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暢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西方化,該病發病率日趨增高。臨床中,我會重用土茯苓、膽南星治療痛風病。
土茯苓 性味甘淡,具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的作用。藥理研究顯示,其在降尿酸、抗炎、鎮痛、免疫抑制等方面有明顯療效,臨床常用治療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病。中醫認為,土茯苓是泄濁、解毒之良藥,可促進濕濁泄化,配以桃仁、赤芍、地鱉蟲等活血化淤之品,可顯著溶解淤結、推陳助新,以提高療效。急性發作期,宜加重土茯苓用量,根據個人體質情況,建議一般 60~90克,臨床應用多年未見明顯的肝腎損害等毒副作用。
膽南星 天南星塊莖入藥,苦辛溫有毒,制則毒減,能燥濕化痰、驅風定驚、消腫散結,專走經絡,善治骨痛,與牛、羊或豬膽汁經加工而成稱膽南星,具有清熱化痰、息風定驚作用。國醫大師朱良春善用該藥治療風濕性疾病,也就是中醫的“痹癥”。痛風病痰濕滯阻血脈,相結而為濁淤,閉留經脈,關節腫痛,結節畸形,表現為中醫“痹癥”的臨床癥狀。臨床發現,重用膽南星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較好。膽南星用量一般從30克起始,依據個人體質和療效觀察,逐步加至60克,多年臨床觀察,應用以來未見毒副不良反應。
(摘自《生命時報》文/方邦江)