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耳朵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播劇同樣具有以聲為媒的特點。在廣播劇中,聽眾需要通過積極主動的聯想在腦海內填充除配音演員聲音以外的畫面,這種賦權傳播的特點也讓廣播劇在不斷的發展進程中衍生出一種新形態—互動廣播劇。貓耳FM作為國內第一家彈幕音圖站,在賦權傳播的特點上進一步結合平臺的發展特色,開拓出“互動劇場,結局你定!”的互動廣播劇新板塊,采用根據用戶畫像設定敘事題材、知名CV演繹原創劇本、開放性敘事等傳播策略,將小眾文化與流行文化相結合,使互動廣播劇強勢“出圈”。
[關鍵詞]互動廣播劇;賦權傳播;貓耳FM
廣播劇以語言、音樂和音響為藝術手段,依靠聲音這一媒介,充分調動起聽眾的想象力,使藝術形象生動地嵌入聽眾的腦海,另外其具有強大的互動性和沉浸感,使得聽眾在收聽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成為廣播劇的創作者。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曾說:“廣播劇的生命,在于它有獨特的個性。廣播劇的藝術家,給聽眾留下了廣闊天地,是聽眾參與了創作。聽眾是廣播劇的創造者。閉眼靜聽,一切人物,生活的無窮變化,憑借著神奇的語言和聲音,你不覺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奧妙的世界中。”[1]這種“盡在耳邊”的沉浸式視聽享受也讓廣播劇成為“耳朵經濟”的重要組成
部分。
隨著科技的發展,消費者愈發渴望市場上出現更多能滿足想象力消費以及沉浸式互動感需求的產品。為了迎合消費者的獵奇心理,近年來國內外影視業相繼制作出許多優良的互動視頻,如由Netflix出品的互動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和由騰訊視頻獨家上線的《古董局中局之佛頭起源》等。互動視頻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播劇的發展,使本就具有無盡想象力的廣播劇也選擇進一步賦權于聽眾,進而衍生出互動廣播劇的新形態。
2014年成立的貓耳FM是一款專注于ACG(Animation
動畫、Comics漫畫、Games游戲)相關內容的二次元音頻社區,在“耳朵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為了追求更大的創新,貓耳FM向互動廣播劇進軍,開拓出“互動劇場,結局你定!”的新板塊,目前該板塊內共有45個作品,總播放量累計達1346.4萬余次,足以看出其火熱程度。文章以貓耳FM互動廣播劇為例,論述互動廣播劇的賦權傳播效應,并進一步探討貓耳FM互動廣播劇火爆現象背后的傳播策略。
一、互動廣播劇帶來的賦權傳播效應
互動廣播劇即交互式廣播劇,是在廣播劇的基礎上讓聽眾參與互動、決定后期劇情發展走向的一種新形態廣播劇。簡言之,互動廣播劇將最終剪輯權交給聽眾,因此在互動廣播劇中賦權的過程指聽眾參與式的傳播過程,對聽眾而言,能夠主動參與自己正在追聽的廣播劇,并擁有決定后期劇情發展走向的權利則能獲得更好的沉浸體驗。傳統的賦權機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個體應屬于從屬地位,受到群體、組織、社會的影響和制約。但在新媒介賦權中,該機制卻是自下而上的,即為自我賦權—群體賦權—組織賦權。由于目前互動廣播劇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其所帶來的賦權傳播效更多地體現為聽眾的自我賦權以及在自我賦權基礎上所形成的群體賦權。
(一)貓耳FM互動廣播劇聽眾的自我賦權
在互動廣播劇中,聽眾的自我賦權指聽眾在收聽廣播劇時能夠以獨立個體的姿態,在獲取信息的同時能夠擁有自我表達、自我主張和采取行動的可能性。
