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李易珊
“這 幾天要刮風了,大家提前準備一下!”“過冬了,記得控制投喂量。”……這是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漁安漁業服務部里經常出現的場景,負責人馮超俊細心叮囑養殖戶做好管理工作。
當年回鄉創業的年輕小伙,如今已成縣內無人不曉的漁醫。馮超俊,2012年獲得水生動物類執業獸醫師資格,2016年入選云浮市農業農村局專家庫,2022年獲認定為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一直以來,馮超俊帶頭開展良種良法的推廣,引導養殖戶開展健康養殖,做好病害防控,在豐富養殖品種,提高生產效益等方面作出貢獻。
“讓養魚成為喜聞樂見的工作,讓養殖戶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是馮超俊的理想。當前,傳統養殖戶拋棄落后觀念轉向主動防病,越來越多有理想、有知識的年輕人重返魚塘,共同為振興家鄉漁業出力。

馮超俊
2008年,馮超俊從廣東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畢業,在湖南一家公司工作4年后,決定回家鄉創業。他知道自己不能空手回鄉,于是開始鋪路搭橋,做足準備并按計劃分步實施。一方面,抽空外出考察學習,在廣州番禺某養蝦場跟著師傅學習一些調水的基礎知識和操作;另一方面,積極備戰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從基礎、預防、臨床和綜合應用等全面掌握水生動物防疫知識。
2012年,結束考試的馮超俊,收好行裝踏上回鄉的路途,成立新興縣漁安漁業服務部。盡管此行是有備而來,但是前路依然困難重重。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馮超俊在創業的同時,也加入到飼料公司做業務員,身兼數職。“我剛回來,面對空白的市場,手上也沒有客戶。”馮超俊告訴記者,開發市場不容易,破局唯有依靠努力和堅韌。每天6點起床,上午跑塘看癥,中午在塘頭隨便吃點,下午逐戶上門送藥,直至晚上8點回家,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狀態持續了較長一段時間。由于新興縣以山塘水庫為主,養殖比較分散,養殖戶相距較遠,平均都有30公里的路,馮超俊開著摩托車,每天跑200公里,最多也就6~7個場。“車上放不了太多漁藥,同樣的路線每天需要走兩次。”忙時,他請來父親幫忙看店,給自己爭取更多上門服務的機會。
除了開設“門診”外,馮超俊還經常出“急診”。他解釋道,突發情況時有發生,當遇到天氣反常、停電等,魚就會出現急性而嚴重的應激反應,比如缺氧浮頭、亞硝酸鹽中毒等。深夜凌晨一接到電話,馮超俊就馬上帶上工具和漁藥出發。對于這類突發情況,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順利挽救局面。馮超俊至今仍深刻記得,10年前,一個養殖四大家魚的場,出現大面積浮頭,他趕了半小時路程到達后,立刻向池塘施放藥物,但已無濟于事。養殖戶損失慘重,情緒激動,還將矛頭直指馮超俊,當場發出責怪和埋怨。他坦言,創業之初,身心都承受著巨大壓力。
一路上,馮超俊不斷積累經驗,他讀了大量的書籍,從簡單的顯微鏡開始走進魚類病理學的世界,用奮斗求知,用實踐探索答案。日子漸長,他對水產動物病理有了一定的認識,依靠魚體表征和血指標,就能基本判斷其生長的水環境和投入物情況。
那張一天200公里的工作軌跡圖,是馮超俊與養殖戶緊密聯系的重要依據,它帶去治病良方,帶回了信任關系。
據介紹,過去,新興縣主要以四大家魚養殖為主,約占98%,但一直收益不高。尤其是近4-5年來,四大家魚的塘頭價低迷,利潤空間嚴重萎縮,大部分養殖戶賺不到錢甚至還虧錢。這不僅打擊了養殖戶的積極性,還制約了全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馮超俊意識到,轉型勢在必行。他開始尋找其他品種,并用了3~4年摸清了斑點叉尾鮰的養殖特性,市場前景等。“我們評估過叉尾的養殖成本和風險,認為適宜在新興縣養殖。”馮超俊進一步說道,斑點叉尾鮰的養殖技術不難,且價格穩定,養殖利潤在10000~20000元/畝,是轉型的優良品種。

叉尾鮰
很快,推廣特種魚斑點叉尾鮰的想法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當地漁業主管部門、縣委黨校、縣關工委等經常邀請他作為主講嘉賓,為養殖戶授課。2022年5月,馮超俊作客縣關工委舉辦的2022年第一期農村創業青年培訓班,為養殖戶介紹養殖的品種、養殖的模式等資訊,并根據不同的魚類,介紹了養魚的密度、成本、市價、病害防治等方面知識。通過培訓,創業青年紛紛表示,課程內容豐富,學到的知識技術對未來大有幫助,增強了在農村創業的信心。此外,馮超俊還經常聯合飼料廠、漁藥廠開展講座。
“要讓大家從四大家魚轉養叉尾,講授知識只是第一步。”除了手把手傳授養殖技術外,馮超俊多方聯系,為養殖戶解決苗種來源和銷售渠道的問題,打通上下游的服務鏈接。他親自給每個養殖戶對接資源,一對一、一對多,沒日沒夜的工作。每天,很晚才能回家,到家后電話依然響個不停,馮超俊把大部分時間都給了養殖戶,而跟妻女卻少能聊上幾句,心中對家庭感到虧欠。
在有關部門和馮超俊的共同努力下,少部分養殖戶開始轉養斑點叉尾鮰,隨后帶動更多養殖戶參與,如今,新興縣水產養殖總面積35355畝,已經發展斑點叉尾鮰養殖3000畝,養殖規模正在不斷擴大。轉型后,養殖戶的收入大有提升,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回鄉從事水產養殖。

