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楠 李高建
摘? 要:應用型高校必須明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的現實意義,繼而科學和深入地推進和落實相關工作,并能生成具體的工作原則與思路。利用好勞動教育,對人才教育工作全面賦能;將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繼而達到增強特定教育的系統功能目標。師生建立正確的勞動認知和價值理念后,應用型高校要以動態和發展眼光構建與實踐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即要生成具體的評價標準、加強思想觀念的引領、構建層次分明及具有可行性的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動態優化與修正目標體系,構建豐富和多元的教育內容體系,實踐環節評價與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技能。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勞動意識;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9-0085-05
Abstract: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make clear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n scientifically and deeply promote and implement related work, and can generate specific working principles and ideas.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labor education and give full power to talent education, combin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labor education organically, and then achieve the system function goal of strengthening specific education. Aft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labor cognition and value concept,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and practice labo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from dynamic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at is, to generate specific evaluation standar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ideology and concept, and construct distinct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we can dynamically optimize and correct the target system, construct rich and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content system, the practice of evaluation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labor consciousness and skills.
Keyword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labor consciousness; practical strategy
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工作的推進,要能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勞動觀,從國家發展實際出發,真正認識到自我價值實現與勞動生產之間的關系。應用型高校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要對具體的人才教育工作進行全面部署與科學規劃,實現多措并舉地開展與落實各項工作。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意義,能將其具體指向學生的勞動態度、理念、技能等領域。而勞動教育成效與質量,關乎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與自我價值實現的質量,更會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抓好勞動教育,已然成為應用型高校在現階段內重要的工作內容。為此,必須要構建科學和完善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繼而明確在各個時期和環節學生學習與成長問題。應用型高校需以問題診斷與應對為核心目標,具體推進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工作,致力于培育具有極強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且對勞動建立正確的態度和情感。
一? 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 積極響應與貫徹增強特定教育系統功能的政策要求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國家要求教育系統要深化改革,增強自身的協同功能。如應用型高校需注重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和社會人才需求標準制定行動方案,注重凸顯勞動技能訓練的教育功能。而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主要是為了增強特定教育的系統功能。根據既定秩序與規律,增強教育系統內各項主觀和客觀事物間的關聯性,在各教學要素的相互促進與影響下推動學生健康和全面發展。任何學科的教育行動,既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還要在人才培育方面凸顯兼容性和靈活性,根據學生學習與成長特點,將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等科學融合。從學生長遠發展角度出發,精準定位勞動教育的價值與功能,即學生未來從事勞動和生產經營活動,必須要具備正確的社會勞動觀,掌握適應社會發展的勞動技能和生存技能。為此,面向應用型高校大學生開展的勞動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這是響應國家教育深化改革政策的必然行動。
(二)? 利用勞動教育拓展國家思想引領工作的渠道
