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羅茵
湛江吹響“耕海牧漁”號角
最 近,在廣東湛江雷州流沙灣漁港碼頭上,從設計到使用,歷時10個月建造完成的“海威2號”即將下水。作為廣東深遠海養殖平臺中的“巨無霸”,“海威2號”長度86米、寬度32米、高度16.5米,它的投產使用標志著湛江海洋牧場發展的新高度。
這是廣東最大的海洋養殖平臺,也是湛江第一批海洋牧場項目?!昂M?號”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每立方米水體可養殖40斤魚類,單個養殖周期可收獲100萬~150萬斤優質深遠海養殖魚類,年產值可達7000萬元。
位于祖國大陸最南端,湛江立足廣袤的海洋資源,耕海牧漁、奮發“湛”放,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方面穩步推進。據悉,湛江正吹響“耕海牧漁”的號角,計劃到2028年,建成重力式網箱6000個,桁架式養殖平臺和養殖工船20個,打造水產產業集群。
2022年4月21日,廣東湛江首個深遠海養殖平臺“海威1號”在雷州流沙灣啟用。約一年后,養殖水體達3萬立方米的“海威2號”也將下海啟用。這兩座機械化、智能化深遠海養殖平臺是湛江養殖產業升級的“重器”,參與建設“海上牧場”,為湛江乃至廣東的海洋牧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海威1號”輕型半潛桁架式養殖平臺為長方體,長46米,寬23米,吃水約10米,養殖水體有1.5萬立方米,內建設了100多個可抗10級以上臺風、90米周長的深海網箱及配套設施。它采用鋼質半潛結構,搭載了各類智能養殖系統及檢測系統,并引用太陽能發電系統為養殖提供綠色動力,助力湛江養殖區域的延展。

2022年8月3日上午,海威集團投資建造、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聯合湛江灣實驗室研發設計的輕量型半潛桁架式養殖平臺“海威2號”開工儀式在湛江舉行,是湛江市第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經過10個月的設計、施工,“海威2號”在今年6月投入使用。相比“海威1號”,“海威2號”顯得更“巨無霸”,它長86米,寬32米,高16.5米,有效養殖水體翻倍到3萬立方米以上,可實現100%清潔能源供給,并配備了自動投餌、工作吊機、海水淡化機、污水處理器、漁場監控等現代化生產生活設備,可實現無人值守和實時遠程監控,節省人工成本60%,降低了海上作業的勞動強度。作為半潛桁架式智能漁業養殖平臺,“海威2號”按照海工標準設計建造,配置了雙層網和壓載系統,可實現平臺快速上浮或下沉,錨泊系統適應水深15~100米,風浪來時最多能下沉12.5米,作業吃水約10米,能抗15級的臺風,非常適合深遠海養殖。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了解到,“海威2號”的智能化程度也進一步增強,客戶平臺可反映養殖網箱平臺的整體養殖態勢,養殖海域的氣象、水文、水質等環境信息,以及水面和水下視頻監控的狀態;設置了預警系統,可實現飼料投喂、魚群狀態和外來入侵監測預警;建立岸海一體寬帶通信,集成網箱平臺、魚群監控、環境監控、入侵預警、養殖決策、信息融合處理等子系統。
湛江在海洋牧場裝備領域的持續探索,從“海威1號”到“海威2號”,意味著湛江深遠海養殖技術和裝備產業全產業鏈的日漸完善。另外,全球首例深遠海智能漁業養殖平臺“湛江灣1號”預計2024年下水運作。
第九屆廣東國際水產博覽會6月18日在湛江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開幕,鮮活海鮮、水產美食、預制菜,乃至苗種、加工裝備、藥物,展品琳瑯滿目,往來游客絡繹不絕,可窺見湛江在海洋漁業方面實力的一角。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首站就來到位于湛江市東海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湛江三面環海,海洋漁業產業發達,有“中國對蝦之都”“中國金鯧魚之都”“中國水產預制菜之都”等美譽。2022年,湛江水產總產量125.5萬噸,總產值274.6億元,連續20多年居全省首位。發展海洋漁業,既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一環,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
在全國深遠海養殖工作會議上,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國雄指出,湛江市發展現代海洋牧場積聚豐厚。在水產種業方面,2022年湛江培育水產種苗1622億尾,建成水產苗種場480家,其中,國家級對蝦良種場2家,占廣東省40%,省級水產良種場16家,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1個,選育了經農業農村部審定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6個;攻克了66種常用的水產品種人工繁育技術并投入生產應用,其中海水類品種41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湛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從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科研力量等方面來說,都具備發展建設海洋牧場的優勢。
在湛江的漁業產值里,現代海洋牧場占較大比重。通過大力發展深遠海網箱養殖,已形成湛江灣、東海島、西連、流沙、草潭5個深水網箱養殖園區,擁有養殖網箱3516個,占廣東省約70%,桁架式養殖平臺2個,近海養殖魚排8萬多個,網箱養殖產量12多萬噸,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3處。
