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羅茵

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平臺“澎湖號”
珠海打造可游玩“海上堡壘”
登 上“澎湖號”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坐上快艇出發,一路陽光帶浪花,20分鐘左右,就能看到一座由波浪能“供養”的白色“海上堡壘”矗立在蔚藍的海面上。
從空中俯視,“澎湖號”的甲板恰好呈“日”字型,兩個方形的養殖水體1.5萬立方米,養殖的魚兒在其中穿梭暢游。
“澎湖號”是我國首座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平臺,也是廣東珠海三大深海智能養殖平臺之一。領先的漁業裝備和智能化養殖平臺先后投入使用,使珠海在“耕海牧漁”中占據相當的技術優勢。據悉,珠海將在2年內新增9座智能養殖平臺,建造2艘大型養殖工船,增加300口90米周長的高分子材料深水重力式網箱,做大做強深海養殖區。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深遠海養殖,向海洋要資源、要糧食,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落實糧食安全戰略、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舉措。珠海依海而興,全力打造“藍色糧倉”,大力建設海洋牧場,推動縣域振興,搭建向海圖強的現代化海洋產業鏈,打造未來耕海新樣板。
珠海是珠三角海域面積最大、海島眾多、海岸線綿長的海濱城市,有262個大小島嶼,海域面積9348平方公里。2019年7月,“澎湖號”被投放到珠海市萬山群島東北部大蜘洲島嶼,至今已完成了八季共四個品種的試養。它的養殖區位于珠江入海口,憑借得天獨厚的開闊海域,養出的金鯧魚品質優良,主營企業廣東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麟洋”)把這條帶著大自然饋贈的魚命名為“萬山鯧”。
“深遠海智能養殖平臺最大的優勢在于大水體。”大麟洋運營總監徐珂說,“澎湖號”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相當于15個周長60米的圓形網箱大小,大水體能為養殖魚類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魚吃料多、發病少,上市周期都縮短了,每年能生產400噸“萬山鯧”,“一般有兩個集中上市的時間段,過冬魚在次年的4月份,春季投放的苗則在當年7月底。”
深遠海養殖是現代化海洋牧場主要的融合發展方式,其發展受到多種驅動因素的影響,安全的智能化裝備就是關鍵。大型深遠海智能養殖裝備對于拓寬養殖空間、發展深遠海養殖有積極作用。近年來,珠海已經建成3座深海智能養殖平臺,包括“澎湖號”,全國第一艘浮體與桁架混合結構智能化養殖平臺“德海一號”以及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灣區橫洲號”,在“裝備”方面珠海市有足夠的先行優勢。
2022年,珠海海洋生產總值達957.3億元,主要海洋產業有海洋漁業、海工裝備、海洋能源、海島旅游等方面。萬山海域、外伶仃海域海洋牧場先后于2015年、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批準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我理解的現代化海洋牧場是海上農場,是現代化的漁業經濟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秦傳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廣東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需要與種業、裝備技術、深遠海養殖、精深加工及休閑漁業等多產業配套,形成多種生產要素組合。“基于優勢,廣東可探索海洋牧場與深遠海網箱養殖、游弋式養殖工船及漁旅等融合發展模式。”
記者從珠海市農業農村局處獲悉,2022年,珠海全市水產品總產量33.96萬噸,同比增長1.9%;漁業產值91.76億元,同比增長約8.4%。在萬山區大蜘洲島、枕箱、隘洲島、橫崗、竹洲、白瀝島等海域建成了一批深水網箱養殖基地,共擁有大麟洋、強森、新平茂等13家深水網箱養殖企業,2022年全市海域養殖產量1.45萬噸,產值約3.6億元。
《珠海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方案》提出,到2025年,珠海抗風浪深水網箱總規模達400口、大型深海養殖裝備總規模達10座、大型智能化養殖工船不少于1艘,養殖水體總規模不少于130萬立方米,一產產值規模達到20億元,深海養殖全產業鏈產值達100億元。
除了深遠海養殖平臺,目前,珠海全市海域養殖面積約7.34萬畝,主要為網箱養殖、筏式養殖、底播養殖等,其中全市共有木質大網箱245個、各類周長重力式網箱240個,養殖品種為金鯧、軍曹、章紅、石斑等,充足的原料為現代海洋產業鏈的延伸提供了保障。
此外,珠海編制現代海洋漁業專項規劃,安排深海養殖財政專項資金,計劃在2年內新增9座智能養殖平臺,建造2艘大型養殖工船,增加300口90米周長的高分子材料深水重力式網箱,做大做強深海養殖區。