勞動是社會個體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屬性,是創造生命價值和意義不可替代的手段。大學生無論未來進入任何崗位和領域,都必須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且具備積極勞動的意識和高層次認知。而國家要求應用型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需做好思想引領工作,幫助學生明確勞動的意義。即付出勞動的過程實質上是獲取利益的過程,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無具體的勞動行為將無所得。學校在實際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不能使學生形成不勞而獲的意識。應用型高校必須引領師生明確勞動的意義,進而能深度進入到既定的職責實踐活動中。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等領域的蓬勃發展,進一步豐富和改變勞動方式,不局限于體力勞動,包括腦力勞動或體力與腦力相結合的勞動。一方面,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體力與腦力相結合的勞動行為。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需引領教師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理念,而后才能更加自覺和深入地參與教育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領下,切實明確勞動的意義。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面向師生做好思想引領工作,確保教育主體與客體都能深刻領悟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指向。
(三)? 教育過程中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職業觀
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與行業的深度介入,促使整個社會形成區別于以往的勞動形態和手段。社會個體可在虛擬網絡空間展開勞動,在體力和腦力的相互作用下創造價值。應用型高校在實際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將勞動教育上升到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到高技能型人才培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應用型高校必須注重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職業觀,不被社會或網絡中的錯誤觀念所影響。尤其在網紅經濟的蓬勃發展背景下,要引領學生正視不同勞動形態的優勢與劣勢,不能被眼前的直播效應所迷惑,要深層次剖析勞動價值。目前,以直播帶貨的方式創造經濟成為新的勞動形態,在網絡媒體的渲染下形成“讀書無用”的錯誤觀念,對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就業選擇產生消極影響。部分大學生認定,快速創造經濟效益的勞動才更有價值,因此對產品生產與制造缺乏興趣。制造業和工業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與支柱,新時代大學生若都融入互聯網行業,將會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為此,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必須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職業觀,要從國家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角度審視自身的職業選擇合理性,并能辯證地分析當前的網紅經濟。
二? 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一)? 以勞動觀念引領為重
多元文化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應以勞動觀念引領為重,具體推進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工作。教育工作者需引領學生樹立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光榮的正確觀念,自覺地反對與抨擊當下的躺平與躺贏消極理論與理念。大學生不應被當前的錯誤價值觀所影響,更不能形成崇尚暴富的狹隘心理。應用型高校應將勞動精神深度嵌入到學生的意識形態中,繼承與發揚我國勤勞、勤儉、奮斗的優秀品質。應用型高校必須注重訓練學生勞動技能,令他們形成腳踏實地謀發展的積極意識形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需注重思想維度的各種素養評價,在開展勞動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全面了解與診斷學生的勞動精神面貌。教育工作者應利用科學和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動態優化教育漏洞,積極和全面踐行新時代勞動教育使命。
(二)? 評價內容高度契合育人總目標
應用型高校必須沿著正確的育人總目標,推進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工作,生成的具體評價內容必須緊扣目標,不能剝離于實際的評價學生各種素養和能力。而評價標準的設計要高低適中,不能對學生產生過高的期許與期待,但也不能以低標準凸顯教育成效。應用型高校要根據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專業對應領域的人才結構和需求,科學制定評價標準,合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而最終生成的所有評價內容,必須要高度契合于育人總目標,培育具有正確勞動觀念和極強勞動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完全對標國家在人才教育和培育方面的具體要求,不能隨意改變標準,更不能在人才培育質量上打折扣。以適當標準評價學生的成長質量與學習成果,確保他們真正形成高度適應社會的必要素養和技能。如人工智能時代下,學校不能過高地評價學生的生產技能,著重于評價他們的信息素養。當技術取代人工作業方式后,不能苛責學生掌握以往的勞動生產技術和技能,要面向未來重新設計評價標準和指標。應用型高校必須精準定位自身的育人總目標,以此為著力點科學地設定評價內容。
(三)? 高效處理效率與成效的辯證關系
課程內容設計,是勞動教育及教學成效評價的重要抓手。而課程是傳授知識和勞動技能的重要載體,因此應用型高校必須合理定位勞動教育的性質與目標[1]。旨在實際推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在具體構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時,對效率與成效的關系進行深度剖析與辯證思考。教師要明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根本價值和目標在于提高人才培育質量。以評促教,客觀地了解勞動教育成效,以學生成長特點和具體情況為依據,判斷當前的勞動教育是否具備科學性與實效性。教育工作者高效完成教育任務后,若不能有效培養學生思想素養和勞動素養,將不能認定該項教育工作具備良好成效。應用型高校必須處理好效率與成效的辯證關系,由此更加客觀和科學地構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勞動教育成效的評價,必須以學生的成長質量為依據和標準,而不是局限于教育任務的完成效率上,即高效地講解知識不代表學生高效地內化吸收,最終對勞動教育成效進行評價,需要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上升空間與勞動知識掌握情況為標準。
三? 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思路框架
(一)? 生成具體的評價標準
應用型高校需對學生的勞動素質、思想素養、勞動技能和專業能力等維度,分別生成具體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科學評價。勞動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踐,需要全面聚焦學生成長與成才過程,在思想、能力、價值觀、情感和勞動觀念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多元和綜合評價。應用型高校不應將勞動教育與體力勞動相提并論,學生在實際參與實踐環節時,不應定義成校園的義務勞動行為,要真正作用于學生的思想成長與勞動技能的提升。否則,勞動教育將流于形式,甚至成為學校獲取免費勞動力的重要手段。應用高校必須有效培養學生勞動素養,在實踐的過程中習得勞動技能,確保他們更好地適應現實社會的發展與嚴峻的就業形勢。因此,應用型高校必須科學制定與設定評價標準,對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的產出價值進行科學評價,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勞動動機和行動。
