗種5519億尾,占全國32.63%(其中南美白對蝦苗種4755億尾,占全國37.27%);鮑魚苗16.45億粒,占全國18.24%。廣東鱸魚、軍曹魚、鯛魚、石斑魚、南美白對蝦、青蟹等十多個海水養殖品種的養殖產量均居全國第一。
接下來,廣東將著力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體系,建設一批種質資源保護場,重點圍繞深遠海養殖品種加強種質保存和選育研究,探索“海上繁育產卵+陸地種苗孵化+深海養殖”聯動模式。在湛江、陽江、惠州、珠海、潮州等地建設一批深遠海養殖魚類遺傳育種中心和省級水產良種場,加強深遠海養殖魚類良種選育和優質抗新品種培育。加大對陽西、饒平等重點區域的支持力度,打造海水種業示范縣鎮。其中,潮州市饒平縣已經在建岸上花鱸良種場,建成后年培育優質花鱸魚苗可達3億尾。深圳市騰挪海域用于現代漁業種業創新基地建設,全力推進建設現代漁業(種業)創新園。同時廣東將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龍頭企業,打造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南繁硅谷”。

在湛江流沙灣深海網箱養殖區投入使用的“海威2號”是桁架式智能養殖平臺,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是廣東目前已投產的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平臺。
“海威2號”采用半潛式結構設計,四角錨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風浪能力,采用海上智能化養殖管理系統,平合搭載自動投餌、在線監測等智能設備,形成智能化養殖管理,可節省人工成本60%。與傳統的重力式深海網箱相比,“海威2號”更安全、更智能、更低碳。
接下來,廣東將以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為契機,加大深遠海養殖配套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建設一批抗臺風強、耐用性好且經濟實用的新一代海洋養殖裝備,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對深遠海養殖全鏈生產的配套設備進行科研攻關,聯合推廣部門開展試驗示范,實現快速成果轉化應用。廣東沿海各地市聞令而動,搶占先機,布局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新賽道。
湛江已投產重力式深水網箱3500多個,約占廣東深水網箱總量的70%,半潛式桁架智能養殖平臺1個。今年,湛江將在流沙、烏石等海區新建205個重力式深水網箱和2個半潛式桁架智能養殖平臺。
深圳正在建設的首批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4艘10萬噸級大型智能化養殖工船,預計年產量可達2.2萬噸,計劃2025年建成試運營。同時,深圳著力實施疏近用遠工作,大力推進大鵬海域老舊木質漁排清退,騰挪海域用于大鵬灣國家級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區和現代漁業種業創新基地建設。加快推動深圳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和國際金槍魚交易中心、海上養殖綜合平臺、重力式網箱和桁架類平臺等項目建設進度。
陽江市海陵區正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閘坡產業園,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集海產品及干貨交易、深加工及精深加工、冷藏及物流運輸、漁貨堆場、后勤補給、漁港特色餐飲以及漁民避險中心等于一體的海洋漁業生產多元化基地。
到2025年,珠海將建成抗風浪深水網箱總規模達400口,大型深海養殖設備總規模達10座,養殖水體總規模不少于130萬立方米。借助洪灣漁港及周邊區域,打造集漁港功能、海產品交易中心、冷鏈倉儲加工基地、漁港風情街于一體,一二三產聯動的漁港經濟區。
汕尾統籌布局水產預制菜產全產業鏈發展,打造集預制菜優質海產品食材養殖、加工、流通、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