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寧
[摘要]作為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傳播與交流的重要平臺,社科學術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可為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服務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重要支撐。但目前,社科學術期刊仍面臨國際影響力較弱、出版融合效果有待提升、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社科學術期刊應在鞏固既有發展成果的基礎上,著力于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刊發高質量學術文章,加快出版融合,完善中國特色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等方面,促進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指出,以加強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支撐,以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平臺為牽引,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建設學科布局優、學術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務能力強、國際影響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2]。
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應發揮社科學術期刊的學術引領及重要平臺作用,扎實推進期刊建設。社科學術期刊是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交流與傳播的重要平臺,而推動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對國家重大、前沿問題的關注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不僅要成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更要成為服務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載體,矢志不渝地為新時代的進步提供思想和智慧支持,為繁榮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新貢獻[3]。新時代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如何推動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發揮其學術引領的重要作用,是當前學界和期刊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學術思想和理論創新的現實訴求。文章在進一步探析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有效路徑,為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整體水平不高,國際影響力較弱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動了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涌現了一批專業性和競爭力強的社科學術期刊,但目前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質量參差不齊,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仍存在“全、散、小、弱”問題。另外,我國社科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不高,導致部分優質稿源、一流作者外流,不利于我國科研成果的首發權和話語權。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迫切需要由高速增長范式轉向高質量發展范式,打造一流社科學術期刊,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期許,在學術領域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提升中國國際學術話語權。
(二)出版融合效果有待提升
隨著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許多社科學術期刊意識到出版融合的重要性與必然性,但整體來看,社科學術期刊的數字化進程仍較緩慢,出版融合效果有待提升,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出版理念制約融合效率和融合效果。例如,有的期刊出版單位盡管制訂了基于融合思維的發展規劃,但與具體落實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導致期刊出版融合出現“口號化”現象。在出版融合實踐過程中,部分期刊出版單位在發展目標與發展理念方面仍存在不足。第二,媒體應用技術和水平相對落后。部分期刊出版單位的出版融合只是形式上的改良,沒有深度推進。第三,缺乏新媒體人才。在媒體融合時代,傳統編輯的采寫、編評技能難以完全適應時代發展趨勢,亟須具有復合型媒體能力和素養的新媒體人才。
(三)評價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大致分為優秀期刊評價、核心期刊評價、引文來源期刊評價三大
類[4]。在三大類評價方法中,核心期刊評價在學界的影響力顯著,這可從科研人員的課題申報、職稱評定等需要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等實際狀況看出,核心期刊儼然成為學術評價、人才評價的“指揮棒”,“以刊評文”“以刊評人”現象有所凸顯。這種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長社科學術界“唯論文”“唯SSCI”“唯CSSCI”的學術導向,使社科學術期刊熱衷于追逐是否名列核心期刊,偏離辦刊的初心使命。這些都是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不完善的體現。
二、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新時代推動我國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是學術思想和理論創新的現實訴求。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
意識形態問題體現了學術期刊的立場方向,不僅是學術期刊的政治站位,也是其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社科學術期刊既是學術成果傳播與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因此,社科學術期刊要嚴守政治紅線和學術底線。第一,用學術講政治,即社科學術期刊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第二,社科學術期刊應嚴守意識形態主陣地不動搖,在思想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終貫徹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三,各期刊出版單位要在“三審三校”中提高政治敏銳性和判斷力,嚴把政治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宣傳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二)刊發高質量學術文章,發揮社科學術期刊引領作用
吳尚之認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要以高質量的文章和高質量學術創新成果來衡量[5]。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發揮引領作用的必由之路是通過刊發高質量學術文章來實現的。對社科學術期刊來說,能否合理設置刊物欄目,策劃有價值、有特色的主題,獲得優質稿源,以及編輯隊伍是否熟悉相關專業領域的學術熱點并具有高水準的專業眼光等,都會影響刊發文章的質量。這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高質量學術文章的首要標準是文章的學術創新性,主要體現在文章的新觀點、新資料、新方法、新論證和新表述等方面,編輯要不斷發現新問題、尋找新思路,力求以選稿的創新性來影響和推動研究創新、實踐創新,從而發揮社科學術期刊學術引領作用。其次,根據辦刊宗旨,社科學術期刊應基于自身地域資源和專業資源優勢合理定位,設置期刊欄目,從而體現期刊特色,解決“千刊一面”的同質化問題。另外,相關部門應鼓勵多學科綜合性學報向專業化期刊轉型,辦好特色專欄,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6],通過打造專業化的特色期刊吸引高質量學術文章。再次,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要深入挖掘期刊優勢和讀者需求,策劃有價值、有特色的主題,吸引優質稿源,提升期刊的影響力。最后,社科期刊要組建專業編輯隊伍。專業素養是編輯的立身之本,新時代編輯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政治辨別力、組稿策劃力、編輯加工力,做好社科學術期刊刊發高質量學術文章的工作。