(二)? 加強思想觀念的引領
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需深度嵌入到具體的勞動過程中,增強該項工作的實踐性與真實性。教育工作者不應完全依賴于自身的工作經驗,要在學生實際勞動過程中觀察他們的勞動觀念,判斷他們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2]。教師必須注重學生思想觀念的引領,將思想素養的評價作為關鍵指標。應用型高校務必明確觀念支配行為,只有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才能更加積極和持續地參與各種勞動,并在實踐環節獲得勞動知識或技能。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需要在學生正確觀念形成方面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應用型高校應設定更切合實際的評價標準,引領學生對各個崗位的勞動價值建立正確和深刻的認識。思想和價值觀層面的評價,應作為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重點,更多地融入主觀動機的評價指標,以此促使學生能自覺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進化。
(三)? 構建層次分明及具有可行性的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
學生學習質量和綜合素質的評價,依賴于科學和完善的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評定指標的設定,關系著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成效,并會對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應用型高校必須注重實踐過程表現的評價,在思想、情感、價值觀、技能和能力等維度,分別生成具體的評價指標。如思想維度,學生實踐過程中是否具備積極的勞動動機,對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困難能否形成積極的應對態度,針對這些方面對學生的思想素養進行客觀評價。根據客觀的評價結果,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3]。同時,要在理論層面評價學生課堂學習表現,明確學生是否扎實掌握勞動相關的理論知識,由此對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優化與完善。教師要根據勞動的類型和教育目標,設定相應的評價指標,并形成不同的評價方式,主要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施教者評價和服務對象評價等。應用型高校采用多主體評價的方式,獲得更加客觀和理性的勞動教育成效評價結果。而教育工作者要全面介入學生勞動過程,對他們勞動素養的發展性進行科學和全面評價,對勞動觀念和行為實現常態化監測。高校要將學生所有勞動相關的信息記錄成冊,依托可靠的數據對學生進行多元和客觀評價,促使大學生真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并能在各類勞動活動中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應用型高校要不斷拓展評價維度,不僅要把握好實踐勞育的評價,還要結合思政勞育、專業勞育、環境勞育等,分別對學生相應的素質和能力進行評價,以此推動學生健康和全面發展。
四? 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具體實踐策略
(一)? 動態優化與修正目標體系
應用型高校在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務必要始終堅持評價內容高度契合育人總目標的原則落實工作任務和內容。學校要緊扣人才培育總目標,動態優化與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工作的目標體系。以培養學生勞動情懷為主要目標,有內在依據和明確方向地培養與評價學生勞動素養,主要從以下4個層面著手[4]。正確勞動觀念樹立層面,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引領學生明確勞動的價值,并以正確的目標為導向參與各種勞動活動。而教育工作者需在實際的勞動過程中,對學生的勞動觀念進行評價,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逐漸引領他們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并對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價值進行辯證思考且產生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必須引領學生明確認識勞動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舉措,是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力工具,以此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完善,逐漸形成更高層次的勞動觀念和理念。勞動情感方面,主要是通過客觀理性評價學生情感素養,針對性地強化學生勞動積極性,產生勞動最光榮的意識和積極心理,并真正認可勞動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勞動的態度方面,要在實踐環節評價學生對各個領域勞動者的態度,由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領,即充分尊重所有勞動者,并能自覺維護其人格尊嚴。勞動創造能力層面,主要是對學生勞動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同時要組織不同規模和主題的勞動活動,繼而對學生具體的行為表現進行多元評價。如學生缺乏理論應用實踐的能力,教師需生成具體的教育與引導措施,在循序漸進的訓練下,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勞動技能,結合自身的專業深度高質量地參與到各種職業活動中。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創造價值。
(二)? 構建豐富和多元的教育內容體系