在貓耳FM的互動廣播劇板塊中,自我表達的可能性具體表現在聽眾的言論自由上。作為國內第一家彈幕音圖站,貓耳FM在發表言論上給予聽眾極大的自由,使聽眾可以在收聽互動廣播劇時發送實時彈幕,暢談自己對每個劇情拐點的理解并且分析每個選項的可能走向。此外,由于互動廣播劇具有開放性敘事的特點,因此在諸多互動廣播劇的評論區內都不乏粉絲聽眾自發撰寫的“同人文”,這些自發且自由的行為也在無形中增強了用戶與平臺之間的黏性。自我主張和采取行動的可能性則得益于互動廣播劇自帶的想象空間和強互動性。互動廣播劇是在廣播劇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其同樣具有以聲為媒的特點,這本就賦予聽眾自由暢想的權利。聲音可以表達萬物,聽眾通過傾聽聲音,在腦海中勾勒出生動的藝術形象,進而積極主動地成為互動廣播劇的創作者。更為重要的是,互動廣播劇還具有讓聽眾決定后期劇情發展走向的特點,這種權利讓聽眾成為名副其實的創作者。目前,貓耳FM“互動劇場,結局你定!”板塊中所包含的作品大部分屬于懸疑推理類題材,如《獵場》系列、《樂園》系列等。貓耳FM互動廣播劇板塊重點打造懸疑推理類題材是為了迎合聽眾的好奇心理和獵奇心理。好奇心理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心理狀態,一般表現為對知識或信息等的渴望,是一種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對人的認知、心理健康以及身體健康具有主要作用[2]。獵奇心理則泛指人們對自己尚不知曉、不熟悉或比較奇異的事物和觀念等所體現的一種好奇感和急于探求其奧秘或答案的心理活動[3]。在貓耳FM的懸疑推理類互動廣播劇中,總有一個大謎團貫穿始終,且為了更多地滿足互動廣播劇分支選擇的可能性,編劇還會精心設置多個小謎團在劇中間歇出現,使觀眾始終保持好奇心和獵奇心,如在互動廣播劇《獵場》第一部中出現的分支選擇就多達33個。此外,在懸疑推理類互動廣播劇中,恰到好處的音效也往往能夠幫助聽眾在收聽過程中保持注意力和好奇心。聽眾在收聽這類互動廣播劇時會根據自己對劇情的理解,在每個情節分叉口處選擇自己所想的答案,成為劇情的“主宰者”,若聽眾接連選擇到錯誤的答案導致故事早早結束時,聽眾也會自發重聽直至選出正確的選項,更有聽眾會將每個選項的情境都體驗一遍,以感受不同的劇情
走向。
貓耳FM的互動廣播劇除了讓聽眾插上想象的翅膀,為聽眾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其將最終剪輯權真正交予聽眾,在很大程度上讓聽眾實現了自我賦權,讓聽眾擁有自我表達和采取行動的可能性。
(二)聽眾在自我賦權基礎上所形成的群體賦權
群體賦權是在聽眾自我賦權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互動廣播劇中具體體現為聽眾通過各種渠道的交流與相互認同的個體結成群體,在群體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群體賦權。基于自我賦權所形成的群體賦權打破了傳統社會資本建構的要素,如地緣或血緣,而更多地建立在信任、經濟利益等基礎上,并加入公共利益的價值理念,更為理性[4]。聽眾在貓耳FM互動廣播劇板塊中的群體賦權便建立在相互認同上,這種相互認同離不開技術的賦能,聽眾基于技術賦能形成跨越時空的情感凝聚力。
伴隨科技的發展,在技術賦能下,聽眾在互動廣播劇中能夠行使的“權利”越來越多,其表達空間也逐漸從“后臺”移向“前臺”。貓耳FM作為音頻平臺和社交平臺的結合體,不僅為聽眾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還給其創造尋求認同的可能性,讓聽眾在觀點的碰撞中產生情感互動。在貓耳FM平臺中,聽眾除了能夠發送實時彈幕,還能夠點贊或舉報其他聽眾所發的彈幕,并能夠在評論區中對各條評論進行回復、點贊或舉報等。彈幕區和評論區的存在為聽眾提供了匿名的交流環境,讓聽眾敢于充分地表達自身想法和情緒,同時這種公開交流又通過共時空覆蓋性的方式在無形之中將聽眾的個人行為轉向集體反饋,使聽眾在虛擬環境中與其他聽眾產生互動并進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從而產生群體認同感。對大多數聽眾來說,意義生產不是單獨、私人的過程,而是社會、公開的過程,粉絲如此活躍是因為喜歡和彼此在一起的感覺[5],而互動廣播劇又因具有讓聽眾決定劇情發展走向的特點,使得基于聽眾自我賦權所建立的群體認同感更為真實、深厚。在貓耳FM互動廣播劇的劇情拐點處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彈幕—“讓我看看有誰和我選了一樣的選項”,而這就是群體認同感的具體體現。另外,從商業角度來說,儀式和情感比身份或強制廣告更能動員消費