在雷州半島,湛江市深海網箱養殖優勢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帶動湛江全市新增深海網箱約500個,新增深海網箱養殖產量4萬噸/年以上,新增年產值近6億元,深海網箱養殖優勢產業帶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深海網箱產業體系、經營體系與生產體系已基本建成。
說到深遠海養殖,不得不提及金鯧魚。金鯧魚作為湛江海水養殖“一條魚、一條蝦、一只蠔”里“魚”的代表,是湛江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湛江是“中國金鯧魚之都”,擁有全國最大的養殖基地,更有說法是“每三條金鯧魚就有一條來自湛江”,湛江金鯧魚年產量可達10萬噸,約占全國產量40%,帶動了10萬漁民的參與,總產值超過百億元。
為助力金鯧魚產業發展,湛江通過聯動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實現金鯧魚產業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打破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壁壘,保障食品安全。
今年6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金鯧魚分會成立大會暨2023中國金鯧魚產銷大會在廣東湛江召開,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陳丹董事長擔任分會首屆會長。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秦傳新指出:“很多人在進行網箱養殖的時候,都考慮到裝備的抗臺風能力,實際上,養殖物種是否適應高海況條件也要考慮到,品種抗不過惡劣天氣也無法開展養殖?!倍瘀K魚就是能抵抗較強的洋流、能利用大養殖空間、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能進行冷凍保鮮和加工的深遠海首選品種,其成熟的流通加工配套也助力了海洋牧場產業鏈的延伸。湛江金鯧魚養殖主要分布在遂溪草潭、雷州流沙、徐聞新寮等海域,半年一造,單個深水網箱一造產量可達10萬斤。從傳統網箱轉變為深水網箱,深海水流速度快,養殖魚類運動量大,在深海網箱中養出的金鯧魚肉質可媲美野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金鯧魚目前存在供過于求的可能,除了推動金鯧魚的提質增效,湛江也開始探索其他適宜的品種,如硇洲族大黃魚。今年5月,8家單位在863基地共同組建深遠海養殖創新聯合體,4家單位攜手推動硇洲族大黃魚育繁推技術。接下來,湛江深遠海養殖創新聯合體將以聯合攻克硇洲族大黃魚育繁推為目標,健全硇洲族大黃魚育繁推一體化良種體系,力爭3年內實現大黃魚的深遠海規模化養殖。
湛江海洋牧場的發展,帶動冷藏加工、網箱制造、陸基服務等產業鏈日趨完善。湛江流通加工基礎雄厚,擁有水產加工企業218家,其中國家級涉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年加工能力100多萬噸;在漁業配套產業方面,擁有飼料加工廠30多家,年產水產飼料90多萬噸;魚蝦藥、原輔料、包裝材料、漁用獸醫器械、加工設備等生產企業130多家;漁業裝備生產企業80多家,深水網箱銷售量約占全國60%。
作為“水產預制菜之都”,湛江依托豐富水產品和粵菜師傅研發優勢,開發全國各種菜系預制菜品1000多個,年產量10多萬噸。水產品銷售網點遍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通過湛江海關關區進出口水產品總額95.5億元,同比增長15.6%,初步形成“買全球,賣全球”格局。
下一步,湛江將全力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大力實施深海養殖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計劃在五年內,建成重力式網箱6000個,桁架式養殖平臺和養殖工船20個,打造水產產業集群。
規劃建設湛江灣海洋牧場核心區,構建“一核四圈七組團”,創建全國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市,打造國際水產交易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重點實施水產種業創新、裝備轉型升級、智慧漁業推廣、耕海牧漁示范四大工程。
“耕海牧漁”離不開科研創新。作為粵西地區首個獲批設立的省實驗室,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即湛江灣實驗室)于2018年11月14日獲批建設后聚焦海洋裝備、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領域,現已取得了全球首例深遠海智能漁業養殖平臺(湛江灣1號)、全潛懸浮定深柱穩式綜合試驗養殖平臺(海塔1號)、12萬方水體游弋式養殖工船等代表性科研成果。
為進一步助力湛江現代化海洋牧場的發展,湛江灣實驗室目前已經組建了9個科研團隊,具體包括:深遠海智能養殖裝備研究團隊、智慧漁業研究團隊、深遠海養殖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研究團隊、養殖魚類精深加工及產業化研究團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究團隊、海洋資源探測及監測技術與裝備研究團隊、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團隊、海上風電裝備研究團隊和融合發展研究團隊,以探索海洋牧場建設更多可能,實現傳統養殖業的現代化升級,為產業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