澎湖號

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平臺“澎湖號”工作狀態
目前,《珠海市深海養殖和遠洋捕撈扶持措施(暫行)》(以下簡稱《措施》)印發,明確支持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工船建設,對獲得補貼的重力式深水網箱按國家補貼金額的30%、桁架類網箱按國家補貼金額的20%給予配套補貼;未獲得國家級補貼但符合要求的經評審通過后參照當年度國家深遠海養殖設施設備補貼標準給予補貼。
今年3月,珠海鶴洲新區籌備組與九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九洲大型智慧深遠海養殖工船項目”,一期計劃投資8.3億元研發建造國內首創的水體自然交換式大型養殖工船(8萬立方水體)以及開式可控循環式大型養殖工船(12萬立方水體)各1艘,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藍海糧倉”。
對于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措施》明確,獲得國家級補貼的,按國家補貼金額的 30%給予配套(≤1000萬元)的補貼;對未獲得國家級補貼的項目,給予每艘船不超過實際建造費用15%(≤5000萬元)的補貼。
支持深遠海養殖與海洋旅游業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建設集生態養殖、科普教育、觀光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海上綜合漁業平臺。對符合要求對未獲得國家級補貼的項目,經評審通過后,給予不超過實際建造費用10%(≤500萬元)的補貼。
近年來,在產業融合上,珠海推動漁旅融合、漁光互補發展和漁港經濟區、深海養殖產業園建設,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鏈。
2022年,“澎湖號”開發了海釣體驗項目,并成為廣東省11條精品休閑漁業線路之一,游客從珠海港口出發,搭乘客輪到桂山島再換乘坐快艇,約20分鐘航程就能到達“澎湖號”。目前休閑旅游板塊已占整體經營的10%,是大麟洋開發漁旅融合產品的重要嘗試。
今年6月,珠海市首個海上綜合旅游項目——九洲浮島海上旅游項目獲得用海批復,成為今年珠海首個完成用海批復的海洋牧場項目。據悉,項目布設于珠海市鶴洲新區(籌)桂山鎮三角島西側,離三角島西側岸線約400米海上水域,規劃使用海域面積50公頃;項目計劃總投資5億元,首期投資2.5億元,計劃在今年9月底實現第一批副平臺示范點投入試運營。
在“海洋牧場”的后面,是精深加工、流通銷售、漁業品牌、漁旅融合、智慧漁業等一系列全流程的產業鏈條,是不斷拓展的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珠海將海洋生態保護與海水養殖、精深加工、休閑漁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海洋牧場產業鏈條。
今年1月,珠海市市委九屆五次全會上明確提出,珠海要依托沿海優勢發展遠洋捕撈、深海養殖、海洋旅游等產業,推進漁港經濟區、海洋牧場和預制菜產業園建設。
3月16日上午,珠海市召開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明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是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有力抓手。當天,金灣區、鶴洲新區(籌)分別與7家企業簽訂8個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計劃投資總額近120億元。
按計劃,在今年年末,珠海要實現財政投入、國資投入、海島旅游人次、海洋金融、涉海科研人員數量、現代海洋產業項目“6個大幅增長”;三年內實現海洋漁業總產值、海洋旅游綜合收入、涉海高新技術企業、海洋裝備工業產值、百億級海洋產業集群數量、海洋經濟生產總值“6個大幅增長”。
在具體行動上,珠海還推出不少于10億元的財政“大禮包”建設“海上糧倉”,繼續高質量投入建設萬山海域、外伶仃海域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同時組織開展適養種苗選育技術攻關,推廣綠色養殖、探索陸海接續養殖模式,推動漁港經濟區建設以及洪灣國家級中心漁港評定,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海產品交易中心。
借助洪灣漁港及周邊區域,珠海打造集漁港功能、海產品交易中心、冷鏈倉儲加工基地、漁港風情街于一體,一二三產聯動的漁港經濟區。其中,冷鏈倉儲加工基地項目建筑面積8.5萬平方米,計劃在年底前竣工投產。
在漁港經濟區建設上,珠海擁有珠三角最大噸位的液體化工碼頭泊位、世界級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珠江西岸唯一的深水良港,珠海正在逐步完善水產品加工、流通等產業配套,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作為大灣區的城市之一,珠海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聯通優勢及洪灣中心漁港樞紐作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海產品交易中心。目前,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已成為珠江口西岸地區高品質漁獲物的主要離境口岸,這也讓珠海深遠海養殖產品流通向更多地方。
除此之外,珠海將加快推動東港興遠洋漁業基地建設,打造集捕撈、養殖、加工、冷鏈、配送等為一體的遠洋漁業產業集群。

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平臺“澎湖號”上浮狀態
去年,珠海成立海洋漁業產業發展聯合會,當地知名的海洋漁業企業參與其中,共同助推珠海市海洋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去年,全國首個以“年魚”為主題的博覽會在珠海盛大舉行,簽約投資金額超百億,促使“年魚經濟”迅速火熱全國。珠海以舉辦年魚博覽會為契機,形成以白蕉海鱸為龍頭的水產品集約產業區,加快建設集市場信息服務、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服務中心,建成年魚交易國際化、標準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平臺。
向海“做文章”,珠海已經啟程。“藍色糧倉”的建造,已經逐漸露出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