者[6]。每逢互動廣播劇的更新時間一到,便能看到聽眾統一的“打卡”名場面,“打卡”式的虛擬在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個體產生身份認同下的群體團結,這種極具情感凝聚力的群體團結能跨越時空,消彌身體缺席的遺憾感,構成一種高效的實時互動,從而促使互動廣播劇與聽眾之間產生更強的黏性。
二、貓耳FM互動廣播劇的賦權傳播策略
(一)根據用戶畫像設定敘事題材
互動廣播劇想要實現和聽眾的互動,就要對聽眾進行精準定位,以聽眾為中心,挖掘并滿足聽眾需求。廣播劇劇本的創作要基于用戶畫像找到適合互動媒介傳播的故事類型,合適的敘事題材是留住聽眾的第一步。貓耳FM互動廣播劇的敘事題材類型主要可分為懸疑推理和情感兩大類,為了方便聽眾選擇,貓耳FM在每部互動廣播劇的標題上都注明題材類型。由于貓耳FM的主要受眾群體是95后的Z世代,因此目前平臺內懸疑推理類題材的互動廣播劇作品占比較高。被稱為“數字原住民”的Z世代具有獵奇心理,敢于探索并追求刺激感。懸疑推理類的互動廣播劇除了自帶游戲屬性滿足聽眾獵奇心理,又能營造強烈的緊張刺激感,且帶有明確的任務目標,如:《獵場》的任務目標是逃離危機四伏的獵場,《別被他捉到》的任務目標是在一場“捉迷藏”游戲中躲藏到最后。明確的任務目標往往能夠激發聽眾在收聽過程中產生探索欲,從而讓聽眾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以進行縝密的邏輯推理,這符合Z世代的收聽需求。
除了懸疑推理類題材,貓耳FM“互動劇場,結局你定”板塊中的情感題材廣播劇占比也不低。這類廣播劇主要圍繞情感互動而展開,通常不設明確的任務目標,更為輕松且趣味性十足,使聽眾在收聽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壓力,還能和不同的角色產生命運交錯,最終隨機觸發某個結局,如《人類高質量相親實錄》《男配好難當》《拜托了,大小姐》等。這類題材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聽眾的情感需求,深受聽眾青睞,成為貓耳FM“互動劇場,結局你定”板塊中備受追捧的題材類型之一。
(二)知名CV演繹原創劇本
“互動劇場,結局你定!”板塊作為貓耳FM的特色板塊,已擁有45個廣播劇作品,其中僅有3個作品屬于IP改編,其余42個作品都屬于原創劇本。IP改編指二次或多次地對文學、動漫、影視等作品進行改編和開發。在貓耳FM中,除了互動廣播劇,實際上有90%以上的廣播劇都屬于IP改編,這些廣播劇的原劇本多來自各大網絡文學網站,并且本身就具有較高的粉絲量和熱度,如《魔道祖師》《山河令》等。IP改編所具有的“吸粉”效應能夠幫助廣播劇更廣泛地傳播,但在互動廣播劇中,IP改編卻黯然失色。與普通廣播劇相比,互動廣播劇更具有沉浸感和未知性,聽眾需要通過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來決定劇情走向。如果互動廣播劇也由IP改編而來,那么IP原劇本自身所具有的高熱度就在無形中破壞了整個互動廣播劇的沉浸感,也破壞了聽眾的期待視野,因為在每個劇情拐點處“原著粉”總是能輕而易舉地選擇出正確答案。
雖然IP改編不適用于互動廣播劇,但是貓耳FM還是有效地利用了粉絲效應。作為一個垂直化社區,貓耳FM主要迎合聲控、二次元愛好者等,因此其從聲音的質量上著手,與眾多知名配音工作室簽約,邀請知名CV(動畫角色的配音員)演繹原創互動劇本,而知名CV除了能夠保障配音的質量,還能夠吸引其自身的CV粉收聽互動廣播劇。譬如,《獵場》系列便是與三格聲米工作室、光合積木、729聲工場等知名工作室合作產出的,《獵場》超豪華的制作吸引了眾多“聲優粉”,獲得156.2萬播放量,且目前仍有不少粉絲意猶未盡,反復收聽,并在評論區和彈幕上進行催更。
(三)開放性敘事:有意識地留白