黃顙魚
現在,馮超俊每年都會應相關單位和水產合作社的邀請,到各個鄉鎮開展技術培訓工作,為全村、全鎮水產養殖戶授課。接下來,馮超俊還將推動黃顙魚、加州鱸等新品種養殖。
入行多年,馮超俊對病害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他掌握了很多防病、治病的方法,卻發現一些新方法很難傳播和推廣,究其原因是落后觀念未能及時轉變。以前,新興縣從事水產養殖的主體為傳統養殖戶,他們年均50~70歲。在傳統的粗養模式下,養殖密度低,投入物少,飼料天然健康,較少出現復雜的病,若發現病害簡單地消毒、殺蟲即可。“比如說鯇魚,以前每畝才養幾百條,養好水基本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行的精養模式,養殖密度大、養殖投入品多,病害發生的頻率增大,病情更加復雜。
“導致病害頻發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要把防治病害的重點放在魚體本身上。”馮超俊補充道,疾病的傳播與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群體有關,水產動物病害的三元理論即病害的發生是環境、病原和水產動物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大多數的病原都是條件致病菌或蟲,當三者處于平衡狀態下,魚一般不會發病。然而,傳統的防病治病觀念重在治,一味強調消殺病原,采用大量刺激性大的藥物,甚至是抗生素,不僅無法保障魚類健康,還造成了藥殘問題,與綠色養殖方向背道而馳,傳統思路顯然已不適時宜。
起初,老一輩的養殖戶對新事物、新方式十分抗拒,他們堅持看似“簡單”和“便宜”的老方法,不愿增加額外支出做好日常的保健,往往等到發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能總抱有僥幸心理,萬一呢?不能等到有病才治病,要做好病害預防工作,沒病防病,保障生產效益。”對于病害防治的工作,馮超俊可謂比養殖戶更操心,他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復述同一個理念,長期的用嗓過度還讓他犯了咽喉炎。
馮超俊把關鍵控制點放在易感魚群上,他提倡調節魚體內環境,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以斑點叉尾鮰為例,其為無鱗魚,皮膚所分泌的粘液是第一道免疫屏障,當其處于不健康的狀態,分泌粘液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極易被感染。“強身健體”的辦法是促進新陳代謝,降低毒素對機體的影響,讓魚群不“易感”。具體而言就是加強消化、免疫、循環系統功能,定期解決肝膽腸道問題,將所積累的毒素排出體外。
馮超俊所強調的健康養殖技術,既要關注外部水環境又要關注魚體內部環境,如何科學開展日常管理?他根據多年養殖經驗總結出8字秘訣——7分內服、3分調水。這樣的設計是源于“內服動保產品,調理好魚體體質,其所排糞便當中的污染源也會隨之減少,間接起到了調水的作用。”
對于如何正確使用動保產品的問題,馮超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指出,用量不足發揮不了保健作用,用量過大會增加養殖成本。首先,從苗期就要開始關注,由于開口餌料脂肪含量較高,容易導致白肝,此時要增強機體消化能力。其次,一般情況下養殖前期不需要施放動保產品。再次,進入養殖中后期,飼料投喂量達到高峰期時施放動保產品。他所說的高峰期,大約為10畝水面投放7~8包料,或每畝水面投放飼料40斤以上。此時,每7-10天調水一次,其中三天動保產品拌料投喂。期間,應定時采樣,對池魚進行解剖鏡檢等,以此檢查病害防治的效果,并及時發現問題。按照這套理論方法,馮超俊在自家魚塘養了5年黃顙魚,他自豪地說道,“全程無消毒殺蟲,成活率大于90%,說明方向是正確的。”他表示,7畝黃顙魚養殖池塘,按照10元/斤的售價,畝利潤約1萬元,若市場價格回升至正常水平,3萬元每畝是沒問題的。
馮超俊毫無保留地向身邊人傳授養殖經驗,把自己的弟弟、小舅子都帶入門。他帶頭引用健康養殖的新理念,讓水產病害得到有效控制,魚變“好養”了。看到養殖戶生產變得順利,賺錢變得容易,他十分欣慰,“正確的方法加上養殖戶的努力,現在他們每年能有30萬元的收入,吸引越來越多人做養殖。”2018年后,隨著塘租上漲,部分傳統養殖戶退出養殖,年輕一代帶著新理念“接棒”,有的轉行后又回來,這批新漁人很有想法,為家鄉漁業發展帶來一派新氣象。
如今,“魚價好就拼命喂料”的錯誤觀念已經不復存在,養殖戶能主動上門學習新技術,交流健康養殖的心得經驗,也有意識常備急救藥品,馮超俊心中欣慰。這些年來,他盡心盡力做好漁醫的角色,廣交朋友,把養殖戶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去解決,甚至比他們還上心。平日里,養殖戶都親切地叫他一聲“阿俊”,喜歡招呼他到家里吃飯,喜歡和他分享出魚和分魚的喜悅。
從最初的吃力不討好,到現在的集思廣益,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確實很辛苦,但都是值得的。”回首過往展望未來,馮超俊認為,自己的工作談不上使命和責任,他只是首先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然后再幫大家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希望運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力所能及的幫助更多人,最終實現轉型增收。在評價自己的職業時,他說,“前后幾年,全縣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的就我一人,我是吃這行飯的,做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