(三)加快出版融合
當今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打破諸多行業之間原有的邊界,不同產業之間開始走向融合。融合發展成為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015年《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聚焦出版領域,將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對出版融合在方向發展、融合發展、融合路徑等方面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2021年《關于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通知》將出版融合由頂層設計轉向加快具體實施階段。“數字賦能、融合發展”已成為響應國家戰略、推動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新技術、新發展模式的背后是新思維,因此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需要對此有清醒的認知,要做到出版融合。一是要更新思維理念,樹立包括用戶思維、跨界思維、平臺思維和大數據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的互聯網思維[7]。在新媒體時代,用戶不再是被動的內容接收者,而是內容的創造者和推送者,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要充分挖掘用戶價值,識別用戶需求,加強用戶體驗,有針對性地進行期刊內容的策劃、宣傳和精準推送,提高用戶滿意度。二是要樹立平臺意識,在大數據時代,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各種平臺資源,加強期刊內容的推廣和用戶之間的交流。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可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選題策劃、論文采集、編輯加工、出版傳播的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6]。三是要加快融媒體創新人才的培養,這是解決當前出版融合發展痛點、難點的必要舉措。新媒體時代對人才所需要的知識素養已和傳統時代不同,它需要引進、培育復合型專業人才。首先,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要注重編輯人才的結構、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提升,引進、培育一批復合型人才。其次,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要對新媒體編輯和傳統媒體資源進行融合,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編輯培訓,或組織新老編輯交流學習,提升編輯的融合意識、互聯網思維、團隊協作能力,通過人才融合促進社科學術期刊線上線下的渠道融合和內容融合[8]。最后,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要提升已有編輯的新媒體素養,加強編輯的新媒體培訓,培養適應融媒體時代要求的復合型專業
人才。
(四)完善中國特色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學術期刊評價,學術期刊評價的導向作用是一把“雙刃劍”,片面使用容易出現偏差,所以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要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從而不斷完善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社科期刊出版單位要堅持以內容質量評價作為中國特色社科學術期刊評價的中心,實現分類評價和多元評價相結合,通過引入定性評價、同行評價,以防止因過度使用定量評價方法評價學術期刊而造成的評價偏差問題出現[6]。社科學術期刊評價要以客觀、實效、創新的具體要素評價為主,客觀主要是數量、質量、作者、讀者、同行、市場調查核實的數據;實效主要是引用率、傳播率、主流獲獎及對智庫、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貢獻;創新主要是學術前沿和研究領域的突破和擴展[9]。同時,社科學術期刊要厘清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評價的關系,重視文章的質量評價,逐步糾正“以刊評文”的現象,從而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
三、結語
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可為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服務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重要支撐。但目前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現實問題,新時代推動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社科學術期刊要在鞏固既有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刊發高質量學術文章,加快出版融合,完善中國特色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等,以全面推進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泰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精神 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EB/OL].(2022-05-18)[2023-03-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125105639438915&wfr=spider&for=pc.
[2]中辦印發《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EB/OL].(2022-04-28)[2023-03-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8/c1001-32410533.html.
[3]趙徐州.促進新時代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25.
[4]張獻鋒.中國社科類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若干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116-120.
[5]操秀英.專家學者論道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EB/OL].(2020-12-21)[2023-03-18].http://www.rmzxb.com.cn/c/2020-12-21/2741896.shtml.
[6]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2021-06-23)[2023-03-18].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76206.shtml.
[7]王關義,等.傳統出版融合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8]韓宜軒.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建設的挑戰與策略[J].出版廣角,2020(22):45-47.
[9]柳斌杰.劉斌杰:完善中國特色學術期刊評價體系[EB/OL].(2022-05-06)[2023-03-18].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662/94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