互動廣播劇具有游戲的形式和廣播劇的內核,相當于在廣播劇基礎上進行“游戲化”創新。在互動廣播劇中,聽眾化身為玩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參與劇作敘事,并與劇中人物形成互動關系,直接引導劇情走向,使得互動廣播劇形成開放性敘事結構。互動廣播劇的制作者會提前構思好互動劇本,給互動廣播劇設置好特定的背景、環境和世界觀,并在每個劇情拐點處設置選項,把選擇權交給聽眾,讓聽眾決定劇情的發展。正如“一千個讀者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互動廣播劇在不同的聽眾中會產生不同的選項,而這些不同的選項就會導致劇情走向和最終結局發生變化,因此互動廣播劇具有開放性敘事的特點。
開放性敘事的另一特點是在結尾處有意識地留白,往往不會給出明朗的結局,留給聽眾想象的空間,讓其對留白進行主動填充。目前,很多具有開放性敘事結構的作品往往會出續集,在互動廣播劇領域內也是如此。貓耳FM的互動廣播劇很大一部分都有續集,如《獵場》目前更新至第三季,《輕劇場》更新至第四期,《我是你的誰》更新至第二期,《樂園》更新至第二季等。在每個互動廣播劇的評論區中,聽眾會自發地分享自己對后期續集的揣測,每當有新續集出現時,他們便會立刻“打卡”收聽,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在互動廣播劇中,開放性敘事在一定程度上給了聽眾更自由的想象力和更沉浸的參與感,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廣播劇的創作,這使得互動廣播劇的制作者和體驗者共同構成了敘事主體,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三、結語
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Z世代渴望更多能滿足自身獵奇心理的產品,這樣的消費者心理促使各行各業進行一定的變革,也讓傳統的廣播劇行業衍生出互動廣播劇的新形態。與傳統廣播劇相比,互動廣播劇具有更強的游戲性,能讓聽眾化身為“主角”,自由選擇情節的發展走向,獲得沉浸式的體驗感,讓聽眾成為廣播劇的創作者,這便是互動廣播劇賦權的體現,無論是自我賦權還是在自我賦權基礎上形成的群體賦權,都在無形中增強聽眾黏性。文章以貓耳FM互動廣播劇為例,論述了互動廣播劇的賦權傳播效應以及互動廣播劇的傳播策略。貓耳FM互動廣播劇在賦權傳播上采用根據用戶畫像設定敘事題材、知名CV演繹原創劇本和開放性敘事的傳播策略,將小眾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結合,掀起互動廣播劇的收聽熱潮。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互動廣播劇將會有更多創新的空間,給聽眾帶來沉浸式的收聽體驗。
[參考文獻]
[1]曹禺.廣播劇選序言[M]//朱寶賀,宋家玲.廣播劇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2]黃騏,陳春萍,羅躍嘉,等.好奇心的機制及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21(04):723-736.
[3]汪解.青少年性獵奇心理辨析[J].中國教育學刊,1991(03):60-62.
[4]師曾志,胡泳.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詹金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鄭熙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6]BROWN R K.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Conscientious Consumers [J]. Qualitative Sociology,2011(34):121-141.
[作者簡介]吳儀(1999—),女,浙江寧波人,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