應用型高校應分別對學生課程學習表現與勞動行為表現進行綜合評價,采用自評與互評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學習與勞動中的具體成效[5]。秉承高效處理效率與成效的關系原則,構建豐富和多元的教育內容體系。教育工作者要以學生實際能力與學習心理為依據,設計多主題的教育內容。學生實際參與勞動生產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是否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勞動技能,以此診斷勞動教育問題,科學判定勞動教育成效。例如,教師以愛勞動為主題,組織小規模的勞動實踐活動,由此引領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的情感,能充分認識到不同崗位的勞動價值和意義指向。在實際參與生產勞動的過程中,逐漸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勞動的習慣,并能真正熱愛勞動,看到勞動的價值及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師可組織學生每日參與到宿舍和班級衛生保潔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常態化的勞動教育,并逐漸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或是定期組織美化校園環境活動,將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有機結合,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必要素養和能力。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為美化校園提供建設性的建議和創新想法,以學生的實際行動來實現預設目標。利用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在享受勞動成果和果實的過程中,真正領會到勞動的意義和美好感受。高校還應以會勞動為主題,具體實踐與實施勞動教育評價體系[6]。即以專業教育為著力點,組織學生參與到相應的勞動活動中。將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訓練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專業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主要是引領學生形成專業報國的理想信念,在具體的實習實訓活動中,參與到不同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中,由此真正認識到專業知識在服務行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實踐實習過程中使學生正視自身的優勢與短板。而對學生具體行為表現進行測評與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引領學生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評價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問題,還要能獲得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和辦法。而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必須要深度嵌入行業背景和市場環境,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職業選擇,制定相應的勞動教育主題和內容,對學生的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勞動素養等進行綜合評價,以客觀結果為依據,動態優化與完善勞動教育內容和專業教學課程內容。
(三)? 構建易于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技能的評價體系
應用型高校要善于利用勞動教育增強高等教育系統功能,在具體勞動與作業中強化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以具體目標為導向的內容規劃,要切實服務于學生的健康和全面成長。教育工作者要從知識建構維度思考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踐,學生應成為構建知識的主體,而不再是迫于外界壓力被動的學習與記憶知識[7]。應用型高校在實際開展勞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在實踐環節評價與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技能。勞動教育應貫穿專業教學全過程,要在有效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繼而能高度適應社會的快速變化和高質量發展。勞動教育要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實踐、教育、評價等環節,了解學生是否具備積極的勞動態度和正確的勞動觀念,繼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與教育。應用型高校應專門開發勞動實踐與人生價值課程,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性,在實際勞動過程中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而國情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需巧妙地滲透到勞動教育體系中,繼而拓展勞動教育評價的維度,即不局限于勞動技能、勞動觀念、勞動態度方面的評價,要在學生人生價值和理想追求方面進行更高層次的評價。既要教會學生必要的勞動技能,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情感,還要能將自我價值實現嵌入到國家發展事業中。由此,真正體現勞動教育的價值,培育可高質量服務于國家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創新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五? 結束語
應用型高校在實際開展勞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國家發展實際及各領域人才需求新標準,科學地構建與實踐勞動教育評價體系。要對學生進行綜合和理性的評價,既要保證他們了解自身的能力短板和態度問題,還要切實在理論教育和實踐環節進行問題處理與應對。而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既要充分發揮問題診斷功能,還要不斷探尋更加科學的人才教育方法,旨在全面跟進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各個領域和崗位輸送有正確勞動觀念和積極勞動態度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朱瑛.立德樹人背景下勞動教育課程實踐探索[J].西藏教育,2021(7):16-18.
[2] 高展望,姚福義.勞動價值觀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7):100-105.
[3] 高展望,姚福義.勞動價值觀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7):141-146.
[4] 姚菡.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2):57-59,78.
[5] 楊曄珺.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措施[J].文教資料,2021(11):196-197,210.
[6] 朱賢友.基于師范生人才培養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J].決策探索(下),2021(2):68-69.
[7] 杜萍萍.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對策探析[J].才智,2020(21):122-123.
基金項目: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地方應用型高校師范專業‘三結合、全程化、進階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Z2021054);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五育融合視閾下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體系建構研究”階段性成果(2021YB034)
第一作者簡介:于亞楠(1980-),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